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人海孤雄 > 第四章 下流的上床,上流的工作
    陆中孝对英皇书院并不陌生,他赴内地之前,亦是英皇书院毕业,并且通过了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入学考试。

    英皇书院是香港的传统名校,与皇仁书院一起被在港中国人视为两大知名书院,其他诸如文治书院,圣若瑟书院,圣言书院等等其他英式中学,在中国人眼中最多只能算是学堂,不能与这两处书院相提并论。

    本来香港殖民政府在一九二六年正式建校时曾帮英皇书院拟定了中文正式名称,全称为香港国王学院,说起这个名称,在当时据说还有个传闻,传说当时很多香港的中国人听到香港国王学院这个名字后纷纷传播小道消息,说香港总督准备造反起义,在香港建国自称国王,能进书院读书就等同进了国子监,以后都是天子门生,从龙之臣,吓得港督连连向伦敦自证清白表明忠心,又把书院的中文名称译为英皇书院,表示此所书院乃是英国皇帝陛下治下官学,香港绝对没有国王。

    流言是真是假,陆中孝难以印证,但他作为英皇书院的毕业生,却知道当初香港殖民政府建立英皇书院主要有两大目的。

    第一,香港需要吸引一批本地华人接受英文高等教育和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理念,让这些人考入英国在远东唯一的一所大学香港大学进行系统培养,这些年轻人在毕业后能配合并帮助香港殖民政府及英国更好的管理香港及在港华人,用这些拥有英帝国价值观的高等华人去帮香港殖民政府对抗传统保守的香港华人绅商群体。

    第二,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二六年,鼠疫在香港整整肆虐三十年,每年都有很多香港人因为鼠疫病死,而香港殖民政府治下的医疗体系不完善,缺乏本地医疗人才,只能爆发鼠疫就从英国高薪聘请医师来港控制局面,导致每每香港鼠疫爆发的消息传播出来,伦敦方面就对香港殖民政府的殖民统治表示极为不满,所以为了以后少占用英国本土医疗力量,并且避免被申斥统治不力,英皇书院成立后,上至港督府,下至书院教师都鼓励学生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医学院,成为执业医师,甚至表示如果学生考入医学院,殖民政府可以补贴一部分费用,这也是英皇书院前两批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医学院学医的原因。

    为了吸引华人接受英式教育,培养出一批亲英华人方便自家以华治华,香港殖民政府确实在建立英皇书院时重重下了本钱,不说图书馆,实验室,美术馆这些标配,英皇书院还拥有符合奥林匹克规格的体育馆,游泳馆,甚至是一间能放映电影的校内戏院,而且整个学校的教师全部来自英国剑桥,牛津,伦敦三所知名大学,甚至连校内设备,装修材料,设计师都是从英国运来,这也是当时英国报纸自夸,香港殖民政府从英国本土搬运了一座高级公学抵达香港,将英皇书院称之为远东超级学院。

    而且英皇书院学生拥有直升香港大学,伦敦大学的特权,只要通过这些大学自主安排的入学考试,即可直接入学,不受大学报考人数和录取总人数的影响。

    当然,想进入英皇书院读书也不简单,至少要先就读过英式小学,再通过英皇书院的入学考试才能拿到录取通知,最重要的是,在一九二六年,抛开其他费用,仅仅是学费,英皇书院就已经高达每名学生每月十元港币。

    而一九二六年,租下一整层唐楼,月租金也不过二十港币,一百斤东南亚进口而来的香米,售价最高时也才六十港币,一名样貌姣好,懂烹饪扫洒的未成年妹仔(卖身契婢女)售价也无非两百港币。

    当时香港殖民政府华人公务员以薪俸与英国人差距太大,工作繁重为理由,集体上书呈请加薪后,一名华人公务人员的月薪也才涨到四十港币,而当时大多数普通百姓,每月收入只在十余港币左右。

    每月十元港币的学费,如同一道天堑,将当时香港普通中国百姓家的子弟拒之门外,毕竟穷人不太可能拿出家中男人一个月的薪酬做学费,供孩子到英皇书院读书,所以英皇书院创校后前几批华人学生,几乎都是香港本地或者两广,南洋的轩裳华胄,绅商子弟。

    到了位于西半山般咸道的英皇书院正门前,陆中孝发现当年学校内的彩色琉璃瓦的钟楼已经不见,整个东翼校舍也变了模样,应该是香港沦陷时被炸毁后重新修缮过,只有南翼大楼仍勉强保持着当年自己入读时的模样。

    校园庭院内的植被也被重新栽种过,此时本该看守校门的更夫,正热心肠的站在庭院花坛前帮着园丁浇水,陆中孝轻轻用手摇了一下校园大门上悬挂的一串铜质风铃,风铃顿时叮叮铛的响了起来。

    带着竹笠遮挡日光的更夫擦着手上的水渍走过来,开口问道:“先生,有什么事?里面正在上课。”

    “我是一九四一年在这里毕业的学生,想来探望师长。”陆中孝对更夫笑笑:“麻烦请开下门让我进去。”

    更夫手虽然去装作打开铁门,嘴里却仔细的多问了一句:“你要探望哪位先生?”

    “李立德先生。”陆中孝说出自己当年就读时的老师名字。

    更夫听到名字后,不再怀疑陆中孝身份,放心的打开了铁门,却轻轻叹口气:“换个人探望罢,李立德先生在日本人打进来后带着一批书院学生上了战场,被日本人打死了。”

    陆中孝错愕了一下,随后朝更夫点点头,迈步走进庭院:“谢谢,请问富嘉新老师还在吗?”

    “在,现在已经是校长,他运气好,被抓去日本做苦工做了三年,居然活了下来,回来后大半师生都下落不明,学校也被日本人当作马厩,搞到七零八落,无人接手,只有他是当年的老师,所以这里就交给他负责。”更夫说道:“你也是收到书信才来探望的?”

    陆中孝不知道这个唠叨的更夫嘴里说的书信是什么,含糊着点点头,迈步走进了书院大楼。

    沿着一楼回廊穿行,能看到教室内的少年们正在上课,上课的教师确实已经多出来许多年轻中国面孔,走到第一班的教室窗外时,陆中孝停下了脚步。

    讲台上,一个穿着白色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英气青年,正用发音标准的英语对台下的学生们讲课。

    虽然时隔八年未见,但陆中孝仍然能一眼认出,那就是自己的弟弟,陆忠恕。

    正在上课的陆忠恕,眼角余光注意到窗外多了个人影,以为是学校其他老师路过,可是发现对方没有离开,而是驻留后,侧过头望去,看到窗外的陆中孝,陆忠恕顿时愣住,嘴里的课再也讲不下去。

    “接下来的时间,独自阅读七十四页到七十六页的内容。”陆忠恕对学生们用英文说了一句,随后就快步走出了教室。

    “哥!”陆忠恕一把抱住陆中孝,把陆中孝用力搂在怀里。

    “出息了嘛,现在都已经帮英皇书院第一班的学生讲课,比你哥我当年都威风。”陆中孝松开陆忠恕,打量着对方,嘴里笑着调侃道。

    英皇书院的第一班,是香港大学和伦敦大学的预科班,班中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会直接升入这两所大学。

    “这算什么,你当年在书院里留下的记录,我已经全都破掉。”陆忠恕咧嘴也笑了起来,没有谦虚,反而得意的朝自己哥哥炫耀道。

    陆中孝取出香烟叼在嘴里,犹豫一下,又递给陆忠恕一支,陆忠恕接过来后,从口袋里取出火柴,帮陆中孝和自己点燃。

    “吸烟多久了?”陆中孝吐了口烟雾,对陆忠恕问道。

    陆忠恕低下头看看手里的香烟:“四年了。”

    “知道为什么我刚看完老妈,就过来见你吗?”陆中孝沉默着点了点头,随后望向走廊外的庭院风景,开口问道。

    陆忠恕呼出一口气:“是怪我为了读书,逼老妈把少筠卖给人家做妾换钱?”

    “说不出缘由,我打断你的腿。”陆中孝把目光收回来,锐利逼人的望向陆忠恕。

    陆忠恕弹了一下烟灰,目光坦然的看向陆中孝:“九龙塘应该去过了罢?日本人虽然投降,可是陆家的生意,家产都被战时投靠日本鬼,战后投靠英国佬的于世亭夺了,父亲一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最终能做的事,是死在九龙塘的家门外为于家添些晦气,改变不了结果,所以我想,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社会制度下,不狠下心搏一个上流华人的身份,我有什么资格替陆家,替父亲报仇,最多和父亲一样,自杀在于家门外,让对方骂一句晦气而已。我需要交够学费,才能和书院,大学这些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才能找到机会拍英国鬼佬的马屁,如果我不读大学,我怎么拍鬼佬马屁,怎么找机会向上爬,少筠是我妹妹,也是陆家的人,陆家的事,她一样义不容辞,当然,她付出了多少,我都会在未来补偿给她,只要能报了仇,事后就算她要我这条命,我也给她。”

    “那你现在成为那个你心中想要成为的上流人物了吗?”陆中孝脸上没有喜怒的表情,只是目光深沉的看着陆忠恕。

    陆忠恕狠狠吸了口香烟,随后重重喷出,一样面无表情的回望着陆中孝。

    几十秒之后,二十三岁的陆忠恕在回廊的阴影中,畅快的笑了起来,只是那灿烂笑容中夹杂着几分残忍,他把头轻轻抵在陆中孝的额头上,轻声开口:“快了罢,前几日刚在大学教授的介绍下,陪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的一个鬼佬高官非常下流的上过床,所以他答应我,一定帮我安排个足够上流的工作。”

    “安心上学,之前我不在,现在我回来了,钱财也好,家业也好,复仇也好,这些事都交给我来扛罢。”陆中孝拍拍陆忠恕的肩膀:“委屈你了。”

    此时,校门外响起了风铃声,随后叶胜男的声音响起:“喂,阿叔,帮忙开下门,我来找人,等救命呀!再慢我怕会穿帮!”

    她刚说完这番话,就看到陆中孝,陆忠恕两兄弟从回廊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对她微笑。

    陆忠恕俏皮的朝叶胜男眨了下眼睛:“来的刚刚好,老妈,我什么都未对孝哥讲过。”

    “是啊,老妈,我怎么问他,他都只说让我回去先见你。”陆中孝伸手揽住弟弟的脖颈,朝叶胜男温和的笑道。

    叶胜男看着两兄弟脸上没有什么异样表情,稍稍松了口气:“一家人最重要平平安安,千祈不好去鸡蛋碰石头,君子报仇还要十年呢嘛。”

    陆中孝搂着陆忠恕朝铁门走过去,边走边用叶胜男听不到的声音说道:

    “交给我来处理,别让老妈担心,的确有句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惜,我不是君子。”

    陆忠恕笑容和煦的望向满脸担忧的叶胜男,嘴里轻声回应着陆中孝:“真巧,我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