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49章 口号
    一个好端端的察举征辟制,就这样被废掉了,最终演变成为官僚贵族集团垄断的内部游戏,与平民无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下层百姓。

    此路不通走别路。因此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沙场建功就成为平民阶层博取功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成功了,你就成为新的贵族,抱负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从此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进入上流社会。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宝贵的生命。

    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比较恰当: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残酷,但只有这一条路。

    给你,你会怎么选?

    实现理想的代价太沉重,改变命运的几率太渺小。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忘却了自己的抱负,甚至自我安慰说这是“成长”。

    比如说一个混得比较背的人,年纪一大把了,依然怀着远大的理想,就会被人们认为不是傻子,就是疯子,至少也会给一句评语:你娃还年轻。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实现理想的代价有多大,不是不知道实现抱负的几率有多小,但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还是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即使所有的努力都白费,到生命逝去的时候,仍旧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无怨无悔。

    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而不是长度。人,终究是要死的。死,不足畏;生,不足惜。

    重要的是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你做了什么。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此时的刘备,以及他的兄弟们,都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另一个男人的选择        当刘备和他的兄弟们在漫无止境的等待中肆意挥霍青春的时候,另一个男人也在等待。

    这个男人同样不是一个甘于平淡的人。不过他选择的是另一条路——造反!

    他的名字是张角。

    东汉末年社会问题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宦官当权,朝政黑暗,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下层人民生活艰难(其实每个黑暗的社会都大同小异)。很多人尤其是穷苦人民对社会非常不满。

    张角正是一个对社会不满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博学的人,不但对道教的五行学说等知识很有研究,而且对中医学也有一定的造诣。

    当刘备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张角已经是个“大仙”了。他自称为“大贤良师”,在老家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建立了大平道组织,发展了一批早期会员。

    张角的太平道,与一本叫作《太平经》的道教著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道教常见的内容,比如阴阳五行、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谶纬神学、灾异祥瑞、善恶报应等等,《太平经》里自然应有尽有。它之所以被张角选中奉为神书,是因为其中还有代表平民阶层利益,反对统治者欺压百姓,主张自食其力,宣扬周穷救急的思想。太平道的得名,以及教义、口号、仪式等等,都是根据《太平经》而创设的。

    《太平经》里有一句话:“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虽然有很多星星,却比不上一个太阳的光亮;天地间虽然有无数生命的活动,却比不上一位贤良的作为。张角的称号“大贤良师”,就是根据这句话得来的。

    很明显,张角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救世主。

    自封为皇帝、救世主的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群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凭什么要相信你?

    真正让群众相信张角,让太平道盛行起来的,不是《太平经》里诱人的教义和张角的口号,而是几场极其可怕的大瘟疫。

    瘟疫是古代人们对一些烈性传染病的统称,有点像近几年的“非典”和“甲流”。不同的是,古代医疗技术远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既没有预防疫苗,也没有专治医院,瘟疫来到是非常可怕的,一旦被传染上瘟疫,往往只能眼睁睁等死,经常导致大面积人口的不正常死亡,许多地方成为人间地狱。

    据《后汉书》记载,张角生活的年代,发生的大规模瘟疫非常频繁:

    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161年)正月,大疫。

    灵帝建宁四年(171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

    五年(182年)二月,大疫。

    尤其是后面的几次瘟疫,“大疫”前面已经没有了用作定语的“京都”或“九江、庐江”的字眼——这意味着这五次瘟疫是全国性的大灾难。

    这几场大瘟疫发生的时间,正是张角这位“救世主”广泛活动的时候。他凭借自己在中医学方面的造诣,带领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以及大批弟子,走向灾情严重的地区,以中医加符水、咒语的方式,为穷苦人民“治病”(穷人看病自古就是个大问题)。在“治病”的同时,他自然顺便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反对剥削、主张平等的观点。

    张角给穷人“治病”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奇就奇在,经他“治疗”之后,病人好了很多(病者颇愈)。

    不但免费(考虑到传教因素,其实也不算免费)替穷人治病,而且医好了很多人,到这时候,即使张角不想当这个“救世主”,穷苦老百姓都会不答应。

    造反的水平可以有多高        张角成为大批穷人心目中的“救世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了群众基础,东汉政府的麻烦就大了。

    为了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太平世界,张角将推翻腐朽的东汉政权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将青、徐、幽、冀、荆、杨、兗、豫八州(今华东、华北、华中一带)的信徒,分为三十六部,各部任命了头领,称作“方”,以强化领导便于行动。大方统领一万多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

    起义就是造反,是要掉脑袋的,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趟这趟浑水,除非是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所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少是有组织的,今天米脂的老百姓没饭吃了就今天起来造反,明天定边的老百姓没饭吃了就明天起来造反,一般没有什么协调,事先也不会搞串联。张角是牛人,他造反造出了风格,造出了水平,利用宗教组织农民起义,在这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

    后来元末的明教红巾军、清代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等,都可以算是张角的徒子徒孙。但他们发动起义的方法,比起老祖师张角那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第二步,确定起义时间。农民起义大多是被逼上绝路的,什么时候活不下去什么时候造反,因此几乎不可能提前确定时间。但牛人就是牛人,这一点他照样取得了开创了新纪元。

    张角为起义找出了理论依据。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推定汉朝是火德,代汉而兴者应当是土德;土德是黄色,所以自称为“黄天”,让起义者全部头戴“黄巾”(也便于分辨敌我)。

    为了进一步自圆其说,张角决定以一个全新的开始,完成朝代更替。由于天干以“甲”为首,地支以“子”为始,因此他选择了即将到来的甲子年甲子日。张角决定在这一天——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五日(农历),三十六方一起动手,让东汉政府领教一下什么叫惊天动地,措手不及。

    第三步,提出起义口号。中国人历来讲究名正言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名头,就连造反也不例外。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明明是造反,还要喊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可惜晁错作了替罪羊)。后来明朝的朱棣,更堂而皇之地发明了“奉天靖难”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