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81章 大局
    刘备仓皇逃过木桥时,原本跟在队伍中的赵云掉转马头,往乱军中拍马赶去。

    刘备身边有人立即打小报告,说赵云同志背叛革命事业,向北投降曹操去了。

    危机处理最能体现领导的水平。刘备卓越的识人才能,在这紧急关头又一次展示出来。

    遭遇这样的大败,跟随的十余万百姓遭难,大批将士纷纷逃散,老婆孩子丢弃于乱军之中,任何一个领导都会生气、愤怒乃至抓狂。

    但刘备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断定赵云绝对不会背叛。他在愤怒中拔出手戟(匕首)扔向打小报告的人(打小报告的教训啊,这位同志是不是当场牺牲,史书没有记载),语气肯定地说道:“子龙不弃我走也。”(《三国志》注引《云别传》)

    赵云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往曹军中拍马跑去,不是投靠新老板,而是为了救出未来的老板。

    救出阿斗,体现出赵云的大局意识与前瞻性思维。

    阿斗,是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也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唯一的儿子很重要,未来的接班人更重要。

    揣着这样的认识,赵云返身冲进乱军之中。

    不错,虎豹骑不是一般的恐怖,此去救出阿斗的希望很渺茫,很有可能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但刘备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古有公孙杵臼,今有常山赵子龙!

    舍生取义,何足惜哉!

    忠义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

    长坂坡前尸横遍野,血映残阳。活着的只有两种人,纵横冲突、所向披靡的虎豹骑,和四散逃命、哀号震天的刘备军民。在这样的乱军之中寻找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无疑于大海捞针。

    值得庆幸的是有寻找线索。乱军之中,几个妇人和婴儿能跑到哪里去?线索就是保护刘备家眷的将士,还有夫人和阿斗乘坐的马车。

    史料的记载极其简略,我们已经无法还原赵云救出阿斗的具体细节。只知道这个结果——(赵)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能够在虎豹骑的铁蹄之下救出一个婴儿与一位夫人,除了赵云过人的胆略和卓越的武勇,必然离不开保护刘备家眷的将士们的奋死抵抗。

    赵云赢得生前身后名,其他将士却淹没于历史的尘埃。

    历史不应只为英雄记。

    至少还有你(一)

    刘备见到赵云救出阿斗与甘夫人时的喜悦,还有对赵云的嘉奖和称赞,不需要多说(史书上没有刘备摔孩子的记载)。

    需要讨论的还是一个老问题:跑路跑到何处才是尽头?

    恐怖的虎豹骑就在身后穷追不舍,现在跑出了,不代表以后还能跑出。要想彻底摆脱虎豹骑的追击,需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有人满世界追着自己要命的时候,以天地之大,跑是绝对跑不出一个安全的地方的(参见南宋两位末代小皇帝的悲惨遭遇)。光杆司令一个,则无处不危险;手下有一拨靠得住的枪杆子,则无处不安全。

    所以刘备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关羽。只有会合关羽水军,才能保障他们一拨人的生命安全,也是东山再起的最后资本。

    那么,关羽此时究竟在哪里?

    答案在刘备心中。

    不过在刘备会合关羽之前,有一个人选择了离开。

    这个人便是徐庶。

    徐庶加盟刘备集团比诸葛亮早一点,而且同样受到了重用。此时他选择离开,并不是因为他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而是因为他的母亲与刘备的一双女儿一样——被曹军俘虏了。

    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非常推崇孝道。正是在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徐庶决定离开刘备,前去曹操军中,解救并奉养被俘虏的母亲。

    徐庶以手指心,向刘备递交了口头辞职报告:“本欲与将军(刘备)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刘备将心比心,理解在母亲遇难时作为一个儿子的心情,没有强留徐庶。员工也是人,不是只能干活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这体现出一个仁义老板的广阔胸怀。

    对此,东晋人徐众有一段评论,还举例在类似的情况下,刘备让徐庶离去,而曹操的大臣程昱却要求下属靳允不要在乎母、弟、妻、子的生命,将两种行为做了一番对比,认为“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靳)允宜先救至亲。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靳)允”。他指出程昱的做法不对,对刘备的行为则表达了赞同和景仰。

    是包子总会露馅的。刘备如此处处以仁义为怀,明显不是装出来的包子,而是表里如一里外皆白的一个馒头。

    徐庶离开之后,刘备带领幸存的几十人,策马狂奔,抄近路前往汉津。

    汉津,顾名思义是汉水渡口。但究竟是哪一个渡口,却是众说纷纭。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从当阳长坂“斜趋汉津”,可以看出这个渡口应该是离当阳长坂最近的一个,大约是今天湖北沙洋一带的汉水渡口。

    当刘备死里逃生一路狂奔到达汉津的时候,无比惊喜地发现,汉水中行驶的船队正是关羽水军!

    关羽水军在樊城、襄阳一带,与刘备陆军分别后,沿汉水南下。刘备陆军以蜗牛速度走了十多天才到达当阳长坂,关羽水军也走了足足十多天方才走到当阳东边的汉水一带。

    这是一个困绕了我很久的问题,关羽水军在汉水中为什么走得如此缓慢?

    汉水从襄阳附近到当阳东部,水道基本是南下,大约五六百里。这么一段路程,不要说水军依靠风力还有人力,就是扔一块木板顺流而下,十多天时间大概也漂出汉水进入长江了。

    关羽水军的行军速度怎么就比不上一块木板呢?

    答案只有一个——关羽水军其实根本就不想走。

    刘备的水军,最早组建于驻军樊城时期,而且应当是在后期。

    此时,刘备逐步取得了刘表的一定信任。也是在此时,刘表早年的战友(比如黄祖)大多老去或死去(刘表临终言:“诸将并零落”),打仗需要依靠刘备这样有些真才实料的人。

    于是在刘表的许可下,驻军樊城的刘备开始组建一支水军。日后威震三国的关羽水军,就此诞生在襄阳和樊城之间的汉水中。

    这支水军初创时候的统帅,很可能就是关羽。三国时期为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做到兵知将、将知兵,往往是一个将军固定统领一支部队。

    不过这支水军的数量,应该不多,大约几千人。

    刘琮投降曹操时,许多不愿投降的襄阳、樊城一带的荆州水军,纷纷投奔刘备,关羽水军得以迅速扩军。

    在刘备南撤时,关羽水军担任了运输军需物资和掩护、策应陆军的重任。

    关于这一点,从刘备的军队分配上也可以看出端倪。从樊城南撤时,刘备的军队大约有一万多人,分给关羽的水军和船步兵大约是一半,也就是五六千人。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说“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考虑到当阳惨败后能够活着回来的将士数量不会很多,这一万精甲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关羽水军。关羽水军一路遭遇敌军围追堵截,攻杀前进,经过多次战斗,战斗减员自然不少。所以出发时,关羽水军数量应该在一万左右。也就是说,关羽水军差不多有一半是刚刚投奔刘备追随南下的刘表水军。而刘备派遣这样一支庞大的水军在汉水里游荡,既不急着去占领重镇江陵,又不担负其他作战任务,除非是脑袋突然进水了。

    实际上,关羽水军在汉水中南下,与刘备陆军的进展保持同步,几乎每天还要互通消息,协调进度。

    汉水中有荆州水军时,关羽就打个招呼,喊兄弟们跟我走吧,我们欢迎你(当然有时候违背当事人意愿裹胁南下也是难免的);汉水中或岸边有曹操的追兵时,关羽就狠狠地揍他们几下。

    如果不是关羽水军掩护陆军、切断水路、带走船只,曹操进入襄阳后,派遣襄阳水军运载大批军队南下,然后迂回包抄刘备,速度比骑兵慢不了多少,而数量将不再是五千,会是好几万。再加上虎豹骑两路夹击,带给刘备的将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