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83章 眼红
    船队的统领是大伙都熟悉的帅哥周瑜,陆续到达的还有程普、黄盖、鲁肃、吕蒙、甘宁、凌统等一拨东吴猛人。

    周瑜带来了多少军队?

    答案是三万。

    周瑜从来没有带过这么多军队。三十出头的周帅哥,懂音乐,会打仗,膝下有子女,金屋藏小乔,爱情与事业双丰收,那叫一个意气奋发,感觉大丈夫在世自当如此。

    大丈夫在世不当如刘备。周瑜如是认为。

    惶惶如丧家之犬,从徐州跑到荆州,从汉水跑到长江,几番抛妻别子,年近半百的刘备还能折腾出个什么明天?

    周瑜以为刘备盛名之下,着实难副。

    总而言之,别人眼里大名鼎鼎的刘豫州、刘左将军、刘使君,在成功人士周瑜的眼里,其实是一个不成功人士。

    何止是不成功,简直就是落魄。

    现在落魄人士刘备派人慰劳成功人士周瑜。周瑜感到不爽。

    为了让自己爽一把,周瑜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刘备过来看望自己。

    以刘备的左将军的官阶,讨虏将军孙权都差很远,周瑜更是没法比。按理说,应该是周瑜前去拜见刘备。

    虽说乱世靠枪杆子说话,不看印把子,但周瑜手里有枪杆子,刘备手里也有。何况此时刘备与孙权是联盟双方的首脑人物,而周瑜不过是孙权手下一个打工的。

    说到底,周瑜提出的是不合理要求。

    刘备却没有拒绝。因为孙刘同盟,是他刘备有求于孙权。曹操杀过来,首当其冲是他,最想干掉的还是他,他不着急谁着急?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

    刘备最终接受了周瑜的不合理要求。

    为表达诚意,刘备只乘一只小船去见周瑜(乘单舸往见)。

    宾主见面,请坐看茶久仰失敬之后,刘备问了最关心的问题:“战卒有几?”

    周瑜:“三万。”

    刘备:“是不是少了点?”

    周瑜:“足够了,您就待在一边看我破曹。”

    刘备:“鲁肃先生来了吧?要不一起见见?”

    周瑜:“鲁肃不归我管辖(明显是借口),您要见改天自己去见。”

    刘备:……

    会见场面是话不投机,周瑜盛气凌人,刘备委曲求全。

    当落魄人士遭遇成功人士,类似的情形司空见惯。

    能做到成功而不傲人,富贵而不骄人,很难。

    周瑜没做到,刘备做到了。

    不论在平原还是在荆州,刘备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以此感化了刺客,赢得了人心,让他受益终生。

    周瑜的心不是演义中所写的小,而是高,自视甚高,恃才傲物,日后成为曹操与刘备离间的对象,让他防不胜防。

    不过,此时刘备与周瑜没时间去反省自己,他们需要并肩作战,共谋抗曹大计。

    不入京口,焉得荆州(1)

    刘备的机会是一个人的噩耗。

    刘琦,这个正值壮年的大公子,毫无征兆地说挂就挂了。普遍认为,刘大公子无心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热衷音乐舞蹈好酒美女,最终为推动三国娱乐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琦死后,荆州人士纷纷推举刘备担任荆州牧,时间是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十二月。

    十多年前麋竺、陈登等人劝说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的做法是推辞。

    此时手下员工拥戴刘备出任荆州牧,刘备的做法是接受。

    面对一个相似的问题,刘备做出两种不同的举措,只是依据一样东西——实力。

    自己的实力。

    刘备很清楚,在这样一个天下为公的乱世,如果实力弱小却坐上了好位子,眼红的人有很多。比如当年他接任徐州牧之后,袁术、吕布等人的眼睛就红得要喷血。

    今非昔比,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刘备的实力已经远远不是在小沛担任豫州刺史那个层次了,如今他要出任荆州牧,放眼天下,眼红的人有且只有一个——孙权,刚刚打败曹操将势力扩张到荆州一带的孙权。

    除了孙权,别人没机会也没资格眼红。

    不过有人眼红自己,总不是一件好事,往往会找机会向自己下黑手(比如吕布)。如果孙权不同意刘备上任,这个荆州牧的位子他是坐不安稳的。何况刘备此时虽然腰粗了许多,却远远没有孙权的粗,万一闹翻脸动起手来胜负未可知啊。

    刘备最终决定先斩后奏,接受员工推举担任荆州牧,先把生米做成熟饭,再想办法取得孙权的同意。到那时候就轮到孙权为难了,承认也不是,不承认也不是。

    为争取获得孙权同意,刘备决定亲自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对东吴进行友好国事访问。

    诸葛亮在赤壁战前见过孙权,对孙权的为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极力劝说刘备不要去,到了东吴的地盘就由不得自己,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万一年轻人孙权一冲动把老板软禁起来,麻烦就大了。中是刘备不敢去,诸葛亮使劲劝他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刘备决意前往,东吴就算是狼窝虎穴,也得闯一闯。

    刘备认为,曹操是孙刘两家共同的敌人,只有两家团结一心,联合抗曹,才能保障利益最大化。在出任荆州牧这个问题上,自己与孙权确实有矛盾,但也只能算是内部矛盾,应该让位于敌我矛盾。孙权眼红归眼红,总不会不顾大局跟自己翻脸吧?

    此时刘备的官阶是左将军、豫州牧,刚刚兼任荆州牧。而孙权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比刘备低了好几个档次。

    为避免两人见面时的尴尬,并表达自己的诚意,刘备在出发之前就高调宣布推举讨虏将军孙权出任车骑将军(五星上将),兼任徐州牧。

    车骑将军的官阶比左将军还高一级。刘备这样做的用意很明确,推戴年轻有为的孙权同志担任盟军总司令,自己愿意团结在以孙权同志为核心的抗曹联盟周围,一同从事抗曹大业。

    此时,刘备年届五十,孙权年方二十八。老一代革命家刘备,主动向富二代孙权低头。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刘备乘船顺江东下,很快到达京口,见到了年轻有为的孙权盟主。

    两方阵营的首脑人物见面,枭雄见枭雄,自然是处处机锋。

    刘备先是受邀参观孙权的军马阵容。那意思就是在开会前让刘备搞清楚双方的实力对比,掂量明白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刘备则乘势说,军马很雄壮啊,这一带风水也很好嘛,有帝王之气,我看作为都城很不错。

    刘备虽然说的是实情,京口、建业(一带确实是好地方,孙权后来果真也建都于此,但他的用意是让孙权把战略重心放在东线,向徐州发展,不要老惦记(他的)荆州。

    一番例行公事之后,双方开始切入正题,进行意义重大决定未来政治走向甚至中国命运的会谈。

    会谈的核心内容是孙权和刘备双方各取所需,划分地盘。

    孙权想要刘琦原本在江夏的地盘。

    刘备想要孙权承认自己的荆州牧身份,同时承认自己在江南三郡的实际地位。

    说白了,这是一桩交易。交易能否达成,要看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如果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那是肯定做不成的。交易的标的物是地盘,对地盘的划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实力。

    刘备占领江南四郡,是作为联军江南方面军司令员执行任务,得来的地盘名义上属于整个联盟而不属于个人。最关键的,盟主是孙权。最终地盘怎么划分,要孙权说了算,至少得点个头。

    孙权点了这个意义重大的头。不过,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玩了个文字游戏,这些地盘不是给你的,是“借”给你的。给你的就是你的,借给你的不一样,借了是要还的。

    什么时候还?原则上讲是孙权想什么时候要,刘备就得什么时候还。

    对这个“借荆州”的协议,刘备虽然心里有些不爽,却不得不答应。

    只因为实力不济。不答应能怎么办?打又不能打,打也打不过。借也罢给也罢,好歹名正言顺地当上了荆州牧,有了三郡地盘。好汉不吃眼前亏,就这么着吧。

    实际上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鉴于曹操的存在,孙权与刘备不能撕破脸。既然不能撕破脸,孙权就得让刘备日子过得去,刘备就得让孙权有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