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88章 仁义
    不过,正是这一次不情愿的出使,彻底改变了法正的命运,也改变了益州的命运。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一直都是从一个希望走向一个失望,再从另一个希望走向另一个失望,周而复始,从不例外。

    比如快到不惑之年的法正。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法正早已对人生的不断希望不断失望深有体验,因此他对这一次的荆州之行同样不抱多大希望,这正是他不情愿干这份工作的原因。

    正应了一句话:人生总有惊喜。法正在荆州,就意外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惊喜来源于刘备。位高权重名动天下的左将军豫州牧荆州牧宜城亭侯刘备,对素昧平生的小小参谋将军法正非常重视,招待十分周到,一有时间就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谈心,请教许多问题——当然主要是关于益州的问题。

    法正很快就被刘备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要知道法正在刘璋的手下习惯了被无视,没人把他当回事,不拿他开涮,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感动过后,法正内心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向刘备倾斜。他终于明白了老朋友张松坚持派他出使荆州的用意。

    法正回去后,立即向张松汇报情况,称赞刘备果真有雄才大略,当真是礼贤下士,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好老板。

    从此,这两个人坚定无比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为刘备入主益州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便大肆渲染来自邪教组织张鲁的威胁有多么可怕。

    便轮番劝说刘璋找正直仁义乐于助人的刘备当外援有多么重要。

    刘璋傻是傻一点,但平白无故请别人到他的地盘上吃喝拉撒,他还是转不过这个弯来。

    他需要一个找外援的理由。

    曹操给了他这个理由。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声势浩大地派遣钟繇(书法家,钟会他爹)和夏侯渊等人率军进攻汉中。

    汉中是益州门户,握在张鲁手中刘璋都睡不踏实,要是握在曹操手中,刘璋的好日子就算彻底到头了,因而他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张松一看机会来了,连吓唬带忽悠展开劝说:“曹操的军队十分强大天下无敌,如果灭了张鲁顺便进攻益州,我们该怎么办?”(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

    刘璋是个老实人,实话实说:“我一直很着急,但是没办法啊。”(吾固忧之而未有计)

    张松再次抛出引外援的理论:“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如果请他进攻张鲁,肯定能成功。灭了张鲁,我们就实力大增,不用怕曹操了。

    刘璋最关心的是如何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灭不灭张鲁兴趣不是很大,听了张松的建议还有点犹豫。

    张松看仅仅有外部压力还不够,又指出益州内部的问题:庞羲、李异等实力派人物,骄横跋扈,很可能背叛你,如果不请来刘备,“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一个既得利益者,可以不向外扩张新的利益,但不会不保护已经得到的利益。这是既得利益者的通病。

    张松的发言,击中了刘璋的要害。刘璋一向管不住手下人,曾经遭遇过赵韪的叛乱,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彻底完蛋了,有着痛苦而难忘的亲身体验。这样的体验太惊险太刺激了,他可不想再来一次。

    张松看中了刘璋虽然懦弱无能,但也不甘心坐以待毙。巨大的内外压力、暗淡的发展前景摆在面前,刘璋最终接受了建议,决定迎接刘备入蜀。

    这是一个利用外人制衡自己人的傻帽行为。

    刘璋就是刘璋,这样的傻事亏他做得出来,而且做得那叫一个坚定无比。

    明白人还是有的。得知刘璋请刘备入蜀,益州干部黄权、刘巴等人纷纷劝阻,最绝的是王累,他搞了一个行为艺术,把自己倒悬在城门下死谏。但这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极力劝阻,刘璋就是毅然决然大胆地往前走,永不回头。

    这样的老板要是不完蛋,真是没天理了。

    前去迎接刘备入蜀的使者,仍然以轻车熟路的法正领衔,还有一位是他的老乡孟达。这两人带领着四千士兵前往荆州。

    不就请个人吗?带这么多人马做什么?

    答案是押送财物。需要四千人马押送的财物,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一辆运钞车按四个人算,差不多就有一千辆运钞车。如果算不清楚也不要紧,史书上有答案——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如此看来,刘璋还真把刘备当作大牌外援了,我给你开高工资,你给我干活。

    刘璋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花钱买平安,雇人来打工。可惜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厢情愿,忽略了对方的想法。

    如果刘璋分析一下刘备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以及可笑。

    刘备,从来就不是一个甘心给别人打工的人,而是别人甘心为他打工的人。

    仁义加实力,才是王道(1)

    法正去而复返的时期,正是刘备出兵阻止孙权进攻益州的时期。

    这表明刘备已经把益州当成自己锅里的肉了,志在必得,谁抢就跟谁急。

    当法正的迎接队伍满载财物开到荆州的时候,庞统等人都乐得心里开花,送上门来的不要白不要,要了不白要,纷纷劝说刘备大干特干。

    庞统为刘备分析形势:自从曹操南征刘表,荆州就残破不全,曹、刘、孙三方势力盘根错节,很难有大的作为。益州不一样,相对来说国富民强,人口众多,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占据益州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刘备当然渴望得到益州,但在思想上还有一点转不过弯来。根据多年的斗争经验,刘备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和成功的秘诀——就是和水火不容的仇人曹操对着干,“(曹)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

    刘备做徐州牧,是陶谦的遗命;做豫州牧,是中央政府任命;袭杀车胄夺取徐州,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荆州牧,是刘表、刘琦父子死后部下拥戴的。

    到目前为止,刘备自认为从来没有依靠武力抢夺过别人的地盘,从来没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做事一向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刘备不是那种做事不想就干、干了再想的人。他在做事之前都要考虑清楚到底对不对,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原则,有没有突破自己的底线。这一思考,做出决定往往就慢了半拍,所以曹操等人都指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点——见事迟,得计少晚。

    此时,刘备又在先想再干,想通了才干。在他看来,抢夺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强盗行为,曹操能干他不能干。现在去抢益州,不就和曹操同流合污了吗?不就失信于天下了吗?

    仁义,是刘备的立足之本。如果失去仁义,刘备不知道靠什么去赢得人心,靠什么去打败曹操。

    庞统决定为刘备解开这个心结。庞统认为,要成大事必须懂得权变灵活应对,不能死守仁义信条。春秋时期的五霸就是兼并弱小、攻击愚昧,才得以成功的,这没有什么不对。夺取益州之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给刘璋一个好的归宿(封以大国),就不是忘恩负义。庞统指出最关键的一条,刘璋终究是守不住益州的,我们不夺取就会被别人夺取。这个“别人”指的正是仇敌曹操。我们不要,曹操要;我们不打,曹操打,根本就是损己利人,利的还是仇人。为了打败曹操的大业,我们必须要夺取益州。

    刘备终于豁然开朗。仁义是很重要,但只靠仁义打不败曹操,还得有地盘和人马。

    仁义加实力,才是真正的王道。

    法正也在此时表明心迹,正式改换门庭投靠刘备。他将益州的军事机密、钱粮府库、地理形势、路程远近等等所有自己知道的情报,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当然还有张松做内鬼的事。

    对于张松和法正排除万难出卖刘璋,一心帮助自己兼并益州的行为,刘备有几分意外几分高兴,更增加了夺取益州的信心。

    刘璋,对不住了,为了抗曹大业,你的位子由我来坐。

    刘备进军益州,奉行的是稳健的扩张战略,留下了大批精兵猛将镇守荆州,保卫根据地。他留下诸葛亮主政、关羽掌军,张飞改任南郡太守,赵云作为留营司马,一同留守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