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221章 奸臣
    姜维想了想一些英雄的前辈们,比如说周瑜、吕蒙,无计可施的时候都称病回避。如今姜维现了那么大的眼,真不知道怎么跟费祎见面。羞愧难当的姜维在汉中称病不出,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想当初姜维刚出道的时候,文能识破武侯计,武能枪挑赵子龙。后来跟着诸葛亮六出祁山历练多年。武侯死后,姜维照着武侯兵书闭关修炼了十五年,按理说这次出关应该可以威震天下,名垂青史才对。没想到出关的姜维跟出关的丘处机差不多,越来越回去。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就出在姜维这十五年来,读死书、死读书。你要弄张卷子考考他武侯兵法第三章第九行写了什么,他准知道。关键是姜维闭关修炼的这十五年中,完全不关注另外两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姜维知道自己在蜀国无敌,根本不知道中原之地人才辈出。且不说后起之秀邓艾、钟会他没听过,也不说驻守雍州多年的陈泰他不在乎,单说他的老对手郭淮以及比姜维年纪小的司马师、司马昭成长到什么地步他都不了解。一味的狂妄自大、眼高手低,结果出门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魏国作为中原大国,这十五年来人才济济。司马懿又在努力培养着自己的俩儿子,每次征战都带着他俩,还不断制造让这哥俩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司马懿的人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感念曹操、曹丕爷俩的恩德。一方面他原谅了曹叡当年的无情。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正当防卫曹爽的迫害,就得一条道走到黑,跟曹氏集团彻底决裂。

    比起曹操、诸葛亮二位,司马懿是最不具备革命进取精神的。曹操打下的江山迎来了汉献帝,虽然曹操一直克制着不去迈出造反的那一步,甚至嚣张程度远不及敢睡先帝女人的曹爽。但是曹操明白的说了自己相当周文王,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儿子当周武王。汉朝总要被他们曹家取代。再看司马懿,他没想改朝换代,他想跟着曹家好好打工,只不过从魏明帝时代开始,同僚们都容不下他,皇上也不站在他这一边。司马懿要活命,不得不掌握安身立命的保命符:军队。还不得不干掉在他背后下刀子的人。即便是司马懿干掉了曹爽,掌握了朝政,也没有逼迫曹芳封他当什么丞相、大将军之类,还是当自己的太傅。

    再对比一下诸葛亮,司马懿又显得不够坚决。诸葛亮没想造反当皇帝,但是他只是不要皇帝的头衔,皇帝的权利他还是要掌握的。他点名让蒋琬当蜀国下一任的掌舵人,只不过没想到蒋琬没玩过刘禅。蜀国二元政治格局没有延续下去,变成了刘禅中央集权。反观司马懿没能坚决的武装自己的身份,也没能制定出一个制度性的东西来限制皇权。简单说他就是在混日子,一没想让儿子造反,二不想过分限制皇权。他希望曹芳长大后会明白自己的苦心,只要曹芳不害他,他不会去主动害曹芳的。

    姜维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魏国,在这个国家内,很多人需要姜维去重新认识。姜维在汉中借口养病期间,不断思索自己失败的原因。经过自我调整,总算是自信心没有崩盘。而在下一节中,姜维又找到了北伐的机会,那他会怎么做呢?我们拭目以待。

    没人配合当不了忠臣

    就在姜维一伐中原惨败之后,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曹魏嘉平三年,太傅司马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第二年,东吴大帝孙权驾崩。

    这两件事的发生,催生了姜维的第二次北伐。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不同的人做了同样事,结局大不一样的原因。

    司马懿是个骨子里都不想造反的人,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他都不想擅权。司马懿当初是跟着哥哥司马朗进入了丞相府工作,给当时的大人物曹操做秘书。曹操作为丞相,府上有很多秘书(主簿),但是这些人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杨修,第二种是司马懿,第三种是其他,比如王必、司马朗等。也就是说,曹操府下的主簿中,只有杨修和司马懿算是另类,其他的都是埋头工作型。杨修跟着曹操做秘书,耍耍小聪明其实倒也没什么。曹操只是觉得这哥们太狂放,虽然不待见他,倒不至于要杀他。关键是杨修作的一手好死,居然参与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曹操一不想看见杨修这样的浮华之人将来掌握国家的政权,二不想看见出手狠毒的杨修将来玩阴的弄死曹丕。所以才寻了个风流罪过斩了他。

    与之相比,司马懿就低调的多。司马懿从跟着哥哥进入相府当文学掾就开始跟着神一样存在的曹操学习。虽然说司马懿是个文学掾,但是他不爱写文章,他喜欢的是研究兵法、整顿行伍、舞枪弄棒。而曹操就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如果说姜维是得了武侯真传,那司马懿就是接过了曹操的衣钵。再后来曹操任用司马懿当主簿,而司马懿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到曹操死亡。多年主簿的生涯让司马懿从个文秘成长为一个谋臣乃至军事家。曹操让司马懿参与了后半生中很多大事,并且对司马懿很满意。后来托孤,司马懿从主簿一跃成为了顾命大臣。虽然跟贾诩、曹洪、陈群比起来,司马懿的官职最小。但是司马懿很满足,这也算是坐着火箭升迁。之后的曹丕时代,司马懿一直干着本专业的事:练兵。中央的事一般不大参与,司马懿的兴趣似乎只在练兵上。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再度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仲达同志没有参与中央的权利斗争,也不计较自己的官职别说比不上其他的顾命大臣,也比不上心眼极多的华歆、王朗。司马懿主动请求调离中央镇守雍、凉。以防守蠢蠢欲动的诸葛亮。顾命大臣低调到这个份上,还被罢了官,这哪说理去。之后司马懿一步步被形式所逼,不得不对老战友曹真的儿子下手,干掉曹爽,收了他的兵权。

    客观来讲,这场高平陵之变算不得司马懿造反。因为曹爽僭越在前,早有不臣举动,司马懿干掉他有理有据。张当、何晏等人都指认曹爽谋反。谋反还能不杀吗?然后司马懿处决了首犯曹爽、奸臣五人组和跟着吃挂捞儿的桓范,其余不问,没搞腥风血雨的大洗牌。之后司马懿在中央还是当自己的太傅,没开府治事,没搞大换血。但是既然这么干了,那就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了自身安全,司马懿开始有步骤的削减曹氏兵权,把夏侯玄改封为太常。这样一搞,夏侯霸冲动的带了三千人造反,这不作死么。真要造反,也得先请郭淮、陈泰到军中议事,干掉他俩之后尽起雍、凉之兵,进可以攻长安、洛阳,退可以学马腾自守西凉。带三千人造反绝对是下策中的下策,俗称下策的平方。

    司马懿临死之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这是司马懿临终说给儿子的话,足以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后来他的子孙不听话而谋反,后人就把这段罪过算在了司马懿的头上。司马懿这个忠臣怎么都没当上。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曹爽没有听何晏的,司马懿继续当太尉。那司马懿能当上忠臣无疑。可惜的是曹爽先出招,司马懿不想死,更不想让两个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因此有了高平陵之变,一个本想为国尽忠的司马懿,终于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