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222章 合不拢嘴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没听他的话。在司马师看来,司马家族在魏国劳苦功高却屡遭算计,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逼迫曹芳封他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自此司马师开府治事,取得了魏国的实际统治权。

    说到司马懿的心路历程,就不得不说孙权死后的吴国。孙权的继承人是以聪明而著称的孙亮。孙亮继位时岁数多大,书中没有交代。但是他被废的时候是十七岁(太平三年),这样倒推一下,他继位那年(建兴元年)是十岁。一个十岁的娃娃当上了吴国的皇帝,朝中大权尽归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行事风格简直是诸葛亮的翻版,只不过诸葛恪的能力比他二叔还有不小的差距。诸葛恪是东吴二代当中的佼佼者,想当初孙权制定的后世蓝图中,能辅佐自己儿子坚守东吴霸业的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和张昭的儿子张休。但是孙权在位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废了两任太子,等到孙亮继位,辅政大臣就只能是诸葛恪和吕岱了。想当初东吴有两个老实人,一个是真老实的诸葛瑾,一个是装老实的鲁肃。所以混来混去,大家都爱开诸葛瑾的玩笑,谁也不敢招惹鲁肃。但是人家诸葛瑾的儿子完成了逆袭,超越了所有同事们的儿子。

    本来按照孙权的规划,孙亮继位之后,内事不决问诸葛,外事不决问吕岱。但是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侄子,深得诸葛家族的基因遗传,刚上位就像诸葛亮架空李严那样架空了吕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师让其弟司马昭挂帅,趁着东吴易主而南征。诸葛恪刚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就匆匆带兵北上迎敌。与之对敌的魏国大先锋是诸葛诞,按血缘讲,是诸葛恪的亲堂叔。

    此时的魏军人员配置完全是新生代人员,比如胡遵、毌丘俭(音:贯秋简)等。东吴诸葛恪手下还有个活化石级别的战将,他甚至还参加过赤壁大战,端的是戎马一生,经验丰富。此人就是老将丁奉,当年追刘备和孙尚香的时候还是一员年轻将领,如今几乎成了东吴的柱石大将。这仗一打,过程没啥好说的。丁奉勇不可当,魏军上下完全被震慑住了。司马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就决定班师回朝。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恪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可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如果见好就收,诸葛恪就是东吴第二个陆逊。但是诸葛恪姓诸葛,他得学他二叔锐意北伐。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怎么没人说诸葛恪北伐是一片忠心呢?

    诸葛恪带兵北伐,顺道邀请姜维一同进兵。姜维一琢磨这是个机会啊,必须得出兵一雪前耻。就这样,吴蜀两国第一次团结一致,共同北伐。

    这要是当初诸葛亮和陆逊都这么玩命的联手北伐,那事情还真是大有可为。可如今是姜维搭档诸葛恪,魏国那头司马懿变成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派出司马昭协助郭淮对抗姜维,派毌丘俭、胡遵抵御诸葛恪。姜维那边怎么样留到下篇说,单说诸葛恪这边北伐在新城受挫,又被人忽悠,导致大败。

    诸葛恪兵败之后十分惭愧,于是使出了无数东吴前辈用过的绝招,托病不出。吴主孙亮还亲自去府上问安。诸葛恪怕别人议论自己,于是开始在东吴推行严刑峻法。诸葛恪和诸葛亮的原则是一样的,那讲究的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因此诸葛恪先拿自己人开刀,犯了错的轻则流放,重则斩首。百官一看,嚯,对自己人都这么狠,对别人那还了得?因此百官惊惧,对诸葛恪怕到了极点。

    让别人惧怕,不是件好事,因为怕的背后一定是恨。诸葛亮经营多年,做到了让人服气,只有魏延对他不是服气,而是惧怕。诸葛恪资历尚浅,北伐又失败了,因此没人服他,只是怕他。接着诸葛恪干了件大胆的事情,派自己的心腹张约、朱恩掌管御林军。这一下就把整个孙氏集团给激怒了。从皇帝孙亮的角度讲,御林军如果掌握在诸葛恪手里,那等于自己的小命就捏在了诸葛恪手里,太危险了。从前任御林军总管孙峻的角度看,这是诸葛恪再跟自己叫板。那孙峻对诸葛恪的仇恨达到了一天二里仇,三江四海恨的地步。

    话又说回来了,外姓去控制皇家军队的诸葛恪不是第一个。书中还有两个人这么干,一个是曹操命曹洪总督御林军马,一个是诸葛亮让心腹向宠掌握皇家御林军。但是这俩人一个成了奸臣的代表,一个成了忠臣的楷模。诸葛恪还没来及证明自己的忠奸,就被孙峻给阴死了。

    孙峻得说是东吴闷骚界的奇葩。表面上看孙峻是因为诸葛恪要夺他的兵权而算计诸葛恪,实际上他是为了借诸葛恪事件来算计吴国皇帝孙亮,从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

    孙峻问皇帝能不能干掉诸葛恪。孙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再聪明也缺乏政治经验。把自己对诸葛恪的不满和盘托出,表示自己见了诸葛恪感到十分惧怕。孙峻一看这是奉召讨贼,于是安排下鸿门宴,席间斩了诸葛恪。

    孙峻斩了诸葛恪,接着当自己的御林军总管不就行了?那不行,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孙峻趁机让皇帝封他大将军、丞相、富春侯。总揽吴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安保部门主任一跃成为了吴帝国的实际掌舵人。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人,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诸葛恪干的事都差不多。但是后世评价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诸葛亮这个忠臣有人配合才保住了名声。而配合他的,就是刘禅。万一刘禅跟刘协、孙亮一样耐不住寂寞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那诸葛亮要么被杀,要么杀掉刘禅,要么斩杀刘禅所有的心腹。无论结果怎样,只要刘禅对诸葛亮下手,诸葛亮就做不成忠臣。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君主们没有子婴、崇祯、康熙这样的人物,所以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权臣。而正是因为刘禅的忍性比较大,才造就了诸葛亮这个大忠臣。司马懿该多羡慕诸葛亮啊。

    从标题的角度讲,壬午版的三国其实很有意思。壬午版的文字水平要比毛版逊一筹,但是很多字眼用的很关键,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定位。比如姜维九伐中原,壬午版把“伐”多写作“犯”,这意思就差多了。等于作者认为姜维对魏国的战争属于是侵略战争,也没有给姜维冠以“汉将”的名号。

    回说这姜维的二伐中原,或者叫二犯中原,其实是第一次北伐的延续。因为从姜维的的角度讲,第一次北伐并没有宣布结束,而是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暂回汉中养病。如今姜维接到诸葛恪的召唤,那没啥可说的,北伐!诸葛恪北伐面对的是胡遵、毌丘俭。而姜维北伐遭遇的是魏国名将郭淮、陈泰,还有闻讯赶来的司马昭。

    姜维在汉中“养病”期间,积极总结了首次北伐的经验教训。课本上的知识跟实际情况总是相差很远,如果步步都按课本走,那姜维跟马谡还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一次北伐,姜维决定一切从实际出发,抛弃公式化的战斗模式。姜维在总结经验时,有一点总结的不够准确。那就是他认识上次的失利,主要是赖羌王说来不来,口碑太差。这一次呢一定要让羌王先出兵,然后蜀军再出动。姜维看了看手下这群人,稍微善于耍嘴皮子的就剩下郤正了。郤正去见羌王迷当,献上礼物之后,迷当大王乐得合不拢嘴。当即派出羌族名将俄何烧戈带五万铁骑攻打陇右,而姜维汇合夏侯霸带兵二十万直捣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