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225章 机会
    也就是说司马懿杀被天下群臣认为是有理有据有节的合法行为,甚至说是为国除害的行为。鉴于此,司马师把持朝政,没有收到太大的阻力。曹芳坚信只要把自己现在的惨状公布于众,那天下群臣必然会云集起兵诛灭司马师,自己又能当回自己的皇帝。曹芳为什么这么自信?中书令李丰这么说的。

    李丰扬言凭借自己的才气加上皇帝的信物,必然能召集天下诸侯共伐司马师。被夺了兵权的夏侯玄也在旁表示支持。还声称只要灭了司马师,那他叔叔夏侯霸就能从西蜀回来为魏国效力。这期间只有张辑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别管这事行不行,保密是最重要的。

    张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当他们三人带着曹芳用血写成的诏书刚离开大殿,就被司马师拦住了。这仨人心理素质都不怎么样,尤其是夏侯玄,没说两句就撸胳膊挽袖子要揍司马师。结果还没到司马师面前,就被司马师的保镖打倒在地。后来这三人被司马师处死,曹芳跟司马师彻底决裂。

    司马师这些年看够了曹氏家族迫害他们司马氏。他可没有司马懿那好脾气,进宫先杀了张皇后,又去找老太后商议废立之事。老太后和司马师经过博弈,最终在司马师的叔叔司马孚的调解下各退一步,太后同意废曹芳再立新君,但是司马师也同意让太后选择新君的人选。就这样,曹丕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魏国第四任皇帝。

    司马师的这个动作震惊国内外。姜维看到了新的机会,可以准备第三次北伐了。姜维这次出兵的理由很奇特,说司马师搞废立,他这个当邻居的都看不下去了,理应兴师问罪。

    此时的司马师日子也不好过。其实原文中介绍司马师的外貌时就曾说过,这哥们眼皮上长了一颗肉瘤,上面还有毛。从医学的角度上讲,这是一个肿瘤,而且像是恶行的。司马师血性汉子,不管病理如何,他决定先做手术拿掉这个瘤子。

    就在司马师刚做完手术养病,而姜维正在积极准备的这个空档中,魏国的南方出大事了,

    三伐中原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有穷凶极恶的权臣出现,也总会伴随着大批站在权臣对立面的忠臣出现。在这些人中,敢于直面死亡的是真忠臣,比如当面要揍董卓的伍孚,可惜这类人的反抗没有什么作用。也有一些人远远的叫嚣,这批人主要是为了取权臣而代之,即使他们成功了,无非是做权臣第二罢了,比如十八路反董联盟。

    汉朝毕竟是四百多年的老牌帝国了,所以他的遗老遗少还是不少的。魏帝国没多少年,因此忠于魏国的人那就屈指可数了。包括大部分姓曹和姓夏侯的,多数没什么实权,想对抗司马师也没那实力。尤其是姓曹的那批人,早年间被曹丕打击的都夹起尾巴做人,把手上的权利扔的干干净净,生怕被皇帝给弄死,因此才会出现曹爽这样的远枝曹氏掌权。至于曹操的直系子孙,当他们看到曹丕的子孙被人这么欺负,是高兴的包饺子呢?还是痛快的一醉方休呢?真是伤脑筋。

    也正是这样,司马师废掉曹芳,改封他为齐王,非奉召不得入京。曹氏宗族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太后选择的高贵乡公曹髦入朝为帝,司马师完成了曹操都没敢做出的事情。不知道同在山东混的山阳公刘协有没有给齐王曹芳来封贺电,上面就写俩字就行:报应!

    曹髦做皇帝也好,做高贵相公也好,其实都是夹着尾巴做人,谨小慎微做事。因此曹髦刚继位就给司马师“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三大特权,随他折腾去吧。

    其实司马师废立皇帝这事,客观来讲跟大多数人没有关系。老百姓该干嘛干嘛,该穷还是穷,该服役还得服役,所以老百姓不关心这个。但是这件事惹起了两个手握重兵的将军,这俩人要问司马师造反之罪,因此起兵反叛司马师,一时间淮南大乱。这俩人一个是魏国新生代名将,镇东将军毋丘(音贯秋,复姓)俭,一个是扬州刺史文钦。

    曹操起兵挣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扬州出兵平定青州黄巾之乱,当时朝廷给的官职就是镇东将军,总领青、徐、兖、扬四州军务。如今公然反叛司马师的毋丘俭就是镇东将军,地地道道的实力派大将,再联合上扬州刺史文钦,绝对是军政结合,师出有名。但是要说他俩造反是为了给曹氏讨回公道,那纯属是瞎掰。真有那忠心,夏侯霸造反的时候他们就响应了。这哥俩之所以造反,完全是瞅准了一个机会。司马师废立皇帝,同党们肯定说这是效仿霍光。反对派一定会说是相仿董卓。如果毋丘俭、文钦灭了这个董卓式的国贼,那么毋丘俭和文钦的官位就很容易和当年的李傕、郭汜相当。毋丘俭和文钦联合,有实力、有借口,成功几率很大,实在是找不到不造反的理由。

    为什么说他成功几率大呢?因为此时的司马师癌症发作,刚刚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可谓是病入膏肓。反观朝中战将,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是毋丘俭的对手。就这样,毋丘俭和文钦矫诏起兵,声讨司马师的叛逆之罪。司马师躺在病榻之上,想了想手下这帮人也只有诸葛诞能跟毋丘俭比划比划。论用兵,司马昭还逊色一筹。因此在钟会的建议下,司马师汇合诸葛诞、王基、胡遵三将,带病南征。

    这票人南征毋丘俭,其实是不占优势的。都是当年的老战友,谁不知道谁啊。论带兵,毋丘俭拔了尖了。论武功,文钦、文鸯爷俩英雄无敌。尤其是小将文鸯,手艺跟《水浒传》里的孙立差不多,鞭枪双绝,在当时绝对是第一流的武将。不过我们知道毋丘俭和文钦最终败了,那么这么声势浩大的起义败在哪呢?

    我认为毋丘俭之败,原因有五:

    其一,司马师可谓是烈性汉子,在重伤不治,眼珠蹦出,血流不止的情况下,咬住被子不发一声,因此而稳定住了军心。

    其二,诸葛诞善于用兵,及时攻取了战略要地寿春。

    其三,盟友文钦是个废物,都不认道还学人家带兵打仗,结果走做了路,没能及时接应文鸯,错过了活捉司马师的大好时机。另外文钦不明时势,没能及时参透尹大目送出的情报,败得理所当然。

    其四,新人邓艾异军突起,打乱了毋丘俭的战略部署。

    其五,东吴趁机袭击毋丘俭的后方。

    就这样,毋丘俭兵败身亡。而司马师也在这场战争中熬得油尽灯枯,死于军中。司马师临死前召来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把大权全部交给司马昭后,语重心长的告诫司马昭。司马家族既得大权不得分给他人,否则就是灭族之祸。司马昭听了哥哥的话,迅速抢班夺权掌握了军队,然后再给司马师发丧。司马师的死,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比如魏国皇帝曹髦和蜀汉卫将军姜维。

    曹髦虽然年纪小,但是可不傻,完全和东吴的二代皇帝孙亮的聪明才智有一拼。这俩人如果有个孝庄那样的好老师,都是极有潜力的好君主。可是康熙这样的皇帝不多,孝庄这样的老师更少。曹髦和孙亮只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拼插上毛比猴都精的成年人,悲剧也就不可避免。曹髦一直表现的唯唯诺诺,对司马师也毕恭毕敬。但是当他知道司马师病亡之后,马上就看到了夺回大权的机会。

    这头司马昭正给司马师发丧呢,皇帝的诏书突然到了。上谕是这么说的:“东南未定,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为外应。”司马昭接到皇帝诏书蒙圈了,这是什么意思?一向不发一言的曹髦突然给自己下旨,其中必有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