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大明:开局卖烧饼,朱元璋求我当皇帝 > 第三百三十六章 这就是封建社会
    朱环听懵逼了,这啥意思,修路和粮食有啥关系。

    这修路不是用石板么,就算咱那水泥,也不用粮食呀!

    这三名农夫抽着烟,此时似乎也发现了朱环的疑惑,其中一个农夫就笑着说道。

    “这一看就是京城出来的官宦子弟,这不懂吧,我和你好好掰扯!”

    这农夫深吸一口纸烟,随口赞道:“这是啥,抽起来好舒服,抽了几口就感觉浑身不累了。”

    “这叫烟,咱这还有一些,都给你们!”

    朱环也不吝啬,将卷好的几支烟全给了他们。

    “这多不好意思呀,这可是你们有钱人家的高档货。”

    话虽如此说,那几名农夫还是一人拿了几根,放在了旁边的竹篓里。

    “小官爷,你想下,这修路是不是要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才能修,比如现在,是播种的时候,官府也不会安排我们修路的!”

    “但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不做农活,在家里待着,这一天也就吃一顿饭,还是稀的,一点糜子加点野菜,再拿点咸菜,这一天也就对付过去了。”

    这名农夫抽完一支烟,将烟蒂丢在地上,砸吧砸吧嘴,说道:“但是如果官府安排徭役,那咱们就得干活了,这干活就吃点糜子野菜稀饭怎么行。”

    “这做事必须吃饱才有力气呀,至少也得这么大一个馍馍才行,这一天还必须两顿,不然这事情干不下去!”

    “这样下来,这一天要多少粮食,咱们一年下来家里也就那点存粮,怎么够糟蹋!”

    “这,这官府叫你们修路,难不成不给钱?”

    “就算不给钱,也得管饭不是?”

    朱环瞎眼了,这啥都不管,白做事?

    “这小官爷果然是官家子弟,啥都不懂!”

    三名农夫闻言,都笑了起来。

    刚才说话的那农夫继续说道:“这徭役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这修路架桥可是造福百姓。”

    “你说皇上又不会去走咱们这里的这条路,这都是给自个修的,还要钱,这怎么可能?”

    “这古往今来,就没这么好的事情吧!”

    “对呀,就前几年,咱淳安县有个在外县的县老爷告老还乡,他回来后就给咱们淳安县修了一所学校。”

    “那学校不也是要咱们去修的,也是咱们自个带着干粮去的。”

    “但是人家县老爷可是掏了钱修学校了呀,咱们咋还能找他要钱呢,这不丢脸么!”

    “这也是给咱县里娃儿读书用的,是件大好事呀!”

    另外一名农夫也跟着插话道。

    朱环就这么安静的听着,他感觉自己脑海中有什么东西崩塌了。

    苛捐杂税,摊派徭役!

    这些在历史课本上的词语,今天被朱环活生生的看到了。

    做事不给钱,吃饭自己管!

    关键是还被称之为造福百姓,替乡里做善事!

    朱环只感觉到自己的心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抓着,在狠狠的蹂躏!

    这,这观念是谁带来的!

    那老县令回家修了所学校,他们这些老百姓的孩子又有几个能去读书的!

    还不是给乡绅地主们造福了么!

    这叫什么狗屁造福百姓!

    这特么鬼扯!

    这三名农夫又去田里干活去了,他们一个将那麻绳绑在自己身上,另外一个在后面推着犁耙,另外一个在帮着一起推。

    三人就像做牛做马一样,在辛勤劳作着。

    做牛做马!

    这不是夸张,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这古往今来,百姓日子就没好过!

    朱环带着怒意上了车,老爷子好整以暇的坐在那里,看着朱环过来了,问道。

    “砸了,娃儿,你怎么心情也不好了!”

    朱环坐在马车上,也不管鞋子上的泥土是不是弄脏了这马车,他愤怒的问道。

    “老爷子,这什么狗屁规定,这百姓做事不给钱,还要自己管饭吃!”

    “这样下去,那百姓修路架桥,不是越做家里越穷么?”

    “是呀,所以咱皇上才不下令修路的!”

    朱元璋回道。

    “但是,皇上不修路,不代表老百姓没有徭役,这淳安县告老还乡的老县令回家修学校,凭啥百姓也要免费给他们修,这特么不是坑人么!”

    朱环都直接爆粗口了。

    “这父母官回乡造福百姓,你又不要掏钱,就出力而已,这为啥不做,不做你在乡里都待不下去!”

    朱元璋回道。

    朱环也紧握着拳头,牙关紧咬,他觉得,这就是观念的问题。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观念问题。

    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关键是,都这样了,还是个好社会!

    那坏社会将会烂到什么样子!

    “咱知道你想说什么!”

    朱元璋似乎看透了朱环的内心。

    “那县令修学校,百姓的孩子又没钱去读,这其实就是给乡绅地主们带来了便利而已!”

    “但这就是咱大明目前的情况,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咱如果按照你说的,拨款下来修路,这一分钱都到不了百姓手里。”

    “甚至,如果你要将这修路款摊派给这些地主乡绅,你信不信,这帮地主乡绅会逼着百姓也捐钱,不捐钱,他们在乡里都待不下去!”

    “因为这学校是给这些地主乡绅家孩子用的,咱大明科举考上来的官员,十之八九都是这些人的孩子!”

    “他们不仅在乡里占据着财富,在朝堂之上也有他们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百姓,在他们面前,根本无力反抗!”

    “而这就是咱大明!”

    “咱大明的另外一面!”

    朱环心中涌起一股无力,他朝着老爷子问道:“那就没一点办法了么?”

    “你今天带咱来,就是看这个?”

    这时,马车开到了一个村子口,老爷子看着那安宁祥和的村子,朝着朱环说道:“下车,前面那个还只是开胃菜,这大明最黑暗的一幕,你还没见到呢!”

    “咱们下车,到这村子里去,只有深入民间,你才能看清楚,这洪武年间的大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朱环此时已经没有了刚才下乡时的悠闲心情了,他带着沉重,跟着老爷子一起下了车。

    两人并排走在前面,廖镛和解雨辰跟在后面,四人就像是春天野营的人一般,走进了这安静的小村子里。

    这大明的村子,依旧是那泥泞的土路,不时有几个小孩踩着黄泥巴跑过,带着一丝丝笑声,算是朱环此时沉重心情的一点慰藉。

    但是朱环还是记得老爷子在车上说的那句话。

    “亩产五百斤的土豆,却还是有人抵制!”

    而答案,似乎就在这个村子里。

    三更,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