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74章 大军
    梁士彦在平阳死抗的时候,北周帝国的援军也开到了。

    原来,当年的十一月十八日武帝回到长安,第二天,就下旨再次东征。

    齐王宇文宪率自己的部队自涑水先期到达平阳,周武帝宇文邕亲率生力军也急行军赶到,十二月六日,各路大军在平阳城下聚焦完毕,北周深沟高垒,连扎数个大营,共八万人马,东西连绵几十里。

    高纬看到北周大军到达,深怕城里城外里应外合,将自己包了饺子,于是在城南由东往挖了一条长堑(就是长沟),以防敌人发动突然袭击。

    北周、北齐就这样隔堑对峙。

    武帝令齐王宇文宪观察齐兵的排兵布阵,宇文宪回来之后汇报:“齐兵虽多,但毫无斗志,我们足可灭掉对方,灭此朝食,就在今日!”

    灭此朝食:消灭这些敌人后再吃早饭。

    可见,宇文宪观察过敌人之后,既急迫,又自信,认为灭齐必矣。

    武帝十分高兴,说,要真这样,我还忧虑什么!

    于是准备立即发动攻击。

    武帝骑着一匹劣马,带着几个贴身护卫,到前线巡视,所到之处,见到这些兵士,往往能叫出一些小头目的姓名。

    这些人跪到在地,涕泗横流,能被皇帝记住名字,那是多大的荣耀啊!

    关于这一细节,可参见卡内基《人性的弱点》,一个成熟的治家,同时必是记忆别人姓名的高手。

    从早晨到近黄昏,两军隔长堑对峙,都显得老成持重,谁也不敢先动一步。

    北周军不动,是因为他们真持重;北齐军不动,是因为他们犹豫不决。

    高纬问高阿那肱:“今日可战否?”

    高阿那肱说:“我们的军队看似人数众多,但真正可以打仗的不多,昔日神武皇帝(高欢)在玉壁受阻,寸步难行,难道我们这些人能强过神武皇帝吗?我的建议是:不要出战,退守高粱桥。”

    高阿那肱的懦夫行径遭到了武卫将军安吐根的立即反驳:“敌人不过是小撮而已,看我一枪刺死,扔进汾水。”

    安吐根是安息胡人,南北朝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从高欢开始就忠心耿耿地为高氏家族卖命。这次与北周争夺晋州的惨烈斗争中,他是北齐实际上的主帅。

    显然,他并不觉得北周军有多可怕,原因只有一个,他懂军事。

    事实上,北周军也并无必胜的信心和把握,否则,周武帝也不会在已经攻下平阳的时候班师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安吐根是勇者,但他的老板高纬呢?

    高纬被安吐根的豪情壮志同化了,跟着激动了半天,这时,一群身残志坚的特殊人物帮高纬下了最后的决心:

    “他们的主帅是天子,我们的主帅也是天子,为什么他们能够劳师袭远,我们就得躲在壕沟后面当孬种?”

    这群身残志坚的特殊人物们是宦官,那时还没有太监一说。太监本是高级宦官的官名,出现在唐高宗时期,后来才渐渐等同于宦官。

    从早晨到近黄昏,两军隔长堑对峙,都显得老成持重,谁也不敢先动一步。

    北周军不动,是因为他们真持重;北齐军不动,是因为他们犹豫不决。

    高纬问高阿那肱:“今日可战否?”

    高阿那肱说:“我们的军队看似人数众多,但真正可以打仗的不多,昔日神武皇帝(高欢)在玉壁受阻,寸步难行,难道我们这些人能强过神武皇帝吗?我的建议是:不要出战,退守高粱桥。”

    高阿那肱的懦夫行径遭到了武卫将军安吐根的立即反驳:“敌人不过是小撮而已,看我一枪刺死,扔进汾水。”

    安吐根是安息胡人,南北朝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从高欢开始就忠心耿耿地为高氏家族卖命。这次与北周争夺晋州的惨烈斗争中,他是北齐实际上的主帅。

    显然,他并不觉得北周军有多可怕,原因只有一个,他懂军事。

    事实上,北周军也并无必胜的信心和把握,否则,周武帝也不会在已经攻下平阳的时候班师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安吐根是勇者,但他的老板高纬呢?

    高纬被安吐根的豪情壮志同化了,跟着激动了半天,这时,一群身残志坚的特殊人物帮高纬下了最后的决心:

    “他们的主帅是天子,我们的主帅也是天子,为什么他们能够劳师袭远,我们就得躲在壕沟后面当孬种?”

    这群身残志坚的特殊人物们是宦官,那时还没有太监一说。太监本是高级宦官的官名,出现在唐高宗时期,后来才渐渐等同于宦官。

    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尽管在身体构造上讲比普通人少了点什么,但为了表示自己的身残志坚,往往争先恐后地做点什么以弥补这个缺陷。

    可惜,除了蔡伦、郑和少数几人外,其他多数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原因是:身体的缺陷导致人格的缺陷。

    问题是,高纬听了这群人格有缺陷的特殊人士的话,认为非常有道理,大喜道:“正合我意。”

    于是下令填平壕沟,向北周发动猛冲。自己带着冯MM,在一个小山丘上立马观战。

    其实,对周武帝宇文邕来说,高纬的决定才是真的“正合我意”。

    北周长途奔袭,正需要休息,同时待敌人主动出击,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成“以逸待劳”。

    看到北齐大军出去,武帝喜出望外,指挥各路大军,从容还击。

    客观地讲,北齐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如果真枪实弹打起来,很难说谁打得过谁。

    但是,关键时刻,冯小怜小姐帮了北周的大忙。

    我们有理由怀疑,冯美眉是北周的卧底。

    但她又不能彻底抛弃对她有情有义的老公,于是,在北齐灭亡之际,悄然离开曾经的富贵繁嚣地和龙争虎斗门,不顾宇文邕的苦苦寻找,一个人守着清灯古佛,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让她爱、让她恨、让她魂牵梦萦的世界。

    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如果我是狗血剧导演,这个电影就这么拍了!

    剧情大意是这样的:

    小怜本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初恋情人,后来在战乱中失散,阴错阳差成了北齐穆皇后的侍女,后来被高纬看中,成了北齐的准皇后。

    现在,旧情人率军东征,准备灭齐,小怜在前男友和现任老公之间痛苦徘徊了许多,历经痛苦挣扎,终于决定倒向正义的一方。

    但她又不能彻底抛弃对她有情有义的老公,于是,在北齐灭亡之际,悄然离开曾经的富贵繁嚣地和龙争虎斗门,不顾宇文邕的苦苦寻找,一个人守着清灯古佛,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让她爱、让她恨、让她魂牵梦萦的世界。

    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如果我是狗血剧导演,这个电影就这么拍了!

    北周北齐两国的精锐在平阳城下展开殊死搏斗,一时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北齐的左路军稍稍后撤,冯小怜吓得花容失色,叫道:“败了,败了!”

    高纬的小舅子、北齐三贵之一的穆提婆也附和道:“皇上快走。”

    这一对活宝表演十分有默契,这位本来姓骆的穆提婆,看样子不久之后是准备改名叫冯提婆的。

    高纬昏头昏脑,不辨是非,调头就跑,与冯小怜直奔高粱桥。

    开府奚长拉住高纬的马头,劝阻道:“忽进忽退,战场上很自然的事,如果大军根本没有受到任何损失,陛下突然逃离,恐怕您这一走,大军失去主心骨,人情自会散乱,那才是真败。可否请您立即回转,以镇定各军?”

    武卫将军张常山气喘吁吁自后追上,向高纬报告:“军队聚焦完毕,军容齐整,包围平阳城的我军部队原地驻扎。三军将士恳请皇上回到阵前,如您不信,可命您的亲信宦官前往探查。”

    耳根发软的高纬犹豫不定,正准备拨转马头回到阵前的时候,一个人拉了一下高纬的手肘,说了一句话,把奚长和张常山的努力化为泡影。

    此人即是穆提婆,他对高纬说:“这话不可信。”

    于是高纬策马扬鞭,与冯小怜夺路而逃。

    北齐临阵失去主心骨,数万军队顿时土崩瓦解,被北周大军拦腰截成几段,一溃千里。

    这场平阳会战以北齐的彻底失败告终,被杀一万多人,堆积如山的军资器械被北周军悉数缴获。

    北周多少年没有打这么大的胜仗了,全军将士山呼万岁。

    高纬丢盔弃甲,狼狈逃到洪洞(就是苏三离了洪洞县的那个洪洞),除了安德王高延宗全师而退外,其它各军,都损失惨重。北齐的主力部队,在平阳之战中,丧失了一大半。

    冯小怜随高纬到了洪洞,正准备重施粉黛,突然有报,说北周大军已经追来了,吓得这夫妻俩立即上马,仓皇北循。

    这一逃,可比上次逃得远,一直逃回北齐赖以发家的晋阳。

    从洪洞到晋阳,比从平阳到洪洞,路途大概远了五倍。

    在逃往晋阳的路上,他们又遇到了一伙身残志坚的人。

    这些宦官,是奉命到晋阳去取皇后服饰的。

    高纬带冯小怜参加平阳会战的时候,曾经决定一旦城破,就算成冯小怜的功劳,册她为左皇后。但阵前没有皇后的礼服,于是派这些宦官去晋阳取。

    于是,在路上遇到了。

    高纬看到宦官送来了皇后的礼服,很高兴,命令停下逃跑的脚步,令冯小怜换上礼服,从此,小怜成为北齐的左皇后。

    然后,一行人重新踏上逃跑的征程,直到跑回晋阳。

    平阳之战,北周大获全胜,北齐在平阳的驻军已经全部被歼,武帝宇文邕率大军入城,被围多日的梁士彦出城迎接。

    北齐和北周配合还是挺默契的,一个叫对方“东寇”一个叫对方“西寇”,果然是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君臣见面,梁士彦拉着武帝的胡须哭道:“臣差点见不到陛下了!”

    武帝也为之涕下,要不是梁士彦拼了老命保住城池不失,平阳之战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

    武帝见经过平阳大战之后,士卒疲惫不堪,又想班师——看来,武帝有点象猪八戒,一有困难就想散伙分行李。

    梁士彦劝阻道:“齐兵已经溃败,上下离心,我们应该灭齐,就在今天!”

    武帝点头说:“你的话是对的。我们攻下平阳,作为平齐的基地,如果这能固守,很难成事。我不忧虑前方的事情,但怕后院起火,你为我镇守平阳,我马上发兵讨齐。”

    3

    于是大集文武,准备北讨晋阳。

    将军们因为刚打了胜仗,想回去休整,顺便享受一下胜利果实,都要求班师回长安。

    武帝既已接受梁士彦的建议,就变得很坚决,和大家说:“放纵敌人,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你们都不想去,那好,我一个人去。”

    大家确实都不想去,但更不敢让皇帝一个人去。

    北齐后主高纬逃归晋阳,手足无措。手下大臣告诉他,如果想重整旗鼓,就得对老百姓好一点。

    高纬点头称是,于是减轻对老百姓的赋税,大赦天下。

    看来高纬并非不知如何治国,只是沉溺于酒色之中,不想去做而已。

    但只做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来不及了。

    高纬想留他的两个堂兄高延宗和高孝珩守晋阳,自己跑到北朔州去。如果晋阳再守不住,自己就再向北逃,投奔突厥。

    这是一个相当离奇的逃生路线,北朔州远在晋阳之北,再往北,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那里有凶残狡诈、反复无信的突厥人在放牧和抢掠。

    高纬打算投奔突厥!

    君臣沸腾了,中原各国,兄弟也;游牧民族,也。弃兄弟而就,谁敢承担这个历史骂名?

    但高纬现在突然变自信了,决定乾纲独断,谁的话也不听,一心北逃。

    看来,北逃这个好主意是冯皇后出的,他现在只听该小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