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75章 集结号
    高纬一面命人护送母亲胡太后和幼子高恒到北朔州,一面和冯小怜收拾行装,准备北逃,被以高延宗为首的大臣们死死劝住。

    就这样,又是好几天过去了。

    这时,又有坏消息传来,北周军队已经进入汾水关,北齐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伏恩等三十多人降周,被周武帝按各人的品级封以官爵。

    这还不算,有人告发,一个对高纬来说最重要的人叛变了,这个是官居丞相高位的高阿那肱。

    高阿那肱在高壁被周军击败,望风而逃,这是实情。

    高阿那肱投降北周,高纬实在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于是派出侍中斛律孝卿去核查这个消息的确切性。

    斛律孝卿去过之后,回来报告:没有此事,纯属诬陷。

    高纬从北逃北朔州的路上回到晋阳之后,又有高阿那肱的亲信告发,仍是高阿那肱投降的事。高纬拔剑将告发者斩首。

    在他心目中,高阿那肱是自己的铁杆兄弟,谁都可以叛变,就他不会。

    但就是谁都可以叛变就他不会叛变的人叛变了。

    但这个人现在不是高阿那肱。

    十二月十三日,北周大军抵达晋阳,黑云压城城欲催。

    高纬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压力,召集大臣开会,宣布再次大赦天下,并任命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并州的首府设在晋阳)。

    高纬拉着高延宗的手,说道:“并州(州治晋阳)就交给哥哥了,孩儿如今要远走高飞了。”

    不知道高纬这辈份是怎么排的,高延宗是他的伯父高澄的儿子,自己的堂兄,自称“孩儿”,看来,北齐的皇帝们已经成为习惯。

    高延宗极力劝阻皇帝,声泪俱下:“为了大齐的千秋基业,您千万不能走,我愿为陛下死战,定可破敌。”

    高纬还没等说话,穆提婆先说了:“皇上已经决定,王爷您就别说了。”

    高纬带着冯小怜,趁夜砍开五龙门,奔向突厥——自己的城门,还要砍开,就象逃跑一样,这个皇帝当得,真是窝囊到家了。

    高纬的随行官员四散奔逃,统领中央禁的领军将军梅胜郞拦住高纬的马头死谏,高纬方才打消投奔突厥的念头,拔马东向,准备逃回都城邺城。

    晋阳是现在的太原,邺城在河北,中间隔了一道太行山。

    此时的高纬,身边除了冯小怜之外,只有高阿那肱、穆提婆和后来追上来的高孝珩等十几个人。——可见,高阿那肱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

    这一次,不堪的不是高阿那肱,而是穆提婆。现在还跟着高纬,不代表一直跟着。

    东行不久,就发现穆提婆不见了,原来,这位识实务的老兄审时度势,决定弃暗投明,于是西投宇文邕的怀抱。

    他这一招棋,走得相当聪明,不次于那位在蒋先生和阎先生手下掌握重兵、后来投了明主被任命为水利部长的那位聪明人。

    果然,武帝大喜,任命穆提婆为柱国、宜州刺史。

    此时的柱国,虽然已经不是八柱国家时代的柱国大将军(公元575年,北周改革军衔制,增设上柱国,相当于帝国元帅,柱国这一军衔,只好屈尊,相当于大将),但仍然十分煊赫。

    对武帝而言,穆提婆就是一个样板,位列北齐三贵之一的穆提婆都降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为高纬卖命?看看他的待遇吧,你们还想跟着高纬一条道走到黑吗?

    武帝这一招,着实聪明,北齐官员看到穆提婆的榜样,争先恐后投靠北周,高纬几乎成为孤家寡人。

    只是这样一来,苦了赠提婆的老妈陆令萱同志,儿子投降,北齐立即逮捕他的家人,陆令萱聪明一世、害人无数,最终自食其果,不等官府来拿,仰药而死——还算是善终。按她对北齐的杰出贡献,处以凌迟都不过分。

    高纬逃向邺城,把晋阳一个大大的烂摊子丢给堂兄高延宗。

    晋阳现在是一片混乱,一夕数惊,根本弹压不住。

    看来,晋阳需要一位重量级的官员坐镇,凭高延宗的“安德王”这一头衔,根本没有作用,要知道,北齐末年,光王爷就一百多个,算个P啊!

    于是唐邕出了一个众望所归的主意。

    唐邕自神武皇帝高欢在日就是重臣,长期以来主持工作,精于财政和处理政事,不过他不肯象其他大臣一样阿附权贵,为高阿那肱这些人所忌,长期被晾在一边。实际上,唐邕还是很得人心的。

    他代表广大留下来的北齐将士向高延宗提出了一个过份的要求:

    请高延宗即皇帝位。

    高延宗吓得差点没背过气去。

    皇帝是随便谁都能当得了的?

    但唐邕他们说了:“大王如果不当皇帝,我们只有散伙,谁也不能为你卖命了!”

    高延宗万般无奈,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十分被动地、众望所归地“即位”为帝。

    不管高延宗当皇帝是否有猫腻在里面,看起来这位大胖子王爷比他的堂弟高续要合格多了,早让他当皇帝,也许灭亡的不一定是北齐。

    高延宗“即位”之后,立即授唐邕为宰相,任命习于行伍的将领统率军队,同时将行宫的宫女、财物都拿出来赏赐将士,将人人痛恨的身残志坚的宦官家族财产统统充公,都拿出来充当军费,发布榜文募集兵民,抵抗北周入侵。

    北齐臣民,听说新主登基,政令一新,立即踊跃参加子弟兵,往往不召自来,于是短短几天,就募得几万劲兵。

    这位新皇帝还经常亲自巡视前线,每见将士,就拉住对方的手,叫着对方的名字,涕泪横流,因此,三军将士士气高昂,都愿为高延宗死战。

    高延宗在城内大搞改革、激励士气的同时,北周铁骑已经完成了对晋阳城的包围,十万大军黑压压将晋阳围得水泄不通。

    北周军旗和军装都是黑色,看起来更加令人感到恐怖。这一点有点象一统六合的秦朝,从某些方面讲,周武帝宇文邕和秦始皇嬴政有点类似。

    高延宗调兵遣将,有条不紊,令莫多娄敬显、韩骨胡防守城南,和阿干子、段畅驻守城东,自己亲自率兵驻防城北。

    北齐不是没有能人啊,而且不止一个,可惜!

    高延宗在高氏家族里,绝对是个异数。

    高氏的先祖,高欢同志是汉人,老婆娄氏昭君同志是鲜卑人(实际是姓匹娄氏),因此他们后世子孙都算是“混血儿”。混血儿的特点就是面色白皙,棱角分明,相貌英俊,无论高澄、高湛、高演、高纬还有高长恭,个个都是美男子。

    高家的丑男人不多,高洋是一个,高延宗也是一个。高洋丑在脸上,高延宗丑在身上。高延宗属肥胖人士,肚子极大,从后面看象被人驮着,如果实在想不出他的身材特点,大可以按相扑运动员的形象去想象。

    就是这样一个大胖子,在上阵杀敌时,却往来如飞,无人可挡,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高延宗体态非常肥胖,经常被人取笑臃肿无用。北周铁骑兵临城下了,高延宗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行动力,他亲自率兵,出城与敌鏖战。

    这个死胖子就象换了一个人,手执长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另一个大胖子,尚书令史沮山,紧跟着高延宗,挥舞长刀,左劈右砍,杀人如麻。

    周武帝宇文邕见遇到劲敌,于是命令自己最能打仗的弟弟、齐王宇文宪专门对付高延宗,自己则亲自带领一支人马进攻晋阳的东门。

    驻守东门的是韩畅、和阿干子,两位最近被新皇帝提拔重用的将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高延宗在看人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关键时刻,他们为了诠释了什么叫识实务者为俊杰而付出了身败又名裂、青史留骂名的代价。

    这两位俊杰看到武帝亲自带兵攻打东门,二话没说,把城门大开,迎北周军进城,这时,天已经黑了。

    也许,他们是怕这座千年古城遭受战火的浩劫,就象那位不惜骂名保全了北平城的聪明人。

    其实,所有投降派,都可以冦以不使古城遭受劫难、不使人民遭受兵火的美名。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李承鹏。

    周武帝率军趁夜进城,首先放火焚烧寺院,打仗不忘灭佛,看来,武帝的灭佛精神还真彻底啊!

    寺院着火,火光冲天,北周军奋勇深入。

    这时,本来空着的晋阳东门来了一个胖子。

    这个胖子还带了不少兵马。

    这个胖子是高延宗,他看到周武帝杀进城门,于是立即从城外冲进东门,把武帝的后路堵死,这样一来,武帝腹背受敌,被前后夹击包了饺子。

    尽管武帝带在身边的都是勇士,以一当十,但在黑灯瞎火、地势不明的情况下,也溃不成军,争着夺路而逃,形势大乱,溃兵已经将退路堵死,北周兵自相践踏的,被北齐军队砍死的,一下损失两千多人。

    武帝身边的卫士几乎全部战死,孤身一人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城门。就在一代英主宇文邕就要落马、历史就要被改写之时,出现了三个人,正是这三个人,在乱兵中救了武帝一命。

    武帝手下的承御上士(禁卫官)张寿拼死拉着武帝的马头,前不久刚刚投降过来的贺拔伏恩在后面拼命抽打马背,另外一位降将皮子信领着武帝,专门走崎岖小路,这才从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踩着齐军的刀尖,冲出了城门。

    晋阳城内,一片火海,从昏至晨,乱了一夜,北齐军大胜,整个晋阳城中,没有一名活着的北周士兵,这个惨哪,就别提了。

    高延宗还以为周武帝已经在晋阳丧命,命人在乱尸堆中,寻找长胡子的尸体。找了很久,一无所获。

    不管如何,在如此逆境中取得空前大胜,有理由好好庆祝一番。

    于是,整个晋阳城,又成了欢乐的海洋。从高延宗到普通士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真比梁山好汉还要痛快。

    痛快完了,大家全部倒在地上,沉沉睡去,包括高延宗。

    大家太累了。

    但是,他们都忘了,敌人并没有走远,他们斩尽杀绝的,只是突入城来的极少部分敌军。北周大军还很完整,战斗力没有什么损伤,更重要的,整个晋阳城还处在北周军的包围之下。高延宗只是把这只睡狮咬了一口,现在,睡狮猛醒了,高延宗自己却睡着了。

    再说周武帝宇文邕,拼死出城,算是逃出升天,实在侥幸。惊魂未定之下,饿着肚子的武帝有点吓着了,想引兵西归——又想分行李回高老庄了。

    这还不算,要命的是,带兵的将军们也都想回家了。

    看样子,灭齐的事业又要无限期地推迟。

    这时,宇文忻跳将出来,制止了武帝的退缩计划。

    他对武帝厉声说(注意是厉声说):“我们攻克晋州,乘胜追击,齐主远循,关东震惊。这是从古至今所没有的大好形势,明天攻破晋阳,因为轻敌才有一点小小的挫折,何足挂齿!大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如今我们势如破竹,伪齐灭亡就在眼前,怎么能弃此他去!”

    宇文忻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应该说,如果不是宇文忻,那北周灭齐的事业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

    宇文忻跳出来后,紧跟着齐王宇文宪和柱国王谊也认为应该乘胜追击。降将段畅又向武帝反复强调目前晋阳城中防务已经完全空虚,正是用兵的好机会。

    于是,武帝停住东归的脚步,重新集结军队,再次进攻晋阳。

    十二月十七日,趁着凌晨,武帝指挥大军进攻晋阳东门,一鼓而下。因为基本无人防守,大家都醉倒在地上了。

    高延宗听到喊杀声,立即披甲上马,指挥军队出战,但已经晚了,东门已被攻破。回顾自己手下,只剩几个人,都还醉眼惺忪。

    没办法,放弃抵抗,落荒而逃。

    没经验呀,太没经验!

    看来论守城,高延宗还要向敌方阵营中的韦孝宽好好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