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95章 交代
    杨坚一定要为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姑娘,他瞧上了后梁皇帝萧岿的女儿。

    这位小公主,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她的传奇,自嫁给杨广开始。

    杨坚瞧上这位后梁公主,是有原因的,目的主要不在儿子的幸福。

    他所看中的,是公主的背景。

    他要自己的儿子娶梁朝的女儿,这是一桩联姻:娶了一个公主,则拉拢了一大批前梁的皇族。

    同样,杨坚给自己的大儿子、杨勇娶的也是前朝的皇室,不过这个皇室稍微远了点,是北魏(也含东魏、西魏)的宗女。

    这是皇族和名门大族的惯用伎俩,历来如此,红楼梦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对此运用得最为纯熟。

    大家扯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谓之门当户对。

    萧公主成为晋王妃之后,梁、隋之间更加亲密——当然,这种亲密仅仅停留在《新闻联播》里,并不耽误杨坚在想的时候,顺手灭掉后梁。

    公元585年,萧岿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他的一生,是温顺的一生,是谦和的一生,是当附庸的一生。杨坚和后梁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谥为孝明帝。

    萧岿所未完的事业由他的儿子萧琮继承,只是,萧琮需要珍惜他的皇帝生涯,因为这一生涯只剩下一年了。

    尽管只有一年,萧综还是尽他所能,做了一件事情:派遣大将军戚昕,率水军大举进攻陈朝,可惜,不克而还。

    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是不克而还,而不是不克也还不成。

    陈朝虽然,军备松弛,但对付小小的后梁,不费吹灰之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能让戚昕大将军活着回来,已经给足后梁面子了。

    但萧琮自不量力的作法还是引发了军民的一场骚动,毕竟一个大败仗有动摇国本的能量啊!

    戚大将军被揍得鼻青脸肿一事惊动了许大将军。

    许大将军名——对不起,是许世武。

    许世武暗通陈朝的荆州刺史陈慧纪,想要弃暗投明。可惜,许大将军没有投敌经验,被萧琮捉了个正着,于是被砍了脑壳游街。

    因为这件事,隋文帝杨坚有了借口,后梁现在极需要隋朝大军的保护,而且,考虑到到隋、梁两国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决定邀请萧琮在方便的时候访问长安(把他保护起来),萧琮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萧琮启程的时候,江陵的父老目送他们的皇帝上船,不由泪下沾襟:“我们的陛下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风潇潇兮汉水寒,皇帝一去兮不复还。

    隋文帝杨坚自萧琮离开江陵,派武乡公崔弘度率领大兵驻守江陵,以免戚大将军和许大将军的故事再一次发生。

    其实这不是一个创举,后梁历来就是北周(隋)的附庸,设置江陵总管,统辖驻军已经成为习惯,一方面,可以有效弹压当地民变,二是可以保持对后梁的强大压力,三是可以防止南朝的入侵。

    不过,由于杨坚和萧岿的良好的沟通和儿女亲家关系,杨坚把江陵总管撤回,算是对萧岿的一个交待。

    但是,给萧岿的“交待”,并不能改变杨坚想消灭后梁的决心。

    这一次派崔弘度统兵进驻江陵,引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崔弘度我们之前曾经见过,这位平定尉迟迥之乱的七总管之一的脾气暴烈的大将军,估计没有给驻守在江陵的、后梁皇帝萧琮的叔叔萧岩什么好脸色,搞得萧岩又惊又气又怕又恨之下,带了一万多人,直接投奔了陈朝,被陈慧纪带给了陈朝的皇帝。

    大脑短路的后主陈叔宝,想也没想,直接封了萧岩一个开府仪同三司、东扬州刺史。

    这下惹了祸了!

    杨坚可以容忍你对我不敬,可以容忍你鱼肉百姓,可以容忍你胡作非为,但决不允许你招降纳叛——从我这里叛逃的人,居然被人奉为上宾,还委以重任!

    杨坚大怒,决定反击,反击之前,先把这个小尾巴敲掉。

    后梁从此不复存在!

    现在的萧琮,既是杨坚的座上客,又是阶下囚,他当不当皇帝,是杨坚一句话的事。杨坚决定后梁灭亡,则萧琮也成为君。

    不过,杨坚并不打算为难这位君。他封萧琮为帝国元帅(上柱国)、莒国公。这个待遇并不多见,给一个基本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以最高军衔和最高爵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萧琮对大隋朝,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否则,等待着这些前朝皇族的,除了屠刀,没有别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萧氏皇族是幸运的。这一年是公元587年,梁彻底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从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立国,到侯景之乱萧衍饿死,再到萧绎、萧詧诸枭雄并立,西魏扶持后梁建立傀儡政权,一直到现在后梁灭亡,梁在历史上辉煌璀璨也好,苟延残喘也好,一共活过了86年。

    它不算短命了!

    灭掉了后梁,杨坚并不罢休,他想一鼓作气,连陈也一起灭掉,统一全国。

    他对高颎说:“我为民父母,岂可因一衣带水之限,不往拯救?”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下令大张旗鼓开始造船。

    有人劝他秘密行事,杨坚说:“我替天行道,保什么密呀!”

    然后,命令把造船产生的木屑顺流漂下,说:“如果敌人因震恐而改过,我夫复何求!”

    造船一事体现了杨坚豁达的气概,更体现了这位老流氓的老谋深算,他让这些木屑顺流漂下,目的不是为了让陈叔宝改过,而是一种威慑,一种核威慑。

    在木屑尚不能制成密度板的那个时代,却被用以变成战略武器,杨坚实在是高啊!

    杨坚甚至还命当年平尉迟迥时期的七总管之一的杨素为信州地委,负责西线战备,信州位于今天的重庆奉节,属三峡库区,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就在奉节。

    杨素在信州,大肆制造航空母舰,舰有五层楼之高,共一百多尺。前后左右共设六门巨炮(攻击捣杆,用以催毁敌舰,这些捣杆举起时,高达五十米,落下时,便成为敌人的噩梦,可将敌舰砸个稀巴烂),能够容纳将士八百人。

    杨素的这一创举,可以说在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大战前的几百年历史里,绝无仅有。

    就在强敌的大刀已经缓缓举起的时候,陈叔宝仍然沉醉在张丽华的温柔乡中无以自拔。

    陈帝国最近不太太平,怪事连连。

    本已经淤塞很久的临平湖,无故自通,注满了湖水。

    陈叔宝为此十分担心,因为传言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三国时西晋统一全国,东吴即将覆灭时,临平湖就无故自开过一次。

    于是陈叔宝在惊惧之下,决定舍身寺庙,于鬼神,希望以此化解鬼神的诅咒——这是南北朝皇帝们喜欢的伎俩,他们不考虑正是由于自己花天酒地导致上天的惩罚,一有情况就给鬼神——梁武帝就这么干过好几次。

    除此之外,还在建康城内大肆修造寺庙和佛塔,尚未完工,佛塔内冒出火光,将整个建筑化为一片焦土。

    陈叔宝的恐惧到了极点,他已经经不起任何惊吓,因为佛塔被火一事让他确信,这一次,佛祖也保佑不了他了。

    恰在此时,太市令章华上表,对陈叔宝进行了苦口婆心的规劝。

    应该说,从内容上,章华讲得全部都对;但在形式上,却犯了陈叔宝的大忌,简单说,对一个昏君直谏,那就是找死。

    章华是太市令,所谓太市令,是负责全国市场管理的官员,级别不高,职权不大。对章华来说,本是可有可无的小官,但事实上,章华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只因为他不是名门士族,再加上江总、孔范、施文庆、沈客卿之流的诽谤嫉妒,使得章华一直郁郁不得志。

    魏晋和南朝一样,是历史上士族的顶峰。所谓士族,就是名门望族,与地位低下的庶族对应。虽然都是地主阶级,但待遇有天壤之别,士族一生下来就是,而不被看得起的庶族地主,只有在人家吃完肉以后,抢点有限的汤喝一点。

    章华就是庶族。

    忍无可忍之下,章华决定上书,这不仅是对陈叔宝的规劝,更是对施文庆他们的反击。

    章华的上书,先是深情回忆了几位先帝创业艰难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然后说到陈叔宝即位为帝数年间的所作所为,他说:

    您不想想先帝创业何等艰辛,也不想想天命可畏,甘受奸臣的摆布,沉溺于酒池肉林之中,不近贤臣,不去祭祖。而在册封张丽华、孔贵嫔和龚贵嫔时,却有时间风光大典。文武君臣被弃一边如草芥,而那些只知溜须拍马都却个个位列朝堂;

    而今,我们的版图一天小似一天,而隋帝国的大军兵临城下。如果您再不发奋图强的话,我可以预言,麋鹿将在姑苏台上散步。

    章华相当有才,在这份奏折里洋洋洒洒、旁引博征,最后还说了一个典故:麋鹿游于姑苏。

    这个比喻够狠的,比喻得固然得当,但没法让人听了舒服。这意思是,如果你再不悔改,你就是第二个夫差,你会被人家灭国,象西施一样漂亮的小老婆也会沦为战利品被送来送去(一如北齐第一美女冯小怜)。

    陈叔宝鼻子差点气歪了,当即下令,将章华斩首,即刻回报。

    章华被斩,说明一件事情,陈帝国气数已尽——一个王朝连向她进忠的大臣都杀,说明这个王朝已经走向末日了。

    杨坚等这一刻等得已经够久了,他从公元581年建立隋王朝,到今天灭陈时机成熟,一共等了八年,这八年,全面抗战都胜利了。

    公元588年,杨坚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历数陈叔宝大罪二十杀,广为散发。那时候没有邮件、短信可以群发,没有博客和可以传递信息,连傻傻矗立在路边的绿色邮筒都没有,但这一切难不倒杨坚,他命人抄了三十万份(恐怖的副本数量),运到江南散发。

    杨坚不仅懂得攻心战,而且,玩得得心应手。看来,他深得马谡的真传。

    做好了信息战的准备工作,接下来,杨坚要做组织上的安排了。

    他在寿春设置淮南行省,作为中央在淮南的派出机构,由他的次子、晋王杨广(就是那位著名的文化人兼家兼表演艺术家)任尚书令(钦差大臣、行省的最高执行官),作为灭陈战役的总令。

    同时,任命他的三儿子秦王杨俊和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同时任命灭陈各路大军的指挥官,这些人都受杨广节制。

    其中,包括著名的战区怀念长官韩擒虎、吴州(扬州)长官贺若弼等。

    同时,任命高颎为大军总参谋长、王韶为总部主任,处理军中具体作战事项,协助杨广指挥。

    各路大军云集长江北岸,共计出动战区长官九十余人,士卒五十一万八千人,东起东海(连云港),西至信州(奉节),东西绵延数千里,江岸上战帆如云,只等杨坚一声令下,立即发起渡江战役。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杨坚亲自为远征大军饯行,五十余万大军如泰山一般向陈朝压来,灭陈战役一触即发!

    灭陈大军的总参谋长高颎,最近忙坏了,协助杨广调兵遣将,还不忘忙里偷闲找人聊聊天,问问局势,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当然这话不是高颎说的,是稍晚于隋的唐朝大臣魏征说的。

    这一天,高颎的聊天对象是薛道衡。

    薛道衡在隋朝,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独特,就独特在他的才。如果说他是隋朝第二才子,那就没人敢说第一。

    这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不在于功高震主,不在于情商不够,更不在于密谋造反,他只错在太有才了。

    他的才华招致了另外一有才人的嫉妒,悲哀的是,这个有才人同时也是有权人,天下最有权的人——隋炀帝杨广。

    因过于有才见杀的大文豪不多,薛道衡不幸成为其中之一。

    当然,薛道衡不只有才,对政局还有相当敏锐的捕捉。他曾出使陈帝国多次,对陈的有着最直接的认识。所以高颎才愿意找他聊聊。

    高颎直接问薛道衡:“我们这次南征,成功几率多大?”

    薛道衡胸有成竹:

    “没问题,百分之百成功。郭璞说:江东与中国分裂三百年后,自当统一。从司马睿南渡江左成立东晋、南北对峙到现在,已近三百年。这是其一。”

    “我们皇帝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而陈叔宝骄奢逸,鱼肉百姓。两者对比太鲜明了。这是其二。”

    “国家兴亡,系于宰相。看看他们的宰相江总,只知饮酒赋诗,阿谀奉承,国家大事,一概不问。政事都交予施文庆、沈客卿这些小人掌管,至于武将中的任忠和萧摩诃,好武斗狠,一勇之夫,何足道哉!这是其三。”

    “我们大隋新建,蒸蒸日上;而陈朝整治腐坏,民不聊生。他们西至三峡,东到大海,军备松驰,分开则战线过长,集聚起来又连一个地方都无法覆盖。这是其四。”

    “综上所述,我们这次大军南下,定可席卷江南,战无不胜!有什么可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