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17章 不习惯
    但他没有动身,因为扬州好看的、好玩的还没有都看够和玩完。

    一直等到这大业二年的二月份,杨广在江都待差不多了,又想着洛阳的富丽堂皇,决定北还。

    一路上杨广的浪漫主义再次发作,变着法儿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文武百官争相献媚,老百姓再一次遭受无边的浩劫。

    大业二年的三月十六日,杨广率领庞大的舰队回到了东都洛阳,随他进入洛阳新城的,还有马车一千辆,甲士一万人。这次饱览祖国河山,一共用了整整八个月。

    这次巡视以杨广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杨广感染上了可怕的病毒:巡游。终其一生,他共进行过全国范围的巡视计11次,其中,到江都就三次,可以说,江都(扬州),是杨广的最爱。

    杨广南巡时,特地留太子杨昭镇压长安以监国。

    杨广回到洛阳,杨昭上表要求与父亲见面,杨广诏准。

    杨广见到太子,看到儿子茁壮成长,非常高兴。杨昭是杨广与萧后的亲子,长得体态,雍容华贵,能文能武,臂力出众,能开强弓,而且,外柔内刚,大家交口称赞,都对杨广说:他办事,你放心。

    当面,我们没有证据表明杨昭的贤明和当年他老爹一样,都是在练习演技。根据没有证据证明有罪就是无罪的原则,杨昭是真贤明。杨广见到了儿子,高兴也高兴过了,就命令儿子回长安去。因为他还有事,他的事情就是跟十六院夫人以及他从扬州新弄回来的美女们进行身体交流。

    杨昭不想走,一住多日,数次求见,想和父亲再多盘桓两日,杨广发火了,对杨昭进行严厉斥责和警告,把他赶了出来。

    杨昭十分郁闷,郁闷之余,他突然背后一凛,出了一身冷汗。他想到了太子其实也是一个安全系数十分低的职业,他大爷杨勇不就曾经是太子吗?今天高高在上、百官朝拜,不几天一道圣旨将他兜头,最后被活活勒死。

    杨昭翻来覆去只在想一件事情:我已失宠了吗?父皇要对我动手了吗?

    结果,心情极度郁闷之下,杨昭病倒了。

    他心里有事,体态又胖(有武力不假,但这和他虚胖不冲突),再加上长安洛阳来回跑。那年头没有飞机火车,再先进的交通工具也得颠簸,杨昭实在是撑不住了。于是,他决定歇一下,如果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那大概是一万年。

    公元606年,即大业二年,太子杨昭去世,年仅二十三岁。

    杨昭去世,杨广非常悲痛,但很快,他就化悲痛为力量,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作宠幸儿子后妈的动力。对杨昭,只是草草下葬,谥为“元德太子”,封杨昭的三个儿子为亲王,这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杨檦、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

    也许我们需要记住这几位小王爷,特别是后两者,他们是成分十足,如假包换的患难兄弟。十多年后,他们分别“被”登上了大隋朝的皇位,旋即被废,旋即被杀。就在隋炀帝杨广刚刚把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对女人的思念的时候,又传来了个消息。坏消息是,大能臣杨素同志死了;好消息是,大权臣杨素同志死了。

    杨素在隋朝,是少数几个仅次于两任皇帝的人物。没有杨素,杨坚的江山没有那么巩固;而没有杨素,大隋的江山就很可能会交到杨勇而不是杨广手里。

    所以,杨广应该感激杨素,事实也是,杨广把杨素当父辈看待,执子侄辈礼,而杨素也老实不客气地称杨广为“郎君”而非“陛下”。但不久,这种感觉就变了。

    杨广胡吃海塞的行径让老同志杨素十分看不惯,因此不断规劝。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代沟。

    小同志贪玩,喜欢胡闹,类似今天的90后;老同志保守,想多管点,类似今天的70后。

    后来,杨素看杨广有点恨铁不成钢,杨广看杨素有点烦。而且,杨广想,我容忍你叫我“郎君”,已经给足你面子,你还真不客气呀!

    甚至有一次,杨广曾经对萧后说:“杨素老贼,骄肆得很,朕意拟嘱遣内侍,杀死此贼。”如果不是萧后极力解劝,不定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杨素重病期间,杨广曾数次委托大臣们到杨素所在的医院看望,表达了希望杨素的病能够早日痊愈的良好祝愿。杨素对此十分感激,说:“陛下的心意我领了,不过,为了不给他老人家添堵,我还是不活了。”

    就在杨广开始讨厌杨素的时候,杨素非常配合,立马死了,让正准备和老奸巨滑的杨素大干一场的隋炀帝杨广很失落。

    杨广在杨素的追悼会上致悼词,对杨素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悼词曰:“如果杨素不死,我非杀了他全家和他的祖孙三代不可。”

    最后,追赠杨素为光禄大夫太尉公,谥“景武”,命相关部门和众大臣组成治丧委员会,将杨素风光大葬,至此,杨素波澜壮阔的一生、戎马倥偬的一生,纵捭横阖的一生、阴险毒辣的一生,就此掀过去了。

    再伟大的人物,数千年过去之后,也无非一抔黄土而已。隋炀帝杨广即位几年来,大隋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史上的最高峰。海内一统,歌舞升平,杨广有时候有精力去发表南巡讲话,已经说明帝国的内部一片祥和。

    而同时,外交战线也是捷报频传。这一次,已经许久没有消息的北方传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突厥第十任国家元首启民可汗即将对大隋帝国进行友好国事访问。

    启民可汗我们陌生,是隋朝人民的老朋友了,之前,两队曾并肩作战,共同将侵略者达头可汗赶出了草原。从此,两国人民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更加深厚。

    公元607年,即大业三年,隋朝人民的友好邻邦、突厥国家元首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同志访问隋朝,他到访的日子是大年初一。

    其实,启民可汗早就对大隋朝的富强、文明和十分敬仰,准备好好来取一回经。因此,在大业二年就早早递交了访问申请。

    杨广因为启民可汗是第一次到国内来看他,决定向这位突厥的大可汗展示一下什么叫地大物博。于是在首都大兴开展了一场超级的文物秀,从古至今,琳琅满目,向外大放历史光芒,什么时候把启民可汗晃晕了什么时候算。

    之后,启民可汗应邀对东都洛阳进行了友好访问,杨广继续让启民可汗在洛阳观看文物秀。启民可汗说:“不能再看了,你这是逼着我去起我们突厥的才本行——抢呀。***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一双眼睛已经不够看的了。”隋炀帝杨广即位几年来,大隋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史上的最高峰。海内一统,歌舞升平,杨广有时候有精力去发表南巡讲话,已经说明帝国的内部一片祥和。

    而同时,外交战线也是捷报频传。这一次,已经许久没有消息的北方传来了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突厥第十任国家元首启民可汗即将对大隋帝国进行友好国事访问。

    启民可汗我们陌生,是隋朝人民的老朋友了,之前,两...........

    -

    其实,隋朝本有希望长治久安,它积累的物质财富一直让唐朝享用了好几十年,它的统一、它的文化、它的制度、它的选拔等等,都是后世的财富,不仅唐朝,整个封建社会,都受它益匪浅。

    启民十分羡慕,杨广十分得意,启民的羡慕是杨广得意的原因,杨广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他决定也满足启民可汗一把。

    他请启民可汗和他一起上朝,到了朝廷上,启民可汗的眼睛简直看呆了。

    皇帝在正中危坐,底下文武大臣排列有序,三拜九叩,山呼万岁。皇帝目光所及,大臣们连大气都不敢出,眼神都不敢抬。

    启民可汗心想:“我也算是一国元首啊,跟人家的威风比起来算什么?只会整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你妹啊!”

    启民可汗不知道,这一套演习从西汉初年一直用到现在,已经演练了八百多年。中国的朝见礼仪也是从野蛮洪荒时期过来的,当初要不是叔孙通博士帮老流氓刘邦制订了这样一套礼仪,估计皇帝看到的景象比启民可汗好不了多少。

    启民可汗向隋炀帝杨广请求说,希望能够允许他们改穿中国的服饰衣帽,学习中国的礼仪。杨广十分矜持,严肃拒绝了启民可汗的请求。

    第二天,启民可汗继续他们的申请。

    我个人窃以为,启民可汗本人乐于学习他人长处、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开放和搞活的态度十分难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外向型的领袖,突厥和隋朝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才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杨广最后只好十二分为难地同意了启民可汗的请求,允许他们改服易装。

    也就是说,启民可汗原来是披发左衽的,现在改束发右衽了。

    披发左衽,就是披着头发,右边衣襟压住左边衣襟系带,这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的服装标志,以落后、野蛮为特点。

    孔子说:微管仲,我披发左衽矣!就是说,没有管仲的话,我们都要变野蛮人了!

    束发右衽,就是束起头发,左边衣襟压住右边衣襟系带,这是传统的中原汉族的服装标志,以先进、文明为特点。

    多说一句,如果你了解了以上常识,就知道电视剧那些披着头发的汉族兄弟们是多么了,其实,是导演或造型师。

    启民可汗改穿汉服,是历史上一桩有名的事件,虽然比不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北魏孝文帝的尊崇汉服那么有名,至少,也算是杨广的“德政”之一。

    杨广对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吏部尚书)牛弘说:“现在,我大汉族的衣冠已经完备,连单于都为之解辫,自古盛世无非如何啊!”

    其实,杨广这样说是有问题的,因为启民不是单于而是可汗。单于是匈奴的头,而突厥的国家元首才叫可汗。

    当然,我们大可以把这个“单于”看成是杨广高兴之余随便发挥的,更有可能的是,这是指代,单于在此即等于可汗。

    听了皇帝的夸赞,牛弘谦虚把头低下来,道:“都是您圣明。”

    杨广大喜,牛弘说的,正是他想听的,于是也谦让道:“也未必不是你的功劳啊。”

    一君一臣,相互吹捧完毕,心满意足地各回各家了,牛弘还外带拿了许多皇帝的赏赐。

    启民可汗在隋都一住多日,每日细心观察中原的风土人情制度,十分用心,迟迟不愿回到他那整日黄沙弊日的瀚海沙漠。

    分别的时候还是来临了,他接着杨广的手,依依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后,两人洒泪而别,临走,启民可汗邀请皇帝在方便的时候访问突厥,杨广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杨广并没有把启民可汗的邀请当成客气话,他确实想去北巡。事实上,隋炀帝杨广是历史最能巡游的皇帝之一,恐怕就连没事就跑到泰山封禅的秦始皇都不如他爱旅游。原因只有一个,浪漫主义情怀容易发作。

    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的夏四月,杨广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巡。选择这个时间北巡是英明的,盛夏马上到来,此时北巡,既可饱览北国风光,又可激发爱国主义,也可增进与突厥的睦邻友好关系,还可以让突厥人民对大隋朝的感激更上一层楼。

    为了北巡的顺利,杨广征发了黄河以北十多个郡的成年男子,凿开太行山,在崇山峻岭间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至于是怎样一种崇山峻岭,或建设的过程是如何的艰苦卓绝,请参见冯小宁之《举起手来》。

    这条高速公路,直通并州的首府城市晋阳,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

    其实,为了杨广出巡方便而开凿的高速公路远不止这一条,所有的公路的总里程达到三千多里,倾全国之力修建高速公路。

    修路,是积德行善的事,但却让杨广搞成了天下大乱,这个功力,一般人还真没有。人家都是“要想富,先修路”,杨广则是“修路长,快灭亡”。

    杨广北巡,一路上,启民可汗多次派自己的子侄在半路上迎候,同时准备亲自去接皇帝,都被杨广拒绝,让他在自己的帐篷里等着就行了。杨广在这样事情上,十分低调,这也许是他即位以来唯一的一次低调。高速公路贯通之后,杨广的速度快了很多,于当年的六月份到了榆林郡。此榆林非彼榆林,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而不是今天的陕西榆林。这两个榆林,航空距离大约在五百公里左右。

    到了榆林,杨广打算摆起大隋朝的威风,让突厥这帮野蛮人看看,你们的金戈铁马和圆月弯刀,在我们的战士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打算拿十万大军当仪仗队,从榆林直驱幽州。

    但杨广还是比较细心,他想,万一这十万大军把启民可汗吓着怎么办?于是,这位亲民的皇帝专门派了一位精通少数民族事务的、对突厥情况了如指掌的人作为他的特别使者去知会启民。

    这个特殊使者,就是长孙晟。

    这位大隋朝的伟大民族工作者、突厥汗国不共戴天的仇敌,在对突厥的战争与和平转换中,功高盖世,但却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头发已经花白,而且,离他去世,已经只有两年了。

    但长孙晟就是长孙晟,虽然迟暮,但仍是英雄。启民可汗看到他,又敬又畏,和看到皇帝杨广差不多。

    而这位伟大的长孙晟,立下这般大功,又混到这般年纪,才是个武卫将军,这个职位就是十六个禁军将领之一,才是从三品,一个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品级。

    启民可汗一听长孙晟来,立即召集自己部属的大大小小的酋长开会,听取中央的指示。于是,各部落的酋长有数十人之多,一起到启民可汗的王庭集中。

    长孙晟看了一下牙帐,皱起了眉头。其实不同的观点在这几个问题上没有太大出入,凡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往往在历史上都是英雄人物,除了那几上杰出的帝王将相外,象黄道婆、徐光启、郑国,都算。我只是十分看不起那种史观,让人民生活过得好点的李世民、朱元璋成了坏人,杀人如麻、视生命如草芥的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黄巢等反成了英雄,这不是左不左的问题,这是有没有良心的问题。牙帐就是突厥汗国中,可汗用来居住、办公和召开各位会议的大帐。也就是说,等隋炀帝杨广到达突厥王庭之后,他也会住在牙帐中。

    长孙晟皱眉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在牙帐附近,杂草丛生。也许启民可汗生长在草原,不用在乎,可是如果皇帝驾到,住在一个到处是杂草的地方,有失大国的颜面啊!

    这事很简单,长孙晟只需告诉启民可汗:请你指派人手,把杂草拔干净。一句话的事,但长孙晟想让启民可汗自己动手拔草,这样才能显示大隋皇帝的威严。

    经过多年官场磨练、功高不赏、已经看透世间人情世故和政权潜规则的长孙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青年豪侠。他没有直接请启民可汗拔草,更没有命令启民。他只是走到杂草的前面,拔起一根,嗅了一下,说:“这草很香吗?”

    启民可汗愣了一下,拔起一根,也闻了一下,说:“不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