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33章 局面
    就这样,翟让和李密和瓦岗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张须陀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再回头看时,他属下的将领们一个也没有突围出来,于是好汉张须陀做出一个决定,重新杀进重围,解救他这帮生死弟兄们!

    这是一个慷慨的决定,这是一个大勇的决定,这也是一个以卵击石的决定,张须陀奋尽全身气力,终于带出一部分属下,当他看到,重围中还有他的兄弟时,立即又做了一个比上述决定更以卵击石的决定:再入重围,拯救他的大兵瑞恩。这时,他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气力了。

    老张在敌阵中飞马走了三四个来回,砍杀了无数暴民,终于支持不住,他圆睁着双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张须陀的死,让他的部下昼夜悲号,让杨广目瞪口呆,让亲痛仇快,张须陀一死,代表着大隋朝的精神已经被杀死了。

    荥阳大捷之后,翟让分给李密一部分军马,让他相对独,这样,李密的角色,就从军师变成了能够与翟让分庭抗礼的军事统帅。而且,随着瓦岗军的壮大,李密的威望越来越高,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些变化,翟让比较宽厚,不想计较,但心里肯定不大舒服;李密聪明,但他也没有说破,任这种微妙的变化日益明显。也许,这正是他想要的。

    荥阳大捷对瓦岗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仅是击溃隋帝国的王牌军,从此树立了心理上的优势那么简单,这一战,标志着李密和翟让的军队完成了从流寇式的打家劫舍到有固定根据地的、有思想有主张的转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自发的反抗”成长为了“自觉的革命”。

    张须陀的死(也包括他的副手贾务本的死),对隋帝国的打击是致命的,从此,杨广再无能力围剿这些农民义。虽然他立即派了裴仁基取代张须陀担任河南战区司令长官,替代张须陀,并把驻地从荥阳迁到了虎牢。但裴仁基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河南农民动愈演愈烈。

    在山西,隋炀帝杨广任命右骁卫将军、唐国公李渊为太原留守,带领两位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负责山西地区的绥靖事宜。这一安排,为李渊日后在太原起兵埋下了伏笔。在山西剿匪的过程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每能够在其父危急的时候突然出现,挽救战局。之前隋朝第一不要脸的云定兴率兵计解雁门之围的时候,我们已经见识过了李世民的厉害,当时,他年仅十六岁。

    说李渊是隋王朝的掘墓人不假,但实际上挖抗的却是李世民。

    李渊日后掘了隋王朝的墓,而裴仁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后来干脆投靠了反隋大军。

    接下来,我们再认识一个另外一个隋朝镇压农民反贼的大将,杨义臣。

    杨义臣不杨,而姓尉迟。他后来之所以改姓杨不是因为他妈改嫁他后爹姓杨,而是因为功劳太大,被赐姓杨——又是一桩赐姓的美事。

    我们现在才隆重推出杨义臣,显然是迟了,现在的杨义臣,已经风烛残年,还剩一年的寿命了。

    其实,杨义臣很早就出名了,他和杨素、史万岁一起参加过对突厥作战,因功授为朔州战区司令长官(朔州总管);参加了平定汉王杨谅的大战,以功进上大将军;后来又参加了征辽与高丽的作战,以功晋左光禄大夫;现在,河北出事了,身为太仆的杨义臣,又奉命率兵前往弹压。

    这一次,他面对的敌人是以张金称和高士达等人为首的河北暴民,他们没有那么训练有素,但其嚣张程度、勇猛程度和残忍程度,则比过去的敌人更甚十倍。况且,在高士达的手下有一位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潜力股,此人即将迅速超越地位高于自己的张金称和高士达,成为隋末与翟让和杜伏威齐名的暴民领袖,此人就是窦建德。

    张金称与同时代的朱粲同志一样,都属于乱世中的混世魔王,他们最大的喜好不是推翻、建立大同世界,也不是除暴安良,更不是贫苦农民的代言人,他们所喜欢做的是破坏,破坏的最高境界就是杀人,杀人如麻,越多越好。不过,比起明末的后辈张献忠同志来,张金称和朱粲只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金称和高士达们,利用杀人立威,好使那些反抗者在精神上屈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套理论与小日当年在中国大肆烧杀抢掠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效果也大体类似,张金称的残暴使得隋帝国的镇压节节败退,而本人的非人性举动则吓破了第一帅哥兼副总裁的胆,勇敢地沿着汉奸之路走了下去。

    于是,杨广派杨义臣来了。

    杨义臣率讨伐大军达到临清,靠大运河扎营,他的大营扎得十分坚固,深沟高垒,防卫森严,就是有只蝴蝶飞过去,也要看看是梁山伯还是祝英台。他的大营离张金称只有四十里,在他刚到的时候,打惯了胜仗的张金称就前来挑战。

    杨义臣毫不示弱,马上和张金称约好了决战时间,双方准备大战一场。等到了约定的时间,张金称已经气势汹汹等在那里,杨义臣率全体隋军将士装束齐整,严阵以待,但不开营门。

    张金称等了半天,不见杨义臣出来,气得大叫,但全副武装的隋军就在营垒里面看着张金称,就象看着一只猴子。

    张金称无计可施,骂骂咧咧地走了。

    第二天,张金称又来挑战,杨义臣还是不出来。

    如是者多次,杨义臣逗张金称玩了一个月,把张金称气得跳着脚骂。每次挑战一次,就离隋军的大营近一点,反正你又不出来,我怕你做甚?而且,越来越不象当初的时候那样戒备森严了,有把刀枪扔在地上玩的,有把马鞍子解下来枕着睡觉的,有把衣服脱下来找虱子咬的,就差在杨义臣的大营外摆烧烤摊。

    但这些暴民不知道,也许对大多数张金称的士兵来说,今天是他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放松了。

    张金称在杨义臣的大营前大晒其太阳,百般辱骂老杨同志,于是,杨义臣实在忍不住了,就告诉张金称:“那你明天早上来吧,这一次我一定出兵。”

    张金称接到“战书”之后,大大咧咧回营去了。

    当天晚上,杨义臣秘密派了一队精兵埋伏地张金称大营的左右——这一举动似曾相识,李密就是用这一着大破张须陀的。

    第二天一早,张金称率军离开自己的大营,去找杨义臣决战。一见张金称走远了,杨义臣的埋兵齐出,一声呐喊,冲进了张金称已经空虚的大营。这些,这个营中只有一些随军家属和老弱残兵,毫无战斗力可言,被训练有素的隋军大军一冲击,顿时崩溃。

    正摆好了架势,准备和杨义臣决一死战的张金称,在隋军的大营前等了很久,不见杨义臣出来,正想骂他是缩头乌龟的时候,突然接到消息,说自己的大营被端,后院起火。张金称大惊,立即撇下杨义臣,急急回军。

    这样,前有冲击张金称大营得胜的隋军,后有杨义臣的精锐追兵,张金称大败,落荒而逃。

    杨义臣的兵法,不见得高明到哪去,所有的手段,都是似曾相识的,说围魏救赵也好,说引蛇出洞也好,听起来都象是小儿科。但就是这些小儿科的东西,就将猖獗一时的张金称打得落花流水,因为张金称之流的水平,只用小儿科对付即可。

    这也证明了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有无数的农民,但最后,只有一个成功了——水平普遍不行啊。掰着手指数一下,推翻一个旧王朝的,多是农民,建立一个新王朝的,多是地主官僚,耐人寻味啊!

    张金称逃走之后,势单力孤,很快被官军擒获。他被游街示众,官府让与之有仇的人,一块块生吃他的肉,老张面不改色,一边被割肉,一边大声唱歌,其非凡气度,比身受凌迟而面不改色的太平天国第一人石达开有过而无不及。也许会有人为之唱赞歌,是条汉子,但其杀人之多不可胜数,而且都是无辜百姓,从这个意义上,他和同样杀人如麻的官军代表樊子盖同志性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为萨达姆、拉登及卡扎菲这些与人类和人性为敌的唱赞歌,不是奴性的表现是什么呢?

    张金称死后,与他并肩作战的高士达就变得非常孤独,趁着这位暴民领袖处在低潮的时候,隋帝国的涿郡通守(副郡长)郭徇率军一万,前来攻打。高士达对这种落井下石的作风十分不爽,立即找来手下得力助手窦建德商量对策。

    商量的结果是,让窦建德债权负责军事行动,因为高士达知道,就领导和军事才能而言,窦建德一个,能顶高士达十个。对于这种主动让贤的行为,窦建德表示了欣赏、感激,决定要好好报答高士达的知遇之恩。

    窦建德决定完要好好报答高士达的知遇之恩后,转身带着一批精锐一溜烟投奔了郭徇军,留下傻了眼的高士达领着一帮暴民家属和老弱残兵在后面干瞪眼。

    这还不算,投敌的窦建德给郭徇出主意,愿意亲自带兵攻打高士达的大营,因为他知道高士达大营的虚实。

    郭徇很高兴,后果很严重,因为窦建德是诈降。

    就在郭徇随窦建德一起袭击高士达的大营,走到半路的时候,高士达伏兵四出,正当郭徇一愣的时候,窦建德突然翻脸,将毫无防备的郭徇一刀砍死,割下首级。

    隋军群龙无首,很快被窦建德和高士达联合消灭,不仅缴获了海量的军需物资,包括以前追随张金称的人,一听窦建德打了胜仗,纷纷前来依附。一时间,窦建德声威大振。

    现在,代表军的隋军大将杨义臣,和代表农民军的反贼首领窦建德,不可避免地相遇了。

    作为少数头脑清楚的暴民军领袖之一的窦建德,深知杨义臣的厉害,他对高士达说:“此人在隋朝将领中作战能力数一数二,而且刚刚消灭了张金称,土气正盛,千万不可轻敌。您先带着大部队走,与之周旋,让杨义臣想与我们决战,但找不到人,这样可能有效消磨其锐气。等他懈怠的时候,再突然反击,否则,您支持不住的。”

    高士达听了心里不舒服,心想:你刚打了一场胜仗就开始教训我了,别忘了是我主动让贤你才有机会的,你要知道谁是老大,我可以升你,就可以降你。

    为了表示谁才是这支队伍的老大,高士达命令窦建德带领部分兵力,防守大营。这次你不必打仗了,看着我消灭敌人吧!

    窦建德苦劝无效,只好悻悻回营,坚守不战,目送着高士达率领这支不可一世的暴民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去打杨义臣。这件事情证明了两个事情,一证明高士达是这支队伍的老大,二证明高士达是个白痴。

    高士达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刚与隋军接战,隋军立即后退,高士达随后追击,将杨义臣杀退了十里有余。

    高士达笑了,豪迈地命令:大摆酒宴,庆功!于是,整个暴民大营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窦建德在后方听到消息,急得直跺脚:“敌军未退就骄傲自满,亡无日矣。”

    但他能做的只能是带领手下的这些老弱残兵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五天之后,战报传来,暴民军大败,高士达被杀,全军崩溃,一败涂地。窦建德大惊,正准备率军迎战的时候,自己的大营已经被杨义臣攻破了,他的这点兵力实在谈不上什么战斗力,在留下来等死和逃出去反攻之间,他聪明地选择了后者。

    跟着窦建德跑出来的,只有一百多人。他逃走之后,召集败军和高士达、张金称的旧部,声势才慢慢恢复了一些。他趁守军不备,突袭饶阳,一举攻克,才算重新有了一块根据地。

    杨义臣接败张金称和高士达之后,率军回师,他觉得窦建德兵不满千,成不了什么气候,因此对窦建德的潜在威胁,忽略不计。

    但这一忽略不计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窦建德在河北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实力,在找到高士达的尸体之后,为高士达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在会上,窦建德声情并茂地回忆了高士达同志革命的一生以及他为全隋朝不安分守己的暴民做出的丰功伟绩,号召大家向高士达同志学习,学习他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在不断收集各地失败残余势力的同时,窦建德还十分注意搞好工作,别的农民军领袖对待隋军的家属和随员,不是就是夺去他们赖以生存的衣服粮食,任他们自生自灭。但窦建德就人性得多,他对那些隋军的家属待之以礼,部分有能力的,还对他们委以重任,这样,窦建德不仅获得了暴民的支持,在官军中,也不乏同情者和支持者。

    上述事实说明,窦建德是个聪明人,可惜,并非所有暴民领袖都象他这样。他们好象与自己有仇,把能够团结的人拼命往外推,生怕成了自己的盟友。对于这些大脑短路的革命者们,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一句,他们是活得不耐烦了。

    杨义臣在河北,算是打了几个胜仗,那全国各地的隋军呢?有几个打胜仗的,每天象雪片一样飞到隋炀帝杨广那里的,全部都是告急文书。全国有多少个地方,一天就有多少份告急文书,毫不夸张。

    但杨广看不到,因为虞世基不让他看到;

    虞世基不让他看到,是因为杨广自己不想看到。虞世基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好,皇帝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全看得清清楚楚,由此,他形成了自己的为官之道:皇帝喜欢的,就是我喜欢的,可着劲儿地给他;皇帝不喜欢的,就是我讨厌的,一点也不让他知道。

    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虞世基把杨广讨厌的告急文书全都藏了起来,于是杨广最近耳根很清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偶尔杨广问起来,全国的剿匪战绩如何啊,虞世基就会说:“鸡鸣狗盗之徒,眼看马上全部消灭,不值得您。”

    杨广对虞世基完全信任,十分高兴。而偶有突破重重围困,到江都来报告暴民消息的,杨广甚至会对他们严刑拷打,厉声喝问他们为什么要蓄意破坏大隋朝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