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35章 抗击
    大家已经猜出来了,祖君彦同志的老爹,就是祖珽。

    祖君彦继承了老爹的才华,因此,在隋文帝杨坚当皇帝的时候,小祖同志就被当时的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大隋朝第一才子薛道衡推荐上去。

    正直的杨坚拒绝录用祖君彦,因为他是陷害北齐柱石斛律光的大奸臣。

    到了隋炀帝杨广的时候,仍然拒绝录用小祖,这一次的原因是小祖太有才了——这是杨广的一个特点,你有没有才是你的事,我用不用你是我的事,事实是,“文人相轻”的作风在杨广手里发挥到极致,凡是有才的人,杨广一般不用,如果要用的话,用完也得弄死你,比如薛道衡。

    于是,才高八斗的祖君彦,只好委里委屈地在地方上当一个小小的县长。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超级自信的小祖,闷闷不乐,一直希望欣逢乱世,他好趁机出头。

    这一天终于被他等到了,而且,等到的是隋末暴民领袖中力量最强、最有治远见、素质最高、前途最远大的瓦岗军李密。于是,祖君彦成了李密和翟让的座上客、智囊、军师和谋士,深得李密和翟让的信任,让他全面负责文件管理和文化建设。面对瓦岗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对东都洛阳的严重威胁,东都洛阳的留守府首长、越王杨侗决定反击。

    他组织了两路兵马,前后夹击,以期把李密和翟让的瓦岗军一网打尽。

    钱好挣、力少出、官好做,这等好事,傻子才不做。

    但事实证明,假消息害死人!

    这先且慢表,再说从敌人后路打击瓦岗军的人。此人前文略提过,便是镇压暴民起义的悍将张须陀的替代者裴仁基,老裴同志时任河南剿匪总司令。

    当时,越王杨侗的计划是,两支府军一前一后,夹击农民军,之后在兴洛仓胜利会师。

    可惜,瓦岗军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府军的这一作战计划被李密和翟让全盘截获!

    刘长恭率军先期抵达战场,在士卒没有吃饭的情况下,对暴民军队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进攻。由于李密早知道军的这一作战计划,已经事先做了准备,他把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等待裴仁基,另一部分全力对付刘长恭。

    刘长恭之所以敢于不顾瓦岗军连打胜仗、自己的部队不吃早饭等不利条件而悍然动手,他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他望见李密军队阵容不整,十分散漫,料想这确实是一帮乌合之众,想一鼓作气把李密、翟让军队打垮。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看到的确实是一帮乌合之众,完全没有训练和战术素养。于是,在他的猛攻之下,霎时崩溃。但他没有看到的是李密的伏兵,在乌合之众崩溃之后,隋军大规模展开痛打落水狗行动,完全各行其是,完全谈不上阵形和组织的时候,李密的精兵突然杀出。

    这一突袭要了刘长恭的老命,隋军都不知道这支生力军是从哪儿杀出来的,转眼就掉了脑袋。

    于是,军大败,被杀得尸横遍野,刘长恭只身逃回洛阳城内,再不敢出战。

    刘长恭败回洛阳之后,越王杨侗亲自接见了他。刘长恭听到这一噩耗,立即与家长诀别,写下最后一封绝命书,交了最后一笔党费,参加了最后一次街道活动,慨然入宫。

    但越王杨侗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告诉他,胜败兵家常事,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丧失信心,今后,洛阳城还是你守,兵还是你带,不要有思想负担,我信任你,就象信任我自己。高啊,这就叫做用人,如果越王杨侗再长大一点,再成熟一点,也许,就能够使爷爷留下的烂摊子起死回生。

    动不动就怀疑下属的领导,喜欢否定部下的管理者,你们脸红了吗?

    这次杀败刘长恭,瓦岗军声威大振,接下来,这支在隋末暴民起义中最具代表性的军队做了如下几件事情:

    一是李密和翟让的位置倒了个儿,翟让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李密,因为他认为、事实也确实是李密的水平和能力远高于自己;

    二是李密建立了严密的组织,被尊为“魏公”,虽然没有称帝,但事实上组成了一支纪律森严、治纲领明确、组织清晰的反势力,和称帝只是一点名义上的差别了;

    三是分封了骨干干部,分掌政、军、财诸项大权:

    李密为上柱国(帝国元帅)、司徒(宰相、民政部长)、东郡公爵,同时授予他开府、建立自己一套管理机构的权力;

    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

    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

    祖君彦为书长;

    ……

    都有权力任命帝国元帅和宰相了,那不是皇帝是什么?不过李密有话说,反正我没称帝。

    李密建制之后,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周围多支割据武装前来投奔,力量一夜之间壮大许多。其中就有被他任命为方面军总司令的孟让同志。

    孟让甫一归附李密,立即立了一大功,率军队攻入了东都洛阳的外城,迫使外围的住户全部迁入内城,一时间,洛阳内城挤满了难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民营,于是投奔李密的,络绎不绝,甚至包括一些洛阳的官军。

    李密大胜军、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是在击败刘长恭之后,当时,他一直留了一支队伍,等待着稍远的河南剿匪总司令裴仁基的到来。

    但裴仁基一直没有来。

    他不是不想来,而是来不了。烽烟遍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况且,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事儿,军队的事情不由自己做主。

    他是军队的总司令(讨捕大使)不假,但在他之上还有政委(监军御史),这位政委叫萧怀静。

    裴仁基是一个标准的职业。所谓职业,大概就象战国名将赵奢那样,受命之日,不问家事。所得朝廷赏赐和战利品,全部赐给手下军士,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件小事,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都因为萧怀静反对,无法执行。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总司令的权力没有政委大;二,萧怀静的决定让大家很生气,因此后果很严重。

    萧怀静除了努力阻止裴仁基稳定军心外,还用尽一切办法收集裴仁基的闲言碎语,准备上告朝廷。这一次,在洛阳城外的会战中,裴仁基无法如期出现在战场上,本身已经很有军事压力,再加上萧政委施加的压力,他都感觉快崩溃了。

    这一情况被消息灵通的李密得知,于是,李密决定把裴仁基纳入对象。

    于是,李密给裴仁基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威胁绳之以法,许以厚禄。裴仁基见信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最后,完成裴仁基从将军到奴隶的实质性转变的,是贾闰甫。

    贾闰甫是贾务本的儿子,在瓦岗军与张须陀的大战中,作为老张的副司令,贾务本与张须陀一起光荣战死,而儿子贾闰甫则继承了他的遗志。现在,贾闰甫是裴仁基的助手。

    贾闰甫也加入了劝老裴投降瓦岗军的队伍,裴仁基问他:“萧政委怎么办?”

    小贾说:“容易啊,如果他不能随我们追求光明,那就让他堕入黑暗。”

    李密听说裴仁基准备投奔自己的消息,十分高兴,写信表示热烈欢迎。但这一消息被透露了出去,隋军的政委萧怀静得知以后,准备上报朝廷。

    关键时刻,裴仁基抢先出手,斩萧怀静,履行了让他永远堕入黑暗的庄严承诺,之后献出虎牢关,投降了李密。

    得到隋军宿将裴仁基的李密大喜过望,当即拜裴仁基为帝国元帅(上柱国)、河东公;而老裴的儿子裴行俨精于军事,也被同时任为帝国元帅(上柱国)、绛郡公。

    这是李密的瓦岗军第一次不战而胜地获得省级整编制的正规军,标志着李密政权在军事上的进一步成熟和获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裴氏父子投降的同时,李密还获得了两位后来名震一时的大英雄:秦叔宝和程知节,这两个人,我们更熟悉的是他们的另一个名字:秦琼和程咬金。

    这两人,有以下的几个共同特征:

    1.都是山东人;

    2.都出身草莽;

    3.都曾是瓦岗军的主要将领;

    4.都归顺了唐朝;

    5.都站在了李世民的队伍中(与李建成和李元吉对立);

    6.都入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秦叔宝和程知节投奔李密之后,与裴仁基、孟让以及罗士信等,迅速形成李密集团中新的战斗势力,比起早先的暴民势力,战斗力不止强了十倍。

    接下来,李密率军与隋帝国在洛阳城外进行了长时间的拉据战,双方互有胜负,战事呈胶着状态。这时,李密决定采取攻心术:运用宣传力量,启用无形的武装!这一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大才子祖君彦的身上。

    宣传向来都是战场的延伸,中国历史上多次留下千古传名的战斗檄文,前有三国时期治好了曹头痛的、陈琳代表袁绍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后有唐朝骆宾王为李敬业写的《讨武曌檄》。

    如果说陈琳和骆宾王的两篇檄文能够占据历史上的冠亚军的话,那铜牌则应该由祖君彦摘取。该檄文洋洋洒洒,列举杨广的十大罪恶,并写下了千古名句作为总结: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意思是,砍尽南山的竹子(做成纸),也写不尽隋炀帝的罪过;用东海水来冲刷,也荡不尽杨广的恶行。

    祖君彦的这一篇战斗檄文,起到了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代表广大劳苦的暴民,有力控诉了杨广的罪行,揭露了地方阶段的剥削本质(当然,就算推翻了杨广,李密当皇帝,也一样是剥削阶段);

    二是为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留传至今的千古名句:罄竹难书。

    在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的强大压力下,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感到越来越难以支持,他派了太常丞(教育部部长助理)元善达千里迢迢去往爷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去报告北方的军事危局。

    这对于元善达来说,几乎是梦想,因为尽管从洛阳到江都(扬州)的直线距离大概是782.73公里,但走起来绝不象今天乘动车或高铁一样安全快捷,原因很简单,有人不让他过去,这些人是遍布各地的盗贼。

    但元善达不是个善于推脱责任的人,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个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这种勇气让我想起来了那个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励志传说:把信送给加西亚。

    在大智大勇的元善达坚苦卓绝的努力下,最终他奇迹般地达到了江都,当他远远地看到江都的城墙的时候,幸福地晕了过去。

    当然,令他感到更幸福的事是,终于见到了隋炀帝杨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是这样对皇帝汇报洛阳的局势的:

    “瓦岗军有百万之众,已经占据洛口仓,而洛阳城内几近绝粮。如果您及早回去的话,李密乌合之众定然星散,否则,东都不保哇!”

    说毕,匍匐在地,号啕大哭。杨广听了,心中恻然,也忍不住掉下泪来。

    事情发展到这样,看样子是朝着符合元善达们的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隋炀帝杨广就要听从元善达的建议,启程北返了。

    但恰在此时,一个人的出现,使整个情形发生了180度的逆转。

    这个人是虞世基,那个最善于揣度皇帝圣意的、皇帝的可心人儿。

    虞世基说:“陛下,不要听信元善达胡说八道。越王年纪尚小,是受了这般人的蛊惑,如果局势元善于达说的那么严重,遍地盗贼,那么他一个人是怎么安全抵达这里的?”这一次,在洛阳城外的会战中,裴仁基无法如期出现在战场上,本身已经很有军事压力,再加上萧政委施加的压力,他都感觉快崩溃了。

    这一情况被消息灵通的李密得知,于是,李密决定把裴仁基纳入对象。

    于是,李密给裴仁基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威胁绳之以法,许以厚禄。裴仁基见信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最后,完成裴仁基从将军到

    虞世基一句话,让元善达无言以对,这是一个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虞世基奸佞,是因为他是聪明人,老实人只好作忠臣,而忠臣的下场往往是很悲惨的。

    杨广听了虞世基颇有道理的质疑,也变得聪明起来,对元善达大声咆哮:“可恶、大胆、讨厌,居然敢骗我,竟然在金殿之上,当众侮辱我的智商,看我怎么让你好看!”

    杨广让元善达好看的办法是命令他前往东阳(浙江金华)去押运粮草。这个任务看起来很轻松,实际上,与到江都送信一样艰险,道理同上。

    忠臣元善达没有推辞,他也没有办法推辞,又一次踏出代表着暂时安全的城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刀口。这一走,元善达没有再回来,这次幸运之神没有再次眷顾他,他死在了暴民的刀下。

    从此,杨广再听不到任何一句关于暴民和盗贼的报告,他的耳根清静了。

    隋炀帝杨广掩耳盗铃,处分向他说实话的元善达,不准任何人向他通报关于叛党消息,但他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表现救不了他,他听不到不等于就没有。曾经铁板一块的大隋朝的大好河山不几年就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了。

    在这个农民不好好种地而忙着造反(当然他们是因为没法好好种地才造反的)、官僚不好好搜刮也在忙着造反的年代,任何重要人物特别是手握重兵的大人物的一举一动就让杨广觉得心悸,步步惊心。

    就在这个时候,杨广遇上了对他本质上进行冲击的一个人,此人并非外人,他妈和杨广他妈是亲姐妹,他的外甥女又是杨广的小老婆。

    没错,此人正是唐公、太原留守李渊。

    李渊字叔德,是李昺的第四子,爷爷就是威震北朝的西魏八柱国之首的李虎(不算宇文泰和元欣),再往远了数,似乎西汉最具有传奇色彩和最具有悲剧色彩的抗击匈奴的老英雄李广是他的先祖,不知道再往上溯,是不是老子也是他们家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