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36章 气候
    说到李渊,不得不说一说他的儿子李世民,说到李世民,不得不也说一说他的哥哥李建成。我们听到的李渊,似乎比较平庸,天下都是靠儿子李世民打下来的,他坐享其成而已;而李建成则更是无能之辈,对唐朝建立没有尺寸之功,完全凭了是长子才得以霸占太子之位,对弟弟李世民则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但是,我要说,李渊不仅不平庸,而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战略家和军事家,至少是一个标准的乱世枭雄;而李建成,在削平群雄、建立唐朝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劳也许比不上李世民,但相差不大。

    之所以这一对倒霉蛋儿父子背了一千四百年的黑锅,原因只有一个:李世民后来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掌权了论权,那说谁黑谁就黑、说谁白谁就白,这一手段沿用至今,这道理谁不明白呀!

    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

    其中,鉴于李玄霸同志不再出现,我们就再交待几句。李玄霸就是李元霸,只不过,他是叫了一千年的李玄霸后才改成李元霸的,那是因为清朝的清圣祖康熙他老人家名字中也有一个“玄”字,为避讳才将这位三公子改了名字的。

    另外,从小我们受的非正规教育中,李元霸在隋唐英雄中排位第一条好汉,手使一对重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打遍天下无敌手。

    最后结果了这位神一般的好汉的是天,李元霸对天不满,把手中的大锤扔到天上去,想把老天爷打死,但由于李元霸扔出去的锤连第一宇宙速度即环绕速度都达不到,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回落下来,巧的是,这柄大锤又落回李元霸那里,不巧的是,他接锤的不是手而是头。

    于是他就死了。

    事实上,真正的李玄霸并没有什么震惊天下的武艺,他没赶上那个瑰丽的群雄割据的场面,他没那个运气,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死了,那是公元614年,那时,全国的局势还没那么乱,那一年,隋炀帝发动了第三次征辽的战事。

    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一个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都是李渊的元配夫人窦氏所生,女儿嫁给了柴绍。我们以后还会介绍柴绍的英雄事迹,柴绍也是隋末乱世中一位佼佼者,后来也成为太宗皇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一般来说,一个官二代的人际关系圈都是官一代和官二代,一个富二代的交际圈也是富一代和富二代,这是为什么他们天生比平民的社会资源丰富、成功机率大的原因,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门当户对”永远是交往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尽管“孔雀女”和“凤凰男”的结合已经越来越多,但注定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

    根据上述原理,李世民的夫人也应该是达官显贵的女儿。不错,他的夫人长孙氏,就是隋帝国的民族关系第一人、隋朝伟大的民族英雄(狭义的)长孙晟的女儿。

    长孙氏名字不可考,但据说小名叫观音婢,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晟老来得女,十分宠爱,但不久就病逝了,小女孩由舅舅高士廉抚养。他的哥哥长孙行布早年在抵抗汉王杨谅的叛乱中殉国,但他还有一个哥哥,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朝三朝元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

    一家之中,出现四个在各自领域成就登峰造极的历史人物(父:长孙晟,隋朝主持与突厥关系的民族英雄;子:长孙无忌,唐朝重臣;女:长孙皇后,中国史上第一贤皇后;舅舅:高士廉,唐朝重臣,同样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还真不多见。李世民早在隋炀帝杨广遭遇突厥雁门之围的时候就崭露头角,后来跟随父亲镇压山西境内的暴民叛乱,锻炼了多方面的军政才能,逐渐成为李渊的左膀右臂。

    不到二十岁的李世民就表现出出色的军政能力,这引起了一个基层干部的注意。

    这个人叫刘文静,是晋阳县长。刘文静虽然官职不高,但非常有见识和能力,眼光独到,他从第一眼看到李世民,就觉得这个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气质,他认定,隋末乱世中,能够成就大业的,就他了!

    于是,年近百半的刘文静和不到二十岁的李世民倾心结交,相互倾慕,成为忘年交。

    刘文静是朝廷基层干部的时候,是李世民的好朋友,在他被打入大牢的时候,李世民仍然把他当成好朋友。刘文静因为李密的原因,被押入大牢,等待着他的,是法律上的连坐甚至是断头台。原因只有一个,李密谋反,和他有亲戚甚至朋友关系的都得倒霉,而刘文静正好是李密的姻亲,据说是儿女亲家。

    李世民来监狱里探望刘文静,刘文静情绪不好,李世民劝他,让他相信清者自清。刘文静说:“我不是说这个,如今天下大乱,可惜没有刘邦、刘秀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来安定天下。”

    李世民反问:“你怎么知道没有?只不过还没有出现而已。我今天来看你,不完全是出于对老友的关心,而是想和你谈谈,看下一步怎么办。”

    刘文静说:“现在皇上南巡江淮,李密包围东都洛阳,天下动荡,正需要一个英雄人物出来领袖群雄,因势利导,夺取天下,易如反掌。”

    “目前山西局势不稳,大家都逃入晋阳避难。我当了多年地方官,深知这些人中藏龙卧虎,只要一声号令,必可聚焦十万人马。令尊大人手握重兵,不下几万,这些力量汇集起来,兵锋南指,捣潼关,占据长安,然后向群雄发布号令,天下传檄而定,这样,不出半年,江山可定,此帝王之道也。”

    刘文静的这番表述,说明他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其战略水平之高,应在他亲家李密之上。

    另外,后面的事实表明,再高明的战术执行,都需要战略的指导,战略是什么,就是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把刘文静同志称为唐朝早期的战略专家、首席军师,应该是实至名归的。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话,顿开茅塞,他立即着手开始准备,当然,这些准备是悄悄地,打枪地不要——这不完全是怕被隋府得知,他更忐忑的是,作为国家重臣、皇亲国戚的父亲李渊同志,心里到底是怎么样的。

    李世民是刘文静的朋友,刘文静还有一个好朋友是裴寂,任晋阳行宫的宫廷总监,裴寂又是李渊的朋友。

    裴寂和李渊算是铁哥们,虽然级别和出身相差很大。但他们经常在一起玩乐,两人年纪相差五六岁,算是同龄人,有共同语言,两人的兴趣爱好甚至差不多,喜欢听曲、溜鸟、打牌、洗桑拿等。

    在如何看待李世民的问题上,刘文静显示出了十分高超的识人能力,一眼判断出李世民不是池中之物,而裴寂在这方面远不是刘文静的对手,只是和李世民接触久了,才慢慢发现这位年轻的公子哥儿远不是纨绔子弟,再加上李世民对裴寂事之以师,馈赠无数金银珠宝,两人关系才变得其铁无比。

    刘文静在和李世民达成共识之后,就想办法让裴寂说动李渊起事。

    正在此时,发生一了件事,李世民决定以此为契机,说动李渊起事。这件事就是突厥起兵,兵犯马邑。

    突厥自从与隋帝国翻脸之后,除了那次大规模的雁门之围外,还动不动就派出一些小股兵力骚扰两国边境。就象几十年前我们和苏联的小老弟的那些流血局部冲突一样。

    于是李渊派副留守高君雅会同马邑郡委书记王仁恭同志前去抵御外侮。高君雅是杨广派来看着李渊的,不太会打仗;而王仁恭同志我们已经介绍过,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个,只顾粮食积累不管赈灾;第二个,是个著名的贪官;第三个,重用黑社会老大刘武周同志;第四个,被老刘戴了一顶绿帽子;第五个,后来被刘武周同志所杀,成全了刘武周在马邑起事。

    当时,突厥打来的时候王仁恭还没死,所以,他才能够活着与高君雅一起抗击突厥。

    这次抗战的结果是,高君雅和王仁恭被打得满地找牙,狼狈逃回。

    这下李渊怕了,自己手握重兵,本来皇帝就整天盯着自己,生怕自己不出错。现在可好,担心什么来什么,如果皇上让自己连坐,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李世民看出了父亲的忧虑,有一天趁着黄昏,他看四下无人,偷偷对父亲讲:“现在主上无道,天下乱成一锅粥,到处是战场。如果您一定要坚持愚忠小节的话,下有暴民,中有严刑,上有猜忌,随时可能有祸,只能是战战兢兢过日子。如果您要是顺应潮流和民心,干一番大事,目前正是时机。”

    李渊大惊:“你怎么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看我现在就抓你入狱。”

    说完,义愤填膺地坐下来,拿出文房四宝,声称要给皇帝写奏折,报告此事,准备大义灭亲。李世民说:“我说的都是实话,天下情形确实如此,如果您决定要逮捕我,我愿一死,请您动手吧。”

    李渊伸手扶起要跪下的儿子,说:“我哪能那么办呢,只不过此事必须谨慎,不可造次。”

    第二天,李世民找到李渊,再次进言:“如今天下全都乱了,您能把盗贼全部剿灭?最后仍是有罪;就算能,立下这种震主功劳,您会受到赏赐?现在外面都在流传一个谶语,说是姓李的、名字里面又带水的会取代杨氏而有天下,所以李浑一家尽管无罪,却已因此被杀几十口,接下来就该咱们家了。现在动也是死,不动也是死,只有按我昨天的建议,才是万全之计啊!”

    李渊长叹道:“我昨晚辗转反侧,一夜无眠,都在考虑你的话,也罢,那就听你的吧,或者变家为国,或者家破人亡,都由你,我认了。”

    在李渊基本下了决心准备听李世民的建议后,裴寂又烧了一把火,以坚定李渊的信心。

    作为老流氓,裴寂用了非常损的一着:请李渊喝酒。反正不是第一次,李渊就去了,两人把酒言欢,越喝越高兴,于是,两人都喝高了,李渊最后人事不省。

    第二天李渊醒来,睁眼一看,自己身上衣服全没了,旁边躺了俩如花似玉、国色天香的小萝莉。这下李渊吓了一跳,以为是中了“仙人跳”。但仔细一看,不对,这两个年轻女子他认出来了,是当初为隋炀帝杨广选入晋阳行宫作为皇帝妃子的,当时为向皇帝表忠心,还是由他亲自挑选的!

    这一下,李渊吓得所有的腿都软了,差点昏过去:居然睡了皇帝的女人,给皇帝戴绿帽子,那还不等着千刀万剐和满门抄斩。

    李渊抓起自己的衣服,滚下床去,不顾两个绝色MM千娇百媚的柔声招唤,跌跌撞撞向门口逃去,在门口,一个人拦住了他的去路。

    这个人是裴寂。

    裴寂说:“你家二公子招兵买马,打算创立大业,准备夺人家的江山,江山还没有夺呢,你先夺了人家的女人。无论哪个,大家都是灭门之罪,现在大家已经统一意见,你意下如何?”

    李渊这气,心想我不都答应你们了吗?还给我设套!但嘴上说:“如果你们真有这种计划,也可以。事已至此,我不听你们的,还有别的办法吗?”

    就这样,连哄带骗,李世民、刘文静、裴寂和李渊都站在了一条船上。

    大家统一认识之后不久,李渊曾经担心到睡不着觉的一件事终于发生了。唐公、太原留守李渊紧锣密鼓地准备谋反之事,但他还不能明确对天下宣布,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二是他的家眷还不在太原,特别是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智云。

    这一天,李渊听到了一个炸雷般的消息:因为他派遣的高君雅和王仁恭对突厥作战失败,隋炀帝杨广大怒,决定将李渊和王仁恭槛送江都。

    槛送,就是装在囚车里押送。

    李渊大惊,立即找来李世民、刘文静和裴寂商量对策。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了,除了起事,就是等死。

    正当准备停当,准备冒着不要家眷的危险发动兵变时,杨广临时改变主意,他决定再给李渊和王仁恭一次机会。

    得到这个消息,李渊又决定不造反了,暂时的。因为准备还没有最后完成。

    这个准备工作,李渊分成三部分来做,首先是把自己的家眷接到太原来;然后是继续招兵买马;三是理顺内部问题,找出起兵的借口。

    其实,以当时的形势,找出借口实在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也是,聪明的李渊很快就找到一个杀伤力很强、听起来又象是真的、能够引发群情激愤的、能够为我所用的理由:征辽。

    那个时代,一听征辽,90%老百姓听了会晕倒,剩下的10%直接吓死。太恐怖了,还没征够啊?一个小小高丽,能够掀起多大浪花啊?征辽,对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妻离子散以及家破人亡。

    所以,李渊一把隋炀帝杨广要第四次征辽的消息散布出去之后,老百姓立即闹起来了,闹得沸反盈天。而李渊这些老流氓们则没事偷着乐。

    就在这样时候,马邑的刘武周又弄出一桩事情来,这可不是一桩小事:他在马邑杀死王仁恭,造反了!刘武周宣布与隋朝脱离隶属关系之后,紧接着攻占了杨广在山西的另一处行宫:汾阳宫。

    李世民对老爹说:“完了,这下您的麻烦大了,在您的管辖范围内,居然让盗贼占据行宫,如果不采取行动,我们都得玩完。”

    李渊召集手下的文武大员开会,说:“盗贼占据行宫,而我们无力阻止,一旦皇上找我们问责,我们都得玩完,全家屠灭,你们说怎么办?”

    大家听了,吓得面无人色,包括两个副留守高君雅和王威在内的百官都跪下叩头,请李渊指一条明路。李渊说:“按国家的法度,我们哪怕调集一个班、一个排的兵力,都必须朝廷的批准。现在敌人近在眼前,而皇上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都,中间又有无数盗贼的重重阻隔,就算能顺利来回,等盼来朝廷的回复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王威和高君雅虽然历来和李渊不和,因为他们是杨广派来监视李渊的,但此刻无计可施,一起求李渊:“您是国家重臣,又是皇亲国戚,面对复杂局势,您应该有变通的权力。您给想个办法吧。”

    李渊感到十分为难,沉吟许久才说:“那只有先招兵了,然后同时派人向皇上请示。如果这个办法再不行,那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王威、高君雅连连点头:“行,行,我看这个办法行,只要能招起人马,不要让皇上怪罪我们,怎么都好办。”

    有了代表隋炀帝杨广的王威和高君雅的首肯,李渊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顺便提一下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这两位不必多做介绍了,看看他们以后的成就,就知道记住他们,那是必须的。他们日子都成为了唐朝建立的佐命之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世民他们的扩军行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几天,就扩充了数万大军,兵源质量还非常好。这年头,吃不饱饭的青壮年老百姓有的是,你给他饭吃,给他饷拿,甚至让他当个小头目,多点津贴,比什么都现实。如果大家都有吃饭的机会,谁没事去干掉脑袋的盗贼啊?

    所以,从来都是个别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无聊人士也有,但没有大环境,他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