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37章 影响
    但李渊的成功扩军还是引起了王威高君雅的警惕,他们对武士彟说:“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征辽时的逃兵,早应该处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带兵?”

    武士彟连忙阻拦说:“他们两人都是唐公的朋友,你处理他们,怕是会激起事变。”

    之后又有人建议王威和高君雅去调查一下李渊扩充实力的内幕,看是否有什么不轨的想法。又是武士彟制止了他们:“剿匪的事情都是唐公李渊一力承担,王威和高君雅不过是陪坐一旁,怎么查?”

    这样,经过武士彟的努力,才没有把这两件事情变成现实,可以看出,武士彟还是蛮向着李渊的。事实也是,武士彟同志是李渊的老朋友。他是生意人出身,最初挑着担子走村串巷买过豆腐,后来生意有起色之后,开始经营重要的经济资源:木材。

    武士彟有着非凡的经济头脑,当然,有经济头脑并不耽误他的治头脑。他木材生意做得十分出色,不久就成了巨富,之后,他就与权贵李渊扯上了关系。

    武士彟作为杰出的生意人和企业家,以后日后作为杰出的官吏和大臣的历史角色,都被他另一个更加眩目的历史角色映衬得光芒顿失: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小姐的老爹。

    当然,这是后话,这部《隋时隋地》中,武小姐还没有跟大家见面的机会。

    这一年,山西各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于是,当地决定履行他们的职能,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祈雨。

    说白了,就是装神弄鬼,下了雨,那是我祈来的;不下雨,是你们罪孽太深,连老天爷都不肯帮你们。

    但是,这场半府活动半活动所祈的实际不是雨,而是李渊的血!

    王威和高君雅准备在晋祠举行的祈雨仪式上发动突然袭击,逮捕李渊,以聚众谋反的罪名槛送江都。刚才已经解释过什么槛送了。

    李渊不想走那么远的路,不想乘坐这么特殊的交通工具,那么,他就得采取行动。李渊说:那好,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公元617年五月十五日,太原的一帮们正聚在一起办公,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征兵处处长)刘政会进来,递上一纸资料,说有重要事情上报。

    李渊让王威把资料拿过来,刘政会大声说:“我告的就是两个副留守,东西怎么能给他看,我只给唐公看。”

    李渊大惊曰:“有这等事?”

    于是亲自接过文件,大声朗读:“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阴谋献出太原城。”

    高君雅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膊挽袖子就想冲出去,但一下就被摁在桌子上,他一边反抗高叫:“这是阴谋,这是陷害,你们事先安排好的。”

    但没用,他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王威聪明,他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再挣扎也没用,实力对比已经十分明显,干脆,也别费劲挣扎了,直接就擒吧。

    于是,两个副留守被投入大牢,等待发落。

    其实,就算他们跑得出大厅,也逃不出多远,李世民早在秘密安排了精兵,里里外外围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飞。

    在这场精彩的演出中,刘政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穿针引线作用很明显,为成功擒获两个皇帝的眼线立下了大功。刘政会,也不是个一般人,他也属于隋末乱世中的一大猛人,最后,也成功地荣登烟凌阁二十四功臣之列。

    李渊是在五月十五日逮捕王威和高君雅的,罪名是勾结突厥入侵太原。也活该这两人倒霉,在他们被抓的第三天,突厥大军真的来了。

    李渊幸福得不能自已,这是真的吗?

    于是立即下令准备迎敌,突厥的骑兵已经在外城穿梭了,李渊命裴寂把内城的各个城门都打开,亮出家底给突厥人看。

    这一个突厥人蒙了,把城门打开,又摆空城计?这一下反而吓得突厥兵不敢往前进了。

    太原城四门大开,这下可让老百姓全看到了,数万突厥大军就在城外,都是王威和高君雅引来的。

    群众一致高呼:“杀了他,杀了他。”这个他,指的是王威和高君雅。

    李渊这一次听从了群众的呼声,将王威和高君雅斩首示众。

    除去两位副留守后,李渊得考虑如何退敌。突厥骑兵进退倏忽,逮都逮不到,更别说决战了。李渊派出了一千多人的精兵去主动进攻,连骨头渣子都没剩回来。

    对付这些野蛮人,不能硬拼啊!最终,李渊还是靠放下包袱、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遣精兵,晚上偷偷出城,白天再大张旗鼓地进城。如是几天,突厥开始头大,不知道哪里突然来了这么多援兵,而且,越来越多,我们只有几万人马,恐怕要坏事。

    突厥人在被李渊骗了的前提下,纵兵在太原郊外大肆抢掠一番后,无可奈何地退兵回大漠老家去了。

    这一次对抗突厥,敌人没有占到什么大便宜(己方损失一千多军队,被突厥抢去一些财物),但这对李渊来说是一个非考虑不可的问题:

    怎么对付突厥。

    突厥实力雄厚,作战能力超强,如果南部面临隋的压力和各路盗贼的竞争,而北面又背靠强大的突厥,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死亡小组啊!

    李渊明白,如果对付突厥,则多一个强劲的敌手;如果利用突厥,则多一个给力的盟友。想到这里,李渊已经明白要怎么做了。

    李渊写了一封信,连带一份厚礼,派人送到了突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的手里。李渊的信写得十分谦恭,大意如下:“我打算和您结为姻亲,一如千金公主宇文芳、义成公主等;而我即将率兵南下,去江都把皇上接回长安,如果您打算和我一起去,请您千万别惊扰百姓;如果不愿意和我南下,而只愿意和亲,那也可以,我会筹措金银财富给您。两种合作方式,您自行选择。”李渊的这两种合作方式,虽然没有明写,但表达得已经很清楚了。一是跟我进入中原,金银财富随便抢,只是别对老百姓太过分了;二是坐在家里等我把金银财富给您送去。

    看了来了,不管哪种合作方式,本质上都是的不平等条约。

    对李渊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平衡这些让人头痛的国内外势力,以顺利实现自己的“大业”,至于老百姓的利益,对不起,只能靠边站了。

    始毕可汗读了李渊的来信,很高兴,把信拿给他的官员们看,说:“杨广这个人我已经看透了,他的打算是先害死唐公,然后来打我们。要是唐公打算自己当皇帝呢,不管怎么困难,我们都全力帮助他。”

    始毕可汗的思路令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他是怎么得出杨广是“先害死唐公,然后来打我们”的计划的。

    但至少,突厥的态度很明确,支持李渊,希望他称帝。

    这一消息传到李渊那里的时候,他手下的官员都想让李渊称帝(大家好作开国元勋),李渊不肯,只说了一句:“再想别的办法。”

    后来,大家取向了共识,我们还是隋朝的队伍,但因为隋炀帝不在长安或洛阳,无法有效指挥,那我们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立越王杨侗为帝,方便管理。

    李渊说:“你们可真是掩耳盗铃啊,有什么区别?”

    但在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把这项会议结果抄送了突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

    这样,太原的李渊势力就成了名义归隋朝统治更事实上是立的反隋力量,李渊基本算是立了。

    李渊的这一立来之不易,首先付出了多少辛勤和汗水,做了多少准备,耗费了多少钱粮,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而且,为此,他失去了一个儿子。

    当初,李渊迟迟不肯宣布起兵、与隋王朝决裂,就是顾及到了自己的家属尚在河东,后来,决定起事的时候,家属才从河东仓促出逃,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总算是与柴绍一起来到了太原与大家聚合,而五子李智云则被隋军捉送长安斩首。

    革命肯定要流血的,不管是普通人还是领袖,都免不了要为革命付出牺牲。相比起来,李渊的牺牲算是小的了。唐公李渊在太原起事,等于是与隋朝实际上决裂,但他不敢称王称帝,因为天下割据势力还多,隋王朝还没有死透,因此,他首先要做的是扩充实力,扩充实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是收买民心。在那个乱世,收买民心最有效的手段是上老百姓吃饱饭,于是,李渊命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于是,灾民们一窝蜂地去投奔李渊,原因很简单:投奔李渊,那儿有吃的,不会被饿死。

    不被饿死,是老百姓不造反的最低条件。

    李渊起事,既不能称帝,也不能再叫太原留守以号召天下,于是,他的老朋友裴寂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自称“大将军”。

    公元617年六月十四日,李渊设大将军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李渊任命自己的两个儿子统率大军,任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为为右领军大都督,女婿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秘书长),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武士彟为后勤装备供应部部长、刘政会为民政部长、殷开山为秘书,其余长孙顺德及刘弘基为军队指挥官。

    这样,李渊的政权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上述名单中,全是那个时代的超级猛人,而除了刘文静之外,全都位列大唐建立过程中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其中,殷开山的名字是第一次出现。他的名字为史家和隋唐演义的粉丝们熟知,但大家不知道,他的女婿对中国人来说,则要有名得多——可以说,只有是个中国人,不包括听不懂请的小孩儿和已经糊涂了的老人,都听说过他的女婿。

    据说殷开山的女儿叫殷温娇(万恶的旧社会一介女流居然有名字,要知道到现在为止,武则天同志到底叫什么名字我们都还不知道),嫁给了大才子蕊同志,生了一个男孩。后来这个男孩辗转入了佛门,后来奉了大唐皇帝之命,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路上救了一只被压在山下的猴子、收了一只猪精和一个妖怪作徒弟,这四个人同心协力,努力维护汉室江山,《红楼梦》里有这故事。

    没错,殷开山的女婿就是女妖杀手大唐高僧玄奘同志。

    李渊刚一当上“大将军”,突厥的始毕可汗马上实现他对李渊进行无条件支持的承诺,派人送了一千匹战马。

    李渊对始毕可汗的使者十分恭敬,但只买下了五百匹,当手下的将军们想自己出钱,把剩下的的五百匹也买回来时,李渊制止了他们。李渊说:“如果我们把这一千匹马全买了,那突厥会送来更多马,这样没完没了,你们的财力很快会枯竭。我们只买一半,表明我们的需要不是很急迫,同时,表示我们很贫穷。”

    李渊的话还没有说完,大家都就明白了,李渊这是再向突厥示弱。看来,会装疯卖傻或是装孙子是隋唐时期每一个能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李渊完全把他姨夫杨坚和表哥杨广的装孙子本事学到青出于蓝。

    突厥的马贩子北返的时候,李渊派刘文静跟着去,面见始毕可汗,要求突厥派遣军队与李渊一起行动,但是,只要求几百人,刘文静对始毕可汗的解释是:不敢劳动太多突厥斗士,怕给友好邻邦添麻烦。

    事实是,李渊不是怕给友好邻邦添麻烦,而是怕给自己添麻烦。

    他深知突厥贪得无厌的豺狼本性,也深知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他所以靠近突厥,一是壮壮自己的声威,二是避免自己的竞争对手(比如隋朝、刘武周、梁师都等)抢先获得突厥的支持,到时自己就被动了。

    只要求突厥几百人,既从性质上决定了与突厥的合作本质,又不至于产生消极的影响。

    不能不说,李渊是只老狐狸,他的形象之所以后来变得庸碌平凡,要拜他的宝贝儿子李世民所赐,不贬低老爹,怎么突出自己的伟大英武啊!

    七月四日,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守将,负责看家,自己带大部分精兵猛将离开太原,率军南上,向着隋王朝的心脏地区(长安)。长安实际位于太原的西南。在路上,他得到了西突厥的小可汗阿史那大奈的帮助。

    阿史那大奈,就是我们在隋唐演义中熟知的史大奈。然而,历史上的史大奈,并非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不堪,他为唐王朝的建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是因功被赐姓史的,而非是简单的由“阿史那”简称为“史”。

    李渊自太原出兵,十天后,他来到离霍邑五十里的地方,不仅遇到了罕见的暴雨,还遇到了起事以来的第一次批难对付的敌人,对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联军,联军由虎牙郎将宋老生和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共同指挥。

    李渊在霍邑止步不前,他对于能否战胜屈突通与宋老生并无把握,这时,他想起了目前正在洛阳与隋军缠斗的、反隋力量中最具实力的瓦岗军李密,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他给李密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希望联合作战的愿望。李密接信之后高度重视,立即让自己的“文胆”陈布雷——对不起,是祖君彦——写了回信:

    “我们虽非一个宗派,但毕竟都姓李。我能力有限,不过是被大家共推为盟主的,希望你能协助我成就大业。”

    在信中,李密还表达了希望李渊能带兵来与自己汇合,承认自己的盟主地位的想法。

    李渊接信,马上回信:“我已经五十多岁,对功名利禄已经不再关心,我真心拥护老弟您的盟主地位。我只希望成事之后,您还封我为唐国公,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尚显稚嫩的李密面前,李渊用这一封信宣称了他作为老狐狸兼老流氓的老辣手段:李密狂妄骄傲,想当老大。那我何不顺应你的心思,让你当老大,让你安安心心在洛阳与隋军缠斗,吸引隋军的有生力量,这样我就可以兵不血刃拿下长安。要是现在和你闹翻,又得对付隋军,又得对付你,岂不是太愚蠢。

    出身大官僚的李渊,深知重要性,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缩小自己的打击对象。用一个物理学的原理做比喻,等于是在加大力量,同时,缩小受力面积,那压强就会大得多,楔入也就顺利得多。

    而李密,则在此时表现出了他的短视。他在接到李渊的信后,拿出来洋洋得意展示给众将夸耀:“连唐公李渊都向我俯首,成功可计日而待了。”

    李密那头暂时是安抚住了,但对于李渊来说,更火烧眉毛的是如何应对宋老生和屈突通的隋军。这时,大雨已经下了二十多天,军中的粮食马上就要吃光,军心已经产生了动摇。

    这时,一个更加不利的消息传来:割据马邑的刘武周投靠突厥,被封为定扬可汗,两支势力要联合起来攻袭李渊的老巢太原。

    李渊闻迅大惊——当然大惊了,老窝要被人家一锅端了——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会议上,以裴寂为首的老成持重派主张退军回家,这也有道理,毕竟顾家要紧。家没了,就全完了。

    但李世民不同意,坚持不退:“现在正是粮熟季节,不用担心军粮短缺;李密在洛阳已经有效牵制住了隋军的大批有生力量,我们是为了天下苍生,才举义旗兴义兵的,如今遇到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就退兵,那聚焦在我们义旗之下的义士们必会星散,到时我们就算回军太原,也是困守一座孤城,有何意义?到那时,我们就不再是义军,也沦为盗贼了。再说,刘武周既然能够联合突厥攻击我们的后路,那他就不怕别人也联合突厥攻击他?”

    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也赞成弟弟的主意,但李渊已经被保守派说服,不肯听这哥俩的。下令退兵。总结规律,我们说的超级猛人,一般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根据这一规律,李靖也应该属于这二十四功臣之一,这个结论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