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40章 权力
    房彦藻听了,抓住李密的手说:“毒蛇啮手,壮士断腕。如果不下决心,等翟让占得先机,我们就完了!”

    李密沉默了,房彦藻说的道理,他不是不知,但他在想,翟让的所作所为,是否构成“毒蛇啮手”,需不需要“断腕”以自全。最后,是瓦岗生死存亡以外的因素使他下定了决心,那就是,权力的归属。

    半晌,李密抬起头来,缓缓说道:“事已至此,只能出此下策了。”

    这一天,翟让带着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时任司徒府长史,即翟让的秘书长)应李密之邀,来赴李密的宴会。

    翟让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餐了。

    瓦岗军曾经抓住了隋朝当时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冯慈明博士,尽管李密再三表示对他的尊敬并希望他能够弃暗投明,但冯博士就是对李密不感冒,不是骂不绝口,就是侮辱讽刺,但这时李密显示了博大的胸怀,令人放走这位冯老先生。被释放了的老冯走到营门口又遇到了翟让同志,老冯岂能不骂他两句,只是形式和内容都比刚才骂李密要轻得多,但这仍然让翟让感觉受不了,挥刀将老冯的人头一刀砍下。

    这下,把李密气个半死,你翟让说我什么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杀死了这样一位全国有名的、拿国务院专家津贴的、能说七八国英语的老同志,以后谁还敢来投奔我?

    如果说以上这些李密还能颇有风度地置之不理的话,那接下来发生的这一件事情却让他无法淡定了,他无法再hold住,决定采取行动。

    这件事情出在房彦藻身上。老房时任左秘书长。

    这一天,翟让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军营中乱逛,正撞见房彦藻,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对房彦藻说:“前些时候你攻破汝南,抢得不少财宝,全都分给了魏公,一点儿也没给我剩。你要小心点,魏公是我封给他的,以后怎么样,还不一定的。”

    房彦藻听了,两个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翟让,不知身为瓦岗军主要效仿之一的翟让何以说出这样没有水平的话来。

    于是,他派人来见李密,说:“翟让飞扬跋扈,我们迟早会为所害,他既无谋略,也不知何为感恩,眼里根本没有您这个主人,我们应该早做打算。”

    李密摇摇头:“现在局势远未稳定,在这个时候我们自相残杀,那给外界一个什么印象?人家会怎么说我们?团队还有什么向心力?瓦岗还有什么吸引力?”

    房彦藻听了,抓住李密的手说:“毒蛇啮手,壮士断腕。如果不下决心,等翟让占得先机,我们就完了!”

    李密沉默了,房彦藻说的道理,他不是不知,但他在想,翟让的所作所为,是否构成“毒蛇啮手”,需不需要“断腕”以自全。最后,是瓦岗生死存亡以外的因素使他下定了决心,那就是,权力的归属。

    半晌,李密抬起头来,缓缓说道:“事已至此,只能出此下策了。”

    这一天,翟让带着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时任司徒府长史,即翟让的秘书长)应李密之邀,来赴李密的宴会。

    翟让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餐了。

    李密的落败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宇文化及,这个人的能力不值得一提,但他带着的是从江都返回中原的原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十万人马,和宇文化及的战事,极大占用了李密的精力和能力,如果不是宇文化及这个窝囊废,李密对付这些隋朝的精锐会更吃力。

    而王世充,基本就待在洛阳城里以逸待劳,这个事情上,如果李密处理得更有策略一点,结果会不一样。毕竟,洛阳方面许给李密的辅政大臣的角色,无非说说而已,李密又何必当真呢!李密对翟让一行进行了热情款待,命瓦岗的重要人物裴仁基、房彦藻等人作陪,宾主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会晤,共同回忆起当年大家一年闹革命的光荣历史。当时,李密、翟让、翟弘、翟摩侯、裴仁基以及小山头投奔而来的代表人物郝孝德共坐一席,房彦藻跑进跑出忙乎着,准备上菜,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融洽和谐。

    这个时候,李密带来的两员大将徐世勣和单雄信象两座铁塔一样侍立在翟让的后面,如同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李密看着就心里直发虚。

    李密说:“大家相谈甚欢,都不要什么侍卫了,你们都下去吧。”

    李密的侍卫们都很听话,都站到堂下去了,而翟让的侍卫们没动,因为他们的主人还没有发话。特别是徐世勣和单雄信两人,更是纹丝没动。也许,这两个嗅觉灵敏的人已经预感到了今天要发生什么事情,自从八百多年前大老粗项羽同志大搞鸿门宴以款待刘邦之后,大家全学会了,杀人在宴会上杀,鸿门宴从而成为政客们血腥角力的战场。

    房彦藻看李密的命令对翟让的侍卫们无效,于是站了起来,对李密说:“天气这么冷,是不是我们也人性化一些,请翟司徒带来的侍卫们喝两杯?”

    李密脸上尴尬的笑脸这才褪去,变成真正的笑容:“好啊,我没问题,你问问司徒的意见。”李密心里冷汗直淌,心说幸亏房彦藻这小子反应快,不然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同时李密在庆幸,杀翟让的决定看来是对的,我是瓦岗之主,对他的侍卫说话居然不管用,可见,我的命令也并非放之瓦岗皆准。

    这使我们想起了《雍正王朝》里的一个场景,年羹尧从西北回来,立下大功,雍正亲自接出北京城,当他客气地命令年羹尧手下的侍卫们免礼平身时,这些卫兵居然没有动,只有老年命令起身,他们才起身。对于猜忌心极重的雍正,这简直就是对他皇权的一种公然蔑视。活该老年最后被赐死,不懂事啊!

    李密正想着,翟让已经发话了:“好啊,那你们就去吧。”——翟让还是翟让,你可以说他是愣头青,也可以说他性情中人,还可以说他没有治头脑——都是对的,不然就不会有今天了。

    李密对翟让一行进行了热情款待,命瓦岗的重要人物裴仁基、房彦藻等人作陪,宾主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会晤,共同回忆起当年大家一年闹革命的光荣历史。当时,李密、翟让、翟弘、翟摩侯、裴仁基以及小山头投奔而来的代表人物郝孝德共坐一席,房彦藻跑进跑出忙乎着,准备上菜,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融洽和谐。

    这个时候,李密带来的两员大将徐世勣和单雄信象两座铁塔一样侍立在翟让的后面,如同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李密看着就心里直发虚。

    李密说:“大家相谈甚欢,都不要什么侍卫了,你们都下去吧。”

    李密的侍卫们都很听话,都站到堂下去了,而翟让的侍卫们没动,因为他们的主人还没有发话。特别是徐世勣和单雄信两人,更是纹丝没动。也许,这两个嗅觉灵敏的人已经预感到了今天要发生什么事情,自从八百多年前大老粗项羽同志大搞鸿门宴以款待刘邦之后,大家全学会了,杀人在宴会上杀,鸿门宴从而成为政客们血腥角力的战场。

    房彦藻看李密的命令对翟让的侍卫们无效,于是站了起来,对李密说:“天气这么冷,是不是我们也人性化一些,请翟司徒带来的侍卫们喝两杯?”

    李密脸上尴尬的笑脸这才褪去,变成真正的笑容:“好啊,我没问题,你问问司徒的意见。”李密心里冷汗直淌,心说幸亏房彦藻这小子反应快,不然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同时李密在庆幸,杀翟让的决定看来是对的,我是瓦岗之主,对他的侍卫说话居然不管用,可见,我的命令也并非放之瓦岗皆准。

    这使我们想起了《雍正王朝》里的一个场景,年羹尧从西北回来,立下大功,雍正亲自接出北京城,当他客气地命令年羹尧手下的侍卫们免礼平身时,这些卫兵居然没有动,只有老年命令起身,他们才起身。对于猜忌心极重的雍正,这简直就是对他皇权的一种公然蔑视。活该老年最后被赐死,不懂事啊!

    李密正想着,翟让已经发话了:“好啊,那你们就去吧。”——翟让还是翟让,你可以说他是愣头青,也可以说他性情中人,还可以说他没有治头脑——都是对的,不然就不会有今天了。翟让的侍卫在房彦藻的引导下都走出了大堂。这时,李密拿出一张大弓来,递给翟让,请他看看。翟让接过弓来,一边连声称赞,一边把弓拉满。他不知道,其实李密的侍卫并没有全部退下,还留了一个人,此人名叫蔡建德,手中拎着一柄沉重的大砍刀。他之所以留下来,就是为了让这柄刀派上用场。

    就在翟让把弓拉满的时候,蔡建德走到了翟让的身后,举起大砍刀来对着翟让的脖子使尽全身的力气劈了下去。

    这个场景与多八十多年前贺拔岳的被杀十分相似,都是被骗,都是身后,都是大刀。所不同的是,贺拔岳被元景洪一刀,斜肩铲背劈成两半;而久经点阵的翟让则是听到了背后大刀砍下来的风声,本能地往旁边一躲,刀没有砍正。

    但这没有砍正的一刀,对翟让来说,已经足够要命,因为这一刀基本砍断了翟让的脖子。临死前的翟让,发出牛吼般的巨响,之后,沉重的身躯轰然倒地。

    隋末的乱世枭雄、暴民运动第一人翟让,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的火并中。

    翟让既死,他带来的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无人漏网,统统被大刀砍死,乱刃分尸。

    翟让最信任的两个人徐世勣和单雄信,则在面对危局的时候有着不同的表现,虽然他们最终都活了下来。

    徐世勣在逃走的时候,脖子上被砍了一刀,但没有翟让那么重,还能挣扎着继续跑,如果不是王伯当喝退了砍杀徐世勣的武士们,那就算有十个徐世勣,也跑不了。如果那样的话,不仅大唐朝少了一位开国元勋,而且,凌云阁上的英雄榜也会少了一人。

    至于单雄信,一见自己的故主被杀,立即以趴在地上、叩头求饶的实际行动宣告了自己的明智和机敏。对于他,李密也表示既往不咎。

    李密的这一密谋执行得十分成功,翟让集团的主要人物或杀或叛,已经全部瓦解。至于那些不明真相的、跟着起哄的人,李密简短发表了电视讲话:

    “大家共同起事,就是为了除暴安良,如今司徒不仁,破坏团结,今天我们只杀司徒一家,与别人无涉。”

    于是大家欢声雷动,只杀翟让一伙,与自己无关,自己又可以该干什么干什么了。再说,翟让粗鄙,惹人厌、招人烦,他的死无人表示哀悼。

    安抚众人之后,李密单骑直入翟让大营,进行劝说和解释,做思想工作,最后宣布,翟让的旧部仍然由徐世勣、单雄信和王伯当等人统领。李密还亲自为伤了脖子的徐世勣换药,表面功夫做得十分彻底。

    最后,一场内讧就这样毫无声息地平息下来,没有牵连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因为这次变投敌。应该说,李密的大智大勇在这次政和随后的安抚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至此,瓦岗军的内讧圆满、完美、胜利地落下了帷幕。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次给瓦岗军的兄弟们带来了怎样的心理创伤,翟让并非罪大恶极,尚且获罪,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很多人都在惶恐不安中等待。瓦岗军内讧的消息传到了洛阳,已经被打得穷途末路的王世充闻讯大喜,真是仇痛亲快啊!但一听最终李密杀掉翟让执掌大权,王世充泄气了,李密聪颖过人,杀伐决断,是虫是龙还不一定,有这样的劲敌,实在是天亡我也!

    李密肃清内部,开始向河南各地扫荡,兵锋所向,隋军无不望风归降,整个河南,几乎全部落入他瓦岗军的手中,除了一个地方:荥阳。

    荥阳的守将是郇王杨庆。

    不久前,就是因为瓦岗军兵犯荥阳,杨庆抵敌不住,才奏请朝廷,派了大将张须陀来。结果,荥阳一战,英雄无敌的张须陀战死,从此,杨庆只好又过起了有今天没明天的守城生活。好在翟让和李密忙着进行扩充实力和战略决策,没空理他,才让杨庆多活了几天。

    现在,李密决定对付杨庆了。

    但李密对付杨庆的办法不是直接派兵去攻打,而是给杨庆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大王您本姓郭,并不姓杨。”

    杨庆一听,大为赞叹,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为杨氏的隋帝国卖命。于是卸甲归降。

    李密惊呆了,没有想到一封胡搅蛮缠的信居然有这么大的威力,也没想到杨庆作为堂堂大隋朝的王爷居然有一颗如假包换的糨糊脑袋。

    杨庆确实姓杨,只不过,当年北魏乱世,杨忠随宇文泰在关西起兵的时候,尚在邺城的杨庆的爷爷怕被诛连,才临时随了老妈姓郭。后来杨坚成功当上皇帝,杨庆又把爷爷的姓改了回来。

    杨庆这孙子投降李密,把姓氏又改了回去,再次姓郭。

    我怀疑杨庆改姓上了瘾,这还不是他最后一次改姓,也不是他最后一次改变立场。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杨庆重大隋朝的队伍,又由郭改为姓杨,对于他之前的荒悖行为,一贯宽怀大度的越王杨侗也没有责备他,还封他为宗正。

    后来杨侗被王世充逼迫禅位,杨庆是积极分子。

    要说王世充,对杨庆也不错,把哥哥的闺女嫁给了他。被封了官、赏了美女的杨庆,再度改姓为郭。

    再后来,王世充兵败,杨庆又一次改换门庭,恢复姓杨,侍奉的主人也由郑(王世充)改为了唐。这种行径,连他的老婆都看不惯,对他说,你去吧,你去了我就去死。

    但杨庆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叛变,投入唐营,之后,他老婆、王世充的侄女就实践了她去死的诺言,“仰药自杀”。

    杨庆入唐之后,封宜州刺史、郇国公。对杨庆这样的识时务者来说,改换部门算什么,改换姓氏算什么,死个老婆算什么,连老娘被王世充所害也不为所动,因为他的娘多了,只要有奶。长安陷落,屈突通的家属全部被李渊所擒,派屈突通的家仆来劝降他,对此,屈突通最直接的回答是将这些自己的前任服务员们统统杀头,从此无人再敢劝其投降。但李渊占据长安,屈突通无计可施,只好留桑显和镇压潼关,自己率大军前往洛阳,与越王杨侗会师。

    出乎屈突通意料的是,他前脚刚走,桑显和同志就投降了刘文静大军。

    屈突通还不知道,还在率军向突进。突然,他的儿子屈突寿来见他,说是自己已经投降了李渊,要他为天下苍生着想,不要再执迷不悟。

    屈突通大怒,大骂屈突寿:“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意思是,我们昔日是父子,现在是敌人。绝不投降,还命人向儿子射箭。

    这时,桑显和站了出来,他对屈突通的部下们说:“长安已丢,你们都是关中人,能走到哪里去?”

    大家一听,家都丢了,还打什么劲儿啊,于是全部放下武器投降。

    屈突通万般无奈,只能下马,向着东西方向(江都)叩拜,哭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

    大意是,我已经尽力了,没有对不起您,天地可为我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