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41章 不合作
    于是对李渊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任你怎么说,我就是不言语。后来,被执送长安。

    李渊一见屈突通,大笑道:“何故来迟啊?”

    屈突通再次大哭,我严重怀疑他得了刘备的真传:“我不能尽人臣之道,力尽被俘,实在是本朝之辱,有愧于代王(杨侑)啊!”

    李渊一听,挑起大拇指感叹道:“真乃大隋之忠臣也!”

    李渊任命屈突通为兵部尚书),赐爵蒋国公,兼任李世民元帅府秘书长。

    从此,大隋的忠臣成了大唐的忠臣。

    屈突通降唐以后,李渊派他到河东去招降尧君素(当初屈突通为救长安,留尧君素守河东,自己亲率大军回援长安)。两人一见,都哭了。哭归哭,尧君素同志就不因为屈突通是自己的老上级就全听他的。

    屈突通对自己降唐一事做了十分有说服力的辩解,最后说:“我降唐是因为力量衰竭,所以至此。”尧君素说:“我的力量还没有衰竭,何必多说!”

    屈突通听后,狼狈退走。

    就在屈突通降唐、李渊军威大振的时候,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下,再次混战一场。

    有一天,李密在接待一个王世充方面的降兵时,不经意听到一个消息,王世充在招募新兵,还三天两头以慰劳士兵为名大摆筵席,让士兵们大吃大喝。

    军事触角敏锐的李密一下子就明白了,王世充想干什么:他这是要偷袭我们呀!

    做好了准备的李密就这么以逸待劳等着王世充前来偷袭——这还叫什么偷袭啊!

    王世充选择偷袭的日子很妙,正是大年三十的晚上,除夕夜。他骑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只等李密被杀的好消息。事情就象王世充预料的那样,虽然在外围的接触战中遇到了瓦岗军大将王伯当,但没费什么劲就把王伯当杀退,王世充乐了。

    但他的嘴还没有合上的时候,在王伯当的身后,出现了无数精兵,接着,无数令王世充心惊胆战的老朋友们出现,这都是王世充作梦都不敢见的人物,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徐世勣、单雄信、裴行俨等。

    一见这一干人的出现,王世充马上浮现出两个字:完了。

    他的预感是正确的,接下来他能做的,就是调转马头,玩命地逃跑。这场战斗给了王世充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他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大败而还,士兵损失十有七八;好消息是,他跑回来了,还活着。

    不过,这次大败,对王世充来说,也并不都是坏消息,至少,他在心理上已经不再害怕越王杨侗对他进行惩罚了。因为杨侗从来、也不敢、而且也不打算惩罚他,目前搿着手指头算算,整个洛阳城中,除了王世充,谁还能派出去跟李密交手?

    他的预料再次正确,杨侗不仅没有怪他,还把洛阳城中仅有的七万人,全部交给他了。

    加上新增的精兵,王世充手里一共有一近十万人马,他的腰杆再一次挺了起来,这一次,他打算主动去找李密的麻烦。

    公元618年的元月十五日元宵节那天,趁着明亮的月色,王世充率军出城,在洛水上搭建了十八座浮桥,他下动员令,谁先完成浮桥的搭建谁就先冲锋,让各路人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

    最先完成任务冲向对岸的是隋军中的河南兵王辩所部,这是隋军中最为凶悍顽强的一部,他们冲上对岸之后,立即对瓦岗军猛冲猛杀,瓦岗军被敌人冲得乱了阵形,大败而逃。这时的李密,都已经打算上自己的预备队了,可见战事的惨烈。

    本来,战斗的结果有可能是王世充一举扭转自己千年象的时候,但这时,他做了一个决定:撤退。

    他并不知道王辩的隋军已经占得了先机,只听见洛水对岸喊杀声震天,于是,王世充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的心里咯噔一下子:“完了,又中人家的圈套了!”

    于是,王世充急急下令撤军,本来已经占据上风的隋军一听鸣金,一窝蜂地向后逃命,秦叔宝这些瓦岗大将趁机把十八座浮桥全部点燃,没有退到洛水对岸的隋军一个个全部跌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随波逐流,不久就沉入了布满流冰的河底。

    这其中,包括两个重量级的人物。

    一个是隋军是最具战斗力的河南兵的将领王辩。

    另一个是在洛阳与李密缠斗许久的王仁恭。

    这一下,王世充的地位更加突出,因为能够与李密掰一搿手腕的将领基本都在这次大战中死光了,洛水北岸的隋军阵营全部瓦解。他的十万精兵,只剩了两三万逃回洛阳。

    不过,这其中不包括王世充。

    他没有回到洛阳,而是向北一路狂奔,一直逃到河阳才停下来。

    到了河阳,他给自己选了一处特殊的住处:监狱。同时,给越王杨侗上表,请求处置。其实,这个时候,王世充已经学会了挟李密自重,就是拿李密当工具,用来要挟越王和隋。

    听到王世充再次惨败的消息,越王杨侗对王世充做了如下的惩罚:

    派使节对王世充进行特赦;

    命王世充回东都洛阳;

    送给王世充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和多名美女。

    王世充接受了越王的惩罚,聚焦了一万多残兵败将,驻守洛阳城外,不敢再战。

    李密再败王世充后,乘胜占据了洛阳城外的金墉城(不是金庸他们家的),又再次击败了洛阳城内的隋军,阵斩隋的民政部长(民部尚书)韦津,然后,洛阳附近的隋军基本全部归附到了李密的大旗之下,此时的李密,已经发展至顶峰,带甲三十多万。

    一时间,李密在洛阳、李渊在长安,形成了两股能够左右时局的、非常类似的势力。所不同的是,李密是在洛阳城下,而李渊则是舒舒服服地躺在长安城里。

    李密在洛阳城取得的数次大捷,对各地的割据势力构成了强大的压力,这些人纷纷表示对李密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希望李密一生的事业付诸东流,他们愿意团结在以李密为首的革命领袖的周围,为隋末的革命事业再立新功。

    河北窦建德、河南朱粲、山东孟海公和徐圆朗,一并上书李密,希望他能顺天应民,早日即皇帝位。

    而瓦岗军内部,经裴仁基为代表的劝进派也希望李密能够早日登极为帝。

    当然,虽然都是拥戴,却各有各的小算盘,不一定都是光明磊落的支持。

    裴仁基的用心,我们相信他是真心的,他希望自己选择的明主能够成其霸业;而别的人诸如河北暴民领袖窦建造和河南的杀人魔王朱粲先生,则希望李密称帝后,能够暂时享受一下纸醉金迷的生活,不再对自己构成威胁,同时,树大招风,隋王朝的镇压大军势必朝发夕至,这样,自己的生存空间岂不就大得多了?

    所以,劝你当皇帝的,未必就是什么好人。

    就象当年孙权劝曹称帝,结果,他的用心被老流氓兼大奸臣曹一眼看穿,这才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炉子上烤啊!

    李密听了这些劝进的话,一概不许,说:“洛阳还没有拿下,还不到谈论这事儿的时候。”

    要说李密,确实是人精,这话说得相当有讲究。

    表达了自己现在不想称帝的想法。因为确实不是时候,隋王朝死而未僵,李渊在关中虎视眈眈,坚城洛阳近在咫尺,各股投机势力犬牙交错,情势不明,不能贸然称帝;

    对称帝的思路并没有一口拒绝。因为他知道,有多少人,包括他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为什么跟着他出生入死啊?不就想有朝一日看李密登极为帝,他们好作开国元勋吗?这一点,李密门儿清,所以,他不可以“冷了兄弟们的心”。

    正月二十二,李密得到了一个他十分不想听到的消息:据守长安的李渊李叔德同志,派他的世子李建成为左翼元帅、秦公李世民为右翼元帅,率精兵十万,来救洛阳。

    李密心说,来了,我就知道,尽早有这一天!

    然而,紧接着李密又得到一个消息,这个消息就象晴天霹雳一样,不仅让李密呆了半晌,整个大隋朝所有的大人物们,包括暴民领袖、地方实力派,也包括李渊,都呆住了。

    这个晴天霹雳来自江都: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国家元首、优秀的最高领导人、久经考验的统治者隋炀帝杨广同志,死了。才子皇帝驾鹤西游,大隋王朝名存实亡

    公元616年七月盛夏,隋炀帝杨广自东都洛阳动身,乘龙舟前往江都。自那时起,他终生再未回到过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杨广是个闲不住的人,从公元604年害死老爹隋文帝杨坚自己登极,到公元618年自己在江都被害,满打满算在位十四年。这十四年中,他只有两年的时候在两京乖乖待着,其余时间都在四处游逛。

    他的游逛范围十分大,西到甘肃张掖(巡视西域风土人情),南到江都,北到榆林(呼和浩特,巡视突厥),东北到辽东城(辽宁省辽阳市)。这种大范围的巡游,在历代的皇帝中,少有人及。

    他自从洛阳动身南下第三次下江都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他再也回不来了。那时全国各地已经遍地烽烟,民变势力此起彼伏,他到江都,名曰视察,实则避难。

    他到江都,住在江都王世充专门为他修造的行宫以内,这座行宫,恐怕是全国行宫之冠,其中有一百多个房间,富丽堂皇,连把奢华当饭吃的杨广看了都驻足不前,不肯再去其它地方,可见王世充用心之专。

    在江都,杨广已经两耳不闻窗外事,捂着耳朵和眼睛猛享受醇酒佳人,至于外面的动荡,只要没听见的、没看见的,一律当没有。用法国前国王路易十五同志的话说: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而杨广更上一层楼:只要江都是安全的,别的地方,哪管它洪水滔天。

    行宫里的一百多套房间里,各住着一个美女,一百多套房间,就是一百多个美女,这是杨广从北方带来一部分,王世充又众江南物色了另一部分,环肥燕瘦,有萝莉,有,有知性的,有野性的,凡是美女,这里都能找出代表类型。

    这些房美女,一人一天,轮流招待杨广和萧皇后和他宠爱的几位美女,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一千多号美女,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看到这一场景,我们一齐发出感叹:这孙子不过了!

    杨广自知来日无多,经常在下朝之后,换上便装,没完没了地欣赏宫里的别致景色,看了又看,惟恐再没有机会回来看。

    杨广三下江都,在江都住过很久,非常喜欢长江下游一带的吴侬软语,学得一口流利地道的嗲得发腻的当地话,他这口地方话对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

    杨广还挺乐观,还想作长城公。看来,杨广不仅喜欢陈后主陈叔宝的女人,还羡慕陈叔宝的结局。只是他不知道,陈叔宝作为之君,虽然丢了女人,总是保全了性命,而杨广则是既没保住女人,还丢了老命。

    杨广用作长城公和沈后(陈叔宝的皇后沈婺华小姐)的待遇来安慰自己和萧后,但他也自知可能比不了陈后主,经常拿着镜子照,边照边叹:“好头颈,谁当斫之!”

    上好的头啊,谁来砍啊!

    萧后听了这种不吉利的话一愣,惊问其故,杨广故作轻松地说:“没什么,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杨广不愧是一个大思想家,即使是他最饱含悲痛和绝望的最后时刻,还能说出充满辩证哲理的话来,不容小觑。

    杨广从洛阳南下的时候,带了数万勇武精卒保卫他的安全,谓之“骁果”,充当他的禁卫军。其实,骁勇从大业九年的时候就开始募集了,“九年春正月丁丑,徵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用来保护他的这些骁果,现在却要造反了。

    起因只有一个,他们回不了家。这些骁果都是关中人,上有老下有小,在江都待了好几年,一个个归心似箭。正在此时,传来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杨广要迁都丹阳(南京)!迁都丹阳就意味着这些骁果们得陪着他们的皇帝永远地留在南方,到时老母亲还在不在人世,孩子跟谁姓都不一定啊!

    于是骁果们人心惶惶,有想逃走的(即成事实的都被捉回来杀掉了),也有想造反的。后来,杨广也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他觉得,骁果们之所以想逃走,是因为没有家,没有温暖,没有归属感。于是,仁慈的皇帝决定,给这些骁果们娶妻,娶妻的办法既不需要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也不需要自由恋爱,甚至连非诚勿扰也不用上,只要找到江都城内的或寡妇,就可成就天仙配。

    这个名词,在隋朝和现代是不一样的,那时的,是未嫁的女子,不管你是小萝莉还是老太太。

    于是江都城翻了天,鸡飞狗跳。这样一来,虽然骁果们有了老婆,但还是人心不稳,你想啊,老婆就算有了,孩子还有家没有人管呢,老娘还在家没有养呢,能待得下吗?

    于是大面积逃亡,更为甚者,骁果的头,已经在密谋造反了!

    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统领骁果,部下逃亡越来越多,他愁得头发都白了,与另一虎贲郎将元礼和直阁将军裴虔通商量怎么办:“部下的骁果逃亡得越来越多,报告不报告呢?不报告吧,皇上怪罪下来弄不好要掉脑袋;报告皇上吧,有可能先被这些骁果砍了!怎么都是死,要不,咱也逃吧?”

    于是这些不安份的人结交同党,包括虎牙郎将赵行枢一起密谋逃亡大计。不过,他们的密谋其实不算是密谋,因为他们几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这个时候,他们周围所有的人,除了逃亡,几乎没有别的什么可谈的。

    这个消息当然被隋炀帝杨广知道了,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这个宫女先告诉了萧后,萧后指点她:“你告诉皇上去。”

    这位有点缺心眼的美女真就把有人叛乱的事跟皇帝说了,皇帝对他的奖赏是把她的尊头砍掉。从此,凡是萧皇后听到宫女们再报告有人谋反,就劝告她们:“天下事弄成这个样子,没人能管得了,报告皇上也没用,如果你们活得不耐烦了,可以再去试试。”

    当然,试是不会有人再试,杨广从此耳朵里听到的只是和谐的声音,再没有让他烦的声音。

    被司马德戡和裴虔通引为知己的赵行枢和将作大匠宇文智及是好朋友,就把他们的逃亡计划告诉了宇文智及。宇文智及果然不愧叫“智”,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逃亡计划的天大漏洞:之前已经有过前车之鉴,凡是逃跑的,均会被追回来,人头落地,全家抄斩。

    宇文智及的建议是:“如果逃亡,你们是死路一条。而现在逃亡的人数以万计,天灭大隋,把这些力量利用起来,岂不是可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