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53章 狐狸尾巴
    元彧当然听得懂贺拔胜的分析,也不要他说那剩下的一万句了,当下立即上表,准备兴师。

    贺拔胜是那个时代的超级猛人之一,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具有前瞻性,因为当他辞别元彧回到怀朔的时候,不只怀朔,连武川都丢了。

    这两个军事重镇失守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英雄的贺拔父子都被卫可孤俘虏了,包括突围出去向临淮王元彧求救的贺拔胜。

    被俘是中国古代职业的耻辱,因此,这一班草莽英雄联络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准备反水。在他们的同伙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宇文肱,他和贺拔度拔一样,都属于六镇地区的豪强。六镇大乱之后,他本有着雄厚的造反资本,但他没有选择造反,和贺拔度拔一样,他们坚定地站在了政的一边,帮府戡乱。如果说宇文肱老爷子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的话,那我愿意提一提他的儿子,谁说没有听说过他我跟谁急。

    他的儿子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乱世枭雄,西魏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是个绝世美男,此人在稍后乱世中成长为了名震中原的西魏八柱国之一,他的名字叫独孤信。

    贺拔父子、宇文父子和独孤信,人数和势力十分有限。但就是这样看起来毫无胜算的一群人,甚至一群乌合之众,竟然就在一击之下,将势力鼎盛的卫可孤杀死。

    他们的成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突袭,在卫可孤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这是一个中外历史上屡试不爽的办法——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长夜,斯德国就是靠着这种办法,将北极熊连皮带肉,撕下好大一块来。

    但是这样的突袭胜利并没有改变什么,卫可孤虽死,但破六韩拔陵还是破六韩拔陵,他的实力不但没有因此受损失,而且势力越来越大,由于景被杀引发的星星之火,现在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而且,贺拔、宇文这一家子,在杀死卫可孤之后,几乎立刻地,遭到了反扑。这一帮勇敢者聪明地选择了对他们最有利的斗争方式:逃跑。

    但这些人很快发现,在敌人扑天盖地夺上来时,逃跑也成了一项技术活。结果不仅宇文肱的大儿子,即未来的大英雄宇文泰的大哥死在敌军之中,而且,连贺拔三兄弟的老爹、贺拔度拔也丢了性命。

    遭此重创的一伙人慌不择路,就此分道扬镳:贺拔三兄弟南下投靠了政军的统帅广阳王元渊,而宇文泰则投入了敌人的怀抱——他的新主人是暴民的另一个重要领袖鲜于修礼。

    就在这一伙勇敢者遭受重创的时候,六镇暴的主帅破六韩拔陵同志也遭受了重创,重创的结果是他失踪了。

    本来,破六韩同志看起来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他不是一呼百应,简直是振臂一呼,北中国骚然。没用多长时间,整个六镇地区全部掌握在了暴民的手中。第一个败在这个匈奴人手下的,就是北魏的北伐军总司令、临淮王元彧同志。

    接下来,北魏安北将军李叔仁惨败于破六韩拔陵之手。

    元彧和李叔仁之败,让十多岁的小皇帝元诩十分没面子,我堂堂大魏带甲百万,还怕你个小小。当即下旨,令国务院副总理李崇挂帅出征。但李崇不想去,原因是他老得快走不动了。

    尽管这个理由是成立的,但皇帝元诩并没有答应他,还是让他以老同志的身份接任北伐军总司令。但这一次,老将出马,换来的却是另一场惨败。他在呼和浩特被破六韩拔陵打了个丢盔弃甲,为一败,不仅丢了人马,丢了人,还把一个长期与北魏荣辱与共的兄弟民族推到了敌人那里。

    这个民族是高车族。高车族就是敕勒族,不久以后,为高欢唱《敕勒歌》的斛律金及其子斛律光都是北齐跺跺脚地皮都乱颤的敕勒族名将。

    高车族的背叛,意味着北魏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了重创和惨败。

    惨败,必须有人为此负责。这一重担又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老同志李崇的身上,于是白发苍苍的李崇,被打发回家了。

    李崇的失败,让小皇帝连叹汉人靠不住,还是得信任我们自己人。于是,他任命了一位自己人接替李崇当统帅。

    此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广阳王元渊。

    元渊果然是自己人,既是鲜卑人,也是皇室宗亲。

    元渊被选中,说明以下两种可能至少存在一种:一是北魏朝廷选人有方,二是北魏朝廷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恭喜你,答对了。元渊属于死耗子。

    在元渊正式走马上任前,北魏那可怜的政已经想尽了办法来扑灭六镇的叛乱,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的,不管是阴的还是阳的,招数没少使,但效果没多少。

    北魏府先是派大军镇压,不管是元彧还是李崇,都不好使;

    后来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先是改镇为州,取消对镇的歧视,但这一着如果在暴乱前采用,或许会管点用,但现在,太晚了。还准备派遣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当朝廷形象大使,去安抚和招降那些反叛的暴民,被选中的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跨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他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同志。

    然而郦道元救不了危急中的北魏,他为《水经》做注是行家,写散文游记是行家,依法治国是行家,但对于已经乱成一锅粥的六镇,他回天无力。更重要的是,朝廷想让他去六镇安抚叛贼,但他根本去不了,因为一路全是叛贼,道路完全被阻隔——除非他愿意见一路叛贼就安抚一次,见一次叛贼就安抚一次,这样,等他平安到达六镇的时候,估计山都准备同盟会了。

    不甘心失败的北魏又卑鄙地想从内部瓦解暴民的斗志,方法是采用特务和暗杀,不过,与他的军事行动、怀柔一样,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这下,紧密团结在以元诩同志为核心的北魏领导阶层慌了,他们思来想去、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与柔然联合,绞杀六镇动。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不合逻辑的决定,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六镇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拱卫首都(平城),抵御柔然,现在可好,为了平定六镇叛乱,居然向曾经的敌人谋求联合!这也太突然了,没有思想准备呀!他们的成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突袭,在卫可孤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这是一个中外历史上屡试不爽的办法——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长夜,德国就是靠着这种办法,将北极熊连皮带肉,撕下好大一块来。

    ……

    不好意思,有一个低级错误。

    应该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短夜”,而不是“长夜”。

    贻笑大方,见谅!不过,的特点本来就是纵捭阖,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锐意改革的晚清也曾经有过“宁予洋人,不予家奴”的响亮口号,也有把在战场上牺牲千万将士赢得的土地又在谈判桌上慷慨送人的很多案例。

    不管怎么说,北魏和柔然由敌人做回了伙伴;而对之前战无不胜的六镇叛乱的伟大领袖破六韩拔陵同志来说,则意味着盛极而衰。

    柔然可汗阿那瑰在接受了北魏大量的好处之后,本着拿人钱财替人水灾的原则,率兵十万,由武川镇以西向沃野镇杀来。破六韩拔陵一下子变得腹背受敌,形势立即急转直下。原来他之所以战无不胜,不是因为他的战力太强,而是因为北魏的战力太弱了。如今面对还处在奴隶社会中的柔然野蛮力量,破六韩同志有点儿撑不住了。

    这一年的六月,他率军包围驻守五原的北魏北伐军总司令、广阳王元渊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故人。

    这个人就是贺拔胜。他的父亲贺拔度拔为革命牺牲之后,他就和他的哥哥贺拔允、弟弟贺拔岳南下投靠了北伐军总司令元渊,后者对他们的来投十分高兴,从此,在北魏末年呼风唤雨的贺拔三兄弟正式找到了发展的舞台。

    这一次,破六韩拔陵率大军刚到五原,准备包围元渊的北伐军司令部,但没想到,老朋友贺拔胜的欢迎来得那么快。

    贺拔胜是只带两百名骑兵来的,见面之后二话不说,直接冲进破六韩拔陵大砍大杀,破六韩拔陵傻了眼,队伍瞬间大乱——这是六镇暴乱叛军的共同特点:乌合之众,如果说那个叛军将领受过点儿军事训练的话,简直象大熊猫一样少见。

    贺拔胜一看叛军乱了,带着他的二百名兄弟转头就跑,还没等破六韩拔陵反应过来,贺拔胜已经跑回家了——贺拔胜不想乘胜追击,因为追击不了,他只有二百人,面对破六韩拔陵的千军万马,占点便宜就算了——这是所有聪明人的选择,如果我人多,我就消灭你,如果我人少,我就骚扰你。

    最后的结果以破六韩拔陵损兵折将、情绪受挫和拿狡猾的贺拔胜没有办法而告终,但他不知道,贺拔胜只是癣疥之患,在贺拔胜之后,一个对破六韩拔陵来说意味着死亡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我们不须做过多介绍,只要记住此人谋略出众即可,此后不久,他就在北魏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影响北中国甚至整个中国政局的西魏八柱国之一的超级猛人。

    这个人就是于谨。

    于谨是名符其实、如假包换的官二代,他的父祖都是北魏的重要将领,长期守边,对六镇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六镇将士地位的变迁如数家珍,所以,也只有于谨这类人才懂得如何去应对六镇的乱局。

    于谨是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首屈一指的谋略大家,这一特质从他早期的政生涯就看得出来。

    有一次他率轻骑进攻高车(即敕勒族,也称铁勒族),敌人的大队骑兵突然出现,是自己的数倍之多,这个时候,于谨没有选择硬拼,没有选择逃跑,没有选择慌不择路,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乃散其众骑,使匿丛薄之间,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军众者。

    这一做法,颇有点象当阳之战中的张飞同志。

    但狡猾的敌人并没有就此中计,而是自恃人多,继续进逼。于谨于是接着对敌人进行忽悠,他让部下骑着自己常骑的两匹马,向左右分别突击,敌人认得于谨的马(估计只认得马,不认得人),以为于谨要突围了,就从两个方向去追。

    这是于谨忽悠的主要目的,让他们分散兵力,等敌人已经远去,他率自己的主力部队突然出现,把剩下的敌人吓了一跳,权衡利弊之后,敌人恨恨退走。

    于谨的智谋,可见一斑。

    于谨的出现,基本上宣告的破六韩拔陵的死期。

    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怎么打?一个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最具斗争智慧的大军事家,一个是领导着一大群盲流的盲流。

    当然,于谨并未因此歧视破六韩同志,因为,一个盲流是盲流,一大群盲流那就是一支队伍。

    于谨当时在北伐军总司令、广阳王元渊的司令部里任高级参谋(长流参军),他对元渊说:“我要去见高车首领。”

    于谨与高车人打过交道,自信了解他们。他去高车的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再争取回来——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在北魏国务院副总理李崇老同志当北伐军总司令期间,高车叛离了北魏,投入叛军阵营。现在,于谨希望争取回这支力量。

    根据于谨和高车人的智力对比,他很轻易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没费多大口舌就争取到了三万户西敕勒人回到的怀抱,镇压六镇叛乱,报效祖国。

    破六韩拔陵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本来自己已经在北魏的柔然大军的夹击之下,快支持不住了,如果高车再叛离自己,后果岂不是要多严重有多严重!

    于是,他决定半路上去截击这支叛离的高支队伍和于谨本人。

    应该说,从战略上讲,破六韩拔陵是对的,消灭高车叛军十分重要(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这里外里损失的双倍的力量啊);但从战术上讲,破六韩拔陵这样做是找死,因为他的战术素养和于谨比起来简单就是白痴。

    破六韩白痴和于大师对峙的结果是:白痴想在半路上截击大师和他刚刚收服的高车部众三万余户,预备给于大师一个兜头痛击。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后这个理想也确实是实现了,不过,遭到兜头痛击的不是于谨,而是破六韩拔陵——他在伏击于谨的路上中了别人的伏击,伏击他的正是于谨的老板、北伐军总司令元渊同志——这就是白痴与大师的区别。

    在遭受北魏府军的重创之后,破六韩拔陵只好带败兵退走,不想元渊和于谨并不想让他轻松地半身而退,他们想让他全身都回不去。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在破六韩拔陵回家的路上,又杀出一支生力军!

    破六韩拔陵差点直接就跪了,因为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北魏正规军也心惊胆战的、那个时代最具战斗力、战力最野蛮的柔然铁骑!

    战斗的结果不用多说,破六韩拔陵被严重地羞辱一番,损兵折将,大军一溃千里,自觉没有脸面、也没有力量在六镇地区混下去,于是决定带少数亲随渡黄河南下去开辟新的革据地,他的身后,是他留下的数十万溃兵和饱经战乱的六镇废墟。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暴民革命家破六韩拔陵同志最后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之后就再没有他的消息,是战死沙场,还是退隐于野,或是遁入空门成为武林高手,不知道,一切只能寄希望于那些穿越高手来解开谜团了。

    破六韩拔陵不见了,但暴民们还存在,他们十分忠实地继承了前辈的遗志,继续猛掘北魏的大墓——六镇暴乱被镇压后仅仅半年,被安置在河北的数十万六镇叛军,重新走上革命道路,掀起了比六镇暴乱更可怕的反叛风暴。她把北魏拖入深渊,万劫不复

    摇摇欲坠的北魏,拼了老命才在广阳王元渊为首的北伐军的努力下平定了六镇叛乱,破六韩拔陵从此在历史的舞台上彻底消失。

    当然,我们关于这些暴民的故事并没有终结,因为在半年之后,被北魏府安置在河北的六镇叛军将重新掀起滔天巨澜,而且,再也没有被彻底镇压下去过,一直到北魏末日。

    现代,我们需要关心一下,在北方六镇打打杀杀的时候,那位被权臣元乂软禁在皇宫中的胡太后安康否?

    元乂囚禁胡太后,只是为了他个人的私欲,他并没有取代皇帝元诩的打算。也许是出于对囚禁小皇帝他妈的愧疚,他对元诩加倍地好,至少从外表看,绝没有哪个权臣,会做到象元乂那样对皇帝的卑躬屈膝和服务周到,以至于他这样做权臣,竟然常常打动了元诩的心,元诩呼元乂为“姨父”,对他十分信任,好象忘了正是这个人把自己那可怜的老娘关在了冰冷的后宫。

    元乂是一个正常人,正常人意味着有是非观念,或者分得清好坏,所以,在他执政的初期,很有点能臣的样子。他给人的印象是勤政爱民,关心百姓,如果这样继续做下去,他本有机会成为北魏的张居正。可惜,猴子穿上衣服并不意味着它能变成人,元乂竭尽全力,也只能够做几个月样子,等认为自己权力已经稳如泰山,他的尾巴就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