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52章 没救
    这时的元乂,总不好意思将两人拆分开,再把胡太后软禁起来。胡太后聪明就聪明在懂得找靠山,知道统一战线,她既和皇帝在一起,元乂就投鼠忌器,不敢对她怎么样,因为那等于是对皇帝怎么样。

    太后和皇帝来到宣光殿(就是胡小姐被软禁的地方)中,两人坐在一起拉家常,文武大臣分列左右陪着。奚康生见状,看到时机成熟,立即起身,传诏命令武士去擒元乂。

    武士们应声而起,宣光殿里一阵骚乱之后,被五花大绑的奚康生被执刀的武士推了出去——他迟了一步,早在刚才他跳舞的时候,就已经被元乂看破了——看来,元乂的聪明不让胡小姐啊!

    奚康生被擒,殿内大乱,胡太后束手无策,紧紧拉着儿子的手不松开。这时,国务院办公厅主任贾粲急急忙忙来到太后跟前,气喘吁吁地说:“报告太后,侍臣们受了惊吓,惶恐不安,麻烦您去安抚一下。”

    太后听了也着急,急忙起身,在她刚走出殿门的时候,她的儿子、孝明帝元诩小朋友已经被贾粲领到前面的显阳殿了。皇帝一走,贾粲和刘腾招呼人,将宣光殿,清退杂人,太后胡小姐又重新过上了缺衣少穿的囚徒生活。

    胡太后没有杀成元乂,反倒让人家狠狠算计了一把,连儿子也被赚走了。折腾了一场,又回到了荣光远去的祖国北大门

    元乂杀死奚康生,再次软禁胡太后,大权有惊无险地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经过一番波折,元乂打算巩固自己的权力,也算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他进自己的铁杆粉丝、死太监刘腾同志为司空——做到这一点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十分厚的脸皮,因为作为一个太监,能够位列三公,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之后,将自己父亲京兆王、司徒元继改任为太保,仍是当朝一品。

    这样,三个坏人组成了权力铁三角——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三角形是最稳定最坚固的——但在阴谋上,能否经得起未来胡太后的敲打则很难说。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元乂,独掌大权,说一不二。

    至于整个朝廷的人马,不说三分之二是他元家的,至少也有一半。当然,这些人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他们大睁着眼睛,盯着上头的一举一动,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大家的站队大潮,今天是张三党,对着张三猛吹;明天是李四对着张三狂踩。从古至今,都不缺这样识实务的俊杰。

    元乂,掌握政权的目的当然不是为民造福,也不想青史留名,他们当官唯一的目的就是拼命巩固自己的权势,然后狂捞。

    这狂捞这一光荣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元乂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北魏朝政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为了爱护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优秀官员,元乂让他们回家养老;为了保护一大批国家珍贵财物,元乂把它们弄回自己家亲自看管;为了珍惜国家最顶尖、最美丽的工艺工作者,元乂把她们弄到了自己家里。这样,在元乂同志大公无私的照顾之下,北魏几乎快变成元乂自己家的了。

    正当元乂呕心沥血努力成为历史是著名的权臣兼奸臣的时候,北方出大事了!

    出事的这个地方叫怀荒镇,怀荒镇卫戍司令长官(镇将)于景,是元乂的政敌、前宰相于忠之弟。于忠的堂姐,就是被高英小姐害死的宣武帝于皇后。于景本人也是元乂的政敌,曾想发动赶元乂下台,却被元乂先下手为强,将于景赶到了北方边界守边。

    怀荒镇的北面,就是北魏王朝的强敌柔然!怀荒镇是北魏自卫反击的第一线。

    于景在任的时候,正赶上柔然劫掠,将怀荒周边一抢而空。失去了粮食和劳动工具的镇民活不下去,涌到于景面前要求救济。

    但这个合理的要求被于景拒绝了。于景拒绝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合理:你们活不下去,关我什么事!

    但于景没有想到另外的一层关系,镇民活不下去,他们也完全可以让你这个镇将也活不下去。

    镇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一拥而上,把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于景夫妻活活打死!

    可喜的是,于景之死让这些平日里缺衣少穿的泥腿子们掌了权;可悲的是,怀荒暴乱演变成了六镇暴乱;可怜的是,六镇暴乱引发了新一轮的生灵大涂炭;可怕的是,六镇暴乱象一根哧哧作响的导火索,即将引爆北魏之只容量巨大、破坏力空前的巨型火药桶。

    从本质上讲,六镇暴乱和元乂没什么关系,却和一代雄主孝文大帝扯上了关系。

    换句话说,六镇暴乱的种子,是由北魏最杰出的、最雄才大略的、最锐意改革的雄主孝文帝种下的。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在江南的汉族看起来,是野蛮的,但事实上,北魏以北的柔然更野蛮。

    北魏兵力强大,但在某种程度上,柔然的兵力更加强大,他们的骑兵让北魏军队吃尽了苦头,来去如风,出没无常,金戈铁马,圆月弯刀,要不是柔然是一支没有组织性纪律性的军队,那北魏说不定已经被它打垮了。

    北魏管柔然叫“蠕蠕”,意思就是虫子,反正不是人。一如今天的“高丽棒子”,但更加难听。柔然动不动就和北魏打上一架,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北魏虽然也是游牧民族出身,但早已改邪归正,被搞得不胜其烦。

    对付这样一个敌人,北魏十分聪明地采取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措施:一方面派兵征讨柔然,对柔然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派重兵守卫北方重要的军事据点,这就是六镇的来历。

    这一着颇有点象秦汉对待匈奴的手段,一方面派蒙恬、卫青、霍去病强攻,另一方面也采取和亲、筑长城等战略守势。一张一弛运用得十分自如,将北方兄弟民族的大老粗们玩得晕头转向。

    但毕竟,柔然有着十分强大的武力,北朝仍然忌惮三分。举个例子,后来的西魏文帝为结好柔然,废原来的皇后为尼,迎娶柔然公主为后,但这位年仅十四岁的柔然公主不肯罢休,最后文帝没有办法,只好赐死故后以取悦于柔然公主。

    可见,柔然在当时不仅不“柔”,反而是个狠角色。

    六镇,对北魏的热血青年来说,是报效国家的理想场所,因为,那里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六镇,对军事贵族来说,是建功立业的最佳选择,因为,那里最能实现他们建立军功、入朝辅政、一步登天的梦想。

    六镇,先是个简称,是对北魏设在北方边防的六个重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后来北魏陆续在北方边防又设置了其它一些军镇,这样,六镇成为了一个范称:凡是位于北魏北部、用来抗击柔然边患的边镇,统称六镇。

    对镇民来说,那里的待遇是最优等的;对镇将来说,那里的前途是最光明的。所以,北魏的热血青年们趋之若鹜,怀揣建立不世之功的梦想蜂拥北上——但是,不是是个人就能到六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要看你是什么人。

    如果你是汉族知识分子,对不起,从哪儿来请回哪儿去;

    如果你是少许民族的泥腿子,对不起,请滚回家继续从事农业生活活动;

    如果你是外国友人顺便来打打秋风,那,……

    如果你要是鲜卑贵族及其儿子或孙子们,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简言之,六镇是鲜卑贵族们高升的工具,别人不得染指!因此,在那个时代,你只要说出“六镇”这两个字,别人立即就对你高看一眼。而六镇的镇民镇将们,也成为时代的英雄人物,连皇帝见了他们,也要握手寒暄,成为国内板块的头版头条。

    那待遇,不是一般得好,地位,不是一般得高,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想不明白吗?就想想今天大家为啥扎推考员吧。

    但就是这样一帮不应得罪,也不敢得罪的人,被皇帝得罪了。

    得罪他们的这个皇帝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将鲜卑族成功汉化,使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从原始社会的末期一步跨进了封建社会,从此,鲜卑人民才过上了象模象样的生活。

    但是,这样做的要付出代价的,他的强行汉化导致的最严重问题即是鲜卑民族丧失了血性,变成了与统治中原的传统汉族一样的孱弱民族。

    这还不算,对六镇将士来说,打击最大的还是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北魏原来的首都是平城,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平城位于抗击柔然的第一线,从地理位置看,平城距离六镇非常近。以平城为都,和秦汉以咸阳、长安为都,明清以为都的意义差不多,都是着眼于国家的战略安全。

    孝文帝谥号中有一“文”字,但他一点儿也不文弱,根据我的理解,这个“文”的意思是“经天纬地”。虽然无数阔佬反对他迁都,但拓跋宏同志意志坚定,不为所动,硬是在整个阶层都反对的情况下,把都城从平城搬到了洛阳。

    洛阳富足、奢华、文明层次高,符合孝文帝“汉化”这一基本国策的所有条件,于是,从迁都洛阳为标志,一个控弦百万的马上强国消失,代之出现的是一个文化层次高、阶级等级森严、兵力孱弱的北魏——到这个时候,北魏其实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首都南迁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六镇的镇兵镇将。

    首都南迁,柔然不再是直接的威胁,六镇将士不用再枕戈待旦,皇帝也不用他们再来卫戍首都了。

    于是,六镇将士的治地位、经济地位直线下降,以前大家要削尖了脑袋往里钻,现在则成了二流子、、流浪汉和盲流的代名词。

    就象一座被遗弃了的城市,如今只能在废墟中体味它昔日的光荣和辉煌。

    怀荒镇将于景,就是因为受元乂不待见才被发配北方的——要是倒退几十年,到怀荒当镇将是多少权贵梦寐以求的美差啊!

    于景被杀,六镇这个大火药桶的导火索被点燃,巨响过后,北魏腹地狼藉处处,一地鸡毛。

    于景被杀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六镇。怀荒暴民的英勇行为起到了极为出色的煽动作用,在怀荒前辈的鼓励下,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破六韩拔陵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实际上,他既不是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而是匈奴人。他姓破六韩,名拔陵。

    受于景被杀的鼓舞,破六韩拔陵同志本着不杀白不杀、杀了也白杀的精神,带人众人一拥而起,将沃野镇卫戍司令长官一举杀死。这次事件,进行得异乎寻常地顺利,更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这一举动竟是这样得人心,沃野镇数万群众彻夜狂欢,将破六韩拥戴为革命领袖,那景象,就象是群猴找到了他们的领路人孙悟空。

    与任何高瞻远瞩的革命领袖一样,尝到暴力革命甜头的破六韩拔陵决定建立劳动大众自己的政权,改年号为“真王”——这一年号体现了破六韩拔陵的极度不自信,他需要用这样一个年号来强调自己是真王而非假王。

    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初步确定之后,破六韩拔陵看到周边的暴民纷纷响应,十分兴奋,决定主动出击,派他手下的大将卫可孤带大队人马包围武川、攻击怀朔。

    武川和怀朔是六镇中比较特殊的两镇,特殊就特殊在,有两个北魏末年的盖世枭雄正是从这两个镇中走出,走向了权力的中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和政权,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光荣。

    这两个人,一个是宇文泰,他属于武川集团;另一个是高欢,他属于怀朔集团。

    这两个集团的斗争,衍生出了影响了后世几百年治权力的关陇门阀。

    先说卫可孤同志,奉破六韩拔陵之命,进逼怀朔,怀朔镇卫戍司令长官杨钧自知不敌,闭门不出。不过,杨钧虽然自己打仗不行,但他任命了一个打仗行的。

    这个人,就是贺拔度拔。

    贺拔度拔同志是当地豪强,所谓豪强,就是土豪劣绅。贺拔老同志老当益壮,不忍见国家遭此涂炭,当下决定,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捍卫祖国。

    贺拔老同志了不起,但他的三个儿子更了不起,而且,是一个比一个了不起:

    老大贺拔允;

    老贺拔胜;

    老三贺拔岳。

    其中的老三贺拔岳,最为了得,后来成为了决定整个北中国命运的、武川集团势力的形象代言人——顺便说一句,名震隋唐的关陇军事贵族门阀,祖爷爷就是贺拔岳同志!

    贺拔度拔被重用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被任用为军队指挥官,服侍老爹左右。

    再说怀朔镇,被卫可孤围困多日,城里快支撑不下去了。怀朔卫戍怀念长官杨钧派贺拔兄弟中的贺拔胜突围,到北魏朝廷求救。

    贺拔胜没有辜负杨钧和老爹贺拔度拔的厚望,杀开一条血路来找临淮王元彧。

    元彧是北魏的皇亲,知书达礼,在北魏乱世中,也算得一个重臣;后来被山西军阀尔朱兆所俘,不屈而死,也是一条汉子。

    阴差阳错间,贺拔胜的求助,使这条北魏的汉子成为了抗击六镇叛乱的主将,但元彧并没有将这一神圣使命胜利完成,原因很简单,他不是那种人,抗击六镇这些,恐怕世间也只有一个人能够做得到,他就是尔朱荣。元彧,不得其主,不得其时,其败宜矣!

    就在六镇的叛军、朝廷大军和地方实力派们在北方杀得天昏地暗之时,被软禁宫中的胡太后再一次奇迹般地鲤鱼跃龙门,夺回了本属于她的权力、荣耀和梦想,可是,这一回,她已经没有多少时日可以享受这种放纵生活了……大魏王朝的掘墓人

    破六韩拔陵怀朔起事,引发了地狱般六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北中国大乱。

    在叛贼的重重包围之下,英勇的贺拔胜奉怀朔镇卫戍司令长官杨钧的命令,突破重围,来找官军主帅临淮王元彧求救。

    贺拔胜见到元彧,只是说了简单几句话,但这几句话,顶一万句:“怀朔一失,武川必危,到那时,陈平、张良来了也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