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62章 控制
    孝武帝被高欢控制得死死的,不客气地说,不要说朝政了,就是今天早上皇帝在吃饭时先夹的哪道菜,晚上高欢在晋阳就知道了。

    孝武帝这个皇帝当得这个憋屈呀!

    孝武帝鲜卑汉子的血性被激活了,野性在在心里复活,他毕竟是拓跋家族的男人,他的祖先都是桀骜不驯的马上民族。

    武孝帝不甘心受制于高欢,他决定反击。

    他充分汲取了他的前任们的失败教训,因为失败对他们来说,不意味着他还有机会爬起来砥干血迹,再来一次;失败,对他们来说等同于一件事:死亡。

    在孝武帝元修看起来,他的前任们的做法实在太小儿科,比如孝庄帝,一刀把控制朝政大权的尔朱荣捅死,痛快到痛快了,然后呢?天下大乱,朝廷朝不保夕,自己被弑身死,自己几个月大的儿子被极其残忍地活活摔死,这难道就是孝庄帝元子攸想要的?

    他孝武帝可不想落得这样的下场。

    他想的办法比孝庄帝高明,宫廷太小儿科,他希望通过在外掌的大臣可以和自己一条心,共同对付高欢。这个人最初他中意的是贺拔岳,贺拔岳被害后,宇文泰成了不二人选。

    我们得承认,他的这个办法的确比孝庄帝高明,但只是高明一些而已,而且,从效果上看,基本没什么区别,都是被人家杀死。所不同的是孝庄帝被勒死,而他孝武帝,则将要被灌下一杯毒酒,去同节闵帝在奈何桥汇合。

    孝武帝对付高欢,在外要倚靠贺拔岳和宇文泰,在朝廷中,他为自己找了一个非常特殊人依赖,此人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斛斯椿。

    这位大大有名的斛斯椿,有名就有名在他的精明和跳槽程度的频繁。这两个其实是一回事,跳得频是因为他精明,因为精明所以不断寻找合适的新东家跳槽。看来,这也是一位识实务的俊杰。

    我们先简单罗列一下斛斯椿同志的简历:

    六镇,斛斯椿追随尔朱荣同志闹革命,很受信任;

    尔朱荣死后,南朝梁武帝萧衍继元颢之后,又立汝南王元悦为魏王,斛斯椿立即往投;

    尔朱兆攻入洛阳,斛斯椿又投靠尔朱兆;

    尔朱家族将被高欢所败时,斛斯椿又先期返回洛阳,将在城中的尔朱骨干一网打尽,悉数杀头,这种行径连他老爹都看不过去;

    尔朱灭后,斛斯椿投靠高欢,但高欢对他这种迅速变幻门庭的行为无法理解,这给了斛斯椿很大的压力。这次,他打算投靠的新对象是孝武帝。

    斛斯椿与一班死党趁高欢远在晋阳,逐渐掌握了朝廷内的大权,当然,这种朝廷大权在高欢看来,只是儿戏而已。斛斯椿重新安排宫内孝武帝的警卫人员,增加人数,并和孝武帝以打猎为名,在外演习排兵。又与贺拔岳等频频联系,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高欢,到时,他斛斯椿就可掌握朝政,实现他自己的抱负。

    公元534年,孝武帝以出兵攻打南朝为名,大集军马,并在洛阳郊外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他还给高欢写信,说要出兵攻打拥兵关中的宇文泰和贺拔岳的弟弟贺拔胜。

    这种小伎俩无法瞒过高欢的贼眼,当然孝武帝也不指望高欢实在到相信他的话。双方彼此彼此,心照不宣。

    高欢倒也不客气,针锋相对,给皇帝上表,说,我将听从皇帝的命令,分兵五路随皇帝征讨。

    除此之外,高欢信中还说,我顺便会办一件事,就是把您周围的坏人消除掉,以免他们误了您的大事。

    这句话太熟悉了,任何一个想造反又不想明目张胆揭竿而起的权臣,都会编造这样一个理由,因为这个理由太好了,无造反之名,行造反之实。文言叫作:清君侧。

    现在,孝武帝和高欢,等于已经摊牌,已经没有什么话可讲了。孝武帝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给了高欢一道历史上有名的书信,这封信比前次宇文泰写给白痴侯莫陈悦的更加犀利,这次的作者记住了,是中书舍人温子升。孝武帝出兵讨高欢,原本有点虚张声势,他自己这点军马有几斤几两他还是掂量得出的。看到高欢进兵势如破竹,他也有点慌了,有点后悔不该头脑发热跟高欢对着干。

    手下大臣王思政给孝武帝提了个建议:“我们恐怕无力应付高欢,高欢用心,与曹司马照类似。洛阳非用武之地,不如我们到关中去找宇文泰,然后再考虑收复洛阳!”

    王思正应该也是那种头脑不大灵光的,高欢不可靠,宇文泰就可靠吗生革命一生,依靠一个军阀打另一个军阀,从来没有成功过。看来还是伟人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有一位河南的地方官裴侠皱眉道:“如果我们直接去打高欢,那恐怕不出几天我们统统挂掉;要是西入关中去投宇文泰,也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不如先到关右,看看时局如何变化,再做决定。”

    孝武帝正要依计而行,忽然听说高欢调兵遣将,准备强迫自己迁都邺城,当即再次下诏给高欢,要他罢兵东归,并威胁说如果不从,孝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之类。

    但此时的高欢怎肯罢兵,他内心冷笑,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啊?

    当下上表回复,说了一大堆斛斯椿和宇文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坏话,说我将代替您将这些坏人除掉。

    孝武帝性起,干脆直接任命宇文泰关西大行台,并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宇文泰,让他从远道迎接皇帝圣驾入关。

    两位北魏时代的超一流棋手,终于在棋盘上相逢。这次相逢,起因或导火索是因为斛斯椿。

    这时的斛斯椿,已经无法再得陇望蜀,或者说,天下已经没有别的主子让他可投靠了。于是死心踏地迎战高欢,他向孝武帝请命,准备趁高欢立足未稳杀他个措手不及。孝武帝很是支持,偏偏有人对孝武帝说:“高欢不臣,斛斯椿心思也难测,如果他作战有功,恐怕灭一高欢,又生一高欢了。”

    孝武帝听后做恍然大悟状,立即取消了作战命令。斛斯椿叹道:“皇上听信谗言,不听我的,看来这是天意呀!”

    孝武帝也忙着调兵遣将,但他没有趁高欢新到时发动突然袭击,而是分别把守黄河沿岸的隘口。他总以为黄河天险,易守难攻,不想高欢老于兵事,不到两天,就已经突破黄河防线,开始从滑台渡河了。

    孝武帝手足无措,召集大臣议事,大臣们也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有的说可南投梁朝,有的说可去依贺拔胜(就是被杀的贺拔岳的二哥),有的说急诏宇文泰,还有说回洛阳等着高欢。

    看来,作用只有一个,就是搜刮民脂民膏,真正要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人间蒸发了。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时候。

    议了半天没有结果,孝武帝果断做了决定,这个决定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逃跑。他匆匆返回洛阳,只带了少数几个嫔妃,连高皇后都来不及一带上,就出城西去了。

    高皇后没有带,但带了一个不该带的人,此人是孝武帝的堂妹,叫做明月。

    在孝武帝急急逃跑的时候,有一个人单骑追上他,表示要誓死效忠。此人就是后来西魏八柱国家之一的独孤信,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光辉的名字。之后我们将在许多场合提到他的英名。

    在独孤信的保护下,孝武帝得已安全进入关中,有宇文泰在,他暂时安全了。宇文泰准备仪仗队亲自接驾,孝武帝双手把宇文泰扶起,说:“天下弄成这个样子,都是我所用非人,今天在此见面,实在让我脸上无光啊。从此我将委朝政于你,希望你努力!”

    宇文泰连忙山呼万岁,方才起身。皇帝晋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史刺史,兼尚书令。从此,魏孝武帝迁都长安,同时,奉皇帝旨意,宇文泰和公主成亲,这个公主就是后来西魏的三任皇帝的母亲。

    再说高欢,从晋阳追皇帝到洛阳,又追到华阴,连上四十几封奏折,孝武帝不答。惹得高欢性起,给孝武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说:

    陛下身在远方,请下一道诏书,回到洛阳,臣率领百官恭迎;如不肯返回,国家不可无主。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

    孝武帝听了可笑,我到哪里关你什么事,我不回洛阳你就要另立新君?不是叛逆是什么?于是仍然不理。

    高欢说别立新君,可不是说着玩的。他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年才十一。又是一个少年天子,可惜不是康熙那样的,不过又一个摆设而已。

    于是北魏分为东西两魏,高欢所立,史家称为东魏,宇文泰所奉,便叫作西魏了。北魏灭亡。东魏西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魏孝武帝由洛阳“迁都”长安,任命宇文泰执掌政权,果然如王思政所料,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当初孝武帝与高欢有隙,认为高欢位尊权重,功高震主,因此结援宇文泰,迁都长安,以为这种不得做主的生活从此告别。结果,走了高欢来了宇文泰,自己仍是个摆设,渐渐与宇文泰的矛盾开始显现,对后者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年轻的孝武帝不懂得韬晦,把对宇文泰的不满全部写在脸上。恰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加剧了他和宇文泰的矛盾。

    据说孝武帝好色,这对封建帝王来说本算不得什么,但他好色得有点离谱。前文我们曾经说过,孝武帝从洛阳仓皇出逃的时候,连高皇后都没有顾得上带走(也许是故意不带走,好让这位高欢的大女儿改嫁,这种想法十分具有人道主义特征:我不要,也不耽误别人要),却带走了他的堂妹平原公主元明月小姐。

    其实不止是明月,孝武帝共有三个堂妹,都被封为公主,都到了出阁年龄,但皇帝不允许她们出嫁,把他们留在宫中。名为公主,实为嫔妃。尤其明月,最受宠爱。

    不知道宇文泰是出于嫉妒,还是出于羡慕,或是出于正义感,总之他看了孝武帝和自己的亲妹妹搞这种名堂不爽——然而他自己又何尝是什么好人!

    宇文泰怂恿元氏诸王把明月公主骗出杀掉,等孝武帝闻知赶去的时候已然来不及相救,明月公主已经香消玉殒。

    孝武帝出离愤怒,恨恨不平。我们可以理解他这种感觉,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是对任何一个男人自尊的严重摧残。而且,我搞自家妹妹与你宇文泰有什么关系,我又没给你带绿帽子。因此,孝武帝经常在宫内弯弓搭箭,或拿刀剑砍桌子,拿这些东西发泄对宇文泰的不满。

    其实宇文泰确是多事,就算孝武帝闺门无礼,那也是私事,与大局何干?

    总之,年轻气盛的孝武帝毫不掩饰自己对宇文泰的敌意,对此,宇文泰采取了更为简单和直截了当的措施,当晚就在孝武帝的酒中下毒,顷刻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就伸腿西去,和他之前的这些冤魂一起到阴曹地府报道,去召开短命皇帝代表大会。

    宇文泰毒死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矩为帝,元宝矩循例三让,方才即皇帝位,是为西魏文帝。所谓循例三让,是指一个人被大家推做皇帝时,假惺惺推让一番,并向四方问曰是否有贤德之人,自己情愿让贤云云,要多虚伪有多虚伪。然后分封百官,大赦天下,拜宇文泰为大丞相,录尚书事,掌握实际政权,这简直是一定的,元宝矩年方十一岁,懂得什么军国大事,还不全是宇文泰做主!

    西魏虽然已经与东魏并立,实际双方实力差距十分巨大,这一点我们稍后会提到。为稳定南方,拓展势力范围,特派都督独孤信招抚荆州,独孤信与前锋杨忠一路进军,多次击败东魏劲敌,占据了荆州。高欢不甘于失败,派遣东魏最精锐的、最具杀伤力的侯景和高敖曹以数倍兵力进攻荆州,独孤信和杨忠寡不敌众,又不愿投降东魏,于是投奔梁朝。

    这是独孤信和杨忠第一次联袂出演,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不妨在这里简要交待一下独孤家族和杨家的特殊关系,独孤信和杨忠是儿女亲家,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宇文泰的孙子宇文赟(其时北周已经建立,宇文赟已经是北周的皇帝),宇文赟死后,杨坚把继位的法律意义上的外孙宇文阐赶下台,自己做皇帝,建立了隋朝,同时,杀尽了宇文氏皇族。这当然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前文已经提过,东魏西魏虽然并立,但宇文泰的西魏比起高欢的东魏要弱许多。西魏立国之初,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当时,天下三分,东面是东魏高欢的大兵,恨不得灭此朝食;南面是萧衍的南梁虎视眈眈。

    高欢与宇文泰多次打交道,深知这个人的可怕,每每想一鼓作气灭掉西魏,彻底拔掉宇文泰这个钉子户。

    当时的东西魏,差距极大。东魏国富民强,拥有军队二十万;西魏地处西北荒漠,十分贫瘠,有军队不超过三万。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西魏立国之初,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人心不稳,一夕数惊。

    双方力量的对比,就象当年八百万美式武装的,和小米加步枪的“匪军”的对比,只是,令人不解的是,蒋委员长手里这样好的牌,居然也和不了。

    宇文泰当时的形势,基本等于是拿鸡蛋去砸石头,凭他手里的牌,没有人能看好他会和。

    面对这种形势,宇文泰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改革”。

    改革分成两种,一种是居安思危,为将来打算。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

    另外一种改革是必须马上要变,不变就会被人家吃掉,这一类的改革有应急的特点。如战国时楚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显然,宇文泰的改革属于第二种,因为,如果他不变,他的下场只能是作第二个尔朱荣或尔朱兆。

    在宇文泰的改革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苏绰。

    苏绰不是一个简单人物,虽然不象后来的八住国家那样显赫,但作用却不比他们低。

    苏绰是出生于西北,是武功人,在当地,苏绰家是十分有名的豪强大族。宇文泰重用他,当然有利用地方势力平衡利益关系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