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63章 组织
    苏绰的特长不在于打仗,而是治理国家。正如许多年以后,耶律楚材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打铁要铁匠,做木工要木匠,难道治理天下就不要治天下匠吗?苏绰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治天下匠。有了苏绰,西魏才从一个军阀过家家的游戏转换为一个国家,苏绰协助宇文泰从事行政方面的事务,西魏的国家结构、大政方针、经济制度、法律条文,无一不是苏绰从无到有建立健全的。可以说,西魏的行政总管是苏绰,正是苏绰的卓越工作,才使得宇文泰和他的这些将军们与东魏打仗有了物质上的保证。

    这是宇文泰和破六韩拔陵、葛荣这些下三滥的军的最大不同,军事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后勤的竞争。所以军往往气势磅礴、拥兵百万,但除了朱元璋,无一不是死得很惨,不管是李自成,还是黄巢,还有洪秀全之流。

    苏绰可以让宇文泰放心地转过身去面对劲敌高欢,但是,军事上双方实力也悬殊过大了,三万对二十万,傻瓜也能算出来区别,宇文泰的三万人全拼光了,高欢还有十七万人。当然,如果你遇到一个白痴统帅,象尔朱兆这样的,那是你的运气。但高欢不是尔朱兆,他的枭雄本色,当世只有宇文泰可以匹敌。

    我们可以想象,宇文泰自从与高欢分庭抗礼以来,恐怕没有哪个晚上是安心睡觉的,高欢在很多年里,一直是宇文泰的梦魇。高欢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年年对西魏进行攻击。总的来说,虽然都没有得手,但西魏总是处于防御地位,甚至有时候,高欢的大军居然攻克潼关,相信没有人能否认潼关对于长安的重要性。宇文泰知道,照这么耗下去,自己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再与高欢去争了,别说争天下,能够自保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局。

    但是枭雄宇文泰不甘心坐以待毙,否则他就不是宇文泰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改革他的军制。后世的圣贤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宇文泰做的军事改革,在历史上大大有名,就是府兵制度。

    长久以来,北魏实行的都是鲜卑人当兵打仗,汉族人在家种田的政策。这一政策,有鲜明的民族隔离嫌疑,因为鲜卑人打仗,就不需要缴纳赋税,带有十分明显的福利性质。这也可以理解,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鲜卑人享有一些特权,是可以理解的,人家是优秀民族,为自己谋福利,正是所有统治阶层应该做的。

    所谓府兵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农兵合一的制度,既当兵,又种地,平时务农,闲时训练,战时出征。武器马匹自备。

    还记得当年的问题少年高欢吗?如果不是因为富二代娄昭君小姐看上他,使他有钱买马,有了资格当兵。否则,至今他可能还是一个街头混混。

    宇文泰的府兵的前身由三部分组成:贺拔岳军团、从侯莫陈悦归降的李弼军团以及孝武帝从洛阳带到长安的禁卫军,这些都是鲜卑或鲜卑化了的军队。

    所谓鲜卑化,是指还带着浓重的原始部落关系痕迹的组织关系。因为鲜卑在没有掌握北方政权之前,根本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我们前面说过六镇的原因,就是因为魏孝文帝大力汉化,从大同迁都洛阳,以鲜卑人为主六镇将士地位大大下降,于是把原因归结为汉化,迫切希望还回到原来的原始的氏族部落关系中。

    宇文泰正是利用了这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扫除了建立府兵制的心理障碍。

    因此,从一开始,府兵制就带着浓厚的部落性质。宇文泰以鲜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为基础作为府兵的基本组织结构,即一个部落首领带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唯其马首是瞻,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将领(即部落首领)姓什么,他们也要姓什么,够狠。

    这种组织结构十分熟悉,当年曾国藩就是在类似的基础上建立湘勇和湘军,以乡亲、故旧、门生等各种关系为纽带,把上下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和整个湘军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一盘散沙。

    Team和Group的区别就在这里。

    为了从精神上抚平六镇义对鲜卑人的“伤害”,拉近鲜卑人和上层汉人的关系,宇文泰还用了一招封建帝王经常使用的伎俩:赐姓。

    一提起来赐姓,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原姓马的三保太监郑和,或“被姓朱”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我们最开始提到,杨坚既姓杨,又姓普六茹。原来就在这里。

    数十年之前魏孝文帝改革,把鲜卑姓氏改成了汉姓,他自己也由拓跋改姓元;现在,宇文泰又把他们改了回来。

    不能说谁对谁错,尽管这个过程看起来是相逆的。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魏孝文帝和宇文泰,正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改革才被肯定,不仅是当时,还有后世。

    西魏恭帝元年,皇帝下诏,那些已经在魏孝文帝时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的贵族重新改回鲜卑姓,本来就是汉姓的,则赐以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所以李虎又叫大野虎,比家里养的更威风一些)、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他们所统领的士兵皆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为自己的姓氏。

    宇文泰的府兵制大大提高了西魏的战斗力,从此能够真正与高欢分庭抗礼了。

    府兵制的实行,还派生出了一个威威赫赫的名词,成为西魏帝国的顶梁柱,对后世的北周、隋、唐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个名词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仔细了解,先记住它吧,否则,这本书就白看了。

    这个名词叫做八柱国家。东西鏖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宇文泰起用苏绰整顿内政,又建立府兵制,西魏开始象模象样起来,至少不必每天担心被高欢一口吃掉。宇文泰不知道,他这一府兵制影响极其深远,历经二百年才被废止,在由乱世到治世、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到西魏的府兵,则不得不提到八柱国家。就象提到三国开篇,不得不提桃园三结义一样。

    所谓八柱国家,简单说就是西魏统兵的八大元帅,因为他们的职务都是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这一称谓诞生时间并不长,还是在尔朱荣时代。柱国大将军,听起来就十分威风,国之顶梁柱。

    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曾经说过,宇文泰进行军事改革,军队氏族化,这八大柱国,就是八个氏族首领。

    我们先简要看一下以下这份清单,向这些西魏的大人物们表示一下敬意:

    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但宇文泰主要是负责整个国家当然包括军事活动的运作,具体是不指挥军队的;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元欣是西魏皇亲,占有天然的一个席位,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也不实际指挥军队;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虎就是大野虎,此人不仅在当时威名远振,比他更出色的是他的孙子,李渊,后来成为了唐高祖;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弼也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他的曾孙在历史上和小说中均大大有名,就是那位协助杨玄感反叛隋炀帝,后为瓦岗寨的寨主的风云人物;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北周、隋、唐三朝外戚)。这个人物在西魏八柱国中最为特殊,不仅用兵如神,人如其名,信字当先,他还是那个草莽英雄横行的糙人时代中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军中呼他为“托孤郞”。更重要的是,后世的北周、隋、唐三代皇帝,都有他的骨血:大女儿嫁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四女儿嫁给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可以说,没有独孤信,后世的北周、隋和唐就全部断线;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综上所述,所谓八柱国家,其实是统帅西魏军队的六大统帅,因为宇文泰和元欣是不直接管理军队的。

    宇文泰的军事改革初显成果,西魏军事力量不再是一盘散沙,他决定向东拓展。关中地域狭小,资源有限,要生存,只有侵略——这似乎也是那个自诞生起就喜欢侵略别国的国家的座右铭。

    宇文泰的朋友兼强敌高欢,也不甘心让宇文泰坐大,总想消灭偏安一隅的西魏朝廷,统一北方,再演拓跋焘的辉煌。

    两个绝代英豪的战略如出一辙:消灭对手,赢得无上的荣光!

    从公元536到546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高欢和宇文泰在黄河岸边展开一连串的拉锯战,光荣、辉煌、血腥、残酷……北魏双璧在谱写铁与血的历史,文化传播、文明延递的过程,却同时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在铁蹄下辗转哀号的过程,一将功成万骨枯,长眠地下1500多年的宇文泰和高欢,你们可曾扪心自问?

    十年间,东西两魏一共发生过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次战役互有胜负,但战争胜利的天平,却渐渐由兵多将广的高欢悄悄移至地处偏僻的宇文泰这边。原因只有一个,宇文泰实行了改革。可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哲学家宇文泰深谙其中哲理,所以,他的后代最终灭掉高欢了的后代,宜矣!

    公元536,关中发生大饥荒,高欢认为机会来了,趁机分兵三路西征,准备一举攻下关中。我个人认为高欢此举十分道,这叫趁人之危,应该遭受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虽然我要是高欢的话,我也会做同样的事。

    西魏三面受敌,宇文泰召集大家召开头脑风暴,商量御敌大计。其实不必开会,敌人多路来攻,我方只能多路防御,这个道理别说那八位身为柱国的大军事家,连我都晓得。但宇文泰不同,他认为自己本来兵力就少,再分散迎敌,无异于给高欢各个击破。他的做法是,利用敌军进军的时间差,先打出头鸟。

    高,实在是高。所以宇文泰能成为宇文泰,我只能是我。

    宇文泰看出东魏军的进攻重点是潼关一路,于是亲率精骑兵从小道东出,在潼关以东的小关奇袭东魏军。奇袭贵在一个快字,正如李小龙的截拳道,无他,唯手快耳。这次奇袭令东魏军猝不及防,大都督窦泰兵败自杀,东魏这一路军全军覆没。还没等高欢回过神来,一支主力军没了,够快,也够痛快。

    高欢暴跳如雷,尤其失掉大将窦泰,如失一臂。他立即在黄河上架浮桥准备渡河迎敌。但没想到宇文泰击败窦泰后随即北上,迎击高欢,想趁他立足未稳之际给他一个渡半而击。大军事家高欢的反应很快,掉头就跑,因为不跑的后果将和胡太后一样,被投进河里游泳。这一路攻势也自然瓦解。两路兵败,剩下的一路也独木难支,仓皇退去,这就是东西魏之间的第一大战,因为主战场在潼关附近的小关,因此称作“小关之战”。

    小关之战意义重大,如果这一阵宇文泰战败,那高欢极有可能将长安,灭宇文泰降魏文帝,刚刚诞生的西魏政权就会立即夭折。

    小关之战宇文泰胜,西魏生存下来了。

    这次仗西魏是打赢了,但饥荒还在,当然,如果决定把东魏战死的士兵当饭吃的话,则另当别论。宇文泰思索很久,想为他的百姓和军队找个吃饭的地方,虽然他是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但这一点,比金胖子不知要强多少倍。

    这个地方还真让他找着了。

    这里是恒农,位于东魏西魏之间的黄河边,是东魏的粮仓。

    宇文泰在这年的八月率兵突袭恒农(请注意,又是突袭),在这个粮仓里大吃特吃,象一只大耗子一样,吃了将近两个月,脑满肠肥。吃饱喝足之后,听说高欢带十万精兵来袭,宇文泰撒腿就跑,这回吃饱了,跑得那个快呀,高欢使出吃奶的劲都追不上。

    高欢气得眼前发黑,决定穷追到底,渡过黄河直逼长安。至此,东西两魏间的第二次血腥大战——沙苑之战拉开了帷幕。

    宇文泰率兵渡过渭河,屯兵沙苑——这就是这次战役名字的起源。命令李弼和赵贵分别率兵埋伏的河边的芦苇从中,准备对敌发动突然袭击,李弼和赵贵都是名列西魏八柱国的大军事家。

    然而,想骗过高欢谈何容易,即使是宇文泰。高欢很轻易判断出芦苇中肯定设有伏兵。部下大将斛律金建议说,这里不适合打仗,但我们可以在此拖住他,同时派精兵绕过这里突袭长安,给他来个釜底抽薪,消灭宇文泰就易如反掌了。

    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现实的主意,也是个非常毒辣的主意。作为1500年后的现代人,看到斛律金这个建议,仍是惊出一身冷汗。可惜,高欢不用。

    高欢不用的原因不是因为高欢觉得这个主意不好,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太复杂,我有更简单的办法,你不是埋伏在芦苇中吗?我放火烧你,把你宇文泰烧成烤黑獭(宇文泰字黑獭,听起来不象是人的名字)。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简单易行,快速有效。

    但这时,一位著名的人物跳将出来表示了反对,这一反对帮了宇文泰的大忙,我们怀疑这位名人是宇文泰的卧底。

    这位卧底是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