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87章 矢守
    第二天,周军毁门突入,邺城即告失守。

    一座王朝的都城,奈何陷落得如此之快!

    平阳曾经有过激烈的拉锯战,晋阳曾经尽灭入城的周军,连周武帝宇文邕都差点出不来,邺城呢?只有一点点象征性的战斗,一遇周军,立即四散星逃。

    如果高欢地下有知,会不会被他的宝贝孙子气得从骨灰盒里坐起来?

    不肖之子,此之谓也!

    北周大军占领邺城,所有高纬任命的这些一品二品的大官们,什么丞相、三师、三公、大将军之流,统统投降。除了两个人。

    一个是慕容三藏,一个是鲜于世荣。

    周军入城,慕容三藏知道自己已经无能为力,闭门不出,直到武帝温颜接见,方才降周。

    鲜于世荣实际和武帝是老朋友,当年两国还没有全面开战的时候,武帝曾悄悄地派人给鲜于世荣送了一只玛瑙杯,鲜于世荣相当感激武帝的好意,作为回报,他将玛瑙杯打碎,并将使者逐出城去。

    周军已经占据邺城,鲜于世荣仍然不肯投降,在三台上擂鼓,坚持抗战。

    三台就是上次高励建议的,把高的家属都放在的高台上,并派他们出战,如果不力,就放火烧台的地方。

    凭一个鲜于世荣怎能抵挡北周的虎狼之师,顷刻被擒,仍然不屈,被杀。

    武帝入城,发安民告示,请大家不要惊慌,只管安居乐业。

    安定民心,实际很简单,你不需要太关心什么民生疾苦,那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说的,你只要让他们安安心心地活着,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不要动不动就莫名其妙地“死”(现在最恐怖的是“动车死”),他们不会给你找麻烦的,对我等P民来说,要的真的不多。

    武帝拿下邺城,拜访了两个人,一个叫熊安生,一个叫李德林。

    熊安生是北朝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用现在的话可以叫做国学大师。

    这位冬烘先生具有相当的察力,在北周大军进驻城的时候,他就让家人打扫卫生,家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武帝崇尚儒学,尊重儒生,他一定会来见我。”

    老同志具备相当的前瞻能力,猜得一点没错,只是没有想到,武帝来得这么快。

    武帝见他,“执手相看泪眼”,不准他下拜,将他扶到座位上,宾主进行了友好地会谈,就尊师重教这一原则性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最后,武帝邀请熊安生在方便的时候访问皇宫,熊安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最后,武帝送给熊安生一辆保时捷作为代步工具,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熊安生家。

    武帝拜访的第二个人是李德林。

    不过这次不是亲自去的,他派内史宇文昂代表自己对李德林同志进行亲切慰问。

    李德林是北齐神童(这个神童可比中国科大的那些神童要神多了,更关键的,他不象那些现代神童,除了智商超过一百四,别的水平基本等同于白痴),脑子超级清楚,属于大战略家一类的。

    宇文昂奉武帝之命,拜访李德林,表示亲切慰问,又代武帝说了一句话“我征服齐国,最大的收获就是你”。李德林听了又惊又喜。就这样,一句话就收服了大谋略家的心。

    我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几百年前曹拿下荆州的时候,这样和蒯越说(蒯越即蒯异度)。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英主也总是惊人的相似,昏君则各有各的昏法。

    宇文昂又咨询李德林治国之道以及北齐的政教风俗和人物善恶,一直谈了三天,方才回去。

    李德林归顺北周,不久即成为杨坚的心腹,在杨坚篡位和灭陈的大业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应该说,不久之后中国由几百年的分裂走向统一,也有他李德林不可磨灭的功劳。

    如今,邺城安定下来,武帝派大将尉迟勤率兵东征,追赶高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再说高纬,惶惶如丧家之犬,带着历史上第五大美人进入济州,惊魂甫定,又做出一件吃饱了撑得的事情:

    他刚刚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高恒,现在又突发奇想,又让幼主高恒把帝位禅让给任城王高湝。

    对高湝的生平,我们之前曾做过介绍。

    是小尔朱后和高欢的儿子,是高纬的叔叔,高恒的叔祖。

    如今,任城王成了皇帝,高纬称自己为无上皇,高恒为宗国天王。派大导演斛律孝卿送禅让文书及玉玺到瀛州送给任城王高湝。

    斛律孝卿执行力非常强,立即动身,不过把这些东西送错了,直接拿到了已经陷落的京师邺城,送给了周武帝宇文邕。

    看来,大导演斛律孝卿的表演功夫也是影帝级的哈。

    就这样,任城王高湝“被即位”了,他自己毫不知情。

    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之前曾上表建议高纬御敌方略,不被采纳,如今看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不得已率部下三万人归降北周。

    这是北齐最后的生力军了,独孤永业一降,北齐再无一支完整的武装力量。

    武帝加封独孤永业为应国公,帝国元帅,以示荣宠。

    独孤永业投降,洛州失陷,高纬只好带着冯小怜、穆皇后和高恒等连夜逃跑到青州,奇怪的是,他把亲妈胡太后留在了济州,不肯一起带去。只是让高阿那肱守济州,抵挡周军。

    又派宦官田鹏鸾向西去侦察北周军的动静,途中就遇到了北周的军队,因为少了一条腿跑不快的缘故,被周军擒获。

    这位身残志坚的特殊志愿者被立地审讯,问他高纬一行人到了哪里。

    田公公说:“他们已经向南,按时间计算,应该已经出了国境。”

    周军知道他在撒谎,用大木棒猛击他的手脚,每打断一肢,就厉声再问一遍:“说不说?不说就打死你。”

    田鹏鸾说:“打死我也不说。”

    于是,他就真被打死了。

    田鹏鸾同志,是宦官当中的典范,太监的楷模,真正的身残志坚,完全配得上“永垂不朽”这一评价,而且,他知道他的国家将亡,他的坚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他还是坚持了,失去的是生命,留下的是尊严。

    高纬逃到青州,准备接着入陈朝避难。

    这时有一个曾经被传说叛逃的人劝阻他。

    这个人是高阿那肱。

    高阿那肱对高纬说:“现在周军离我们很远,我已经派人把来路的桥梁和道路全部破坏,他们跟不上来。”

    高纬这才放下心来,停下来好好地休息了一番。

    哪知道没一会儿的工夫,远处里尘头大起,北周的大军就到了。

    高纬去得慢是因为高阿那肱,因为他劝高纬不要着急,慢慢来。

    周军来得快也是因为高阿那肱,因为他向武帝通风报信了。

    周军入济州的时候,高阿那肱就成了武帝的人。

    这样看来,高阿那肱是把高纬当成送给武帝的一份礼物,不知道高纬该悲还是该喜。

    当时,进攻济州的北周大将是尉迟勤。

    尉迟勤是尉迟迥的侄子,这是次灭齐大业中最为光辉的人物,因为他抓住的,都是超重量级的大人物。

    第一个被尉迟勤擒获的,是胡太后,她在周军甫入济州的时候就成为了尉迟勤的俘虏。掳去胡太后后,尉迟勤马不停蹄,进攻青州。

    这时,高纬这时还停留在高阿那肱的承诺当中,他还在奇怪高阿那肱怎么做事这么不靠谱,这时,北周大军已经离城不过一二十里了。

    高纬大在惊失色,立即启动逃跑计划,他的逃跑计划是在马鞍上系一袋子黄金,仓皇带着儿子高恒和老婆们(穆小姐和冯小姐),向南逃窜,这一天是正月二十五。

    高纬一行人,逃到一个地方叫南邓村,正想下马来休息一下。忽然背后喊声大起,回头一看,吓得高纬差点瘫倒在地,追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北周大将军尉迟勤。

    一方面是尉迟勤带领的如狼似虎的北周军,一方面是高纬带着这几个随从,大部分还是妇孺,怎么打?

    于是,太上皇高纬、皇帝高恒、两个皇后穆黄花和冯小怜,统统继胡太后之后,做了周军的阶下囚,被尉迟勤带回了邺城。

    这样,北齐的皇帝(高恒)、皇帝他爸(太上皇高纬)、皇帝他妈(穆黄花)、皇帝他爸的另一个老婆(冯小怜)、皇帝他奶奶(胡太后)、宰相高阿那肱、穆提婆等人,或被俘,或投降,曾经威风八面的北齐,至此灭亡了。

    北齐的创始人高欢,借镇压六镇的机会,在尔朱荣和尔朱兆手下掌握军权,趁机消灭尔朱家族,自己成为东魏实际上的统治者;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接班,他继承老爸的遗志,在无限接近帝位的时候,被刺杀;

    高洋实际上谋划了对哥哥高澄的刺杀,因为这是他掌权的先决条件。高洋有能力,有性格,但更多的是变态,北齐这个王朝,在高欢时是雏形,在高洋手中初具规模了。高洋是北齐的第一个真正的皇帝,文宣帝,在位十年,昏暴而死;

    高洋之后本来应该是儿子高殷即位,但被弟弟高演夺位,孝昭帝高演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但杀高殷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在位两年,病死(或是被高殷的鬼魂吓死);

    高演之后仍由弟弟高湛来当皇帝,这次后世把这位皇帝命名为武成帝。武成帝继承了高洋的高演的懦弱,把这个帝国变成了名符其实兽王朝。武成帝在位五年,病死,实际是沉溺酒色而死;

    高湛禅位于儿子高纬,是为后主,在这位小皇帝的卓越领导下,王朝里非禽非兽的因素被排除的一干二净。高纬在位十二年,目前还没有死,但已经快了;

    幼主高恒,是高纬的儿子,高纬禅位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小皇帝即位时仅八岁而已。他目前也没有死,但和父亲一样,也来日无多了。他没有什么过错,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唯一的错误就是生错了地方,生在了帝王家。

    北齐的皇帝已经罗列完了,不对,应该还有两个,还是要表上一表。

    先是安德王高延宗,就是那个勇力绝伦的大胖子,曾经在部下的拥戴下当了北齐的皇帝,但只来得及做了两件事,一是和周武帝宇文邕打了一仗,二是喝醉了酒睡了一觉,然后就战败被俘了。

    他一共当了两天的皇帝。

    还有一个人是任城王高湝,就是高欢和小尔朱后生的儿子,也是高欢诸子中唯一健在的。太上皇高纬把皇位从自己儿子头上乾坤大魔移移到了自己叔叔的头上。

    可惜,任命通知被送信的斛律孝卿直接送给周武帝了。

    也就是说,高湝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是皇帝,或是他算是“被即位”的。

    一般说来,历史学家在数皇帝的时候,到幼主高恒这里就打住了,后面高延宗和高湝不算。

    不管怎么说,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北齐从此沉入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再有任何浪花掀起。

    高氏的帝王们,你们可以瞑目了,也许你不服,也许你委屈,但你被淘汰了,你作为历史的一页,你被永远地掀过去了。

    北齐从公元550年建立到公元577年灭亡,在这个世上一共存活了28年。

    北齐余孽——丧家的“资本家”的乏

    北齐灭亡,周武帝宇文邕进入邺城,大局已定,但武帝还是做了几件事。

    这几件事有效地证明了他和北齐历代的皇帝不同,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

    正月二十六,武帝下诏说:“斛律光、崔季舒这些人,无端被杀,应该恢复他们的名誉,追赠官位和谥号,另行安葬。对于活着的子孙,应该安排工作,妥善安置。”

    武帝这一安排是恰当的,统一战线在任何朝代都是长治久安的重要辅助工具,虽然他们不见得一定要设置一个叫战部的部门。

    这些在北齐冤死的人中,斛律光名声最大,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将形式上死于谗言,内容上死于猜忌,制片是高纬,导演是祖珽,主演是刘桃枝。

    正是少了这根擎天柱,武帝才得以如此顺利地消灭北齐:他从公元576年的十月四日对北齐帝国正式发动战争,到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五灭齐,一共才用了四个月。

    四个月,就让一个立国二十七年的帝国坍塌,不能不说快。

    用武帝自己的话讲:“如果此人(斛律光)尚在,我又怎么进得了邺城!”

    崔季舒实际我们也不陌生,不过上次见他还是遥远的东魏时代。

    高欢死后,代替父亲执掌东魏大权的高澄对东魏孝静帝元善见颇为不敬,强迫他喝酒,孝静帝不干,高于强悍的高澄对孝静帝骂道:“朕,朕,朕你头!”

    并且让亲信崔季舒打孝静帝三拳,这位崔季舒还真听话,照着皇帝就打了三拳。

    实际崔季舒算是个读书人,而且成绩还相当不错,据说此人“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最后因力谏后主高纬不要前往晋阳被诬以“谋反”而丢了脑袋。

    第二天,武帝又下诏书,把北齐皇宫的园林、高台(三台)全部拆除,侵占的土地还给原主人,拆下来能用的材料,统统让邺城的平民去用。

    除了斛律光和崔季舒,武帝还为另一个人“恢复”了名誉。

    这个人是魏收。

    魏收无论是在北齐还是中国的史学界,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他出身北魏宦官之家,入北齐后,又历任北齐是北齐著名的大才子,博学多才,我们看到他流传至今的几首五言诗,有清新隽永,有挥毫铺张,看得好看得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是写历史的,主要作品是《魏书》,从鲜卑族的发源和起家起,一直到东魏最后就北齐取代,书成仅用了三年多,虽然一样名列〈二十四史〉,但比起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却神速得多。

    快,势必不精,不精,就意味着粗糙。这还可以理解,但作为史官,魏收的写作作风可不是秉笔直书。

    他的风格是,谁对我好,我就在史书里替此人说句好话;谁要得罪我,那他绝对青史留名——一个纯粹的大坏蛋。

    用他自己的话讲: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

    这部《魏书》,在当时就被称为“秽史”。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的《魏书》并非没有价值,在某些方面,价值还是相当可观的。

    因为他是小人,所以得罪人无数,就在这北齐灭亡的这一年,魏收的坟被仇家趁着乱世挖开(他于公元572年去世,距今已经有五年了),挫骨扬灰。

    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命人收拾捡埋,重新归葬,显示武帝崇尚儒术的一贯作风,此举的作用一样深远。

    二月四日,被生擒的北齐太上皇高纬被押解回邺城。

    邺城万人空巷,争睹这位前国家元首的风采。

    武帝表现出了一贯的雍容和风度,一点都没有为难这位前第一敌人,他降阶相迎,拉着高纬的手问寒问暖,就象老朋友见面一样,“分庭抗礼”。

    当然,礼遇归礼遇,该派兵看守时没少一个兵。

    北齐的皇帝和太上皇都被俘虏,都城被占领,但这不意味着北齐已经彻底平定,相反,各地有许多北齐余孽,随时准备反击复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任城王高湝和广宁王高孝珩。

    高湝就是那位“被即位”王爷,高欢尚在世的唯一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