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90章 灭亡
    蔡景历的意见没被采纳,而且,自己也被发配到豫章(江西南昌)去做内史,相当于副市长。

    然而,陈顼可以流放持不同意见者(注意是持不同意见而不是持不同政见),但却不能改变蔡景历的的预言变成现实。

    吴明彻围攻彭城好些天,没有任何成效,一筹莫展。

    要知道也许攻城,梁士彦不是吴明彻的对方,但论起守城,梁士彦的水平恐怕不在韦孝宽之下。

    对战争而言,攻得好和守得好,会一样精彩。

    就象我们看斯诺克比赛,进攻顺利的选手酣畅淋漓,一气拿下147分,令人感觉荡气回肠;但如果守得好,不时做出绝妙的斯诺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攻或守,任何一方扬名立万的背后,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管是杨虎城守西安,还是国共四平血战,牺牲者都是老百姓。

    吴明彻顿兵坚城之下,没有进展,心急如焚,年近七十岁的老人,实在受不了这个心理压力,他喜欢的是速战速决,而不是持久战。

    这时,又一个消息传来,差点把吴明彻惊得吐血。

    原来梁士彦彭城被围,周武帝已经派大将王轨(即乌丸轨)率兵来救彭城。

    王轨是个超级猛人,文武双全,在协助宇文邕铲除权臣宇文护的过程中立了大功(他的功劳不是建立在杀戮场上,而是在事前帮武帝细致合理地分析铲除权臣的可能性上),后来又在灭齐的过程中立汗马功劳。

    吴明彻知道王轨的份量,不想夹在梁士彦和王轨之间当风箱里的老鼠,于是决定加快攻城节奏,想在王轨救兵到来之前解决问题。

    彭城发动水攻,在城下筑起长堤,引泗水(泗水是淮河的支流)到城下,列坚船环于城外,昼夜猛扑。

    这些招数,对梁士彦来说,已经驾轻就熟,可以从容应对。所以,尽管吴明彻费尽心机想把彭城一鼓而下,但彭城仍然岿然不动。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周将王轨,已经率兵进抵淮河!

    吴明彻听了晃了一晃,但他最终稳住了自己,没有倒下。

    因为王轨并不急着来救彭城。

    吴明彻长出一口气。

    但是,王轨不急着来救彭城,对吴明彻来说,还不如急着来救。

    因为王轨已经派兵用铁锁锁信数百车轮,沉入泗水河中,将后路截断了!

    王轨狠啊!打狗之前,先把门关上。

    后路被断,立即军心大乱。谯州刺史萧摩诃来见吴明彻,献上了一条脱身之计。

    萧摩诃同志,陈朝以及隋朝的风云人物,至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这样说他是不公平的,他很早就崭露头角,早年随名将侯安都征战,如今随吴明彻北伐,不久后又竭力扶助暗弱的后主陈叔定,陈亡后改随隋朝,后在杨广兄弟之间的倾轧中丧命,其时他已经七十三岁了。生擒吴明彻——兵败被俘,百战名将晚节不保

    王轨在泗水河注入淮河的地方,用铁链栓住数百车轮,沉入河中,截断了吴明彻的归路。

    吴明彻此时,又老,又累,又烦,又病(背疮)都快不能动弹了。

    手下大将萧摩诃来见他,献上一条突围之计。

    “王轨虽然想把下游的水路封死,而且两头筑城,但没有最后完成,我们还有退路,我们可以立即派兵去抢占有利地形,敌方立足未稳,肯定不敢与我们想争。不然的话,他们筑城完毕,我军归路一断,大家都得当俘虏。”

    应该说,这是能够想到的身的唯一办法。

    但吴明彻老糊涂了,看不出这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实际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吴明彻微笑着对萧摩诃说:“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冲锋陷阵,是你的事;运筹帷幄,是我的事。

    看来吴明彻还真自信,尽管萧摩诃确实有点缺心眼儿,但也不用这么挤兑人家啊,况且,这一次,萧摩诃分析得绝对有理。

    吴明彻不听萧摩诃的忠告,数万大军就这样等死。

    不几天,下游的归路就被彻底截断了。王轨立即率军来围彭城,解救梁士彦。

    北周已经大军压境,此时的前有梁士彦把守坚城,后有乌丸轨截断退路,真是危在旦夕。

    吴明彻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商量突围之策。

    有人建议,把堤堰毁坏,用船只运马突围。

    大家听到这个建议,都不作声了,水路已经完全被王轨截断,毁堤只能让水位下降,如何用船只运马突围?

    别人都默不作声的时候,吴明彻的部将、骑兵司令员裴子烈站了出来。

    裴子烈一生的功绩,基本都是跟着吴明彻获得的,他和吴明彻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官二代,父亲曾任员外散骑常侍,但从小家贫,逆境造就了他的坚韧性格。他的特点和萧摩诃一样,骁勇善战。

    裴子烈给吴明彻出了个主意:“船还在水中的时候就掘堰放水,到时你能保证船只不翻?倒不如先令骑兵出动。”

    吴明彻知道这次出兵,已经无法取得胜利。只得忍痛同意。吴明彻忍的既是背部的疼痛,又是无功而返的痛苦。

    此时,萧摩诃又进言说:“如今求战不能,进退无路,如果暗中突围,也算不得什么丢人的事。您可乘马轿率领步兵慢慢走,我带几千铁骑,前后奔驰保护,必定可使您平安撤回京城。”

    萧摩诃此时,还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但吴明彻不肯,说:“将军所言,确实是最佳策略,不过步兵太多,我身为全军统帅,理应与全军同在。你速率骑兵开道,不可延迟。”

    吴明彻在此次彭城之围中,尽管因为判断失误,弄得一着棋错,满盘皆空。但应该说,最后这番话,体现出了危急时刻一个男人的风度。

    就象十多年前卡梅隆的大片《泰坦尼克》中,当船已经无法挽救时,船长必定随着船只一同沉入布满流冰的北大西洋。

    吴明彻命令萧摩诃率骑兵八十人突围,自己亲自带领舰队掘开堤坝,乘汹涌的水势希望冲出泗水,进入淮河。哪知将近泗水淮水交汇处的时候,因水位骤降,船只碰上王轨事先沉入河中的车轮,全部搁浅。

    王轨以逸待劳,已经等候多时,如狼似虎的军士一拥而上,将吴明彻连人带船,掳至周军大营。

    被俘军士共计三万人左右,粮草辎重,全部为周军所获,除萧摩诃和大将任忠等率小部分骑兵从陆路偷过周军得以全师而还外,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位任忠,在稍后的篇章里,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幕,特别是隋军进攻陈朝首都建康的时候他的卖力演出。陈宣帝陈蒨,本想趁北周灭齐立足未稳之际,伸出咸猪手,在北齐这具尚未全冷的艳尸上揩点油,不想损兵折将,元气大伤,特别是吴明彻,作为陈朝旗帜性的人物,居然被生擒,这个,这个,好说不好听啊!

    听到吴老头被活捉的消息,陈宣帝做了一件事:

    把蔡景历从豫章召回(不是丰田汽车有了毛病那种召回)。

    早在吴明彻进围彭城,进退维谷的时候,蔡景历同志就劝告皇帝,目前将老师疲,应该班师了。

    结果宣帝陈顼大怒,认为他讲话太不吉利,一怒之下,请他到南昌当副市长了。

    如今大败,吴明彻被擒,陈顼才想起老蔡的话,于是恭恭敬敬请他回来——这让我想起袁绍手下的大谋略家田丰,也预言袁绍将于官渡战败,也被斥退,他的预言也不幸实现了,但,他得到的奖赏是,被他有着礼贤下士贤名的主公赐死于狱中——因为这位主公老羞成怒。

    袁绍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姿仪伟岸,求贤若渴,势力大时,兼并冀、青、幽、并四州,而且是,四世三公,连着几代都是总理级的

    不过,很明显,的胸襟还是比不上皇帝。

    看看宣帝陈顼,明显和袁绍不是一个档次的,那叫一虚怀若谷。

    可惜,正当陈顼想重用这位老同志蔡景历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他老人家病逝了。

    唉,一声叹息!

    同样遭遇的还有陈朝的五兵尚书)毛喜。

    当初宣帝在准备出兵争夺淮北之前,也征求毛喜的意见——看来,这位宣帝比起北齐的那些皇帝,还真是得多。

    毛喜说:不同意。

    淮南刚刚纳入我们陈朝的边界,那里的人民已经和我们同心了吗?

    北周刚刚吞并北齐,士气正盛,这一点我们比得了吗?

    我们的特长是水军,放弃特长,与敌人在陆地作战,我们有必胜的把握吗?

    我们休养生息,慢慢消化淮南,这不是一项好的政策吗?

    我们安抚民众,与北周结好,赢得数十年的发展良机,这不比打仗好吗?

    毛喜同志逻辑性相当强,连问了五个“吗”,这五个“吗”把皇帝老儿惹毛了,大声命令毛喜退下。

    如今,吴明彻被擒,一切都被毛喜言中。

    到底是明君啊,宣帝陈顼选择了向毛喜低头。

    他拉着毛喜的手,叹道:“你的话今天应验了!”

    如果宣帝一直执政,陈朝倒也未必会坏到哪去,可惜,陈顼同志命不久矣,即将替代他登极的是历史上最有才的兼最浑蛋的顽主之一:陈叔宝。

    他和即将替周武帝宇文邕为帝的周宣帝宇文赟一样浑蛋,虽然陈叔宝不嗜杀。

    这两个活宝,一南一北,比赛谁更会玩。最后的结果是一起玩完,拱手把祖上拼死留下的家产败个精光,最后全都便宜了老流氓杨坚同志。

    我们即将看到杨坚同志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从下章开始,就将进入杨坚时代,他会表演给我们看,他是如何在武帝和宣帝(这一个宣帝是指周宣帝宇文邕)治下装孙子,又如何一步步把属于国有企业的北周变成了自家的私有财产,从而建立起了大隋朝。

    应该说,杨坚得天下是历代皇帝中最容易的,也许与此相对应,杨家失江山也是最容易的。

    因为按说不应该啊,杨坚留下的,是一个富庶、强大的隋朝,而他的接班人杨广,文武全才,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军事家、大。

    也许正因为杨广是各方面的大家,隋朝才如此早地灭亡。

    这当然是后话,我们只是说,北齐已灭,北周和陈朝都活不了多久了,我们很快将进入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的统一时期,第一个是秦汉。

    再说吴明彻,被王轨俘虏,押送长安。老先生一辈子哪受过这种罪呀!鞍马劳顿,又气又悔又病,尽管王轨和周军对他以礼相待,但毕竟曾经的陈朝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吴明彻一头碰死的心都有。

    好容易到了长安,武帝宇文邕对吴明彻相当优待,封爵怀德公,任他为大将军。

    从此,曾经叱咤风云的吴明彻,在北周过起了优越的战俘生活,不久,忧愤而死,享年六十七岁。

    吴明彻同志,死得并不可耻,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做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至死,也没有变节。

    比起他,同是陈朝大臣的任忠,则要不忠得多。

    吴明彻、萧摩诃和任忠,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陈将。后二者,以后历史将还会安排他们出场,不过在历史上的声名,是已经注定了的。

    萧摩诃是南朝名将,以勇武著称,在陈朝后期,已经成长为陈朝的擎天柱,虽然陈朝那时已经腐朽至极,但有萧摩诃在,尚可一战。

    当时的陈朝皇帝,已经换成了大文学家陈叔宝,大敌压境的时候,为了感谢萧摩诃的效忠,陈叔宝同志送给萧摩诃一个特殊礼物:绿帽子。在前敌指挥对隋作战的萧摩诃听了,差点没吐血,从此对待战事就爱搭不理,他负责的防线很快就被冲破了。

    而任忠,则比萧摩诃主动得多,一个小时前还发誓誓死保卫皇帝,一个小时后转头就投降了隋朝,还喝斥那些顽抗的士兵:“老夫都投降了,你还想干啥?”

    还是身残志坚的司马迁说的好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此言得之。

    吴明彻的被擒,标志着南朝从此再无精力和能力染指淮北。

    本来胜利的天平就向北倾斜,如今,歪得就更厉害了。

    北周武帝宇文邕,调集兵马,准备乘灭齐和生擒吴明彻的东风,向北扫荡,一鼓将突厥荡平,消灭在突厥庇护下的儿皇帝高绍义,统一天下。

    前文说过,高绍义不是什么好鸟,其实,整个高氏家族,基本没有什么好鸟。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武帝灭齐,受到最激烈的抵抗是来自高延宗的。

    这个勇力绝伦的大胖子在晋阳即位,锐意改革,战败被擒,仍然不屈,最后在被诬谋反后,一言不发,以毒椒塞口,不久气绝。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撑危局、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悲剧英雄,但实际上呢?固然以上所述都属实,但我们还不了解这位王爷的另一面。

    他在当刺史的时候,在楼上向下大便,让下面的人着。

    他还把大便和食物混在一起搅拌给人吃,谁不吃就皮鞭地干活。

    他还用活人来试刀锋,看快不快。

    ……

    如果真让高延宗当稳了皇帝,也许人民迎来的,又是一个王朝,整个高家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的基因,只要是高家的种,概莫能外。

    高欢、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高纬、高俨、高绰、高延宗、高绍义,统统都是这样。

    武帝宇文邕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从根本上消灭王朝,以免生灵涂炭。

    目前的高绍义,还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来。

    但没有做出来,不代表他不想做。

    因为他目前没有这个能力,他只是儿皇帝,虽然突厥陀钵可汗对他尊崇有加。

    据陀钵可汗自己说,一见高绍义,就想起了他老爹的光辉形象。

    高绍义的老爹,就是北齐文宣帝高洋——一个美男成群的族少有的丑男。

    换句话说,陀钵可汗一见高绍义,就想起了高洋这个丑男人。

    他的话原意如此,只不过高绍义听不出来而已。

    突厥人是聪明人,几乎所有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都是聪明人,因为他们都很会见风使舵。突厥今天对高绍义无限尊崇,是因为高绍义对他许下了很多东西。

    现在,又有一个人对突厥许了东西,而且,许的东西比高绍义多,比高绍义好。

    这个人是周武帝宇文邕。

    以武帝的为人,绝不可能半途而废,落水狗是一定要痛打的。按这个趋势,高绍义已经没几天好蹦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