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94章 靠山
    杨坚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真孙子——太会装了!他的野心、獠牙、利爪藏在了他温和的面纱之下。

    武帝的去世让杨坚松了口气,但从此孙子装得更象了,因为新皇在装孙子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杨坚有个好朋友,曾经是他的同学,此人尽管在品级上比杨坚差好几个档次,但在太上皇宇文赟面前说一不二。

    杨坚需要这一样一个人帮他充当内应;

    而这个人也需要象杨坚这样的实力派做他的靠山。

    两人一拍即合。

    这个人就是宇文赟身边的红人——郑译。

    我们前面说过,郑译早在武帝时代就随太子宇文赟西征吐谷浑,在帅帐中与吐谷浑姑娘大搞其,后来又与太子一起挨板子,太子低谷的时候,他跟着消沉;太子得意的时候,他跟着高兴。

    真是患难之交啊!生活在宇文赟的高压之下,杨坚觉得又累又怕,于是问老同学:“我想摆脱这种局面,你有什么好主意?”

    郑译说:“外派。”

    杨坚深以为然,问:“我也早就想出京当一个地方官,你很了解我,有机会替我留心一下吧。”

    郑译说:“以你的才干、声望、德行,现在已是天下归心,我还得要靠你提拔呢!你吩咐的事,我一定尽力!”

    杨坚所托,果然有谱。

    过了几天,太上皇宣郑译入宫,商量南征陈朝的事,谈到派谁出征,郑译推荐杨坚,说:“这个重任必须得是国家重臣、皇亲国戚才能胜任,其他人无法称职。我建议派随国公去,担任寿阳战区司令长官(寿阳总管),由他统领大军,必可一战成功。”

    宇文赟点头,于是任命杨坚为寿阳总管,令他择启程。

    可巧,杨坚突然脚病发作,走不了了。

    据说,杨坚有严重的脚气。

    杨坚的脚气,发作得蹊跷。

    任命通知正式发布是这一年的五月五日(端午节),五天之后,太上皇宇文赟到天兴宫避暑。

    也许天太热了,当天就病倒了,估计是中暑,但没有来得及好好治,只得回到宫中,召郑译等人见驾。回宫之后,嗓子已经几乎全哑,说不出话。

    这时的宇文赟,身边只有几个平日甚为相得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郑译、刘昉和名列北周三大愣头青之一的颜之仪。

    宇文赟、郑译和刘昉臭味相投,“甚为相得”说得过去,不知道愣头青怎么也骗得了太上皇的信任。

    郑译他们一行人来到宇文赟病榻前的时候,后者已经无法说话了。

    郑译、刘昉商议,太上皇怕是不行了,小皇帝又太小,恐怕得请一位功劳大、资格老的皇亲来主持朝政。

    这个人选谁呢?

    郑译和刘昉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人:杨坚。

    于是,他们去找杨坚商议。

    杨坚连连推辞,不肯答应。

    其实,杨坚早已经看出这个机会的难得,只是,他不知道情况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不敢贸然应承。如果有什么闪失,不仅他的官职,连他的脑袋,都得被摘掉。

    看着杨坚连连推辞,刘昉沉不住气了,对杨坚说:“如果你肯干,就尽快动手;如果实在不肯干,那我可要自己干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刘昉已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杨坚一看时机成熟,当机立断,答应出任辅政大臣。

    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杨坚明白,这一走,便永远没有回头路,或者沿着九五之尊的康庄大道走下去,或者踏上通向死亡的不归路。不成功,便成仁。

    杨坚、郑译和刘昉等人,组成了夺权委员会,向皇宫进发。声称奉诏入宫,侍奉太上皇进药。

    当晚,太上皇宇文赟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顽主之路,永远地离开了他的锦绣河山、他的太上皇位和他的漂亮MM们。

    宇文赟去世,这一天,是公元580年的五月十一日,宇文赟年仅二十二岁。

    郑译、刘昉等人秘不发丧,仍以宇文赟的名义发布圣旨,授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掌握大权,成为辅政大臣。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职务其实就是三军总司令。

    诏书起草后,大家一一签名,只有颜之仪坚不肯签。

    愣头青颜之仪这时大怒,充分发挥其愣头青精神,对杨坚的辅政地位提出直接挑战:“太上皇去世,主上年幼,辅政大臣应从皇亲中挑一位。现在的皇亲中,赵王宇文招年龄最大,从关系上说是太上皇的叔叔,从德行上说无人能及。辅政大臣为什么不是他?”

    大家没有人有时间搭理他,见他不肯签,干脆不再要他签,直接替他签了就好了。

    那年头,既不用公证授权,又不用介入,我说这是马,你就不敢坚持这是鹿。诏书一经发布,满朝大臣,没有人怀疑这诏书有问题,要么是不能,要么是不敢。

    总之,杨坚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当上了辅政大臣,没有流血冲突,甚至算不上。

    之所以这么轻松,只有一个原因:信息战打赢了。

    其实,王公亲贵中,除了杨坚,有资格辅政的多了,亲王中有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五王,大臣中有以蜀国公尉迟迥为首的勋亲,可他们都没有赶在杨坚的前面,因为杨坚的信息中枢的末梢,一直伸到了太上皇的病榻前。

    各关接到诏书,立即开始接受杨坚的命令,特别是军队,京城中的楚卫军,就变成了杨坚的私人部队。

    军队一旦掌握在手中,杨坚还有什么其它顾虑呢?

    老人家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精辟啊!

    掌权之后,杨坚去找负责印章掌管的颜之仪去要玉玺,颜之仪正色道:“玉玺是天子的东西,自有归属,宰相要它干什么!”

    杨坚大怒,心想这个愣头青怎么真愣啊?你已经博得愣头青的美名了,还想怎么样啊?

    于是命人将颜之仪推出斩首,转念一想,如果杀了他,等于告诉天下我不能容人、气量不够,这还怎么成事!再说,这个呆子威望不浅,还是留着好。

    于是颜之仪被发配到西疆郡当郡委,西疆郡在现在的甘肃省。那里,基本等于国界了。再西,就是西域。

    杨坚成为辅政大臣了,这是杨坚活了四十多年第一个真正当家作主人的头衔。

    他做了以下几件事情以证明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逢人就低头,见人三分笑的那个孙子。

    第一,正式发布太上皇宇文赟的死讯;

    第二,大赦天下(这是每个新皇帝都要玩的把戏);

    第三,小皇帝宇文阐尊嫡祖母阿史那氏为太皇太后,亲祖母李娥姿为太帝太后;

    第四,小皇帝宇文阐尊嫡母杨丽华为皇太后,生母朱满月为帝太后;

    第五,令其他三位皇后陈月仪、元乐尚和尉迟繁炽出家为尼(唉,可怜小美人尉迟繁炽,没有几天欢娱,从此将伴随清灯古佛,渡过她漫长的下半生);

    第六,任命宇文邕之子、宇文赟之弟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我们不见丞相,已经很多年);

    第七,任命杨坚为左大丞相,授以黄钺。

    黄钺,可不是个一般的东西。南北朝最后的权臣——未来的隋文帝

    黄钺,饰以黄金之钺。

    钺者,大斧头也。黄钺不是用来劈劈柴的,也不是用来砍人的,是赐给权臣用以加强其威仪所用的仪仗用品,而且,拥有黄钺者,就拥有了替皇帝杀伐的权力。

    我们看古代的小说,通常有权势的大臣会被“假节钺”,实际上,节和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假节钺和假节的权力也大大不同,假节钺要实在得多。

    如今,杨坚获得的就是这个“实在得多”的权力,可以代表皇帝进行杀伐,那他的权力也基本等同于皇帝了。

    汉王宇文赞被任命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只是对这位皇叔的意思意思,大权集中在杨坚手中,尚未成年的宇文赞做得了什么?如果他现在能做些什么,那当初伟大的周武帝宇文邕就不会把帝位传给他不成器的长子宇文赟了。

    现在,杨坚掌握大权,对他来说,最直接的威胁有两个,他们都来自遥远的地方:

    一是尉迟迥,他驻在前北齐的首都邺城,相州军区司令长官,不过目前杨坚还没空搭理他,他忧心的是更直接的那几位皇亲国戚;

    二是现任娃娃皇帝宇文阐的五位叔爷、前太上皇宇文赟的五位叔叔、武帝宇文邕的五位弟弟: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逈。目前这五位亲王都在自己遥远的封地。

    这五王,是杨坚最直接的敌人。

    当初,他们老哥五个被宇文赟赶出京师是因为皇帝要巩固自己的权势;

    现在,这老哥五个又要被召回京师,目的还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不过这个统治者现在成了杨坚同志。

    杨坚目前以辅政大臣自居,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怕的是有人对他的合法地位提出质疑,比如尉迟迥,如果他随便拿出五王中的一个人,提出这才是帝国正宗的接班人,号召大家团结在这位亲王的周围,来讨伐杨坚,那可够他杨坚喝一壶的。

    于是,他赶快将五王召回来,生怕他们被人利用。

    但是,他召五王回来的时候,可没说是太上皇驾崩,只是说千金公主出嫁,要五王朝见。

    这位一嫁鸡犬不宁、二嫁昏天黑地、三嫁飞沙走石的千金公主正式粉墨登场了!

    我们前面曾用过一些笔墨说过突厥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兄弟,简单概括一句话:拥有着强大的骑兵力量,看谁好欺负就欺负谁。

    因此,当这个北方强邻说“你给我一个女人,我还你一世和平”时,当时在位的周宣帝宇文赟动心了,他自己没有女儿可以嫁给突厥,但他叔叔有,于是,千金公主被挑中了。

    千金公主是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在宇文招的影响下(宇文招是整个宇文家族中最具有文学家气质的亲王,著有自己的文集,风格和著名的“庚开府”类似),自幼知书达礼、聪慧、美丽、大方,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

    突厥向北周求亲是公元579年的事情,当时的突厥国家元首是佗钵可汗。

    千金公主尽管识文断字,但这不足以改变她即将远嫁强虏的事实,因为做这个决定的不是她身为亲王的父亲,而是她当皇帝的堂哥哥。

    于是她以泪洗面,等待着自己在瀚海沙漠中不可预知的未来。

    几个月以后,即公元580年2月,佗钵可汗派人前来迎亲,这一次,千金公主不得不走了。

    千金公主是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又是其它几位亲王的亲侄女,杨坚有理由召他们进京,为千金公主举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只是,对千金公主来说,这个婚礼无异于葬礼。

    千金公主远嫁突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和亲事件。

    首先,这位美丽聪慧的少女这一去,就将再无机会踏上中原故土;

    其次,这是她一生中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不久,父亲就会作为杨坚代周的牺牲品被全家抄斩;

    然后,一位神勇将军横空出世,正是因为他,强大的突厥帝国在隋帝国面前变得既弱智又分散,如果不是隋炀帝帮了倒忙,说不定突厥会提早上百年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最后,是令杨坚不曾想到的,他今天送走千金公主,明天杀掉赵王宇文招,却是给自己、也是给日后的隋朝招来了一个史上最难应付的强敌——突厥。

    千金公主风光大婚,主持朝政的杨坚派汝南公宇文神庆作为亲善大使出使突厥。

    宇文神庆,是被顽主小皇帝宇文赟的宇文神举的弟弟。

    宇文神庆带了一个副手一同前往突厥,这位副使的名字叫长孙晟。

    这是我们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提到这位长孙郎,他就是上文说到的那个横空出世的神勇将军。

    宇文神庆和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远嫁突厥,当然是需要突厥做点什么,远的是希望两个国家和平共处,近的是希望突厥不要再干涉北周的内政,特别是希望突厥能够把北齐的前王爷、现在流亡的皇帝高绍义绳之以法。

    北周也做了第二手的准备,如果佗钵可汗擒拿高绍义不果,则会自己派兵。他们事先已经做了准备,在派宇文神庆和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的同时,还派了建威侯贺若谊领兵殿后,目的就是为了高绍义。

    突厥得了人家的女人,成了人家的女婿,当然要为丈母娘家做些什么。

    于是佗钵可汗盛情邀请高绍义同志出猎,然后伙同贺若谊将这位北齐的“忠”皇帝一举擒获。

    高绍义被俘之后,杨坚待他还真客气,没有象武帝宇文邕对高氏皇族一样斩尽杀绝,而是将他流放。

    高绍义这次表现出了一个前皇帝应有的尊严,气恨交加,不久病逝——这总比几百年前的刘禅和不久以后的陈叔宝强。

    高绍义的死,代表着北齐的残余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了过去完成时。

    再说随国公杨坚,成功地把五王从他们的封国骗回长安,暂时他们就无法和拥兵自重的地方实力派们沆瀣一气了,他最担心的、权焰熏天的尉迟迥也暂时没有动静,但杨坚的内部,却并不是铁板一块,他需要做点什么了。

    杨坚之所以能够成为辅政大臣,要感谢周宣帝在时最信任的两个人:郑译与刘昉。

    郑译和刘昉请出杨坚辅政,并非出自对杨坚的真心拥戴,他们对杨坚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利用。不过他们利用的是杨坚的权势。

    利用的是权势,听起来好象很别扭;事实也是,利用权势成功的事例还从来没有过,有的只是被权势利用。

    郑译和刘昉就属于这一类。

    按照他们的设想,成功后,杨坚出任大冢宰(国务院总理),而郑译出任大司马(国家军兼长),刘昉则出任小冢宰(国务院副总理)。

    在这个设想中,大司马和小冢宰尽管比大冢宰略逊一筹,但至少品级差不多,大家平起平坐——很佩服这两位白日做梦的功力。

    杨坚对此项提议也曾经比较迷茫,于是询问全国立法主任委员李德林——就是周武帝宇文邕在灭齐之后派人慰问的、以“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的那个李德林——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大战略家。

    杨坚曾经派人对李德林说:“我受先帝厚恩,命我治理国家,责任重大,想请你帮我一把,千万不要推辞。”

    李德林以头抢地说:“我愿为您献出生命!”

    不是李德林贱,而是他明白,他李德林这样的千里马不少,但杨坚这样的伯乐太少了,一个时代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