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98章 偏安
    萧詧死后,儿子萧岿即位,成为后梁“皇帝”。

    尉迟迥在成功策反了司马消难和王谦之后,也给萧岿来信了。

    萧岿接到尉迟迥的来信,又喜又怕。喜的是,自己偏安一隅,从来没人把自己当根葱,如果以尉迟迥的身份、地位和实力,居然想拉拢自己,萧岿不由得脊梁就立起来了。

    但喜完之后,他又开始怕,一个后梁,蕞尔小国,万一站错了队,那就不只是几千颗人头落地的问题了,连自己这个小小的后梁恐怕也保不住了。

    思前想后,萧岿决定遵循多听少说的原则先看看。

    他采取了两个措施,事实证明这两个措施都是必要的。

    首先,他向大臣们们问计,大臣们的意见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够和尉迟迥结成一党,原因很简单,尉迟迥攻破长安,那是计日而待,时间早晚的问题。

    之后,他派了中书舍人柳庄入周聘问。

    柳庄在北周,受到了杨坚的热情接待,杨坚握着柳庄的手,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之前在后梁期间的奋斗场景:

    以前我任开府的时候,曾经在江陵工作过一段时间,受到过后梁皇帝的照顾和支持,印象非常深刻。如今,皇帝年龄小,时世艰难,我受先帝厚恩,辅佐幼主,愿与后梁皇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请您回去以后代为转达我的问候和心意。

    柳庄回去复命,将杨坚的原话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又说:“尉迟迥虽然久经战阵,但已经老迈无能,司马消难和王谦,才具庸劣,不足为虑。北周文武大臣,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已经都归顺了杨坚,以我看来,尉迟迥终将覆灭,将来的天下,必是杨坚的。不如我们保境安民,静观其变为是。”

    柳庄的话说中了萧岿的心事,他当即决定,按柳庄的建议办,不发一兵一卒给尉迟迥,静观事态的发展。

    尉迟迥没能争取到后梁的支持,但他并不在乎,小小后梁,不足挂齿,等我平定天下之后,再收拾你这个不识抬举的小附庸。

    韦孝宽率领的平叛大军东进,在永桥城(河南武陟县)下,与尉迟迥的叛军相遇。

    这是两军第一次相遇,但已经是韦孝宽和尉迟迥第二次斗法了。第一次斗法以尉迟迥的惨败告终。

    军将领要求元帅下令,立即攻占永桥城,韦孝宽摇头道:“不必着急,永桥城很小,但十分坚固,万一攻城受阻,影响的可是大军的信心啊,千万不能因小失大。我们要的是击溃他们的主力,一座小城,何足挂齿!”

    就在老同志韦孝宽气定神闲地巡视永桥城的时候,叛军的援军也开到了,领兵的正是尉迟迥的儿子、魏安公尉迟惇。尉迟惇在永桥城外驻扎,与韦孝宽隔沁水对峙。

    尉迟惇年轻气盛,很想立即渡河,向军发动进攻,但他不能,因此正值河水暴涨,将两支大军阻在了河水的两岸,两军就这样僵持起来。

    韦孝宽在这里不慌不忙与尉迟惇对峙,杨坚在长安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正当他焦急万分地等着前线的消息的时候(他等的不完全是捷报,因为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许不久尉迟迥就会攻入长安,那他就满怀着一腔豪情在宫廷里自杀——但好歹战场上给我一个信儿啊,这等的滋味太难受了),前线来了密报。

    来信的是前敌作战司令官、韦孝宽的前线秘书长李询(即冯小怜的第三任老公),李询带来的不是前线谁胜谁负的消息,而是一个绝密内参:

    前线作战司令官中,好几个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现在军中情况十分紧张,士气低落,这些受贿的人包括: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

    杨坚听了差点晕过去,这些人全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一旦反叛,我杨坚真的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他立即找来老朋友郑译、李德林等商量对策,必要的时候,准备换人。

    李德林不同意,说:“这些将领,全都世代簪缨,全出身于名门世族,彼此之间互不服气,之所以能够暂时聚拢到一起听你调遣,全是因为你代表皇帝发号施令。如果再派一批人去替他们,你能保证这些人比前一批人可靠?”

    杨坚听了,哑口无言。

    李德林接着说:“尉迟迥贿赂事情,查无实据,如果我们贸然派人接替,他们一定心里迟疑,说不定会有人因此逃走;就算不逃走,回来以后把他们投入大牢,严刑拷打,那在前线的韦孝宽他们肯定无法安心打仗:就不定哪天就轮到我了。”

    “临阵易将是兵家大忌,战国时田单恢复齐国就是利用了燕国临时将乐毅换下,而赵国长平之战更是因为糊涂的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

    “以我之见,倒不如派一个能靠得住的、谋略过人的亲信到前方去,既能深入了解情况,也对那些有异志的人敲敲警钟。”

    杨坚以手加额,叹道:“如果不是你的一番话,险些坏了大事。”

    杨坚脑子里象过电影一样,闪现出好几个人选。

    他先选定了崔仲方,崔仲方说:“我去是可以,但我老爹目前人在山东,是尉迟迥的势力范围,我怕我一去,尉迟迥会拿我爹出气,那就危险了。”

    杨坚听明白了崔仲方的意思,决定让他继续以他的方式尽他的孝道。他把眼光投向了郑译。

    郑译说:“我去是可以,但老娘尚在,我这一去,老娘便无人奉养。”

    杨坚也听明白了,于是仍让郑译好好待在长安伺候他的老母,同时心里也问候了郑译的老母好几遍。

    看到杨坚把目光转到他这里,刘昉赶紧说:“我去是可以,但从来没有上过阵,怕耽误了国家大事,那就不好了。”

    杨坚也听明白了,就留刘昉仍在长安,继续他没上过阵的职业生涯。

    没人愿意去,杨坚发愁了,我只是让你到阵前代表我去压住阵脚啊,又不是送你上西天。刚才他问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心腹尚且如此,我还能指望谁呢?

    这时,高颎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要求派到前线。

    杨坚大喜,心想,关键时刻,我的人都不顶用,看来,还是我老丈人有眼光啊!高颎是独孤信在时一手提拔起来的。

    高颎接受命令,立即启程,连家都不回,只是派人回家和老娘说了一起——看看高颎,再看看郑译,人家高颎也有老娘啊!怪不得人家以后当宰相,你被晾到一边呢!

    这次事件让杨坚深刻地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高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另一个是李德林,此人有谋略,无怪乎周武帝宇文邕一破邺城就派人看望他呢。

    从此以后,李德林成为杨坚的智囊,对他言听计从。

    每天前线送来的军事文件数百件,都由李德林亲自处理,李德林根据轻重缓急分层次处理,口述给不同的秘书,再由这些秘书写成书面文件,他签发后实施。李德林条理清晰,思路敏捷,处理复杂公务驾轻就熟,好似信手拈来,颇有庞士元诔阳县一日处理完三个月积压公务之风。

    高颎到达前线军营,和韦孝宽一起巡视各营,激励士气,之后率军在沁水较宽、水流较缓处搭建浮桥,准备渡河。

    尉迟惇并未着急进攻,只是从上游派下无数火船,用以烧毁浮桥。这一招说明尉迟惇不是一个酒囊饭袋,他的军事工程学学得不错,也懂得玩火。

    可惜,他遇到的是韦孝宽和高颎,这是两个百年不遇的怪才,只能怪尉迟惇倒霉。看到尉迟惇放下火船,高颎不慌不忙,他早就知道尉迟惇会采取这个办法,已经在沁水里为尉迟小同志准备下了无数“土狗”,土狗就是在河中聚土成堆,用以拦截尉迟惇的火船。

    火船烧不到浮桥,尉迟惇无可奈何,眼睁睁看人家把浮桥搭起来了。

    什么是沙场老将?沙场老将就是永远比敌人快一步——我老人家流的血比你喝的水都多,尉迟惇小同志,多学着点吧!

    尉迟惇一看无法阻止敌军过河,干脆再大方一点,再后退一些,给你点渡河后集合的空间。

    尉迟惇不能说不知兵,他让出地方来给中央军,目的是阴险毒辣的,他这是准备“半渡而击之”。

    半渡而击之是兵家常用的招数之一,敌人在过河,我索性后退一点,让你从从容容地渡河,等渡到中间,一半人在水里,手忙脚乱地过河,另一半人在岸上,乱七八糟整队,这时突然发动进攻,敌人无从准备,必会大乱,继而大败,这一招,军事史上不知被用过多少次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利器,但同时,这也是一柄双刃剑。

    尉迟惇全军后退,给中央军让出渡河的地方,他这一退,全军的队形没有保持好,稍显混乱,韦孝宽趁机下令擂鼓,霎时间鼓声如雷,杀声震天,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河,等尉迟惇好不容易把阵型重新布好,韦孝宽已经基本过完河了。

    老将就是老将,渡河的各军,毫不慌乱,已经过河的各军,阵容齐整,过河之后,马上对叛军发动了进攻。

    等全军渡过沁水之后,高颎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决定了不再有退路。

    那就是烧毁浮桥,浮桥被烧,所有人除了奋勇向前,没有其它办法。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向来为兵家所倡,兵法上或作战心理学上管这个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高颎的做法果然奏效,军的战士们象疯了一样冲向敌阵,以一当十,很快,将还想抵抗的叛军冲得七零八落。此时,任你尉迟惇再得乃父真传,也无能为力了,十万大军被一举击败,一溃千里。尉迟惇丢下残兵败将不管,一个人一溜烟跑回邺城。

    韦孝宽乘胜追击,率大军逼近邺城。

    尉迟迥被当头棒喝,损失十万人马,但他并不服输,他自认为不比韦孝宽差。于是不守反攻,亲率一万头戴绿头巾列阵(这一万名黄兵,您下次选帽子颜色的时候还是看看再戴吧),后面自己的两个儿子尉迟惇和尉迟佑率领十三万人马排列于后。

    这还不算,尉迟迥的侄子尉迟勤,亲自从青州率五千精兵赶来,后继的是他的五万青州大军。

    邺城城头,杀气弥空,烟云敝日,一场决战就要打响了。

    尉迟迥之死——两员老将的沙场对决

    尉迟迥出自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家族,从小跟随宇文泰作战,他的部下都是关中人,想来就适合唱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位又老又帅的偶像级人物深愔阵法,虽然年老,但威风不让廉颇,壮志不下冯唐,面对刚刚击败自己儿子十万大军的韦孝宽,尉迟迥毫不畏惧,亲自披挂上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尉迟迥白发银须的形象一出现在战场上,立即引发了叛军山崩海啸般的欢呼,他们的战斗力大增,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军。

    一样白发银须的韦孝宽没有想到尉迟迥如此生猛,也没有想到刚吃了大败仗的叛军战斗力如此惊人,一愣之间,军已经开始溃退,有点遏制不住了。如果照此事态发展下去,军势必大败,尉迟迥可能就一举击败韦孝宽,最终失败的可能就是杨坚了。

    但是,历史不是这样的。

    就在府军开始溃败的时候,一个人勇敢、机智且毫无人道主义地站了出来,他的出现,使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这个人是宇文忻,韦孝宽帐下的七总管之一,传说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的三位总管之一。

    宇文忻看到府军向后败退,急中生智,对韦孝宽说:“事态紧急,看我用计破敌!”

    宇文忻用计的对象既不是敌人,也不是自己人,而是战场上的第三方势力。

    这第三方势力就是看热闹的人。

    一般P民对于和平盛世都不敢离官府太近,何况战时,但今天,尉迟迥和韦孝宽的双雄争斗吸引了无数草民前来观战——当然,谁胜谁负和他们无关,他们关心的是好看不好看、过瘾不过瘾,以及有没有好处可拿——比如《悲惨世界》中滑铁卢战役中在阵亡士兵身上搜手表钱包的德纳第先生——从古到今,看热闹的无非这两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