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99章 下场
    尉迟迥覆灭,吓坏了两个人,一个是王谦,他在四川举起反对杨坚的大旗;另一个是司马消难,他在湖北反叛。

    这两人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也没有尉迟迥那样的号召力和军中的影响力,只不过看着杨坚秉政不服气,又看到尉迟迥势力如日中天,想尽定能击败杨坚成为顾命大臣,弄不好将来还可取周自代。

    说得不客气些,司马消难和王谦只是投机客而已,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反对杨坚的下场,打死他们他们也不会再这样选择。

    杨坚派遣大将王谊率兵征讨司马消难,还没等王谊前来,司马消难就投奔了陈朝,陈朝在位的皇帝是陈宣帝陈顼,后者任命司马消难为车骑将军、司空、随国公兼陨州军区司令怀念长官。这个支票可不小,一品大员,掌握军权——可惜,是空头的。

    这符合陈顼琐的一贯作风,既想趁火打劫,又不敢做出行动,然后事后后悔。

    司马消难深深鄙视陈朝的这一懦夫行径,但他别无他法,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回到北周,北周派来征讨他的大将王谊已经到了。

    司马消难和他爹司马子如样脑子转得飞快,他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投降。

    不过他投降的不是北周王谊,而是南陈。

    陈朝封了司马消难一大堆官衔,并让他领兵驻防在帝国靠北的地方,防卫北周入侵。

    这是一个丢人的反叛者,打得过打不过,你倒是打一仗试试啊,一听大军的大将王谊来讨,二话不说撒腿就跑。这个境界,比起尉迟迥来,那可差得不是一个两个档次。

    司马消难叛乱后,现任皇帝周静帝宇文阐的皇后、司马消难的女儿司马令姬小姐被废去皇后称号,贬为庶人。

    看来,司马消难只有两个过硬的本事,一个投机,另一个是睡自己美艳绝伦的后妈。

    再说益州树起叛乱大旗的王谦,性质和司马消难基本一样,都是跟着风跑,看谁厉害就靠谁,不过这次,他已经无法再靠回杨坚,而且,杨坚派来攻打王谦的大军司令官梁睿就要兵临城下了。

    王谦不象司马消难那样幸运,有一个南陈可以投靠。王谦可以倚靠的,只有乙弗虔、达奚惎二人,如果高阿那肱不算的话。

    更倒霉的是,如果说尉迟迥和他的对手韦孝宽算是棋逢对手的话,王谦和他的对手的差距则不是一般得大。

    因为他的对手是梁睿。

    梁睿世代簪缨,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情商极高,功劳越大,越往回缩,从来不给老板功高震主的印象。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低调的人,越难对付。

    不幸的是,王谦摊上的,就是这样一个对手。

    王谦硬着头皮与梁睿一接触,立即大败而回,十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乙弗虔、达奚惎孤身逃回,但梁睿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二人,二人节节败退,梁睿就步步紧逼。

    二人实在被逼的没有法了,只好派人到梁睿的大营,表示要痛改前非,愿为内应,共讨王谦。

    乙弗虔、达奚惎退守成都,王谦对二人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心腹,仍令他们守城,同时派二人的儿子为左右军,自为中军,出城迎敌。

    王谦出城,与梁睿两阵对圆,还没等打呢,发现自己的左右军已经先行溃散了——能不溃散吗?他们的老爹都已经成人家的内应了!

    一场大战,杀得王谦无路可走,只得带着剩身边仅剩的几十个亲兵,逃回成都。

    到了城下叫门,哪知城门紧闭,城楼上乙弗虔、达奚惎二人对王谦说道:“对不住了您老,我们已经是梁元帅的人,您老自便吧。”

    王谦恍然大悟,才知道为何最近兵败如山倒,但后悔已经晚了,只得转身逃向新都县,县令王宝,假意出迎,乘机将王谦杀死,传首长安。

    梁睿率大军入成都,将藏匿在民间的王谦参谋总长、前北齐“三贵”之一的高阿那肱擒获,押送长安。杨坚命将高阿那肱斩首,与王谦首级一起在长安附近巡回展出。

    作为梁睿内应、为解放四川立下大功的乙弗虔、达奚惎,结果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杨坚传信给梁睿,此二人是叛乱准首要参与人员,尽管已经投诚,但不能贷死。于是首鼠两端的乙弗虔、达奚惎,在成都被杀。

    至此,波澜壮阔的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的叛乱,完全被镇压下去了。

    杨坚从此可以安心地向自己名义和法律意义上的外孙的皇帝宝座,伸出他肮脏、罪恶和血腥的手了!

    建立隋王朝——一将功成万骨枯

    尉迟迥覆亡,韦孝安宽凯旋长安。

    杨坚握着韦孝宽的手,不知说什么好了。

    以韦孝宽的功劳,已经无法再加封什么官职了,再封,只好把自己的大丞相让给他。

    韦孝宽当年的十月份载誉归来,一个月后,这位南北朝首屈一指的大军事家完成了他在乱世中的历史使命,驾鹤西游,享年七十二岁。

    韦孝宽是令人羡慕的,他几乎将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的所有特征集于一身:功名、高位、长寿、战功以及善终,特别是最后一个,多少王公新贵,锦衣玉食、牛气冲天,英雄一世,却在善终面前裁了大跟头,落得人头落地,一命呜呼。

    韦孝宽固然去世了,但随他一起平叛的人无一例外得到了杨坚的青睐,特别是高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计得失,赶赴前途无卜的火线劳军,协助韦孝宽安定军心,献计献策,可以说,平定尉迟迥叛乱,高颎的功劳不在韦孝宽之下。

    相比较而言,曾被杨坚寄予厚望但又令杨坚失望的郑译和刘昉则正好相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尉迟迥这一板荡,让杨坚看出了郑译和刘昉不是什么忠臣,其实,以杨坚的眼光,应该早看出这两人是什么货色,但他就是不说。

    虽然如此,但杨坚看出,这两个人,仍有价值。有的人可以重用,有的人可以利用,郑译和刘昉属于后者。

    杨坚刚刚当上丞相时,对这二人十分宠爱,言听计从,赏赐无算,大臣们争着献媚,被称为“刘郑”,十分煊赫。

    但这二人是优秀的侫臣,却不是合格的能臣。

    他们被任命为相府属员之后,只知贪污受贿,至于公务、工作、岗位职责,统统理也不理,弄得大家敢怒不敢言。

    而郑译和刘昉拒绝到前线,这件事严重伤害了杨坚的心,从此,杨坚开始对他们疏远,待遇和礼节也逐渐降低。

    高颎刚随韦孝宽还京的时候,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还没有被平定下去,杨坚十分忧虑,茶饭不思,但郑译和刘昉毫不在意,该行贿受贿则行贿受贿,该不理政务则不理政务,该酗酒玩乐则酗酒玩乐,丞相府的很多军国大事也耽误了很多。

    杨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过,杨坚不想对二人太过分了,毕竟曾经是朋友,关键时刻帮过自己大忙——更关键的,此二人不会对自己造成本质的威胁。

    杨坚将刘昉撤职,让高颎接任。

    但对于郑译,他还是想做得婉转一些,没有公开撤职,只是吩咐他的部下不用再向他汇报工作。

    对此郑译毫不知情,等他再到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发现没有人理他,这下他激灵一下子,突然明白了,冷汗随后湿了后背,一阵寒意从脊梁升起。

    郑译立即找到杨坚请罪,请求宽恕。杨坚看到老同学这个样子,心软了,扶他起来,也不再对他进行责罚,礼节仍然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好言安抚——当然,宠爱就不要提了。

    杨坚同志的老同学郑译基本就这样了,杨坚对他还够意思,毕竟,如果没有郑译,恐怕到现在杨坚仍是提心吊胆地装他的孙子。以后我们有可能还会提到郑译,但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波澜。

    但杨坚的另一老朋友刘昉不然,这位年轻有为的名门之后不甘从此沉寂,瞅机会联合在平定尉迟迥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梁士彦和宇文忻,准备给杨坚点好瞧的,顺便还占了梁士彦老头子一个大便宜,当然,刘昉则认为是梁士彦占了大便宜,因为刘昉送给了梁爷爷一顶绿帽子戴。

    论谋反水平,这三位可真不怎么样,轻易就被杨坚看了出来,直接剥夺了他们戴绿帽子的资格——因为人头全被砍下,包括他曾经的密友刘昉。

    当然这是后话,日后再秉。

    目前的杨坚,巩固了内部(已经将大权牢牢地抓在手里),荡平了外部(消灭了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的“三总管叛乱”),可谓只手遮天,但有件事情,还是让他有点睡不着觉,甚至会做噩梦。

    那就是北周几个能干的亲王还活着。

    上次赵王宇文招和杨坚共同领衔主演山寨版鸿门宴,结果宇文招演砸了,预先埋伏了几百刀斧手却不知道怎么下手,要知道,杨坚的保镖元胄并不是一开始就抓着宇文招不放啊,可以,宇文招尽管是五王之首,但比起父兄,那个魅力、那个手腕、那个胆识,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啊。

    鸿门宴的结果就是两位亲王的全家被杀了个精光,以谋反的罪名。

    而在此之前,掌权关中军政大权的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已经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被杀,罪名仍然是谋反。

    趁着与尉迟迥对掐的空,杨坚还忙里偷闲收拾了陈王宇文纯,罪名是谋反。

    如今杨坚已经平定了三总管的叛乱,杀起北周皇亲国戚来更有底气,于是,他干脆把五王中硕果仅存的两王爷代王宇文达和滕王宇文逈打包处理,两个王府再一次血流成河。罪名还是封建社会多少的来百试不爽的那个:谋反。

    谋反谋反,多少杀戮假汝之名以行!

    代王宇文达被杀后,北齐第一美女冯小怜小姐不得不再一次改换门庭,成为李询的战利品,这样,李询就成为了冯MM的第三任、同时也是最后一任的男人。

    杨坚一路走到现在,朝廷内的大臣、地方实力派、北周皇亲,已经统统不能再阻挡他的前进脚步,一切都是浮云动。

    于是,北周十分识相地任命杨坚的大儿子、同时也是随公爵的法定接班人的杨勇为洛州军区司令长官兼东都的副总理。

    洛州的州治在洛阳,自从杨坚把邺城毁灭之后,北齐故地的统治中心便移到了洛阳。杨勇党政军权一把抓,牢牢控制了原北齐的所有地盘。

    稍后,任命杨坚为大丞相。

    这有什么不同吗?杨坚不早是大丞相吗?

    没错,杨坚早就是大丞相了,但是左大丞相,在他的头上,还有一个右大丞相。如果各位读者记性好的话,这位位在杨坚这右的右大丞相便是那位宇文赞,就是被刘昉一番花言巧语哄回家的那个小娃娃,刘昉只许给了他两样东西,他就乐呵呵跑回家了,一样是皇位、一样是美女。

    但是,现在,什么右大丞相、左大丞相,没有了,只有一个大丞相,那就是杨坚。

    也就是说,从组织上,杨坚合法地取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两个月后,又免去了杨坚的大丞相职位。

    原因是给了杨坚一个新职位:相国。

    这个相国,主要的岗位职责是统辖全国文武官员,晋封随王。从此,杨坚的爵位就不再是公爵,而是王爵了。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变化,北周不象北齐那样有大把的异姓王,如果一个宇文家族以外的人当王,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了。

    随着杨坚晋升为王,实际的好处也来了。

    首先是经济上的,在划出二十个郡,作为随王的采邑——当然,杨坚的谦虚本性让只坚持只要十个,把另外十个月还给了国家。以后,这十个郡的税收可就全归杨坚他们家了。

    第二个好处是礼仪上的:杨坚被加九锡,一如当年的曹操。说简单一点,加九锡之后,那在形式上和仪仗上,杨坚和皇帝可就基本一样了。至于入朝不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都变成了小儿科。

    第三个是他可以依法拥有自己的府和行政官员,这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比如自己的总理、自己的司令官,自己的行政官,甚至自己的军队,这些,都是随王国的。

    杨坚成为随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老婆独孤伽罗小姐成为随王后,长子杨勇成为王太子。

    杨坚认为这些荣誉都是人民给的,“谦让”了多次,最后不得已接受下来。

    我认为以上的描述是正确的,杨坚对于晋爵为王并不感兴趣,因此他感兴趣的是当皇帝。

    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对杨坚说:“今年的2月14日是个黄道吉日,适合你登极为帝。”

    鉴于庾季才同志具有非凡的预知本领,他的话让已经做好了准备的杨坚不得不心动,杨坚这一心动,有两个重臣立即开始了行动。

    这两个重臣分别是太傅李穆和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

    李穆在不久前平定的尉迟迥叛乱中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杨坚一边,而卢贲在杨坚占领正阳宫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都是杨坚眼前红得发紫的人物。

    李穆和卢贲步庾季才的后尘,劝杨坚称帝。

    继李穆和卢贲之后,又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大臣,坚决要求杨坚在名义上也成为他们的带路人。

    听到这个消息,年轻的周静帝宇文阐hold不住了。

    小皇帝想,与其让我被下台,还不如让杨坚被称帝——自己识相点。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去要求杨坚来取代自己。

    但杨坚不为所动,他坚称自己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他的祖国——北周,他对国家元首的位置没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