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00章 一切
    宇文忻令手下军士向看热闹的“第三方势力”放箭,令看热闹的民众哄然大乱,中箭的鬼哭狼嚎,没中箭的四散奔逃,相互践踏,一时间号叫声、惨呼声、呻吟声、喝斥声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这些“第三方势力”一乱,不可避免地冲动了尉迟迥的大军——这正是宇文忻想要的。

    喜欢看热闹的仁兄们,建议你们下次有看热闹的冲动时,不妨想一想当年在邺城城下的大战。

    混乱中,宇文忻命人一齐高喊:“贼军败了!”

    军闻言,气势复振,反身冲向已被冲乱阵形的叛军。叛军本就有点不辨真相,看到整个战场乱糟糟的,正不知所措,现在又见府军象猛虎下山一样杀回,不自觉转身就跑。

    就这样,尉迟迥的近二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无法揭制,尉迟迥拼了老命也无法使阵形重新聚拢,只得长叹一声“天绝我也”,随后逃回邺城。邺城随即就被韦孝宽团团围住,困得铁桶相似。

    战场上的局势就是这样,瞬息万变,在尉迟迥和韦孝宽刚刚对阵的时候,谁能想得到形势变化得如此之快呢!

    尉迟迥逃回城中,惊惶失措,还没等站住阵脚,府军就冲进来了。一马当先的正是大军的司令官、韦孝宽的秘书长兼冯小怜的第三任老公李询同志——可见,美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虽然冯小姐在他的手里并不幸福。

    而且,美人现在还没到他手里呢!

    邺城被攻破,尉迟迥无处可逃,直趋城楼躲避,司令官崔弘度紧紧追赶,尉迟迥拉满弓弦,回身对崔弘度就要放箭。

    要说这位崔弘度,也算是尉迟迥的亲戚:崔弘度的妹妹,是尉迟迥儿子的老婆。崔弘度摘下头盔,对尉迟迥说:“你还认识我吗?如今的事,只因彼此效忠国家,不能再顾及私人情分。但你我本是亲戚,我自当禁止乱兵,不让他们惊扰你的家眷。事已至此,你可以为你的未来做打算了,还等什么?”

    尉迟迥点点头,他确实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打算了——他已经没有退路。于是扔下弓箭,大骂杨坚,之后举起剑来,自刎于邺城城楼。

    北周末年的乱世枭雄尉迟迥,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即将统一全国的强大的隋王朝,和一个残破的邺城。

    尉迟迥自杀,崔弘度不肯斩他的人头,因为他们是亲戚。但他让他的另一个亲戚去割尉迟迥的人头,这个人是他的弟弟崔弘升。

    尉迟迥死了,但战斗还没有完全停止,韦孝宽下令,凡是仍在继续反抗的叛军,全部坑杀。

    而尉迟迥的子侄们,则开东门向青州方向逃窜,韦孝宽派开府大将军郭衍追击,毫不费力地将尉迟惇、尉迟佑和尉迟勤擒获。尉迟勤想必非常熟悉这种生擒,三年之前,正是他将北齐的太上皇、皇帝、太后、皇后等一举擒获,而今天,被生擒的由高纬变成了他自己。

    杨坚对这三位尉迟将军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对于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和尉迟佑,枭首示众;而对于尉迟勤,则予以赦免。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当两面派的好处,如果不是当初他把伯父的信交给杨坚,那他早象伯父和两个堂兄弟兄弟那样死翘翘了。

    尉迟迥之败,可以说不是偶然的,早在他起兵之初就种下失败的祸根。

    他起兵之时,已经年纪很大,不是八十,就是九十,尽管曾经是风流倜傥的大将军,但如今已经老迈昏庸,不堪大用。尤其是他作用崔达拏当他的总参谋长,更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小崔同志是北齐大臣崔暹的儿子,也是北齐的驸马爷,文质彬彬,是一个标准的文化人。尉迟迥当然可以用他,他有他的长处,但尉迟迥偏偏用他的短处,他的短处就是行军打仗,结果,不仅尉迟迥自己败亡,连累得小崔也跟着脑袋搬家。

    尉迟迥自起兵反杨坚,到邺城覆亡,前后只有六十八天!

    后世对尉迟迥这次兵变有句评价:举事颇正,驭变无才。

    我认为,他驭变无才是真的,至于举事正不正,好象和杨坚也半斤八两。

    攻占邺城之后,韦孝宽乘胜追击,把关东所有的反叛军全部消灭。这样,北周帝国的整个东部就此安定下来了。

    东方安定之后,杨坚做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有泄愤的意思,也有从战略上考虑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思考。

    第一,将相州州治(首府)迁到河南安阳,把原相州分为相州、魏州和毛州三个州。这个可以理解,拆大为小,则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和对中央的威胁也跟着变小,当年汉武帝刘彻推行推恩令就是基于这位考虑:整个王国我打不过你,但我要求你分封子弟,把王国变为一个个更小的侯国,你分散了,还怎么打我?

    第二,将邺城拆毁。邺城是中国最有名的古都之一,据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所筑造,到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广为流传;三国之后,邺城的地位日益重要,共有6个王朝在此建都,分别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曹的建安风骨和曹植的〈铜雀台赋〉就是做于邺城边的漳水旁。

    邺城被毁,我们如今只能从临漳的古迹中,发掘曾属于这里的金戈铁马和千古风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坚的所作所为与的“破四旧”无异。

    尉迟迥的死迅传到了后梁,萧岿以手加额,对柳庄说:“幸亏听了你的话,不然,我们今天就要”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柳庄的观察能力和时局洞察力

    皇帝让几次,他就谢绝几次。

    小皇帝有点懵了,想了几天,想明白了。

    想明白之后,他决定把这个仪式搞隆重些,让人看起来更象是自己求着杨坚来替自己当皇帝的,而且,他拿了两个重要的东西给杨坚,他深信,这两样东西,会是杨坚想要的。

    于是,他派了两个重量级的大臣,兼任的太傅、杞国公宇文椿(被先帝抢了儿媳妇儿的宇文亮的弟弟)手持皇帝的逊位诏书,大宗伯(教育、礼仪、外交部长)赵煚拿着帝国的法人代表章,异常郑重地送给杨坚,要求他替天行道。

    杨坚看到宇文阐的诚意之后,不好再驳皇帝的面子,万般无奈之下,终于十分勉强地接过了宇文阐手中的枪。

    从此,天下改姓杨了。

    天下改姓之后,北周消失了,静静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一年,是公元581年。

    一个叱咤风云的、前几年还气吞万里如虎的北周王朝,说没就没了!

    时事弄人,造化弄人啊!

    北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异常短命的王朝,魏裂东西之后,宇文泰作为西魏的负责人,成为了事实上的第一个皇帝;

    之后,真正建立北周王朝的是他的儿子宇文觉,虽然他那时只是被称为“周天王”;

    真正在名称上也改为皇帝的是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毓;

    宇文觉时代和宇文毓时代不如叫宇文护时代,那时,宇文护很横很强大;

    位传周武帝宇文邕的时候,宇文家族才再次崛起,先是干掉了大权臣宇文护,再就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之后把北齐灭掉了;

    天妨英才,于是宇文邕识相地在年仅三十五岁、正是男人的黄金年龄的时候猝死,顽主皇帝宇文赟开始了他的胡闹生涯;

    这位更短命的皇帝在创下了多个吉尼斯纪录之后含笑九泉,在他的小娃娃当上皇帝的时候,他的岳父掌握了北周的大权;

    现在,杨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北方的主宰者,他的篡位,可以用“水到渠成”来形容。

    北周建立,是在公元557年,到今年灭亡,一共在世上存在了二十五年,甚至比兽王朝北齐还短三年。

    不过,北周之死,宇文泰和宇文邕不必遗憾,因为杨坚已经继承了你们的遗志,正朝着建立一个富强、文明、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方向努力奋斗。

    北周也不必遗憾,尽管作为一个王朝,北周已经成为过去时,但随后的隋王朝正是站在她的肩膀上,完成了大分裂之后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盛世辉煌(比第一次的秦汉更加夺目、更加璀璨)也就此拉开了大幕。

    在这个意义上,天下姓什么不重要,只要他能让老百姓过上能吃饱穿暖的生活,他就是人民的救星。

    不然,就是人民的蟊贼,哪怕你说得再动听。

    古代的统治者一般都没有什么创意,比如之前嬴政是秦王,当了皇帝就建立了秦朝;刘邦之前是汉王,那后来就建立了汉朝;曹是魏王,建立了魏国;司马昭是晋王,建立了晋朝;后来的李渊是唐王,建立了唐朝;杨坚曾是随王,按这个规律,应该建立随朝。

    事实也是如此,杨坚建立的王朝是应该叫随朝,但,杨坚迷信,随这个字有个走之,杨坚觉得不吉利。于是把随的走之去掉,就成了隋朝。

    没错,杨坚踏着北周的尸体建立的这一新王朝就叫做隋朝。

    杨坚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的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他将开启一个光彩夺目的时代

    杨坚即位为帝,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改年号为开皇,这一年就是开皇元年,紧接着大赦天下。

    按照惯例,一个新帝国的建立,必是改革官制,分封功臣。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这样。

    新建的大隋朝也不例外,杨坚做了一个十分重大所以影响深远的决定:废除北周原有的官吏制度,恢复汉魏时期被当时士大夫普遍认可的制度。

    这是一个信号,尽管杨坚是异族人的老丈人,但这一信号表明,隋王朝继承的,是汉人的血脉。

    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不久灭亡以后,北方陷入了五胡乱中华时期,从此,中国的北方陷入了以异族为主体的统治,五胡十六国中,只有成都的成汉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其余的,全属五胡: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

    即使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五个王朝,仍旧全是少数民族的政权。

    北魏:鲜卑族;东魏:鲜卑族;西魏:鲜卑族;北齐:鲜卑化的汉族;北周:鲜卑化的匈奴族。

    这么多年了,中国终于又成汉族正统了!

    在杨坚大规模地改组中央府的过程中,他为那些名门望族或是为隋朝立下大功设立了六个荣誉职位,简称三师三公,都是正一品的大员。

    三师是指: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

    这些荣誉职位有的甚至流传了一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的灭亡前夕。

    三师三公之外,杨坚还建立了中央的核心机构:五省。这五省分别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前三省即是影响了中国一千年的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在重用的文武官员中,有三个杰出人物,有必要突出一下,当然,这三位基本不是生人。

    高颎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国务院副总理兼最高检察长)。

    虞庆则被任命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内史省的长官,即常委会委员长兼人事部长)。这位虞庆则是隋文帝时代的重臣之一,他的事迹容日后再秉。他可能没有想到,他所任的吏部尚书越到后世越重要,逐渐成为六部之首。在明清,一般吏部尚书都是阁老。

    大谋略家李德林被任命为内史令(内史省长官,议会议长)。

    杨坚成为隋文帝,他的夫人、划时代的师哥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杨坚皇后,长子杨勇被立为皇太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太子的地方就有阴谋。

    这话一点不错,从混血儿胡亥同志惦记哥哥扶苏的太子之位,到曹丕曹植争位一直到清朝九王夺嫡再到道光皇帝的四阿哥六阿哥的明争暗斗,这些斗争历史证明,太子,是天下仅次于皇帝的危险职业。

    杨勇,不幸当了太子,对于才能平庸的他来说,太子意味着成为暗箭的目标,他注定成为历史的看客,注定他只是弟弟杨广的陪衬。

    但是,杨勇目前感觉很好,他似乎看到至高无上的皇位在向他招手——事实上,看到皇位招手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能真正与之握手。

    隋朝建立,君和臣倒了一下个儿,原来的权臣成为皇帝,原来的皇帝则成为臣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前皇帝得到的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以至于很多前任皇帝都慨叹,为什么让他们生在帝王家。

    三国时期掀起了一个禅位的汉、蜀、魏的皇帝陆续成为曾是自己臣下的臣子,他们后来活了下来,但活得毫无尊严。

    至于南北朝,则成为前任皇帝的噩梦,几乎被后任的皇帝杀了个净光。这样做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我篡你的位,不杀你,谁能保证将来你不会又把我倒过来?

    上台——被推翻——又上台——又被推翻,这种传奇经历除了意大利的大革命家墨索里尼之外,很少有人能做到。

    一般皇帝,在新皇即位之后,不久会被杀掉,他们走得并不孤单,因为陪他们上黄泉路的,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

    现在,杨坚以皇帝的身份,庄严地向前朝的皇族宣布:我会善待你们的。

    他封前北周静帝为介公爵,享有受国宾级待遇,即可以不必被视为大隋的臣子。相应地,北周的亲王们,一律被降为公爵。

    这些养尊处优了近三十年的皇亲们忐忑地等着他们的最终处理意见,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绝不是最后的结局。

    北周勋亲军事上的反扑已经被扑灭,尉迟迥、王谦和司马消难先后为这个庄严神圣的抢班夺权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以赵王宇文招为首的亲王们的有限反抗也以他们高贵的躯体身道宣告了计划的破产,平日誓死保卫北周革命事业的大臣们如今全成了职业性工作者,他们不关心身上换了谁,他们只求自己仍旧能够在人家的。

    让杨坚没有想到的是,反抗最利害的来自他营垒的最深处。此人既不掌握权力,也没有任何军事影响力,她只是一介女流,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杨坚的噩梦。

    这个人是杨丽华,杨坚的亲生女儿。

    丈夫宇文赟去世之后,杨丽华曾经感到天塌了一样,对一个标准的、优秀的封建时代的女人来说,男人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