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10章 无能
    此战高欢费时五十多天,耗尽了七万条东魏士兵的性命却仍未攻克韦孝宽手下几千人防守的玉璧城。

    这并不是说明高欢无能,事实上在那个时代高欢可是最有眼界最有实力的将领之一,是个不折不扣的猛人。只可惜他打的是玉璧,守玉璧的是韦孝宽。

    能顶住高欢这样的猛人的韦孝宽自然也是很猛的猛人。而猛人韦孝宽如今很怀疑他手中的这份委任状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此时的韦孝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四十就不惑他已经不惑了三十多年了,何况作为军中的老人他自然也很了解跟他岁数一般大的尉迟迥的性格,那绝不是一张任命书就随便可以打发的主儿。

    所以他走的并不着急,岁数这么大了,也没有那么冲动,慢慢走也挺好。

    他不急但是有一个人急,这个急的人正是韦孝宽准备替换的尉迟迥。看着来换自己的韦孝宽走的这么慢,他决定派人来催一催。

    在韦孝宽进入朝歌城时,尉迟迥派来催韦孝宽的贺兰贵早就等在这里。一番亲密交谈之后,贺兰贵转达了尉迟大人希望韦孝宽能早日来相州接班的愿望,韦孝宽也当即表示自己不会辜负尉迟大人的希望一定会早日到相州报道,双方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下达成了多项共识,会谈圆满结束。

    在韦孝宽亲切的欢送下,贺兰贵满意的走了。看着贺兰贵离去的身影,韦孝宽的表情逐渐从热情的笑容变成了凝重的沉思。

    都是多年的老战友了,尉迟迥的那点花花肠子韦孝宽还是了解的,那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重的人,现在居然会派人来催自己快点去夺他的权,这不科学。

    所以在贺兰贵走后,韦孝宽走的更慢了,当然他已经找好了借口,毕竟是老人家了生个病总是正常的吧,既然得了病走的再慢点也是很正常的。

    看到派出贺兰贵之后韦孝宽走的更慢了,尉迟迥觉得应该派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人去劝劝,让韦孝宽别再墨迹了。他找的这个人是韦孝宽的侄子韦艺。

    自己的侄子来了韦孝宽就没那么客气了,正好想找个懂情况的人来问问呢。利索的先把韦艺好好收拾了一顿,歇了一口气韦孝宽开始问话,都是自家人啥情况说说吧。

    这个韦艺禁不住折腾,经过叔叔这一顿收拾也老实了,乖乖的把尉迟迥的计划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尉迟迥确实要谋反!他对普六茹坚掌权一事非常不满,现在已经开始调集军队准备起兵造反了。

    既然知道了尉迟迥的计划,韦孝宽自然不会再傻傻的往相州跑,有一条老命总比送一条老命要强。他拉着韦艺脚底一抹油就跑了。

    当然身为一个猛人,跑也是有计划的跑。想要跑得快他们必须要过驿站,尉迟迥想要追也必须要走驿站,所以韦孝宽准备在驿站中做点文章。

    在得知韦孝宽要跑以后,尉迟迥的确马上就派了手下梁士康率领几百骑兵去追。为了追一个老头子居然派了几百骑兵,尉迟迥也算够给面儿了。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梁士康会坏了他的大事,因为此人是个难得的吃货。

    梁士康率队追到驿站之后发现两件事,驿站里的马都没了,而驿站里的工作人员正笑容满面的备好了一桌桌酒席等着他。

    既要工作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当兵是个苦差事平时都是啃干粮,现在有酒有肉不吃白不吃。反正那个老头子也跑不远吃喝一顿也无妨,梁士康乐呵呵的笑纳了。

    酒足饭饱以后,梁士康惊喜的发现下一个驿站也是酒肉备足笑脸相迎。有了第一次的‘惯例’梁士康自然是照吃不误……

    这正是韦孝宽的妙计,他每到一个驿站便将备用的马匹都带走,并嘱咐驿卒备好酒肉后面尉迟迥手下的大人物要来。听说要招待上面的大人物,驿站的小人物们自然尽心尽力的表现。

    当然想要完成此计划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尉迟迥派来的人必须是个经不起美食诱惑不好好办公事的人。如果他派来的人根本不管这一套,韦孝宽的脑袋就得给尉迟迥当球踢了。

    梁士康完美的满足了所有条件,韦孝宽最终逃出生天。如果尉迟迥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他一定会撕了梁士康不再在手底下养这么一群吃货。

    从梁士康追韦孝宽的态度来看,还可以发现一点,尉迟迥虽是很给面的派了几百个人来追他,但没有额外重视韦孝宽。因为在他面前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那就是联系各方对普六茹坚掌权不满的人,让他们也站起来跟自己一起将北周的政坛搅浑。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司马消难,另一个叫王谦。

    司马消难和普六茹坚的关系说起来有点复杂。他本是北齐的旧臣,后来跑到北周避难,和普六茹忠关系非常铁,两人还结拜了异姓兄弟,那些年普六茹坚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的叫声司马叔叔。宇文赟上台之后脑子想抽了,非要自己的儿子宇文衍当皇帝还得取司马消难的女儿为皇后,跟司马消难做儿女亲家。所以从普六茹丽华这里来算,司马消难见了普六茹坚也是要叫一声普六茹叔叔的。

    贵族圈儿里的这点破事其实都不叫个事,重要的是司马消难是当朝国丈,虽然岁数老点但这个国丈身份却比普六茹坚更新一些,面对最高统治权他也很有想法的。事实再次证明,在权力面前关系再铁都是狗屁,在得知尉迟迥有起兵意愿后他主动找上了门。

    实力永远都是最高权力的通行证。除了一层国丈外衣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郧州总管(今湖北)手握十一万大军。

    相比之下王谦的简历真的就简单多了。王谦跟普六茹坚最相似的一点就是他也是他老爹王雄跟普六茹忠一样,也是十二大将军之一,而且是个悲剧英雄,宇文护伐齐之战时曾大破北齐大将斛律光,最后在追击斛律光时被斛律光最后一支残箭射死。冤死鬼王雄没有白死,念其战功被北周追认了特级战斗英雄,王谦也蒙老爹荫功受认于益州总管(今四川)称为地方大员。

    如果说王雄是个悲剧英雄,那王谦就只是个悲剧。连史书都记载其‘性恭谨,无他才能’,直白一点的说此人就是一个白痴,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拥有争天下的野心。毕竟益州也是当年刘备的龙行之地,就算争不了天下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当个土大王也不错。

    越老越沉不住气,普六茹坚五月底刚当上了大丞相,尉迟迥六月初就举起了谋反的大旗。紧接着七月末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反,八月初益州总管王谦反。

    现在这个情况对普六茹坚来说并不是很危急,是非常危急。

    这三个人一个在河南一个在湖南一个在四川,而普六茹坚在陕西,看看地图就知道普六茹坚已经被这三个人战略包围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北周各地都出来的‘清君侧、灭奸臣’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各地方大员喊一嗓子又不要钱,没准还能给自己捞点治好处何乐不为呢。一时之间普六茹坚成了一面破鼓,谁都想上去踩一脚。

    国内局势非常严峻,国际局势(只限当时)也不容乐观。南边的大国陈,小国梁都乐得看北周的笑话,还一边磨着刀随时准备捅一捅。北边的突厥和吐谷浑也是冷眼旁观,这帮人不趁火打个劫就不错了,根本就不用考虑这时候会出手拉普六茹坚一把。

    此时对于普六茹坚来说算得上人生中的第二灾难。

    上次去宇文赟(不是赵王宇文招)的鸿门宴他好像从没有离死亡那么近,这一次三方叛乱他似乎从来没有离成功这么远。

    说不急那是不可能的,好在普六茹坚没有一直急下去,急完了跺一跺脚还是得想办法。人家既然都要打过来了,那就应战吧。

    对付尉迟迥这个老将普六茹坚就近原则派的也是老将韦孝宽,对付北齐降臣司马消难普六茹用的是北周忠臣王谊,对付王谦普六茹坚派出去的也梁睿(老资格)还有于义(其父十二大将军之一于谨)

    这三方叛乱看似实力相差并不悬殊,其实尉迟迥仍然是普六茹坚的心腹大患。

    此人在众人之中资格最老、反叛最早、声望最高、实力最强。坦白来讲普六茹坚对付尉迟迥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在选定韦孝宽为元帅之后,他决定选个督军随行帮自己盯着点。

    这个督军其实就是帮自己盯梢的,懂不懂军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跟自己关系够近够铁,还能顶的起来事。普六茹坚首先把目光放在了帮自己上位的刘昉和郑译身上。

    这二位自从普六茹坚掌权之后,每天也是乐的屁颠颠的,以为天下尽为所有,天天忙着享受生活。可他们没想到下面反抗声音那么剧烈,尤其是听到普六茹坚打算让他们当督军去打声势正盛的尉迟迥,俩好哥们同时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使得,不去就是不去。属于典型的享福我来,送死你去。

    但他们不清楚,这个位子只有关系够近够铁能顶起来事才能去坐,既然他们不愿意坐就说明他们顶不起来事,从此跟普六茹坚的关系也不够近不够铁了。

    失望之余普六茹坚再次寻找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个人主动站了起来说我去。

    此人名叫独孤熲(音同囧),本姓高,字昭玄。其父高宾是独孤信的幕僚,因为工作出色被赏赐独孤姓氏。在独孤信被宇文护逼死之后举家迁往四川,后来独孤熲被镇守四川的猛王爷宇文宪看中并让他在手下效力,随后又回到了长安城。

    虽然受到了独孤信之死的牵连,但独孤熲依然保持着跟独孤家族的良好关系,跟普六茹坚的好老婆独孤伽罗相处的很不错(没有特殊关系)。

    此时局势正是不明朗,任何一个人主动站出来都是需要勇气的,同时看着这人跟自己家也算老交情普六茹坚同意他的请求。普六茹坚也没有压错宝,虽然之前独孤熲的简历只能说一般,但后来证明他的确是这个岗位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从此他跟普六茹坚的关系也非常近非常铁,还非常能顶得住事。

    尉迟迥这边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辖下十州皆响应,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也带了人过来听其差遣。荣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也过来凑凑热闹,呐个喊助个威。

    与此同时尉迟迥还紧密联系北齐皇室遗族高宝宁。此人常年跟突厥人打交道,在那边说话有点分量,并在突厥人的扶持下又成立了一个北齐流亡,跟这个人打交道尉迟迥自然是想获得突厥人的武力支持。

    同时尉迟迥还派人去南陈游说,希望南边也助自己一臂之力,当然事成之后也不会让他们白忙活,他答应把江、淮之地割让出去。

    为了得到多方援助尉迟迥也是下了血本,自己本国的势力倒没什么,但为了上位还想引狼入室让突厥和南陈也来分一杯羹,这就有点过了。

    看来尉迟迥也觉得自己老了点,想快点过把上位瘾,做事情有点不计后果。这其实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急躁从来不是一个优秀的家应该具有的素质。

    如果说为了拉拢国际援助不惜下血本也还说的过去,毕竟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少外部实力。但再看他给自己的定位就实在是一个昏招。

    尉迟迥举得牌子可不是谋反,而是匡扶北周,从立场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他错在自我感觉不够上。

    说到底尉迟迥还是觉得自己是姓尉迟的,匡扶北周这话说起来不够分量。他看普六茹坚身边有个宇文衍也很眼馋,想在自己身边也放一个姓宇文的人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而他选的是刚刚命丧京城的赵王宇文招留下来的儿子。

    能办出这么没水平的事来,也说明尉迟迥的觉悟是有问题的。自己给自己立了一个这么没用的领导来,带出去又丢人不说还容易被人戳脊梁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想立个傀儡事成之后自己好揽权。在本国内的墙头草那里是没问题的,但对于其他位高权重老油条来说,这是个大忌,而且很快就出了问题。

    司马消难和王谦虽然也是想跟尉迟迥起事,不过他们离得有点远了,最多只能在旁边摇摇旗子喊两嗓子加油、在尉迟迥进军普六茹坚的道路上,他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就必须再拉一个人下水,此人是并州总管李穆。

    李穆是北周的开国元勋之一,而且还曾救过宇文泰的命,是资格非常老的元老大臣。而且门下子侄也多就职于地方和军中的实权岗位,在朝中在军队的威望非常高,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军事力量。

    不但如此,李穆所统辖的并州是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尉迟迥要打普六茹坚是一定要从李穆的眼皮子底下过的。

    此时的李穆并没有表态支持哪一方,所以尉迟迥很快就派出了使者劝说李穆。尉迟迥对说服李穆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两个人都是军中老一辈的战友,而且局势对自己也非常有利,尉迟迥相信李穆会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李穆会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但却不是支持他尉迟迥。

    在尉迟迥的使者前脚刚到不久,普六茹坚的使者后脚也来到了并州。这么重要的中立力量不去派个说客谈一谈怎么也说不过去,为此普六茹坚还派出了手下的名嘴,说客柳裘。

    当然普六茹坚也知道,对付李穆这样的湖一个好舌头是不够的,所以他让手底下的一位京师宿卫李混也跟着柳裘去了并州。

    宿卫这活儿普六茹坚自己也没少干过,是个荣誉很大实权很小的岗位,不过李混最重要的一点不是的职位有多高,而是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李穆的儿子。

    在这么的时期放去可以做人质的儿子去劝他老子,是非常有诚意的。能做出这个决定的普六茹坚自然也不简单,这一点确实影响到了李穆。

    一边是岁数跟自己相仿却在立了个世子做傀儡,上很不成熟的尉迟迥;另一边是比自己年轻了很多却拥有一个少年皇帝在手边,上非常成熟的普六茹坚。在经过短暂的思量之后,李穆果断的支持了后者。

    思量之后,李穆果断的支持了后者。

    同时李穆也派出了他的使者(还是他的儿子李混),回去送给普六茹坚另一件礼物,一个金腰带,而且还是天子专用款。此举不异于说明他老李不但现在支持普六茹坚,以后普六茹坚再想办啥事他也会支持支持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