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16章 战斗
    关于突厥人之前曾介绍过,不过那时突厥人的戏份还不大,介绍的也很简略。而从这一年开始,突厥人的地位渐渐从跑龙套的小角色变成了正经八经的大反派,所以在这里从新介再绍一下。

    之前曾说过,在五胡乱华的时代大潮下,北方但凡有点本事有点追求的游牧民族都南漂打天下去了,留下守老家的自然是其中没什么本事没什么追求的人。

    好歹老家也是一块很大的地盘,留下的游牧民族也开始争着当土大王。当时留下来的鲜卑族表现出优秀的领导能力,一口气建立了两个国家,拓跋部建柔然和慕容部建吐谷(音玉)浑。这俩国家最大的是柔然,它全盛时占据了半个西伯利亚和整个蒙古草原。

    另一个曾经大哥级的少数民族匈奴混的就很苦逼,只是每天放放羊给柔然打点铁器讨生活,后来干脆还改了族名叫突厥。

    到了六世纪中叶,突厥的老大阿史那土门准备向老主顾柔然王阿那瓌(音龟)提亲改善一下双边关系。没想到土门的热脸贴了阿那瓌的冷屁股,不但被拒绝了提亲还被羞辱了一番,随后土门怒了。

    阿那瓌为他的傲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土门跟柔然决裂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进攻。没娶成媳妇儿的老男人哪是好惹的,没多久被逼的山穷水尽的阿那瓌兵败自杀。

    阿史那土门也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老大,号伊利可汗,蒙古草原从此进入突厥时代。

    突厥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他们的权力继承以强者为尊,谁牛谁就是老大,这导致整个体系异常混乱。如果不是准备对后面的故事有个交代,真不想仔细叙述他们的家谱,看着就头晕眼花。考虑到实在是消耗脑细胞,在此建议不想浪费时间的观众忽略以下交代性文章。

    阿史那土门刚灭了柔然不久就挂了,继承他位子的是他儿子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土门当可汗才几个月,科罗比他好一点可汗起码干到了第二年才挂,接位的是科罗的弟弟木杆可汗阿史那俟(音四)斤。

    木杆比较伊利和乙息记最大的优势就是命硬,这个可汗他干了二十年,直到公元572年才下岗。木杆下岗不是自愿的,因为他也要挂了,临死他把位子让给了弟弟阿史那库头(这名字有点意思),库头开始做突厥第四代老大,名号是佗钵可汗。

    库头上台的时候突厥已经非常成气候了,部下‘控弦数十万’可谓兵强马壮。如果诸位还记得前文的剧情,应该能回想起公元572那一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正好刚刚干掉了权倾朝野的宇文护。

    北周政局不稳,对这个并不友好的邻居宇文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破财消灾。而对面的北齐也怕突厥和北周联手欺负自己,也上赶着给库头送礼。

    这是库头过得最舒服的几年,啥都不用干天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做梦的时候都是笑着流哈喇子的。

    不过这个好日子是有保质期的,因为六年之后宇文邕把北齐的平了。站在库头的角度来看他应该是不高兴的,因为礼品从两份变成了一份。不过起初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北齐没了就没了,至少还有北周的那份孝敬,还可以接受。

    随后库头发现北周的礼品居然也越来越少了,而宇文邕每次跟自己说话都很不友好,甚至‘不怀好意’。

    当时宇文邕确实想收拾下这个贪得无厌的邻居,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他接班的宝贝儿子宇文赟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跟他对着干,像灭突厥这种既危险又不好玩的事,宇文赟当然举双手不赞成。同时为了不让突厥找自己麻烦,宇文赟还打算把自己的一个堂姐妹千金公主嫁过去,这个千金公主的老爹还是阴魂未散的死王爷赵王宇文招。

    本着有便宜不占WBD的乐观心态,库头接受了这个新娘子,不过他有命收人没命享福,第二年他也挂了。撒手之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庵罗招到跟前交代后事,因为他接的是他哥木杆可汗的班,他准备把位子还给木杆的儿子大逻便(名字很有特点)。

    庵罗哭着送别了他老爹准备完成这个遗愿,不过他一帮手下不干了,这些人的理由是大逻便的亲妈出生太低贱死活不同意大逻便上位。

    库头应该也是了解自己这个儿子,知道他镇不住场,庵罗也是有这个自知之明,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替他镇得住场的人。此人名叫摄图,是乙息记可汗的儿子。本来这个汗位跟他没多大关系,现在居然有人白送了。不要白不要,摄图高高兴兴的登上了王座号沙钵略可汗,同时接收的还有库头没来得及享受的便宜老婆千金公主。

    不过摄图也不能全平衡突厥的各方势力,在这一时期除了摄图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可汗,分别是第二可汗庵罗,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和莫何可汗处罗候。其中新蹦出来的两人,达头可汗是第一代伊利可汗土门的侄子,处罗候则是摄图的亲弟弟。

    如果介绍到这里诸位还没有看晕,那在下实在佩服,因为我都写晕了。坚持看完这段读到吐血的‘长介’,各位观众应该能明白一件事,关于突厥的上层权力系统实在是太乱了。

    不管怎么说,到了开皇二年,突厥管事的就是这位沙钵略可汗摄图。他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千金公主在得知自己老爹做了杨坚的刀下鬼,而这位杀父仇人还把北周改成了大隋后,就天天在摄图耳边吹枕边风,想让摄图出兵找杨坚麻烦。

    动兵是军国大事,这个便宜媳妇儿才嫁过来两年,跟摄图谈不上多深厚的感情,摄图不可能听了她两句话说出兵就出兵。但摄图最后还是决定打一打大隋。

    这倒不见得是枕边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关键是杨坚上台之后以杨坚的抠门性格多给突厥一个子儿都嫌多,原本应该照北周的惯例给摄图的‘孝敬’现在干脆直接掐断了。

    这让刚登上汗位的摄图怒发中烧,他觉得应该修理下不听话的杨坚,顺便抢点生活必需品好准备过年。所以开皇元年摄图就拉着其他四个可汗,还有仍然在东北折腾的营州刺史(今辽宁朝阳市)高宝宁,一起南下打着为老丈人报仇的口号实施抢劫。

    开始只是小打小闹,杨坚也没有太当回事,他把把太子杨勇调到咸阳防守,咸阳城离大兴城很近,派杨勇到这个‘前线’去更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个接班人下基层拉练。

    帝国边防也不是闹着玩的,该正经的也得正经。除了去镀金学习的杨勇,一同派出去的还有上柱国阴寿驻守幽州(今北京),防备北边高保宁。重要的军事基地并州是手下得力的大将虞庆则驻守。

    经过这么一番安排似乎功德圆满,在杨坚看来摄图翻不起多大的风浪,目前最需要考虑的事还是怎么渡江。不过第二年事态的发展打乱了杨坚的计划,因为摄图玩大了。

    开皇二年(582年)四月,隋朝大将军韩僧寿和上柱国李允大败来犯突厥,这对大隋来说本是一个振奋人心好消息,不过坏消息是这支突厥部队只是来探风的。

    随后五月份摄图带领其他四汗开大军南下攻入进了长城,这一次摄图是带领了四十万突厥铁骑倾巢而出。

    杨坚的大本营大兴城就是今天的西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拿尺子量一下这几个地方到西安的距离再乘以下比例尺,没情趣的可以看看列车时刻表或者听我在这里碎嘴子。

    其中交通最方便的要数弘化和延安,坐火车才三个多小时,我有理由相信骑马去应该也不会太远。

    这些突厥籍的掠夺者所到之处‘六畜成尽’,二百多年前的‘五胡乱华’惨象几乎再次在神州中原出现,只不过这些侵略者面对的不是无能的晋怀帝司马炽,而是有能的隋文帝杨坚。

    从表面上来看突厥的马刀好像已经架在了杨坚的脖子上了,再不做点什么杨坚这点老本就得折在里面。但是从深层来看这次突厥的进攻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因为摄图说到底是带着手下来抢劫而不是抢地盘的,他只想要杨坚的钱不是想要杨坚的命。

    而杨坚的心思和摄图正好相反,他只想要摄图的命不想要摄图的钱。两边的战略目的不一样,他们在战斗中能发挥的战斗力也是有天壤之别。

    针对摄图的遍地开花战术杨坚派出了高熲、杨弘、豆卢勣、虞庆则、贺娄子干和窦荣定率军抵御来犯突厥。

    在长城之内让摄图兴奋异常,不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收获还非常丰盛。感觉前路一片光明的摄图准备再接再厉继续南下扩大战果。不过队伍里有人蹦出来跟他唱反调,而且是五大可汗之一达头可汗(其名太难写就叫他达头)。

    南下之后达头兵分两路也非常卖力的抢劫,不过达头非常倒霉。右路军在路过鸡头山的时候被隋朝大将韩僧寿打了个落花流水,左路军是达头的本部,在攻打金城(今甘肃兰州)的时候遇到了贺娄子干。贺娄子干虽不算主角级一流名将,但在配角里也是一位非常闪光的将领,他与达头在洛峐山(今甘肃武威东南)兵戎相见,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下又把达头给打了回去。

    两路军同时受挫让达头很不高兴,他来这儿主要还是为了抢东西,没想到现在做成了赔本买卖,所以达头不想干了。

    摄图虽然号称五大可汗之首,不过对这个辈分比他高、关系跟他还不好的达头,他也不好管。

    达头现在想走摄图干脆也不留他,在摄图看来达头夹着尾巴跑回去正好,剩下的战利品还可以多拿点。想到少一个人分钱摄图开始兴奋的整顿部队,继续按照原计划南下。

    激动的忘乎所以的摄图不会想到,在前方他将帮助一个人谱写一段世界战争史上的传奇故事,而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是一个惨壮的悲剧。

    突厥部队已经在杨坚头顶上徘徊了一个多月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为了防备摄图乱咬,杨坚派了虞庆则到弘化(今甘肃庆阳)驻防。

    这份任命最重要的职责是护卫老大杨坚的安危,虞庆则就算不为前途考虑也得为自己的脑袋多想一想。所以到了弘化后,虞庆则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马上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新工作中。同时为了摸清突厥的动向以便更好的布置防御工作,他又派了手下的达奚长儒带着一支两千多人的先头部队去周边巡防,顺便刺探一下情况,。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郡的鲜卑族人,在宣政元年(578年)打败过南陈大将吴明彻,而后在剿灭王谦的战斗中也立下战功。突厥南下后被任命为虞庆则的行军总管在其手下效力。

    这份经历应该说是苍白而简约的,之所以在这里介绍达奚长儒这份枯燥乏味的简历,仅是想为他即将谱写的传奇事迹来表达我自己一份微薄的敬意。

    接到上司的命令,达奚长儒马上带着一众手下出城去了。一般来说派两千多人执行巡防和情报刺探工作应该算是比较轻松,也比较安全。不过有心的观众应该已经察觉出,这次达奚长儒所面对的并不是‘一般情况’。

    达奚长儒所部行进至周槃附近时,再也没有往前继续巡视,因为他们发现了摄图十几万的主力部队。

    看到前方黑压压的一片有备而来的突厥骑兵,达奚长儒当然没有愚蠢到上去硬碰硬。他急令手下立正、稍细、向后转,准备静悄悄的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过这个美好的愿望注定化成泡影,两千人的队伍目标实在是太大了,没多久他们的一举一动就暴露在了摄图的眼皮子底下。

    摄图自然不会放过这群送到嘴边的羔羊,大手一挥众手下就把这区区两千人包围起来。摄图想将这两千人当做自己饭后的娱乐活动,一边欣赏这些大隋士兵在绝望中挣扎一边鼓舞一下士气,好让部下再接再厉继续抢劫。

    不知道当时摄图在戏谑的看向那支部队时,有没有注意到一双目光坚定而决绝的眼神,因为这个眼神的主人将带给他一生难忘的‘惊喜’。

    眼看着突厥人把自己包围起来,达奚长儒手下的将士们都绝望的颤栗起来。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两边的兵力对比在五十到一百之间,相当于每一个人要打一个加强排,即便是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也不过如此,换做任何人站在他们的位置上都不会表现的更好一点。

    在这关键时刻达奚长儒挺身而出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身为这只部队的最高长官他面对无以数计的敌人面无惧色。他大声鼓舞着众将士们的士气,如果贪生怕死选择投降只能在这些侵略者手中受尽屈辱的死去,想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战斗!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话音刚落达奚长儒就举起了手中的兵器站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话说的再多也比不上行动做表率。受到长官的激励,原本低落的士气一下蹿高到顶点。没错他们已经被‘至于死地’,只有一战才能‘而后生’,何况就算‘无生’又如何,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只不过得多拉几个垫背的。

    对面的突厥人看到一个明显是领头的人站在隋朝队伍前面之后,这些身处在包围中的士兵气氛好像有些不太一样。

    当时突厥人并没有多想,在他们看来顶多是一群绵羊在垂死挣扎。

    这些突厥人并没有意识到当大隋士兵举起兵器那一刻开始,他们面对的将是一群雄狮。

    摄图的骑兵部队很快对达奚长儒刚刚凝聚起的方阵发起了冲锋,在猛烈的冲锋下方阵被打散了。但突厥人惊讶的发现,大方阵被打散之后隋朝将士并没有因此慌乱,他们又分成了许多小方阵,等突厥骑兵冲过去之后小方阵又重新凝聚起来,无论突厥人怎样将他们打散就是无法将他们消灭掉。

    身处绝境之中的隋朝士兵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防守之余还不忘给敌人迎头痛击,他们在每一次突厥的进攻都留下了一堆突厥人的尸体作纪念品。

    这是一次惨烈的对战,面对几十倍的敌人,达奚长儒和他的部下在没有任何补给和后援的情况下且战且退。他们历经大小十四战,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战争到了最后阶段武器都已经破碎掉了,但他们用最原始的武器——自己的拳头继续和突厥人拼命,史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

    这种不要命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达奚长儒和他的部下终于见到了他们后方的大本营弘化城。

    在自己大门口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身为此地最高边防长官的虞庆则不可能不知道。但他看着那些在奋战中摇摇欲坠的士卒却没有立即下令出城支援接应,而是陈兵城墙之上作壁上观。

    公道的说虞庆则这么做确实很不地道,但也不能说他胆小畏战。虞庆则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抵御突厥人不要攻占弘化城,保护后方的大兴城才是他的第一要务。

    站在虞庆则的角度来看,天知道这股仍在奋战的小分队是不是突厥人勾引他出城的诱饵。如果这真的是敌人的计谋,他将在仓促之下迎战十几万的突厥主力部队,所以即便是有万分之一的几率,他虞庆则也不会冒这个险出城救人。

    不光是虞庆则,即使换了其他负责任的守将都会做出这个残忍的决定。

    经过了七十二小时的奋战,达奚长儒和他的小分队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到了这一刻他们还只剩下两三百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挂着沉重的伤痕,主将达奚长儒更是五处重伤而且两处还是贯通伤!同时他们也让突厥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在他们手里干掉的突厥士兵足足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