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18章 不及格
    兵是撤走了,但威胁还在,这不是窦荣定想要的结果。

    不想要也没办法,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能让自己不在这里渴死就很不容易了,想要全歼大逻便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窦荣定垂头丧气百般无奈之际,下面一个人跳到他跟前说,我来试试。

    这个跳出来的人正是随行的偏将长孙晟。

    在窦荣定看来这一战的结果很不理想,在长孙晟看来这一战的结果非常理想。

    以长孙晟的算计,死了的大逻便只能提着他的头回大隋邀功,但活着大逻便可以留着做战略搅屎棍。

    所以长孙晟在第一时间就派了使者跑到大逻便的军营替他传话。这个使者声容并茂的给大逻便阐述了一个对他而言非常严重的利害关系。

    “你跟摄图关系一直都不好,摄图找机会想整你。现在摄图打仗总是赢,你出来一打就输,等你回去了摄图肯定用这个借口修理你,到时候也不会有人帮你说话,再不做点啥你就完蛋了!”

    大逻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他相信以摄图的思想品德这事是很可能办的出来的,所以马上派人回访长孙晟询问对策。

    就怕你不派人来,长孙晟笑眯眯的看着大逻便的使者继续开始忽悠。

    “这事说好办也好办,你看达头不是跟你处境差不多,人家就跟我们大隋结盟,根本就不怕摄图。现在就依着达头这个葫芦画你的瓢,也跟我们结盟,还可以得到达头的助力一举两得。”

    大逻便仔细想了想这番话,感觉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又加派了使者跟长孙晟回朝,详谈后续签约合作等事宜。

    大逻便非常听话的钻进了长孙晟的口袋,现在事态的每一步发展都在长孙晟的掌握之中。

    此时的摄图也不好受。

    在开皇三年大草原上闹了饥荒,摄图带着一帮手下天天吃不饱肚子,到处找饭折,找着找着找到了一个叫白道的地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波人在找他,找着找着也来到了那个叫白道的地方。

    这波人领头的叫杨爽。

    杨爽说来跟杨坚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近,他是杨坚同父异母的小弟,老爹挂的早(相当于他而言)所以一直在大哥杨坚家长大,人非常聪慧而且很得杨坚喜爱,被封为卫王,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可以做个位高权重的好王爷。

    只是他太年轻了,在杨坚称帝的时候他才年满十八岁,一直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而现在摄图给了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因为杨爽在白道发现了摄图,但摄图却没有发现杨爽。

    随后杨爽就很爽了,他带着五千精骑趁其不备突袭了毫无准备的摄图军阵。

    正坐在帐篷里向着去哪吃下顿饭的摄图突闻外面一阵喊杀声,没吃着饭先吃了一惊,等他出了帐篷时发现杨爽的骑兵正他的军营里杀的痛快。

    摄图根本就没有组织抵抗的时间,所以他放弃了抵抗,先跑了。

    没有指挥的突厥人在杨爽的屠刀下只能没有纪律的逃命。杨爽颇有当年霍去病的精神,年纪轻轻就能组织起这一次有条不紊的突袭(可惜跟霍去病一样英年早逝),此战将摄图所部完全打散,阵斩敌军过半,还留下了一千多俘虏。

    在乱军之中摄图丢盔卸甲躲在草丛里才逃过这一劫。等杨爽拍拍马屁股走人之后,他从草丛里钻出来。

    看着破损的帐篷和无数族人的尸体,身为资深抢劫团伙老大的摄图愤怒了。

    自从他当了可汗之后从来都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这次不但吃了亏还差点连命都丢了,而让他受此屈辱的还是他一向看不起的隋朝人。

    心高气傲的摄图恼羞成怒,他急需找个倒霉蛋来泄泄火。

    这时手下人报告,大逻便刚刚派使者去找杨坚谈判。

    就是你了!

    我不是被隋朝打败的,是被这个叛徒泄露了我的行踪才会遭到突袭的,一定是这样!

    摄图将所有的怒火都宣泄向了大逻便,他召集了被打散的部队冲向了大逻便的老窝二话不说就是一通烧杀抢掠。

    直到把眼前拿来撒气的人都杀干杀净了,摄图才暂时消了火气。

    摄图是消气了,但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他办的实在太过火了。

    说到底大逻便并没有招他惹他,只不过是派了个使者跟隋朝客气客气,这种事只是正常的外交往来,顶多算是有点小想法。而且通使这事儿不光达头办过,他自己也办过,因为这么个事把人家老家端了确实说不过去。

    一个合格的家一定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因为不当的情绪表露甚至发泄会影响其对环境的判断,过激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作为一个,摄图是不及格的,所以他很快就能品尝到‘后果’的味道,而且那是他一生不能承担之重。

    此前大逻便和摄图最多只是小摩擦,两人关系还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现在到了。

    大逻便本来只是想跟杨坚做一做笔友,根本没想到摄图居然会带人抄了他的老家。事出突然他毫无准备,等他有准备之后,老家那边也快完蛋了。

    在他老家里还有他的亲人、部下、朋友还有他的母亲。这些他最亲近的人都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摄图的刀下,所以他也愤怒了。

    此仇不共戴天。

    当然大逻便也明白,以他现在这个丧家之犬想要找摄图麻烦那是找死,他必须要找一个助力,达头。

    达头和他结过盟,而且达头跟摄图矛盾也很深,更何况这个草原上除了达头也没有能跟摄图对着干的第二个人选。

    所以大逻便酝酿了一下情绪,跑到跟他关系不算太远的远亲达头跟前,声泪俱下的哭诉一番。

    听了大逻便悲惨的遭遇达头果然大怒,当即调拨十万多大军供大逻便复仇之用。达头肯这么卖力倒不光是因为他仗义,只是看到大逻便的下场他不免兔死狐悲。

    其实达头和大逻便的境地差不多,都是跟摄图关系不咋样、都吃过败仗、都和杨坚眉目传情过。现在摄图因为这破事儿办了大逻便,难保什么时候不会办了他达头。所以他想利用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

    摄图该为他的鲁莽行动买单了,在达头和大逻便联手之下,失道寡助的摄图败的很惨,不但丢了地盘还丢了人。

    突厥窝里斗是长孙晟最愿意看到的结果,而他不光看还很乐意去拉大逻便和达头一把,去踩一踩正走霉运的摄图。

    光大逻便和达头的联军都让摄图疲于应付,现在再加上隋朝的大军在背后刀子,摄图终于扛不住了。

    曾经趾高气扬的摄图经过接连的作战失利元气大伤,他终于意识到再不做点什么,这个沙钵略可汗就算干到头了。

    所谓‘做点什么’就是向杨坚低个头认个错。

    开皇四年(584年)一开春,摄图派遣使者向杨坚称臣纳贡。

    今时不比往日了,摄图就算想低这个头也得多表现一点诚意。曾天天捣鼓他打杨坚的便宜老婆千金公主是个明白人,现在形势逆转为解夫愁同时也为了自保,她主动要求认杀父仇人杨坚做自己的新爹,并把姓也改成了杨。

    考虑到现在灭了摄图还不是时候,杨坚决定接受这个便宜女儿,下诏书正式给了千金公主为大隋公主的身份,还特意为这位深明大义的新闺女改名叫大义公主。

    随即派遣虞庆则为正使长孙晟为副使到摄图处,除了宣读诏书还有商谈后续合作事宜和签合同。

    到了地方虞庆则就开始例行公事宣读诏书,而摄图的例行公事是下跪接旨,等这一套齐活了大家就该吃吃喝喝搞点娱乐活动啥的,万事大吉。

    但这时候摄图腿硬起来了,为了挽回自己仅剩的自尊心,摄图想站着接旨。

    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跪和不跪是一个重要的态度问题,想站着接旨既是摄图这个头低的还不彻底,而且开此先例以后还会给摄图留下一个话把子,搞其他小动作。

    现在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摄图非要站着接虞庆则也不可能用强,而且使团来都来了,如果不把这道圣旨送出去不但这个使团丢人,连老大杨坚都会很没面子。

    摄图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颇为得意的用了这个小花招,想以后在跟隋朝的外交上不至于太落下风。

    但他的如意算盘打的太响了,没有注意到另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就是此行大隋使团的正使虞庆则只是仪仗,真正管事的是副使长孙晟。

    如果说摄图在外交上是刚刚入门的小学生,长孙晟就是院长级的教授。摄图那点花花肠子在长孙晟面前只是小儿科,九十九拜都拜完了还搞不定你这一哆嗦?

    长孙晟开始苦口婆心的和稀泥,“突厥和我们大隋地位是一样,你不想跪当然没问题,我们也同意。不过你老婆刚刚认了我们老大做女儿,你也就是我们老大的女婿,女婿拜一拜老丈人总是应该的吧。当然你还是可以选择不拜,不过就怕有些人会在你背后嚼舌头根啊。”

    摄图一想确实很有道理,而且以他的头脑一时还找不到借口反驳,于是大声对手下说“我这可是拜自己的老丈人,大家别多想啊。”说完就跪地接旨了。

    不论原因如何,跪就是跪了,大家肯定会想很多。

    摄图跟杨坚服软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喘气的机会,但这个大草原再也不是曾经的大草原了。

    因为从此以后摄图跟达头和大逻便彻底决裂,两人把突厥一分为二。以摄图为代表的厥和以达头为代表的西突厥,互咬互掐势不两立。

    这是杨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为此他特地嘉奖了功不可没的长孙晟。

    对于彻底灭了突厥杨坚的兴趣不大,他知道就算是费劲巴力的平了这帮人还会有其他的游牧民族跑过来继续捣乱,所以他们自己搞内战是最完美的局面。

    这给了杨坚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他终于可以积蓄力量把目光向别的地方瞟了。

    那里是他魂牵梦绕的江南。

    南朝往事

    自永嘉之乱,中华陆沉衣冠南渡之后,汉族的核心一直就在长江以南。

    凭借这道天险中华文明得以继续扎根、生生不息。

    历经东晋、宋、齐、梁之后,南朝拼出了最后一代霸主,陈霸先。

    常年的乱世之中迸发出的英雄人物非常之多。如北方有冉闵、拓跋焘、葛荣、宇文泰和高欢等,南边的有祖逖、谢玄、刘裕、萧衍和陈庆之等。

    在这个众星云集的大舞台里,陈霸先也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于南朝实在有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丰富的趣闻想跟大家介绍一番。但碍于篇幅和本文主攻方向上的考量,我决定删繁就简,只围绕着陈霸先做一份相对简约的叙述。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

    论起家世来老陈家是非常牛的,他是颍川陈氏之后,祖上陈准在西晋时期官居太尉,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只可惜永嘉南迁之后慢慢振不起来了,到了陈霸先这一代祖先的光一点也沾不上,只混了个小小村官。

    在当时村官并不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就像当年的好榜样沛县的刘老三一样,想做一个称职的村官必须要具备的两个特质是游手好闲和为祸乡间。

    因为游手好闲的人不会正儿八经的去种地,才能有时间去搞这一份能填饱肚子的工作。只有为祸乡间、欺良霸善才能完成上面交代的纳税指标。所以村官陈霸先应该是家乡里一位不讨人喜欢的二流子。

    但陈霸先是一个有追求的二流子,平时的爱好不光是好勇斗狠,还喜欢看书。

    千万不要小看在古代乡间会看书的二流子,不久前本文就介绍过的虞庆则就是一个好例子,正所谓流氓会看书谁也挡不住。

    爱好学习的陈霸先终于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他被调到了南京。

    这是改变了陈霸先一生命运的工作,之所以能改变他的命运倒不是这个工作很重要,因为这个新工作是油库吏主要工作内容是记账,在南梁的下这个职位连一个芝麻小官都算不上,顶多算一个芝麻。

    关键是陈霸先在忙着记账的时候被一个人发现了,这个人叫萧映。

    萧映是宗室子弟,是南朝萧梁第一掌门人萧衍的侄子。应该说作为皇亲国戚萧映是见过大世面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他偏偏对当时还是芝麻小吏陈霸先看对眼了,从此以后就把陈霸先带在身边,还预言‘此人方将远大’。

    不管萧映是真说过这话,还是后人杜撰,这句话很准。

    后来萧映被调到广州担任刺史,陈霸先也随行过去在萧映手下做直兵参军。

    两人刚到广州不久后,就赶上了交州(今越南河内东北部)土豪李贲发生谋反叛乱。越南作为当时萧梁帝国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发生了叛乱广州刺史萧映当然要管一管。

    不过李贲不愧于土豪之名,非常之能折腾。从大同七年(541年)一直折腾到大同十年(544年),在打翻了梁朝平叛的诸将后还收拾掉了林邑国(今越南南越)前来助战的越南军队,在北越站住了脚跟,号称越帝。

    萧映管了三年多,终于管不了了,于大同十年冬撒手病亡。

    在萧映的一手扶持之下,陈霸先先后担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等重要岗位,他没有辜负萧映的提携,在这些岗位上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萧映撒手之后又升任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跟随新上司杨日票继续讨伐李贲。

    自古以来百越之地的民风就是彪悍善斗,加上他们利用那里特殊的丘陵地形使用出极难对付的山地游击战术,后世的‘十全老人’爱新觉罗弘历和纯现代化武装的‘美帝’都在那里吃过大亏,实在是一帮既不要命又不好惹的人。

    陈霸先在这里咬紧牙关在这里跟李贲缠斗了三年,终于将这个家伙连根拔起,光复北越全境。

    在一代英豪陈霸先的成长道路上萧映和李贲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三年里陈霸先学到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将从这里出发去挑战更为强大的对手。

    陈霸先的努力得到了南梁皇帝萧衍的肯定,在太清二年(548年)加授陈霸先督南边七郡军事,这一年他四十六岁。

    当时陈霸先服务的皇帝萧衍在南朝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帝。

    此人不但有名还非常有意思。

    萧衍,字书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人(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出身于兰陵萧氏。

    这个兰陵萧氏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牛掰的顶级豪族,上可追溯到大汉开国名相萧何。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一豪族共出了三十多位宰相,二十一位天子,与王、谢、袁并列南朝四大豪望。不过相比其他三族兰陵萧氏的生命力更为顽强,不但到了隋朝没衰下去一直挺到了唐朝还蹦出了十位宰相出来,简直服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