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19章 难处
    在萧衍这一代初,南齐的皇帝也是他们萧氏一族的自己人。作为宗族子弟,萧衍前期的算是比较顺利的。

    不过只是‘比较顺利’而已,大族也有大族的难处。那时候也没有计划生育,名门望族家的孩子生出来就能大富大贵,自然导致宗族子弟繁多,互相竞争压力也非常大,想要在众多的宗族子弟了脱颖而出还是需要显眼的能力的。

    萧衍就有这个能力。

    自进入官场之后,萧衍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不但脑瓜子聪明非常会来事儿,而且看人看事还非常准。

    这种人是很得老板喜欢的,他先后换了竟陵王萧子良、卫将军王俭、权臣萧鸾几个老板,每换一个老板都会得到肯定,尤其只最后一个老板萧鸾。

    萧鸾是一个非常不好伺候的人,最拿手的技能就是排除异己借刀杀人,凡是对他地位有威胁的人基本都被收拾干净了。其人对手下要求也严格可谓疑人不用用人也疑,底下人非常不好当差。

    萧衍就是有本事伺候这么一位主,而且把萧鸾伺候的非常爽,还帮他当上了南齐的皇帝,深得萧鸾信任。

    在萧鸾手底下干活萧衍应该说还是挺舒服的,不过他只舒服了五年,因为五年后萧鸾就挂了,新主子的南齐著名昏君东昏侯萧宝卷。

    这位萧宝卷是一个比他爹更难伺候的主,他只跟他老子学会一件事,那就是杀人。换一个无能的新老板萧衍本来也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萧宝卷杀了他哥萧懿,萧鸾坐不住了。

    与其让萧宝卷的屠刀在自己脖子上转悠,不如自己先下手要了萧宝卷的脑袋。萧衍联合萧鸾的另一个儿子南康王萧宝融起兵灭了萧宝卷,并把萧宝融推上了王位。

    有了定策之功的萧衍的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不但荣升大司马执掌中外军国大事,还配享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百官赞拜不名的殊荣。

    这一切荣誉看起来不知各位是否眼熟,因为八十年后的杨坚也这么玩过。而当时萧衍比杨坚小不了几岁(时年38),萧宝融也比宇文衍大不了多少(时年14),取而代之只差那么一层窗户纸。

    打工仔坐久了自然也想自己当老板,不过萧衍是个有头有脸的读书人,当皇帝这种事虽然心里千般愿意,嘴上一定得说不行。

    这是老一套了,几千年来百玩不腻,曾经的老同事现在的新下属沈约和范云开始替他忙前忙后张罗禅位事宜。最后在南齐文武百官加一个傀儡皇帝萧宝融的强烈恳请下,萧衍登上了这个象征权力地位的最高宝座。

    对这个位置萧衍是有备而来的,他虽是南齐的宗室却特地改了国号为梁,这意味着他不是想接班而是另起炉灶。

    而且他这炉饭做的还不错,非常有特色。

    萧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老板,手底下这帮人到底什么货色能干什么事他心里门清,南梁在他苦心经营下业绩做的是有声有色。

    勤政爱民的流水账就不多提了,在这里只捡一些有意思的八卦侃一侃。

    首先萧衍这个皇帝做的在常人看来很苦逼。

    江南水乡在经过南朝上百年的苦心经营之后,到了萧衍手里应该说是一个底子非常厚的好摊子。偏偏萧衍就非常节俭,甚至到了抠门到让人发指的地步。

    他‘一冠三年、一被两年’,身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平时吃的菜都是简单的蔬菜和豆类,就这么简单的饭食还只一天吃一顿,甚至有时候着急了吃点咸菜稀粥啥的也能对付对付……

    这皇帝当的让旁人看来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但萧衍乐在其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对萧衍而言锦衣玉食神马的那都是浮云,富贵荣华对他来说从来不是一种享受,他所追求的是那至高无上的的权力,能带给他只是高高在上,俯视脚下的黎民和苍生。

    不偏爱物质享受的萧衍还是非常的有精神追求,他笃信佛教。信佛的皇帝很多,杨坚就算一个,问题是萧衍信佛信的太深了。

    在公元520年为了自己信仰,萧衍改了年号为‘普通’。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年号,起初大家也没有在意,而八年之后萧衍又改了年号为‘大通’。

    从‘普通’到‘大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萧衍‘大彻大悟’。他觉得光信仰是不够的,所以专门剃度出家去同泰寺当了和尚(当然是做住持)。

    做了皇帝之后还剃度出家的虽不算后无来者(后面还有一位顺治),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老板一声不吭就出家,底下一帮管事的大臣都傻眼了。好在萧衍第一次出家只是意思一下,三天后就回来了,下面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这口气还松不到底,因为有了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萧衍再次来到同泰寺,开了一场‘无遮大会’脱下皇袍穿起了僧衣。

    有上一次教训刚开始大臣们也没太当事儿,只当萧衍又玩了一次COSPL但这一次萧衍玩的大,都开始讲经传教了,完全没有回去当皇帝的意思。

    本来以为这老大只是玩玩,没想到老大居然玩真,这一下大臣们急坏了。

    萧衍这和尚当的急,走之前谁也没打招呼,下面也没胆子另立一个新主子。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经过冥思苦想大臣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决定打通关系把这尊佛爷请回来。

    能把萧衍请回来的关系自然不是一般的关系,底下这帮大臣通的关系是佛祖。

    九月二十五日,群臣筹集资金一亿终于说动了‘佛祖’把萧衍迎回来继续当皇帝。

    萧衍并不甘心,随后又玩了第三次和第四次。

    ‘佛祖’着实当了一回绑架犯而且还是惯犯。满朝上下哀鸿遍野,大臣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赎皇帝,私房钱都掏空了,再闹下去估计这帮人只能去要饭了。

    估计几十年后的宇文邕也是不想自己家里出这么一位神仙,才会下大力气灭佛。

    自从信了佛之后萧衍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但粗茶淡饭还不近女色。按他的多年来的生活习惯来说这其实不算什么,关键是他还要去手底下的大臣们也跟他一样粗茶淡饭不近女色。千里来做官不过为吃穿,现在不光吃穿不能讲究,还要这帮国之重臣不近女色太实在强人所难了,就是少近点女色大家都会受不了的,在集体后这个闹心的政策才不了了之。跟着这么一个能折腾的皇帝,也算这帮大臣倒霉。

    在中国历史上,萧衍是最有可能把国家办成一个佛国的皇帝。一下满朝文武在上朝的时候集体穿袈裟带念珠口念金刚经,皇帝下诏书一口一个‘阿弥陀佛,皇帝诏曰’,那场面实在很带感。

    只可惜他终究没能一直玩下去,在他最后一次被群臣赎回来时,那一年是太清元年,公元是547年。

    萧衍一生是颇为自负的,以他的才智自然也是有这个自负的资本。他最大的本事应当说是知人善任,尤其是‘知人’。

    萧衍看人很准,凭着这一手绝技让他在数次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都游刃有余,最后稳稳的坐在了南梁帝国皇帝的宝座之上。

    但他还是有两次看走眼了。

    第一次是看低了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今江苏省宜兴市),自幼为萧衍身边的侍从,平时酷爱读书跟下棋,是萧衍的好棋友。在萧衍取南齐而代之之后,被授予中书省主书,而那一年陈庆之刚刚年满十八周岁。

    主书是天子近臣,萧衍给陈庆之安排这个岗位也是想好好培养一下这个有才能的小伙子。能得到萧衍这个皇帝的青睐非常不容易,相信只要好好干下去陈庆之的前途应该是非常光明的,但这并不是他的志向所在。

    陈庆之的梦想是做一个能破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武将。

    在当年想做一个武将最基本的技能是骑马和射箭,尤其是骑马,不然带兵打仗不能腿儿着去吧。不会骑马的武将相当于不识字的文臣说出去都让人笑话,可陈庆之偏偏天生身板薄,‘射不穿扎、马非所便’并不擅长骑马射箭之类的技术活。

    连这么基本的身体素质都不具备的人,应该一生都无法与军旅结缘了,但陈庆之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一直怀有一颗沙场的雄心。

    在他做主书时,便散尽家财招纳猛士,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带着这些人驰聘疆场。私自招纳猛士是一件非常犯忌讳的事,在那个发动如请客吃饭的年代,尤其还是在心思非常活络的萧衍眼皮子底下做这种事,应该说是非常不理智的,由此可见陈庆之也是想带兵想的快失去理智了。

    梦想在陈庆之的坚持之下,终于还是有了实现的那一天。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谋反失败,随即派遣使者到南梁请求避难。

    这一年北魏正在爆发轰轰烈烈的六镇。在这场后续影响甚至改变了当时中国格局的大中,原本国力蒸蒸日上的北魏元氏帝国开始直线走下坡路。

    作为北魏元氏的老冤家,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萧衍当然想插一脚上去踩一踩。他派出了陈庆之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接应元法僧所部。

    将元法僧带到南梁收编完毕后,彭城就变成了萧衍的地盘。

    经过萧衍慎重考虑,他决定派自己的二儿子豫章王萧综入镇彭城,同时委派陈庆之将兵两千随行护送。

    彭城可谓是历史名城,老祖宗黄帝干掉了盘踞在彭城蚩尤就是在这里建都,这里还是刘邦、刘裕等猛人的老家,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而且此地‘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四通八达,在南北对峙时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萧综被委已如此重任,应当是他在萧衍的心目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

    但萧综并不准备领这份情。

    萧综和萧衍的关系细说起来还牵扯上一段南朝时期著名的皇室八卦。

    萧衍在灭了东昏侯萧宝卷时,顺手收了萧宝卷的妃子吴淑媛,随后吴淑媛就给他生了二儿子萧综。问题是吴淑媛生萧综的时候只怀胎七个月,所以萧综不是早产儿的话很可能就是萧宝卷的儿子。

    萧衍很明白这一点,但他并没有对萧综区别对待反而恩宠有加,甚至还额外关照。但纸终归保不住火,在萧综长大之后失宠的吴淑媛告诉了儿子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疼爱自己的父皇萧衍居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这段猛料对萧综无异于晴天霹雳,随后萧综就生活在痛苦的纠结之中。

    陈庆之没有时间去关心这些陈年八卦,他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自己的职责上。

    这是陈庆之第一次正式领军,多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他为此激动不已。

    虽然经历内乱动荡,不过彭城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北魏不甘心拱手让出这块宝地,随即派出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兵两万准备收复彭城。

    面对气势汹汹的北魏军队,陈庆之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带军破阵,全军以一当十一鼓作气就攻破了元延明手下大将邱大千的防御阵地。

    北魏的两位王爷看陈庆之这么猛,吓了一跳只能从攻势转为防势。南梁军队看对面好欺负,也开始可劲的欺负,局势对南梁一片大好。

    但好景不长。

    萧综在彭城里经过反复踌躇,终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打算离开那个伤心地,连夜跑到北魏的军营中投降去了。

    萧综的叛逃让南梁军心大乱,北魏军队抓住机会趁势反攻,不带喘气的拿下了彭城,还将南梁军队收拾的七七八八,狠出了一口恶气。

    可惜他们收拾的南梁部队中,没有陈庆之的人。

    在此不利局面下,陈庆之没有半丝慌乱,他判断此时本部没有能够反攻的机会,便开始组织部下突围,他顺利的带着全部手下离开了彭城。

    此时北魏军队正沉浸在已经到手的胜利中,他们并没有额外关注在此乱战中撤退的陈庆之。元延明和元彧也根本不会想到,陈庆之即将发挥的战略作用将远远超过他们脚下的彭城。

    彭城是陈庆之正式登上军事历史的舞台的地方,他没有留恋这里,因为他相信很快会回来的。

    本来想趁乱占点便宜的萧衍万没想到不仅折了兵还赔了一个儿子进去。

    受了打击的萧衍不会甘心受挫,他调整了一下心理状态第二年再接着跟北魏玩。

    好在这一次打出了能抗住事的陈庆之,大通元年(527年)萧衍命陈庆之配合领军将军曹仲宗进攻北魏涡阳城(今安徽蒙城),助战的还有浔阳太守韦放。

    曹仲宗没什么好说的完全一个路人甲,而韦放是一条猛汉。

    韦放是突然接到命令与陈庆之会师,韦放性子急也没耽搁带着手下二百人就出发了,结果跑到半道上遇见了北魏的大将费穆。此时费穆带了多少人史书没写,从后来其带兵的规模来看应该比韦放这里的人多一个到两个零之间。韦放硬是用这两百人把费穆给赶跑了,其彪悍可见一斑。

    陈庆之与韦放合军之后便开始商量怎么打涡阳,这期间他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军事情报,北魏为抵御南梁的进攻又派遣了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调兵十五万驰援涡阳。

    得到这个消息,韦放都泄气了。他觉得这仗打起来意义不大,援军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些援军进驻涡阳,那涡阳的防守实力跟他们这边的攻城部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想要阻止元昭的十五万人进涡阳更不现实,总之是不好打,得从长计议。

    陈庆之并不这样看。他觉得北魏援军初来乍到根还没扎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