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25章 消失
    由此可见萧摩诃不但是个带兵打仗的好将军,更是一位深不可测的武林高手

    紧接着太建七年(575年),太建九年(577年),萧摩诃又跟着吴明彻先后拿下了宿预(今江苏宿迁)、吕梁(今山西吕梁)等地,再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萧摩诃跟着吴明彻拿下吕梁后不久,宇文邕正好把北齐给灭了。宇文邕看着这两人占着吕梁也心烦,派宇文忻想把萧摩诃他们赶走算了,哪知萧摩诃带着十二个人就把宇文忻几千人的队伍打的大散。

    宇文忻也不算是个孬种,只是萧摩珂太猛,宇文忻这个级别的将领根本扛不住。随后宇文邕又派了小报告专业户王轨来对付萧摩诃。

    萧摩诃正打的尽兴,他向主帅吴明彻建议趁着王轨初来乍到打他个措手不及。可是兴致冲冲的萧摩诃只是得到了吴明彻的冷眼相对,吴明彻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打仗是你的事,仗怎么打是我的事!(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听到了吴明彻的回答,让萧摩诃脸色剧变,他不再多说什么,只是轻轻的走出了吴明彻的办公室。

    吴明彻是一位老将军,论资质只能算中规中矩,他之所以能做到北伐军主帅的位子,完全是因为比他更适合的侯安都和周文育等人都挂了,他是熬资历熬上来的。中庸的吴明彻看着气势正盛屡立战功的萧摩诃心里很不爽,断然的拒绝了萧摩诃的合理化建议。

    这一次对话对两个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拒绝了萧摩诃正确建议的吴明彻最终成了北周的俘虏,被吴明彻拒绝了的萧摩诃逃了出去,并把吴明彻说的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逃回陈朝的萧摩诃并没有被当时的皇帝陈顼责备,而是叫他回到建康就任右卫大将军。

    吴明彻被俘虏之后,按资排辈陈朝的主将也该轮到萧摩诃了。陈顼是个聪明人如果他连萧摩诃都处理掉,陈霸先留下的嫡系将领里连个中规中矩的都找不到了。

    陈叔宝虽然是一个脑残,但萧摩诃的能力已经强到他也认为有必要拉拢的程度了。

    在萧摩诃帮自己灭了陈叔陵之后,陈叔宝把萧摩诃立为侍中(既宰相)并让自己的儿子未来的太子陈胤娶了萧摩诃的女儿做老婆。

    如此下大力气拉拢,陈叔宝自然获得了萧摩诃的支持,随后不管他在后宫怎么玩、怎么闹,军队也确实没有乱。

    可惜这个和谐的局面只能维持八年,破坏这个和谐局面的人,是杨坚。

    杨坚和陈叔宝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他们几乎在同时上位,杨坚登基是581年,陈叔宝登基是582年;他们在上位时都不是一帆风顺,杨坚登基前解决了嚣张的尉迟迥,陈叔宝登基前灭了捣乱的陈叔陵。最后他们接手的帝国是之前的两百年里南朝和北朝几乎最完整的底盘,在那个时代这是最完美的大好河山。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两人作为一个皇帝在起步阶段应该是差不多的。

    但这两人之间最大的不同点是,对这个来之不易的位子,杨坚更懂得珍惜。

    在陈叔宝喝酒的时候,杨坚在批奏折;在陈叔宝跟后宫的妃子亲热的时候,杨坚在和北方的摄图拼命;在陈叔宝穷奢极欲的时候,杨坚在省吃俭用。杨坚会这么做,不是因为他比陈叔宝穷,而是因为他比陈叔宝更贪恋这至高无上的权力。

    杨坚这个位子是外戚的身份篡来的,为了防止他的下场会和几百年前的王莽一样,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对握住的权利一刻不能松懈。

    杨坚就像一台机械闹钟,只要一天没有上紧发条,可能就会停止了跳动,被人当垃圾扔出去。所以他始终绷紧了那一根弦。

    后来杨坚的作为证明,只是做一个守成的君主他是绰绰有余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如果说勤于政务萧衍做得到,定国安邦萧衍也做得到(仅限前期),要说到省吃俭用、一心礼佛、不近女色(仅限后期)萧衍比杨坚做的还彻底。

    萧衍没有做到的一点就是杨坚的这份不会满足的野心。

    北周的国都不算小,但杨坚觉得装不下他,一定要建一座大兴城。北周的地盘也不算小,杨坚同样觉得装不下他,一定要一统南北。装不下的哪里是他这个人呢,装不下的是那颗不会满足的野心。

    一个有野心并有能力实现野心的人,是一位值得追随的上级、一位可敬的皇帝、一位可怕的对手。

    杨坚并没有因为陈叔宝是个举世闻名的酒囊饭袋就轻视他,在南方给陈顼办葬礼的时候,杨坚特地派人去陈朝吊唁。跟陈叔宝的书信往来中,杨坚用的第一人称为‘坚顿首’,顿首即为磕头,此语用在外交书信中是一种非常客气,甚至是底下的姿态。

    杨坚愿意放低姿态,自然不会是想跟陈叔宝搞搞关系,只是因为当时北方还有更需要解决的突厥问题要处理。杨坚明白他还没到跟陈叔宝翻脸的时候,为了他的野心即便是卑躬屈膝他也心甘情愿。

    这一切努力也是颇有成效,陈叔宝因为杨坚客气客气就天真的认为这是一个比他还怂的软蛋,更加倍努力的花天酒地,做他的快活皇帝。

    直到突厥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杨坚马上脱掉了他软弱的伪装,像一只恶狼一般盯视着白胖白胖的陈叔宝。

    在摄图向杨坚称臣之后,讨平江南的计划再次被提上大隋朝堂的议程。

    身为帝国的二号人物高熲首先提出了一号方案。由于南北两边的粮食收获季节不同,在南方收粮种粮的农时,专门散播隋朝大军要南下的谣言,让南方屯兵,如此往返必然要耗费农时。同时派人去南方烧了他们的房屋和储粮仓库消耗陈朝的储备资源,长此以往可使陈朝财政枯竭。

    这是一个很扯的方案。

    如果把两国交战比喻成两位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这个方案就相当于一个高手想解决另一个高手的第一招是扔一块黑砖头……

    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南朝早已成为远比北朝富饶的鱼米之乡,想靠这种类似小孩斗气的方法来消耗陈朝的国力简直是天方夜谭。

    面对这个扯淡的方案,杨坚同意了。因为这个方案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消耗陈朝的财政,而是麻痹陈朝的注意力。

    当然作为杨坚手下的第一参谋,高熲的水平绝不仅限于此,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推荐了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韩擒虎。

    韩擒虎河南东垣人(今河北正定)后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东),家里世代为武将而且都以勇武著称,曾在鸡头山大破突厥的前军总管韩僧寿就是他的胞弟。

    而论武功韩擒虎可要比他的弟弟强的多,宇文邕在平定北齐的时候韩擒虎曾说降齐将独孤永业拿下了金墉城,其后又攻下了范阳城,以军功拜任刺史。在杨坚当丞相的时候,韩擒虎又迁任和州刺史。

    这个和州刺史做的并不轻松,因为和州位于北周(当时杨坚还未改朝)和南陈的交界之处,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属于南北军事文化交流(既打仗加军事骚扰)的重地,经常来这里找麻烦的不光有陈朝将领甄庆、任忠(任蛮奴)还有武功盖世的萧摩诃。但韩擒虎在和州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即便是萧摩诃这等猛人都没吃到什么好果子,全被打了回去。

    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猛将,其勇猛甚至还在达奚长儒之上堪称大隋第一猛将,原因后面很快就能提到。

    第二个人是贺若弼。

    贺若弼不姓贺,他姓贺若,是河南洛阳的鲜卑族人。

    第一个人是韩擒虎。

    韩擒虎河南东垣人(今河北正定)后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东),家里世代为武将而且都以勇武著称,曾在鸡头山大破突厥的前军总管韩僧寿就是他的胞弟。

    而论武功韩擒虎可要比他的弟弟强的多,宇文邕在平定北齐的时候韩擒虎曾说降齐将独孤永业拿下了金墉城,其后又攻下了范阳城,以军功拜任刺史。在杨坚当丞相的时候,韩擒虎又迁任和州刺史。

    这个和州刺史做的并不轻松,因为和州位于北周(当时杨坚还未改朝)和南陈的交界之处,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属于南北军事文化交流(既打仗加军事骚扰)的重地,经常来这里找麻烦的不光有陈朝将领甄庆、任忠(任蛮奴)还有武功盖世的萧摩诃。但韩擒虎在和州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即便是萧摩诃这等猛人都没吃到什么好果子,全被打了回去。

    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猛将,其勇猛甚至还在达奚长儒之上堪称大隋第一猛将,原因后面很快就能提到。

    关于韩擒虎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正史之中少有提及被封为神明的人物。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除了对于帝王的出身出世经常会有玄幻般的神话描写外,绝大部分还是很严肃的,不像本文这样经常自由发挥,关于怪力乱神之说是很少有提到(不是没有)。而隋书韩擒虎传中明确记载,韩擒虎在死前就被阴兵迎为阎罗王。

    能被立为阎罗王的人绝不是一个好惹的主,高熲也将这位不好惹的韩擒虎推荐给了杨坚,随后韩擒虎被任命为庐州总管(今安徽合肥),委以平陈重任。

    第二个人是贺若弼。

    贺若弼不姓贺,他姓贺若,是河南洛阳的鲜卑族人。

    和韩擒虎一样贺若弼也是出身武将世家,其父贺若敦是北周将领以勇武著称,曾带兵和南陈大将侯填对峙,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贺若敦在宇文护当政时期因为口出怨言被宇文护勒令自裁,临死前他嘱咐贺若弼记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牢记祸从口出日后一定要谨言慎行,第二件事是完成他的遗愿平定江南。

    贺若弼将这两件事牢记于心。当年小报告专业户王轨找他询问对于太子印象如何,他说其才能不足以为帝,等王轨兴高采烈的找宇文邕去打小报告的时候把贺若弼抬出来垫背,贺若弼又当着宇文邕和王轨的面说绝无此事,让王轨惹了一个大脸红。

    事后王轨指责贺若弼不地道,贺若弼只是淡淡的说,君主如果全部事无隐瞒就会失去大臣的忠心,而大臣如果不有所隐瞒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说完不管目瞪口呆的王轨便拂袖离去。

    能出此言说明此时的贺若弼深谙厚黑学,最起码比王轨强很多,所以在宇文赟上台之后王轨脑袋搬了家,而贺若弼得以身免。

    但贺若弼也有他非常尴尬的地方,那就是他跟杨坚有点过节,在尉迟迥举兵反叛的时候,杨坚怕贺若弼也跟着造反,所以派相对亲近一点的长孙平取代了贺若弼的位置。

    身为臣子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是件非常要命的事,贺若弼也不能上赶着为自己辩护,所以很郁闷纠结。

    好在有高熲为他出头,在杨坚询问平陈人选时,高熲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这是一句非常高的评价,何况还是出自高熲之口更是加足了这句话的分量。杨坚深以为然,不计前嫌委任贺若弼以吴州总管(今扬州一带),镇江北要冲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

    高熲的认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这两人将在随后的平陈之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最后一个高熲并没有推荐但不久之后也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是被晾在一边很久的杨素。

    自杨坚上位后,杨素就一直在默默的编纂法典。

    制定法律的工作对于一个政权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做这活儿不光要求文化素质还很考验官场阅历,施政经验。制定的法律不光要皇帝认可还得得到广大官民的认同,不然一个弄不好就跟宇文赟似得弄得天下大乱,所以能被委任编纂法律的工作人选是很严格严肃的。和杨素一起工作的同事不光有郑译还有高熲。

    郑译和刘昉不同,虽不堪大用但小用一下还没有问题,而高熲可是风头正盛的栋梁之才,深得杨坚的信任,跟他一起搭伙办事本身就是很光荣的事情。

    但被安排这份工作杨素没有就此满足,文武全才的他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闷头写书。

    理想和现实往往是两码事,当年因为站队问题杨素差点成为刀下鬼,这件事让他很长记性,所以即便是想施展抱负他也选择甘心安安静静的听从老大杨坚的吩咐踏踏实实的写书。

    这份工作也带给他相应的地位和荣耀,在开皇四年(584年)杨素因编订法律的功劳被授予御史大夫。

    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杨素就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危机,诱因是一句屁话和一个悍妇。

    这个悍妇就是杨素的老婆郑氏。在外面还算风光的杨素偏偏娶了这么一位不省心的母老虎,天天给他找不痛快,一次和老婆吵架被这个母老虎气急了,杨素突然蹦出来一句话‘哪天我要当上了皇帝,皇后一定没你的份!’。

    夫妻吵架那是很容易气急的,这句话在家里吵架用顶多算是意淫,杨素解解气气就当过去了。哪知他老婆性情实在彪悍,第二天蔫吧唧唧的就去打小报告去了,居然还把这个小报告打到了杨坚的耳朵里。

    这句话传出去那就是只可大不可小,妄想当皇帝的臣子脑袋搬家都是轻的,不被灭族就算祖坟冒烟了。

    可想而知杨素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是多想抽烂自己这张嘴,他手脚冰凉、心灰意冷,只当自己完蛋了。

    好在杨坚也是一个‘妻管严’(关于这个内容后面会说的更详细),看着可怜巴巴的杨素本着理解万岁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责罚他。不过杨素这个官是没得做了,被革职在家好好反省。

    虽是影响了仕途,好歹没有影响了脑袋,杨素感恩戴德的接受了这份处理决定。

    很快这次夫妻吵架愣是上升到了‘彪炳史册’的高度,一时之间杨素成为了满朝上下的笑柄。

    这个事件对杨素的冲击非常之大,和他同事多年深知他能力的高熲在推荐平陈人选的时候也没有把他给推举上去。

    但杨素明白,这是他翻身的最好机会,没有人推荐不要紧,他自己上。在杨坚广泛征求平陈意见的时候,杨素积极的出谋划策,提出了一揽子处理方案。

    这些方案可行性非常高,很快得到了杨坚的主意和认可,杨素凭借这些方案重新进入到了众人的视线之中。

    相对于其他人,杨素对于平陈作战的积极性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因为其他人平陈不外乎是想立功,而他平陈是要雪耻。

    杨素急需证明,他不是一个只会在家里跟老婆扯淡的软蛋,他要在江南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现在平陈的人选有了,策略有了,军队有了,国际环境也有了,只差最后一个理由杨坚就可以跟陈叔宝摊牌了。

    以仁孝礼义为基本治国之策的中国,发动纯粹的侵略战争是没有市场的。想让自己出兵站得住脚,一定要有一个相对正义的出兵借口。

    想打人了找一个揍人的理由还是很轻松的,杨坚找的这个理由是后梁。

    想当年萧绎跟他侄子萧詧闹掰了,萧詧率部投靠了西魏,并靠着这位大哥给他打下了江陵(今湖北荆州)在那里安了家建立了后梁,并向西魏称臣纳贡。

    从此不管西魏变成了北周还是大隋,后梁一直都是最忠实的小跟班。出于恶心陈朝的目的,西魏、北周还有大隋一直在善加利用这个小政权,时不时的做一点文章。

    现在杨坚准备跟陈叔宝摊牌了,这个后梁存在的意义也消失了,他打算在这里做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