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29章 自治
    处理完鲁广达之后,贺若弼的冲向了台城皇宫的宫门。

    这一刻曾在贺若弼脑海中演示过无数遍,打开这道门之后是会遇到了激烈的禁军抵抗,还是陈叔宝颤巍巍的向自己投降,更或者陈叔宝已经准备逃之夭夭,自己要想办法堵截这头金猪的退路…

    但唯一没有演示过的场景,硬生生的出现在了贺若弼面前,推开城门迎接他的居然是笑呵呵面容可掬隋朝的友军。

    而且他们还告知贺若将军,陈叔宝已经被韩擒虎韩将军给抓了,您受累了赶紧一起去看看咱的俘虏,顺便沾点喜气儿吧。

    此时在贺若弼心中奔腾的,是上百万只。

    贺若弼在前面费心费力的打架卖命,万万没想到却便宜了在后面捡漏的韩擒虎,自己辛辛苦苦折腾了半天居然只混了一个助攻…

    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形成的心理落差,让贺若弼恨不能吐血三升。

    并不甘心的贺若弼随迎接他的士兵进入陈朝皇宫后马上要求带陈叔宝过来见他。陈叔宝见到‘慕名已久’的贺若弼二话不说,直接就给跪了,贺若弼还淡定的说小国君主给大国将领跪拜是应该,你且放心到了隋朝定会给你份待遇。

    这句话曾在贺若弼脑子里演示过无数次,现在说出来也算是过过瘾。不过要是这货是自己逮到的就完美了,一想到这儿贺若弼心里那个气啊,跟韩擒虎打了照面是怎么也看不顺眼,恨不能一刀宰了他。

    事已至此贺若弼的大脑又开始飞速旋转,幻想着一切补救措施。他好歹还没丧失最后一点理智,知道对韩擒虎拔刀子不现实,转身把刀子架在相对现实一点陈朝吏部尚书蔡徵脖子上,让蔡徵起草一份只对他的投降诏书,并想让陈叔宝骑着骡子车带着这份诏书跟自己一起回去。

    可惜这一切都没能实现,想改写这段历史,以贺若弼的身份还不够格。

    这次事件对贺若弼的打击实在太大了,贺若弼不光失去了梦寐以求荣耀也失去了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陈叔宝被擒获的消息传遍江南,陈朝境内零星的抵抗也基本都消停了。作为此战的最高元帅晋王杨广带领大部队台城开始着手政权的接收工作。

    第一步是由以总参谋长高熲主持的扫尾善后工程,简单的说就是翻账本算总账。

    在这里如此繁琐的介绍三省六部制不光是要歌颂杨坚本人的个人能力,最主要的是我们故事的后几位重要配角即将在这些岗位上一一登场了。

    杨坚已经搭好了大隋这个戏台子,现在轮到他找配角登台唱戏了。

    而他走的第一步还不是选人是排除。最早支持他掌权的得力助手是刘昉和郑译二人,这叫‘定策之功’,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本来是该给他们在新朝廷里安排一个不错的位置,也......

    陈叔宝被擒获的消息传遍江南,陈朝境内零星的抵抗也基本都消停了。作为此战的最高元帅晋王杨广带领大部队台城开始着手政权的接收工作。

    有简单的常识的人都明白,江南既平,一下子接管那么广袤富饶的地盘,对隋朝的控能力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打天下靠兵就行了,但治理天下还得靠官。

    大家受不要古装片的影响,只以为当官的只会单纯的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在中国古代能当官是不容易的。因为地方官一般都身兼数职,一手抓手抓行政,嘴里还得叼着财政税收,同时还得在当地建立起威望让老百姓不至于整天闹事。这些本事少一样这个官都玩不转,欺压百姓不过是业余爱好而已,这样的人搁在哪都称得上是人才。

    人才是需要培养的,面对江南那么多地方行政区,隋朝现有的人才储备明显不够用。所有想接管江南,大部分还要靠陈朝投降过来的官员。

    既然要用这批人,就得想办法安抚他们。所以现在的扫尾工程是杨广的核心任务。

    杨广还太年轻,这么复杂的工作交给他全权处理还没到时候,好在杨坚早就算到了这一步,负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随行的总参谋长高熲。

    首先高参谋开始给陈朝的主要降臣翻账本算总账。为了体现隋朝接管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照顾江南人民的普遍情绪,算账的尺度和分寸一定要拿捏得体,既要算的合情合理还要算的大快人心才行,是非常重要的面子工程。

    作为此战中的高级搅屎棍施文庆、沈客卿等佞臣五人直接拖出去砍了。次一级的江总、姚察等人虽然没办啥好事,但也不算太缺德,得了一个警告处分。

    高熲心里门清儿,自己做这些只能是应急处理,真正拍板做最后处理决定的还得是自己的老板杨坚。所以陈朝的主要将领、官员、宗室都和陈叔宝一起打包送去大兴城听候发落。

    期间还有一段流传甚广、情节不大不小的公案。

    其广为流传版本是抓到陈叔宝后晋王杨广贪恋贵妃张丽华的美色,非要将张丽华收为己用。但高熲在陈朝皇宫清理现场的时候,发现陈叔宝床铺下面还有一封未拆封的加急军情密奏,高熲认为陈叔宝之所以就是因为只知道跟张丽华在床上所以抢在杨广之前先杀了倾国红颜张丽华。

    这并不是信口胡诌,是白纸黑字写在资治通鉴里的正规史料。不过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值得说到的故事,现在嘛先放一放,搁置一下争议,等后面再做一下详细分析。

    当杨坚接到陈叔宝已经就擒,江南被纳入了大隋版图的战报之后,杨坚第一反应是,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为了这次统一战争,隋朝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做了三四年,从开皇八年十月誓师开战五十万大军用了两个月才开拔到长江边上。

    直到韩擒虎和贺若弼渡江之前杨坚还在心里打鼓万分忐忑,甚至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没想到元宵节刚过没多久,偌大一个江南就已经跟自己姓了。

    在确认杨广和高熲发来的战报没有涮自己后,杨坚快幸福晕了。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个历史奇迹。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的战斗是中国有史以来(包括解放战争在内)所有全国性的统一战争里,历时最短、伤亡最少的一次孤例。

    三百年的分裂,确实太长了,这次分裂的结束与他的开始时那种混乱不堪、生灵涂炭的各族人民大乱斗相比,实在是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这次统一战争少了很多激情,但多了许多人情味儿。它让当时中国的老百姓避免受到更多的残害,让更多的普通人免受战火的侵袭,可以简单的生活下去。

    这一战以最少的代价换取了最大限度的稳定与和平,实乃善莫大焉。

    这江南说打下来的,不如说是陈叔宝拱手送给杨坚的见面礼,而很快两人就要进行历史性的会面了。

    开皇九年三月初六,陈叔宝和他的俘虏团正式从建康启程前往长安。这是一个庞大的队伍,随行的人每一个都是拖家带口的一大帮子人,居然排了五百里长。

    队伍中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不管从前的身份多尊贵,现在都是人家的俘虏,这次去了北边能不能活下来都是未知数,所以这支队伍的气氛非常低落。

    这个担心其实是没必要的。得知陈叔宝和他的俘虏团就要来到大兴城后,杨坚特地下令暂时征调普通民宅供这些俘虏居住,并且在他们来之前还用给这些民宅好好的装修了一下。在这一大帮子人到了长安之后,还有专人过来嘘寒问暖热情款待,生怕这些人住的不舒服、不适应,有些下人的待遇甚至比在陈朝老家还要好。

    陈朝的降臣做梦也没想到当俘虏也会有这待遇,各个激动的热泪盈眶,对隋朝人感恩戴德,这才是亲人呐!史载‘陈人至者如归’。

    隋朝这边的待遇再怎么好,但这帮人毕竟是阶下囚,正所谓人是刀俎我为鱼肉,这一刀到底会不会砍下来,这帮人心里是没底的。

    直到四月底,杨坚的处理决定终于发表了。

    这是一份充分释放出诚意、代表了正义、彰显了杨坚贤明豁达的诏书,其内容冗长而枯燥,但我相信下面听这份诏书的人一点都不会觉得无聊。

    杨坚最终没有再杀一人,降臣中最该死的孔范等人不过是判了流放,而让杨坚最恨的司马消难也只是给了一个乐户。

    相反,对绝大部分陈朝,杨坚给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江总、袁宪、萧摩诃和任忠都领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虚衔,不但小命保住了还领到一个铁饭碗。尤其是袁宪,不光得了虚衔还有实位,被任命为昌州刺史。

    最有意思的是任忠。杨坚曾当着众人的面指着任忠的鼻子骂他不忠,还表示最后悔的是没能第一时间把任忠给砍了。其实杨坚心里明白,大隋能这么easy的搞定江南,除了脑残的陈叔宝外,任忠功不可没。如果任忠真的帮陈叔宝跑出去,陈朝的地方军得了这个宝贝,天知道还会折腾出什么事端,所以也就是吓唬吓唬得了,不光任忠得了开府加仪同三司,连他的儿子也给了这份待遇,算是额外补贴。

    一众俘虏心里那颗石头终于放下来了,这封诏书的总基调很明显,对陈朝绝大部分的降臣的态度都是留位观察,好用的继续用着,不好用的放一边供着。

    这里再多提一句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跟杨坚的渊源甚深,原因之前曾提到过。这是一个让杨坚非常纠结的人,他不但反对杨坚上位,还让杨坚非常难堪。杨坚不是没想过将司马消难千刀万剐,但在陈朝众目睽睽之下,他还是忍住了。为了自己的仁义之名,为了稳定这些江南降臣的人心,司马消难不能杀。所以杨坚只让司马消难做了一个乐户。乐户就是演奏乐器的艺人,跟现在的明星们截然不同,乐户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让司马消难做乐户是一种羞辱方式。不过这个乐户司马消难并没有做太久,前后不过二十天,随后杨坚突然改主意,对待司马消难如当年他未背叛杨坚时一样。再然后,司马消难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死因待查。

    大臣还好说,陈叔宝该怎么处理?

    自古以来过了气儿的皇帝,结局一般都不会太好。因为这个人不光浪费粮食,对把他拉下位子的人来说还有许多潜在的威胁,谁也不知道哪天会不会有什么人把这家伙拉出来给自己添堵,所以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杀掉算了。

    在这个行列里,杨坚是少数派。他没有为难陈叔宝,也没有为难陈朝任何一个投降过来的宗室。

    从北周宇文氏的下场可以看到,杨坚并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他非常理智,知道什么人可以杀,什么人必杀,什么人不用杀。

    宇文氏之所以遭到灭族之祸,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对杨坚的位置就是一种威胁,为了保证自己地位的合理性,这一家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陈叔宝不同。他的昏庸和愚蠢实在是太出名了,如果江南还有人想打着他的旗号开展复国运动,估计那个可怜的人马上就会沦为笑柄。

    而且陈叔宝是陈朝正朔,万一有人拿着其他陈朝的遗孤闹事,杨坚还可以把陈叔宝抬出来以正义的名义进行讨逆。

    这是一个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的人,杨坚当然舍不得杀,而且还好吃好喝的供着,生怕他心里不高兴得个啥病先挂了。

    在杨坚的精心喂养下,陈叔宝保养的还真不错,直到十几年后才突发急病挂了(很可能是家族遗传病)。从生命的长度来说,陈叔宝也算够本了,因为他挂掉的那一年,也是杨坚残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年。

    杨坚和陈叔宝两人几乎同时登基,又在同一年去世,除此之外两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轨迹再无可比性。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陈叔宝相提并论的只有汉后主刘阿斗,而刘禅的傻还有可能是装的,陈叔宝的傻却是真真的。

    杨坚如此下大力搞这场秀,无非是想安抚江南的民心,以最小的代价完成这次政权的交替任务。

    事实上,杨坚开始做的挺不错,不过跑着跑着就跑偏了。

    由于统一战争进展的过于顺利让杨坚及下面一帮大臣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隋朝在战争中善待俘虏、不侵扰百姓,缴获的财物也只是就地封存没有往自己家里运,这些政策在江南获得非常好的口碑。

    但随后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就开始出现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江南群众的驯化。

    杨坚下令在南边推广‘五教’。这五教并不是什么江湖门派也不是什么特殊的组织,只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出来的非常简单的五条道德规范,包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如果就这十个字,杨坚也不值当的费力推广,他还很耐心的给这五教加了很多注释,什么母为什么要慈啊,子为什么要孝啊,父义有什么好处啊等等。

    推广完之后,还要强迫老百姓背,且得天天背夜夜背,还有专使检查大家的背诵情况。

    这算是洗脑了,但手段实在不怎么高明。南北朝时期儒家正统已经南移了,说句不客气的北方那些儒学都是南边玩剩下的,现在要让南方人背这些启蒙级的道德规范别说洗脑了洗脚都不好使。这让南方的广大群众觉得,自己被羞辱了。

    杨坚如此下大力搞这场秀,无非是想安抚江南的民心,以最小的代价完成这次政权的交替任务。

    事实上,杨坚开始做的挺不错,不过跑着跑着就跑偏了。

    由于统一战争进展的过于顺利让杨坚及下面一帮大臣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隋朝在战争中善待俘虏、不侵扰百姓,缴获的财物也只是就地封存没有往自己家里运,这些政策在江南获得非常好的口碑。

    但随后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就开始出现很多问题。

    苏威建议在南方推广‘五教’。这五教并不是什么江湖门派也不是什么特殊的组织,只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出来的非常简单的五条道德规范,包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如果就这十个字,也不值当的费力推广,苏威还很耐心的给这五教加了很多注释,什么母为什么要慈啊,子为什么要孝啊,父义有什么好处啊等等。

    杨坚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就真的下令在江南推广‘五教’。

    推广完之后,还要强迫老百姓背,且得天天背夜夜背,还有专使检查大家的背诵情况。

    这算是洗脑了,但手段实在不怎么高明。南北朝时期儒家正统已经南移了,说句不客气的北方那些儒学都是南边玩剩下的,现在要让南方人背这些启蒙级的道德规范别说洗脑了洗脚都不好使。这让南方的广大群众觉得,自己被羞辱了。

    出了这个馊点子的苏威还再接再厉又出了一个更馊的点子。

    他又提议在江南每五百户设置一个乡正,主管民间的诉讼问题,在律法层面实施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