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30章 传奇经历
    在苏威激情澎湃的向杨坚阐述这个政策的诸多好处的时候,一旁的李德林上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个政令的重要弊端。这些乡正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手里握着司法权自然向着自己亲朋好友,很难做到司法公正,如果照这条政策颁行下去一定会搞得天怒人怨。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亦乐乎,看着两位重臣吵架杨坚也拿不定主意,所以搬出了高熲做裁判。高熲稍微想了一下,淡淡的说,我也不清楚这个政策到底好不好,但是从两位日常的德行守来看,我觉得应该听苏威的。

    这话说的文绉绉的,其实是在骂人,而且骂的很要命,直接从人品角度对李德林全盘否决。

    高熲干嘛这么跟李德林过不去呢?在这里先细细的剖析一下李德林这个人。

    李德林的才学没得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能力也非常出众,绝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的缺点和能力一样都非常明显,就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很不会做人的知识分子,嘴还特贱,凡事都喜欢跟同僚争论一番,不为别的,就是想证明我比你强。

    他同僚们可都不是一般人,这些人里有苏威有虞庆则当然也有高熲。

    李德林怎么说也是北齐过来的降臣出身,还这么不懂得低调所以在隋朝的圈里很快就被边缘化。

    被同事边缘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最大的问题还是不会拍老板的马屁。当年明摆着杨坚要宇文氏死全家,还非得上赶着替宇文家说话,结果被骂出了会议室。

    此后一直有人打李德林的小报告,杨坚对李德林的印象也越来越差,所以杨坚也选择偏向了苏威,把这道命令先在江南试行。

    不管李德林人品到底怎么样,他提的这个建议还是没错的。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杨坚派虞庆则等人南下考察这道政令的效果如何。虞庆则转了一圈回来汇报工作说确实不怎么样,地方果然跟李德林说的一样,乡正仗着有司法权开始为祸一方,搞得江南各地怨声载道。

    虞庆则跟苏威一样都是高熲推荐过来的,两人算是一个系统里的队友。而且他跟李德林也是有过节的,要是只有小问题肯定就帮苏威给兜住了。连虞庆则都说这道政策不好,看来这道政策的问题之大真的是连自己人都兜不住了。

    事情搞成这个样不光苏威很没面子,杨坚脸上也不好看。既然这主意确实不怎么样,那就把这政策给废了吧,结果李德林又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说当初我说不能这样做你们偏要去做,现在又要改会让南边的人笑话我们朝令夕改说话不算数,如今只能将错就错了。

    李德林没发现他越说杨坚脸色越青,他在隋朝整整十年官位都没任何变动,这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了,现在还不给杨坚台阶下,可能真的是觉得自己的位子太稳定了。

    抬杠也得看对方是谁。

    又羞又臊的杨坚怒不可赦,大骂李德林不识趣同时把之前自己收集的关于李德林的小报告拿出来,新账旧账一起算。最后杨会计的计算的结果是,李德林滚蛋。

    李德林没想到后果居然这么严重,也怕了赶紧给杨坚认错,说他不敢当官,只求留一个散职能参政议政就行。

    杨坚果断的拒绝了李德林这个小小的要求,让他去湖州做刺史,赶紧离开中央。

    嘴欠的李德林心灰意冷的收拾好包裹去湖州赴任,失去理想的支撑到了任上没多久就去世了。

    客观的说李德林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物却不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家。他的意见基本都是对的,但‘对’并不是可以任性的资本,想做一个合格的家,处理事情也得圆滑,政令是死的人是活的做一个家不光要会搞政策也得会搞关系,很明显这方面李德林做的还不到位。

    不过就这样安静的退出隋朝的舞台还算不错,李德林好歹保存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他儿子李百药。反观高熲和苏威之后的下场,李德林还算是个人生赢家。

    由于苏威捣乱,之前在江南建立起来的群众基础已经被慢慢的消耗掉了,紧接着杨坚又下了一步臭棋,这让他险些失掉了在南方的统治根基。

    随陈叔宝北上的大队伍里基本囊括了江南地区所有有威望有势力的士族阶层,他们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除了像袁宪之类的极少数人能分配出去,绝大部分还是被安排到了北方定居。江南的重要地区重要的岗位是派北方的官员去接管的。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这么做并没什么错,只是杨坚对江南的上层社会改造还是太着急了,没有具体分析一下江南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和通知结构。

    陈朝的格局从东晋开始并没有太大改变,都是士族当家。这些士族的能量之大甚至已经超越了皇权,不管南朝皇帝怎么换朝代怎么换,这些士族的地位都是妥妥的。

    现在杨坚告诉这帮士族,你们的时代结束了,现在都得听我的。士族们不管从个人情感还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听这话都是很不高兴的。

    杨坚不是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只是老大当久了处理的方法也很强硬直接。他想把江南所有够得上威胁的士族全都搬回北方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圈着。

    在这个计划具体实施之前,先在江南传了一点口风过去,看看江南人民的态度何如。

    谁知一下就炸锅了。

    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数次改版,慢慢的从隋朝想把士族搬到北方变为隋朝准备让整个江南人民全部都搬到北方去。

    仔细推敲一下就能发现让江南的全体民众都搬到北方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但谣言的杀伤力实在太厉害了,大部分群众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怀疑精神,还是选择相信这个神奇的谣言。

    能强迫人背‘五教’的皇帝,还有什么荒唐事办不出来呢?饱受‘五教’摧残的江南人民被激起了普遍而强烈的反抗情绪。

    还是得说这次的全国统一进行的实在太顺利了,江南很多土豪并不甘心稀里糊涂的就这么当了奴,在一些有心人的极力诱导下民众的抵抗情绪再次猛然高涨。

    隋朝在刚刚平灭陈朝仅一年多之后,一场席卷江南全境的大骚动、大叛乱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开皇十年(590年)

    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集体叛乱行动。其中高智慧、汪文进、沈玄懀聚拢了数万人实力雄厚,不但开始称帝还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剩下的蔡道人和王国庆等人有手下几千人,自我感觉称帝还欠火候所以自号大都督。

    不管是称帝还是称都督,这些人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妄图让国家再次分裂成之

    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了一统全国的大好基业,杨坚怎么可能让这几只秋后的小蚂蚱乱蹦跶。他准备派一个靠的住的人,去清理这些小杂碎。

    平陈战役才刚刚结束,在江南有过赫赫战功的人不少,但杨坚首先就PASS掉了韩擒虎和贺若弼。

    抓到陈叔宝之后,杨坚本来对韩擒虎和贺若弼都很欣赏,奈何回到首都之后这两人就一直在自己的耳边争吵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吵到最后杨坚都烦了,在他俩中做了个中间人和了和稀泥,两人都受到褒奖才把这事给压了下去。

    他俩不知道这么吵架邀功已经在杨坚心里埋下了阴影,一个功劳争的没完没了明显是不争气。所以杨坚把再平江南的任务交给了另一边稳稳当当的杨素。

    贺若弼曾点评隋朝诸将‘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言下之意他才是大将之才,其他人不过尔尔。

    从当年卖王轨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贺若弼也算是心机深沉之人,可终究还是深的不到位。他本来就不是很讨杨坚喜欢,只是因为能力不错为人也够低调才被杨坚抬到了前边。

    他爹是怎么死的,他以前记得,现在估计忘了。那是用命总结出来的经验,忘了就得用命还。

    贺若弼不但太高估了自己,还太小看了杨素。

    说杨素猛将倒还中肯,说杨素非谋将,简直就是笑话。

    不要因为杨素怕老婆就以为他是一个窝囊的小角色,整个隋朝中最不好惹的就是有‘妻管严’的人。

    如果给隋朝所有的大臣个人能力排排序,杨素不是最谋的,也不是最猛的,但他是综合实力第一位,连高熲都要靠边站。

    同时排在第一的还有地位最稳和心性最狠。

    江南的叛军们抓到隋朝派过去督导他们背‘五教’的官员,处理的方式是把肠子抽出来把人剁了当饭吃…人家不过是督导大家背课文嘛,都是混口饭吃用不用把师生关系搞得这么僵啊。这帮叛军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做事风格也算够狠了,但要跟杨素比起来,这些人就像小绵羊这样温顺。

    江南叛军只是找别人的茬,杨素则是先找自己人的茬。

    在开战之前,他先找一些偷懒、不听话犯了点小错的小兵,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二话不说拉出来就给砍了。打仗的时候也只是先派出一二百人的小分队出去,这些人可不是只进行试探性攻击,任务要求是攻必取战必克,赢不了就不用回来了。如果实在打不下来,退回来怎么办呢?一个不留,回来几个砍几个!

    更可怕的是杨素看着尸山血海,竟然还谈笑自如,如此狠辣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光听听就脖子发凉,全身起鸡皮疙瘩。

    有这么一位不好伺候的领导,在他手下混日子是有多难。还没跟人打就先杀自己人,这样得队伍能有战斗力吗?

    有的,而且还非常强!

    杨素不是傻子,他杀的人都是混日子的,留下来的当然就不是混日子的人。而且杨素不光杀人痛快,赏人也痛快。只要有功甭管多小,哪怕别人打人你只是上去踹了一脚,也有钱拿。

    旧社会当兵是一份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这条命给别人拿去和给自己人拿去区别都不大。而当兵的部分也是社会底层中最好勇斗狠的人,不光喜欢拼命,也喜欢拿钱。

    能一立功就给钱这份魄力和资本也不是那个年代每个将领都具备的,所以别看杨素杀自己的兵杀的High,别的部队里有理想的兵也是挤破头想往杨素的队伍里钻。

    杨素靠着自己狠辣的个人魅力,凝聚出一支没有兵油子也不会混日子,有着极度冲动的立功欲望,作战能力异常彪悍的部队。

    可见,杨素可不是吃素长大的。这是一位顶级的狠人和猛人。

    江南的叛军们遭殃了,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跟他们打架的军队怎么瞳孔好像都是铜钱做的,还是带闪光的那种。这帮人一点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不管前方多高的城墙、多深的壕沟、多少队友的尸体都不理不顾,一门心思就是不要命的往前冲(不往前冲,命也没了)。

    可是还得说可是啊,即便杨素这等猛人带着这么强横的部队,这场仗也不好打。

    毫不夸张的说,这次的平叛剿匪战比之前的平陈统一战的难度还有高两三个档次。平陈好歹还有个重点,只要抓住皇帝陈叔宝发几封诏书,战争基本就可以结束了。而这次的叛乱不同,到处都是草头王,互相之间并不隶属,干倒了一个又站起来十个,打不过大不了跑山里窝着躲一躲风头,等你走了再出来继续蹦跶。

    此战中跟随杨素一起南下的悍将史万岁就陷入这等游击战术的泥潭之中。

    史万岁带了两千人,在南方翻江倒海攻破无数叛军老巢,前前后后打了七百多战,战线打了一千多里地都没有打完。

    江南深山老林中的地形何其复杂,史万岁进去之后打着打着都打迷路了。自史万岁进山之后长达一百多天杳无音信,隋朝众人都以为这个人就这么没了,已经开始商量怎么给他准备后事了。好歹史将军还颇有浪漫主义精神,将自己的事迹写成书信放在竹筒做的漂流瓶里,这个漂流瓶又辗转流到了主帅杨素手中,杨素把史万岁的事迹又转发给了朝廷。杨坚读了这篇小说一般的奏疏感动的稀里糊涂,好在丧事还没办,马上嘉奖史万岁给他升了官,把丧事变成了喜事。

    连史万岁这等硬汉都被连绵不绝的战斗摧残至如此,可想打这场战斗是多不容易。

    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作为此次平叛的主帅,杨素是很开心甚至有点小兴奋。

    不好打才是最理想的,要是好打怎么能体现他杨素的本事呢。

    杨素高高兴兴展开了愉快的江南平叛之旅。

    在杨素大刀阔斧的进行这次平叛之旅前,先进入一下广告时间,插播一段一位草根奇人的神奇经历。

    这位小主角名叫麦铁杖,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草根气息。此人是广州始兴人,平时‘以渔猎为事,不置产业’,说白了就是靠抓鱼打鸟混日子,混一天是一天的混混。

    熟悉中国古代史书编纂规律的人都清楚,如果不是贵族豪门之后,一个普通的小混混想混到载入史册的程度,不是很难,是不可能。

    所以麦铁杖不是小混混,他是大混混,而且还混出了名堂。

    在太建年间因为游手好闲,年轻时的麦铁杖在老家集聚一帮跟他一样游手好闲的小伙伴们组成了一个犯罪团伙,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麦铁杖以及他的犯罪团伙到底犯了什么罪,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犯过的事不会太小,因为这个团伙被捣毁的时候,抓他们的是欧阳頠(音伟)。欧阳頠时任广州刺史,是广州地区的军政一把手,如果麦铁杖他们只是几个犯不着用这么高级的高射炮。

    这位欧阳頠是麦铁杖的第一位伯乐,他抓了麦铁杖之后就把麦铁杖收为官奴。

    官奴这个称呼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提到官估计很多人都会精神振奋大喊一声我知道。没错所谓官奴跟官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就在性别上,男的就叫官奴女的就叫官。

    这是一个没有人生自由,前途异常灰暗,终生只能沦为玩物的悲惨职业。要是落在达官贵人手里可能还好点,要是不幸主人是一位混的也不如意甚至心理变态的家伙,那简直生不如死。

    既然说欧阳頠是麦铁杖的第一位伯乐,那麦铁杖被分配的到的主人终究不会太次,相反还好的很,因为这主家姓陈名书宝,时任陈朝第五代皇帝,麦铁杖的工作更是惬意就是站在陈叔宝后面给他撑御伞。

    这份工作只要是看过古装电视剧,里面有皇帝出没的观众都不会陌生,上镜率颇高。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前途,但和之前游手好闲做盗贼比起来已经是一份非常光明的职业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一个被抓了的盗贼,怎么可能会被安排到了皇帝后面撑伞呢,难道就不怕有危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