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43章 星移
    就是在这半年时间里,即将风云变幻斗转星移。

    章仇太翼一语成谶,到了四月份,杨坚突然觉得身体不适。当然这是官方的说法,事实上杨坚是身染重病,不得医治,而且病情越来越糟,到了七月份甚至只能躺在床上,连地都下不了了。

    杨坚知道自己大限当至,甚至把文武百官都叫到仁寿宫,与众臣诀别,开始交代后事了。

    这一天是七月初十,随后的三天将会发生很多很多事。

    这几天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杨坚是等死,其他人则是在等他死。这个场面很悲哀,却又很现实。

    在杨坚病危之际,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人围绕在老皇帝身边侍疾。这帮人既不是医生又不是杨坚的儿子,侍哪门子疾,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等杨坚蹬腿的时候发布遗言诏书。

    最应该在杨坚身边侍疾的太子杨广还是按照老习惯避嫌,并没跑到老爹身边。这不代表杨广对此事不在乎,因为他早就搬到了杨坚隔壁,为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消息。

    能给他传递消息的人,自然是老搭档杨素。

    杨广一生小心谨慎,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跟杨素有接触招惹非议,所以写了一封密信托人转交给杨素,询问老爹的情况。而杨素受到密信后马上也写了一封密信给杨广。

    但是这个环节出现了纰漏,送信的宫人居然把给本该给杨广的密信误送到了别的地方,更不幸的是,收信人是杨坚。

    问题严重了。

    既然是密信,里面写的当然是皇帝快不行了,后事该如何安排才能顺利登基云云。这内容本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让杨坚知道了,就不好玩了。

    老子还没死呢!分家也不看看时候!杨坚大怒。

    而更可气的是,宣华夫人陈氏哭哭啼啼的跑到老皇帝身边,说太子她。

    不光惦记老爹的家产还惦记上老爹的女人!杨坚对这个猴急的儿子失望透顶,震怒之下叫身边的柳述和元岩马上去找杨勇。

    在这个的时刻,杨坚想召见杨勇对杨广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杨广情急之下顾不得许多,找来杨素商议对策。湖杨素心中马上有了计较,利用职务之便他矫诏召东宫的士兵到仁寿宫戍卫,并让杨广的心腹宇文述和郭衍统一管理务必看好门,不得让人随意出入,同时召黄门侍郎张衡进仁寿宫侍疾。

    随后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每个故事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个国家的老皇帝,在位二十三年的隋文帝杨坚,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夜晚去世了,享年六十四。

    虽然史书中对此事记载的很详细,并言之凿凿,但这个故事还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上述故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符合行为逻辑。

    问题最明显的是杨广宣华夫人陈氏这段桃色绯闻。此绯闻流传甚广,历来是佐证杨广荒无耻的重要证据之一。可这段佐证完全不科学。

    杨广为了谋求帝位,已经隐忍克制了将近二十年。在老爹即将驾崩,自己即将取而代之的关键时刻,需要他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怎么就差这几天忍不住了非得一下宣华夫人?

    更奇怪的是宣华夫人的反应。陈氏是陈叔宝的妹妹,号称江南第一美女,其不光有姿色还有头脑,在独孤伽罗还在世的时候,讨尽欢心成为独孤伽罗亲准可以让杨坚一亲芳泽的妃子。这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女人,跟杨坚也谈不上感情深厚,撑死了算个炮友。而杨坚毕竟是年老体衰了,杨广可是正当壮年,不但人长得帅又是此时国家正统继承人,就算是两人发生点什么,也该是通奸而不是更不会为这个事跑到垂死的杨坚面前告状。事实上为了让杨广当太子,陈氏也是出过力的,在这么关键的节骨眼儿上突然转型当个贞洁烈女,非常不现实。

    杨坚的反应也不自然。在年初他移驾仁寿宫时,已经让杨广替他处理朝政,除了一个正统的名分该给的都给了。看到一封密信就临时想见一见四年都没见过一面的大儿子杨勇,甚至改立继承人,这不符合逻辑惯性思维。这封密信的真伪都还没确定呢,要是有心人伪造的呢?杨坚此时的正常反应,不应该是见杨勇,而是见一见杨广,至少骂两句出出气也好。

    最不科学的,是柳述和元岩的效率问题。退一万步讲,杨坚真的想不开了相见杨勇一面,柳述和元岩可是在第一时间得到的消息,而杨广这边还跟杨素商量了一下对策问题。杨勇就住在杨广家边上,杨素去东宫调兵和柳述他们找杨勇基本是一条路上。可杨素既要带一帮兵还得安排几个管事儿的任务,而柳述只需要找到杨勇,带走就OK了,以这个时间差计算,杨坚至少应该先见到杨勇才被软禁起来。任何一个资料里面都没有显示,这个夜晚有杨勇的参与,既是说要么柳愿意放弃最后一个可以整翻跟他不对付的双杨组合的机会,消极怠工不去找杨勇,要么就是这段资料是编出来糊弄人的。

    对历史这么严肃的事情,窃不敢胡编乱造,不过我个人比较偏向第二个结论。就算这段材料不是胡编的,至少不会很真实。

    此言也绝对不是为杨广做无罪辩护,作为此案中的最大受益人,杨广有着充分的作案动机和作案条件,他有必要为他爹杨坚的死亡负责。

    至于杨坚到底是被砍死的、毒死的还是气死的这一类作案的细节,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因为这并不是重点。

    杨坚,异军突起于乱世之中,宛如阴云下一道惊雷,劈碎了无数迷尘,使中原大地结束了将近三百年的分裂与混乱,重新归为一统。他一众手下,韦孝宽、高熲、杨素、苏威、长孙晟等等,每一位都堪称那时的最优秀英雄豪杰、治国之能臣。他在这些人的辅佐下,亲手建立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他让这个国家的子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经营自己美满的家庭。他完美的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

    在那个夜晚,属于杨坚的时代,落幕了。尽管他的结局可能是死于非命,但却没有更多的遗憾,因为他并不孤单。

    其年冬十月乙卯,杨坚的遗体被送入太陵。

    那里有他挚爱一生的妻子独孤伽罗,两个相爱的人,终于在这里永远厮守,完成最后的誓言。

    剩下的世间中那些是是非非,对这对他们再无任何妨碍。

    杨广很忙

    对一个三十六岁的中年人,双亲两年之内接连去世绝对算不上是好事。当然要是老人能留下一笔客观的遗产那就另算了。

    这段时间杨广很忙。虽然不需要翻箱倒柜的找他爹藏起来的存折,可新皇帝接班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各项事情都需要打点妥当,杨广忙着办葬礼,忙着搞定大臣,忙着搞定自己亲戚,忙的甚至没时间缅怀一下自己的老爹去世带给自己的痛苦——如果有痛苦的话。

    这段时间杨广累的四仰八叉,辛苦归辛苦却也乐在其中(换了谁谁都会乐)。他求的只是顺顺利利接班,中间别出什么岔子。

    可中间还是出了个岔子。

    杨坚去世的时候还是七月份,但到了十月份遗体才被放进了太陵。怎么算这个遗体告别仪式拖得也实在是太长了点。七月份正是酷暑当头,说句好说不好听的,就算经过加工处理,连着放三个月这尸体也会熏的让人受不了。何况老爹的遗体还不能随便乱放,从仁寿宫搬回来就一直放在大兴前殿,也就是杨广的新办公室隔壁。

    百事孝为先,中国自古就讲究孝道,更别说皇家丧事。再不地道的国家接班人,胆敢像宇文赟那样胡来的也不多,不但会背负千古骂名,在时下都会被人戳脊梁骨。就算不为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考虑,杨广从个人形象出发,再忙也不应该把他爹放这么长时间。

    但这段时间杨广真就有一个比他爹下葬更重要的事得处理。

    事情源于杨广在翻找杨坚遗物的时候,‘碰巧’发现了一封遗诏,里面他爹千叮咛万嘱咐,在其死后无比要杨勇陪葬。所以呢杨广就照办了,而且还超额完成老爹的嘱托,不光送杨勇下去陪他,连他几个孙子(杨勇的儿子)也送下去陪他。

    这封遗诏很明显,是杨广伪造的。为了清理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杨广下了杀手斩草除根,还很道的把脏水往刚死去的老爹身上泼。

    这里多说一句题外话,这俩兄弟这仇其实还没算完。在一千四百多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013年4月,扬州以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现了两座古墓。经调研研究,确认为里面埋的是杨广夫妇,而是这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板,叫杨勇。

    千年之前一个叫杨广的人杀了一个叫杨勇的人一家,千年之后一个叫杨勇的人把这个叫杨广人的坟刨了个底朝天,两人也算打合。

    做人还是厚道点,好。

    还有,壮哉我大房地产商。

    由于杨广谋害杨勇的手段过于低劣,太容易被人拆穿,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很清楚。不说是因为事不关己,而对于某些觉得跟自己有关的人,就不同了。比如说杨广的小弟,杨谅。

    杨家五个兄弟中,杨谅是最小的一个。也正是由于年纪轻,杨谅并没有被卷入几个哥哥之间血腥的权力斗争,只是个观众,在一边眼巴巴的看着。

    论资排辈,杨谅是距离皇位最遥远的一个皇子,是以谁都没有把这个小皇子当回事。但这不代表杨谅不把自己当回事。

    杨广杀完杨勇之后,又派人通知在外地工作的杨谅回家参加老爹的葬礼。

    在杨广看来,他是叫这个硕果仅存的兄弟见老爹最后一面是例行公事,在杨谅看来,杨广是想要他的命。

    因为通知他回去的诏书跟杀杨勇的诏书一样,是以杨坚的名义发出来的。也就是说,都是伪诏,如果这么傻不愣登的回去,说不定下场会和他大哥一样惨。

    其实杨谅想的有点多,他和二哥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把这个弄死又没啥好处,这种事杨广是不会办的。

    不过杨广确实有其他的想法,他想要的不是杨谅的命,而是他的地盘。杨谅是并州总管,并州既是今天的太原,是拱卫京师长安的军事重地。杨坚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分给杨谅看管是老传统,但杨广非常清楚对这个弟弟的斤两,还把并州交给他并不放心,所以有心换个靠谱点的人接替杨谅,唯恐自己面子不够大,才把老爹抬了出来。

    万万没想到,杨谅会狗急跳墙。一直默默无闻的杨谅在脑补他哥要害他之后,居然想要造一造反

    杨谅固然是个眼高手低的公子哥,但他想造反还真不是玩玩闹闹的小事情。

    作为家中的老幺杨谅颇得杨坚宠爱,也舍得给儿子下本。分给杨谅治下的并州可不止现在一个山西省这么简单,辖地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达雁门关,南抵黄河,范围大致相当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的一部分等诺达一块地盘,光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就有五十二个。

    这些地方大家看着可能有些眼熟,这些地方基本包括了原来北齐的全部领地,而且都是隋朝重要的募兵基地,民风肖勇盛产精兵。杨谅本身就豢养了数万人的嫡系私军,然后随便一扒拉,手上又握着三十万人。

    这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军事力量,并且杨谅手下也都很支持杨谅造反。确切的说,是两个人,一个是萧摩诃,一个叫王頍(音亏,三声)。

    萧摩诃是老熟人了,在陈朝被灭之后,这位老将被放在一边没人得理,是以郁郁寡欢,现在知道杨谅有心造反,便站出来表态支持,想着枯木逢春,在进棺材之前再玩一把大的。

    另一个王頍跟萧摩诃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是王僧辩的儿子,换句话讲是俘虏的俘虏,这样一个人在隋朝也很不招人待见。说起王家还真不缺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王頍自幼熟读兵法,记载他‘有奇略’。

    能当的起这三个字的人可不多,王頍确实有几分本事,他不光支持杨谅造反,还给出了一个可行性非常高的战略部署。

    王頍建议,由于杨谅手下将士们的老家都在函谷关以西,要想用这些兵力成事,一定要先拿下函谷关稳定军心,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长安。退一步,如果不想和杨广正面硬杠,只是占着现在的地盘和杨广僵持,那就在关东重新募兵,以防止军变,再作打算。

    王頍提出的建议还是非常符合杨谅的实际情况的,提出的两方面建议把杨谅能做的套路都考虑到了,是个有两把刷子的人。

    但凡轮到管事的做选择题,都很能看出水平如何。杨谅觉得俩个主意都不错,哪个都不想放弃,干脆来了个多选,两个策略一起用。

    杨谅确实太嫩了,这两步棋一个是进,一个是退,怎么能一起选,你以为是在跳探戈?手底下人都不知道这主子是想打闪电战还是打持久战了。

    更荒唐的是,杨谅还举起了让人哭笑不得的造反旗号,杀杨素、清君侧。

    这是一招烂得不能再烂的臭棋。皇帝新死,杨广还未即位,最合理的口号应该是质疑杨广的合法性再以正义之名出兵。可现在杨谅居然先承认了杨广的皇帝身份,再以诛杀大臣的名义造反,这么烂的号还不如不喊,说出去都让人家笑话。

    对杨广来说,杀人不是目的,消灭权力竞争对手才是紧要的。只要杨勇死了就可以,因为杨勇曾是太子,而杨勇的几个儿子,只是王。确定自己王位合法性后,杨广也不会去较真这几个侄子是否清理干净,对云妃的几个儿子下杀手的也就是手下为了迎合他。

    杨谅是有一颗造反的心,可惜斗争经验实在是不足,虽然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并不知道这个反到底该怎么造合适。

    在杨谅犹豫不知是进是退的时候,手下又蹦出来一个叫裴文安的人,继续建议,让老弱病残驻守在当地,同时派出精兵攻取蒲津关,然后包围长安城,这反就造完了。随后裴文安还给出一个让杨谅非常心动的任务时间周期,十天!

    与王頍粗略的战略建议相比,裴文安的策略更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杨谅终于动心了。

    尽管战略有问题,口号不咋地。杨谅的实力毕竟摆在那里,他发起狠来也是很吓人的。随后调令各路将领在河南河北等地驻防,让后派裴文安攻取蒲津关。

    蒲津关位于现今永济附近,是晋阳(太原)到长安(西安)最近的黄河渡口,跟长安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二百公里。如果蒲津关真的像裴文安计划的那样轻易拿下来,就可以在那里做切入点源源不断的紧逼长安,到时候杨广的处境真的挺凶险。

    那裴文安到底能不能拿下蒲津关?

    可以,而且还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