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44章 野心
    由于信息交流不畅,杨谅虽然准备造反,但只在他们小圈子里内部交流,并没有被传的人尽皆知,是以蒲津关的守将也没有听到任何风声。裴文安跑到了蒲津关,以杨谅进京的先头队伍的名义大大方方的进去了,兵不血刃就控制住了这个战略渡口。

    拿下蒲津关意味着杨谅的造反取得了阶段性的优势,如果照着裴文安的剧本继续演下去,跟杨广的夺权战争胜负犹未可知。

    裴文安摩拳擦掌准备施展自己的手段。在裴文安看来权力和财富就在眼前,只要后续部队跟上,他就可以将长安城包围住。在杨广还未即位之前,并不明朗,军事又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各路人马都会持观望状态,只要一点一点的扩充自己的优势,相信很快会有更多的人前来归附,而裴文安这个名字将在史书上留下赫赫威名。

    可惜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裴文安的美梦彻底破灭,他被迫带着手下,离开处心积虑刚刚才进驻的蒲津关。

    迫使裴文安离开并非是杨广那边对他们造反有了反应,而是因为他的主子杨谅改主意了。

    杨谅怂了,眼看就要跟他哥交上手,小心脏就承受不了压力。他放弃了战略主动权,下令本该对裴文安支援的纥单贵拆毁渡过黄河的木桥,驻守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并把裴文安召了回去。

    裴文安正准备一展拳脚,怎料居然还没发力就被调回去了。等见了杨谅,哪里甘心这么不了了之,最后努把力劝杨谅,咱们办事务必要行动隐秘,动作迅速,你又不亲自上前线,还把我从前面调回来,这仗怎么打?杨谅倒是干脆,他也不知道怎么打,也不搭理裴文安,自顾安排起了防御阵线。

    裴文安进驻蒲津关还是有用处的,起码让杨广知道了杨谅确实造反了,仓皇之下也急急忙忙的调集军队准备镇压。

    正如裴文安判断的那样,杨广的根基并不牢靠,并没有多少可用之兵,挖了半天也仅仅挖出来几万人,和杨谅手上的三十万大军相比,劣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兵力不足,但杨谅的叛乱也不能不管,杨广下令右武卫将军丘和为蒲州刺史,镇守蒲津关。由于实力差距太大,丘和到了蒲津关也是到处碰壁,跟纥单贵交了几次手,节节败退下来。

    杨广看丘和没能撑起来场面,心慌的厉害,如果不能打几个胜仗来稳定人心,备不住身边就有人会反水。

    一定要把这个摊子撑起来!

    还好杨广身边并不少能撑场面的人。

    杨广往身边一瞄,杨素,你上!

    杨素领命而出,走的时候带了五千轻骑兵。这些兵仍不占优势,可人的名,树的影,任何仗,有杨素在就算打赢了一半。

    到了黄河岸边,杨素趁着夜色带兵渡过黄河,在清晨之际开始发起进攻。战斗进行的非常顺利,还没睡醒的纥单贵跟本不是杨素的对手,简单的照了一个面后,大败而逃,杨谅任命的蒲州刺史王聃看着形势不对,利落的向杨素投降。

    拿下来蒲州这个关键据点,形势就没这么严峻了,杨素在蒲州静静等待援军,等兵力凑够了四万,才大手一挥向杨谅的老巢晋阳进发。

    杨谅不但失去了前期的战机,还犯了分兵防守的兵家大忌,哪里都想守,结果哪里都没守成。

    与此同时,经杨素的举荐原江州刺史李子雄与相州刺史长孙晟在山东开始招募兵力,跟杨素一起配合作战,打的遍地开花。

    这回换杨谅着急了,连忙命令赵子开带十万人守卫高壁(今山西灵石南)。

    高壁周围的多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据点,而赵子开手下十万人的架势摆的也非常足,军势拉开了五十公里,远远的看着还是很唬人的。

    杨素来到赵子开的据点下面,也觉得硬攻代价太高,决定用奇兵抄小路攻击赵子开的侧翼。杨素到了山谷中安营扎寨,并准备在队伍里挑了三百人的守住这个营地,随后带大部队再往前冲。

    杨素手下这些兵没见过世面,看赵子开兵多势盛,都不愿意上去送死,争着留守名额。这些人肯定是没跟过杨素打仗的新兵蛋子,不太了解杨素的脾气,这可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杨素在了解情况之后把挤破头选出来的三百个‘幸运儿’集中叫到军营外,下令三百人全部斩首!然后冷眼扫视周围看傻了的士兵,问,还有没有人愿意留下来?这下一个愿意留下来守营的都没有了,大家普遍觉得杨素比赵子开的十万大军,还可怕,咱们还是去打仗吧…

    如众人所愿,杨素接着驱马赶路,来到了赵子开驻地的北面,也就是其大后方。趁着赵子开没有丝毫准备,鸣鼓烧营,发起猛攻。

    杨素哪是赵子开这等三流将领可以当得住的角色。杨素带兵一个打赵子开三个根本不成问题,很快高壁就被告破。

    赵子开一完蛋,杨谅觉得自己也快完蛋了,因为他手下再没什么可用之人,只能自己抡胳膊上了。

    杨谅亲自带了十万人驻守蒿泽(今山西汾阳北一个湖泊),准备在那里抵御杨素。不料正好下了一场雨,杨谅觉得对出兵不利,又想缩回去。

    王頍最后苦劝杨谅,现在咱们主场作战兵力又占优势,好歹打一打,不能再退了。杨谅铁了心要走,王頍也留不住,无奈只得跟随杨谅退守清源(今山西清徐)。

    杨素的部队很快杀到杨谅跟前,如王頍所料,一支一直在撤退从的军队,虽然人数占优势,却根本不是老将杨素的对手。短兵相接之后,杨谅所部留下了一万八千具尸体,仓皇逃回晋阳城。

    这一万八千个亡魂中,还有一个叫萧摩诃的老将军。想当年萧摩诃南朝一代名将,英雄一世可惜生平最后两战打的都窝囊至极。也怪萧老将军都七十多岁了,还陪二十多岁不懂事的杨谅玩造反游戏,至此晚节不保,暴尸荒野。如果有来生千万要张长记性,至少跟个靠谱点的主子。

    晋阳再也不能给杨谅安全感,因为来到城下的不光有杨素,李子雄和长孙晟也杀了过来。也就是说,杨谅被包围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良机之后,杨谅选择了唯一的出路,投降。

    折腾了两个多月后,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造反运动以杨谅的全面失败告终。

    新皇帝的野心

    仁寿四年,十一月二十日,陈叔宝突发急病,卒于在长安的居所内。

    身为之君,陈叔宝居然能白吃白喝的被隋朝养了十六年,才变从一个胖子成一个死胖子,这条命甚至比圈养他的杨坚还多坚持了半年多时间,简直是中国古代的人道奇迹。

    这十六年里,陈叔宝在长安城除了管吃管喝,基本就没人得理。但现在他死了就不一样了,杨广还煞有介事的给陈叔宝办了一场葬礼,追赠他为大将军,还有长城县公,并送给陈叔宝一个比较合理的谥号,炀。

    在《逸周书,谥法解》里,炀为恶谥。其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将一个好好的国家稀里糊涂的搞没了,杨广觉得没有比‘炀’更合适陈叔宝的谥号了。

    此时的他绝对不可能会想到,在十五年之后,他会被封为和陈叔宝一样的谥号。很明显十五年后杨广的姨兄李渊给他的这个谥号带有强烈的侮辱性。

    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谥号是怎么回事,不过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来源于电视剧的观众可能并不太了解谥号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

    我们都知道杨坚也称隋文帝,文就是杨坚的谥号。不过请注意,杨坚还在的时候,是不能叫他隋文帝的,因为谥号是他的接班人也就是杨广给他起的,是对他的人生总结。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被叫做隋X帝,唐X宗,是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BUG。

    当然,本文为了叙述方便顺口也会这么用,因为我可以确定他们已经死了,所以这个不算用错。

    除了皇帝,只要是有作为的大臣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名流在死后都有机会被赠予谥号,这个谥号是官方认可,可以流传下去的称呼。有的人其谥号甚至成为他的代称,比如曾国藩称为曾文正,岳飞叫做岳武穆。有好谥号就有坏谥号,像秦桧的谥号开始是‘忠献’后来被改为‘谬丑’,啥是好谥号啥是坏谥号,只要有简单的文字理解能力,一眼就看得出来。

    人这一辈子成不成功全看追悼会,追悼会会办的成不成功,全看谥号起的好不好,流传的广不广。

    这对古人来说是大事。

    在皇帝的各种谥号中,文是个很不错的谥号,其含义什么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我觉得杨广在给他爹起这个谥号的时候,是存有私心的。按照谥号的习惯,文一般与武相接,像姬发给他老子姬昌起名叫周文王,所以他儿子给他起名就叫周武王。所以我相信杨广自己觉得,隋武帝才是他应有的谥号,虽然这个谥号从来没有被用到过。

    想要在杨坚之后,被称为‘隋武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姬发谥武,那全是靠他一刀一枪把大周的江山打下来才有的资格,像曹丕就老老实实的供他爹曹为魏武帝而自己就当个魏文帝。

    杨坚北平突厥,南灭南陈,结束乱世一统天下,居然只当个‘文’,杨广想当个‘武’能拿出什么业绩来?

    在杨坚之后,杨广除了解决杨谅,放眼整个东亚,都没有能让他捣鼓一下的对手。想打场硬仗,估计得去找跟他同期的同学,中亚的默罕默德先知或者找欧洲拜占庭的福卡斯…

    没有硬仗可以打,不代表杨广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公元605年,杨广给他统治的第一个年头起了气势够足的年号‘大业’。

    业是来自于印度佛教文化的舶来词儿,指人的作行作为,也指成就和功劳,大业就是说大功劳、大成就。单从这个年号就可以看出,杨广在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干劲儿就很足,对自己要办的事情也是非常期待的。

    不过这只是个新上台一把手的主观意愿。当年宇文赟上来的时候,干劲也很足啊,用的年号什么大成、大象,听着跟大业一样一样的,结果又怎么样,还不是闹了两年就趴下了。想要配得上这个年号,还是得拿出成绩来说话。

    到底杨广能做出一番什么业绩来呢?

    杨广,我可看好你哦~

    杨广的事业规划

    作为知名的历史人物,并且是皇帝这个特殊岗位著名的反面教材,杨广天生就被贴上了很多不是很好的标签。

    按照史书上的各路记载,你几乎可以把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好的词儿全用在杨广身上。诸如荒淫无耻、卑鄙下流、弑父杀兄、麻木不仁、扰乱人伦、阴险狡诈、残暴多疑,还有等等龌龊话就不多列举了。

    看起来,杨广就是一个败类、人渣,应该被晾干在墙上而不是被生下来的祸害。

    想要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毕竟咱们跟人家都不是很熟,随便骂人总是不好的,至少要看看人家到底办了啥事,到底值不值得骂或者该怎么骂,骂起来才能有底气,而不是单纯的情感发泄。

    在分析史料之后,我觉得,有些谩骂说到了点子上,但有些跟史实是不相符的。

    历史上的杨广跟普遍印象中的杨广,是很不一样的。

    虽然他可能杀了他爹,确实杀了他哥,诬陷过他的弟弟,还睡了他爹的小老婆(宣华夫人陈氏),办过许许多多的龌龊事。可这些事情都不是能为一个皇帝定性定罪的错误,因为很多被称为‘明君’的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事实上杨广并不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上位之后吃了刀子的政敌,数来数去也就杨勇这独一份。之前替杨勇等人求过情的裴肃只是不被重用,还是后来有人为了拍马屁才把裴肃调到了岭南永平(今广西藤县东北),听说后来在岭南干的还不错。上一直跟他对立的柳述,传说中还想改立杨勇为帝,结果也没有被判死刑,只是被流放到了广大龙川,过了几年才挂,死因是水土不服。最该杀的人,除了杨勇就该算他的宝贝弟弟杨谅了,虽然没成事可杨谅的叛乱也吓得杨广够呛,这种货真价实的谋反论罪当诛,朝中要求杀杨谅的奏折能堆座小山,但杨广念及兄弟之情只判了杨谅一个终身监禁。

    和杨坚一上台就搞的大相比,此时杨广造的杀业只能算是小儿科,都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在朝中像苏威这样没啥流派的老臣还能接着干仆射这等,而且杨广曾经的主要政敌之一高熲都被启用,虽然只是个管礼乐的闲差,但这是个态度问题,至少看起来杨广还是很宽容的。

    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何况是新皇帝。杨广上台之后变化还是蛮大的,同样是演技派,杨广的要比前辈宇文赟技术好得多。

    之前为了迎合杨坚,杨广拼命的洁身自好。而上台之后,不但收了宣华夫人,还一个劲儿的扩充后宫,并在宫中大搞音乐会,一点儿没有当年把乐器放着吃灰的觉悟。

    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现在提出来是因为这意味着原来那个作风低调含蓄的杨广从此消失不见了。

    此后他所有的作为都围绕着‘大业’这个主题,务必要做大做强!

    曾准确预言杨坚会命丧仁寿宫的章仇太翼被杨广当成香饽饽放了出来,章仇太翼随即又给杨广算了一卦,说陕西这个地方跟杨广八字不合,老在这儿住着会出事,建议杨广搬家。

    皇帝搬家可是不得了,那是连国家都要换首都的大事。天下之大,搬去哪里合适呢?章仇太翼给的答案是,洛阳。

    无论章仇太翼同学算卦成绩如何,想要推荐迁都的城市,洛阳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城由于靠近洛水之阳而得名,西可控突厥,东可抚齐鲁,北可临辽东,南可接江淮交通四通八达,建成至今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几乎跟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一样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风水学中,洛阳也是重要的龙脉之所在,历史上曾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有九个,古今纵比,在历朝历代的建过都城的城市中,洛阳身列第二。连杨广对洛阳都十分满意,甚至马上亲自到了洛阳进行实地考察。

    不过问题是隋朝当前的首都长安城,正好是压过洛阳中华第一古都。历史上来此建都的朝代有十三个,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乃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后面两个是和南京,当然现在的排名变化明显,请勿对号入座)。

    要说龙脉风水,长安明显要强于洛阳,而且大兴城的建设一直到现在都还正在起步阶段,这座刚刚建起来气势恢宏的帝王之都如果弃之不用变为烂尾城,显得杨广有点太败家了。

    杨广的思维非常开阔,拍板做了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决定:既然长安不好放弃,对洛阳又心仪神往,那就立两个首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