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259章 部属
    眼看时机成熟,李密一声令下带领他的军队杀入战团。和翟让的部下不同,他一手训练出来的队伍已经成为一支虎狼之师,完全可以跟刘长恭的精锐部队正面对抗。

    刘长恭没想到这伙盗贼中居然有可以跟他硬碰硬的队伍存在,更没想到的是,他好像还干不过…摸清形势后,刘长恭当机立断,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来逃跑。他逃回洛阳的速度比他来石子河的速度要快得多,因为他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万五千部下外加一堆行李(粮草、盔甲等),而回去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连他身上穿的盔甲都无私的送给了李密。

    刘长恭算是完败收场,不过他还不是垫底的那位,有一个人比他输的还惨,这位倒霉兄弟,就是翟让。

    刘长恭回去还有杨侗安慰下,可翟让回去连自己安慰自己都做不到。

    这段时间里,两次关键的战斗,翟让起到的最关键的最用,就是被李密当做鱼钩上的诱饵去钓鱼。翟让名义上还是李密的老大,任谁被自己的部下这么玩,感觉都不会很美好。可他偏偏还不能发火,因为李密为瓦岗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想对付李密只能玩阴的。可经过尝试,翟让悲观的发现不管玩阴的还是玩阳的,他都玩不过李密。

    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虽然翟让是瓦岗军的创始人,但他当年依仗的威望和实力在如今正急速扩张的瓦岗军中完全不够用了。翟让不得不承认,他做不了李密的老大。

    既然做不了,那这个老大不做也罢!

    翟让很对得起他名字里这个让字,在攻破刘长恭后不久,亲自推举李密为新老大。

    没有任何虚伪的客套,李密安然的从翟让手里接过这顶桂冠。

    李密等了这一刻已经等了三年了,三年时间里他失去了很多,就是为了等这个机会,他要向全天下证明,他失去的一定要亲手拿回来!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于巩南设坛场即位,建号魏公。隋末乱世由此刻起,进入了新的开始。

    太原起兵

    李密的出现,使得原本进入低潮期的活动再次火热起来。如今隋朝的国内局势,已经从温和期转入到了危险期,随时都有挂掉的风险,而身为朝廷的第一责任人杨广从雁门回来之后,辗转跑到了扬州躲避风头,还很不负责任的将洛阳留守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孙子越王杨侗。

    鉴于大隋王朝的匪患越来越严重,杨侗深感自己社会经验和从政经验太有限(他时年十三岁),实在是搞不定。在被李密欺负之后,杨侗派了手下元善达速速向自己的亲爷爷杨广汇报他遇到的危机情况,希望能够引起杨广的重视。

    元善达真是好样的,当时洛阳周边几乎都是李密他们的地盘了,他居然挺着一把老骨头穿越了层层敌占区,跑到了扬州,实在是不简单。见到杨广之后,元善达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开始哭诉“李密聚百万大军,包围洛阳,还占了洛口仓。现在洛阳危在旦夕还没有粮食,陛下赶紧出兵救援吧,晚了东都就保不住了!”

    坦白的说,元善达所述基本属实、略有夸张。考虑到他冒这么大的风险传递这么重要的信息,夸张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杨广不能理解。杨广狠狠的驳斥了元善达,并让他去抢劫重灾区东阳郡督粮,没多久元善达就死在了督粮队里。

    对越来越严重的匪患保持着不搭不理的态度,不但不去处理连下面的人来汇报相关情况都要处罚,这基本就是杨广此刻唯一的办事风格。

    基于皇帝大人如此态度,想要以的力量来平息各地的叛乱,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指望各位义军首领能够良心发现,放下屠刀从土匪转成良民,也不太现实。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一些脑瓜子比较活络的隋朝地方军官,也动了起兵反叛的念头。其中涿郡虎贲郎将罗艺拥兵自重,占据幽、营二州割据自立,算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罗艺敢在涿郡自立,是因为攻伐高句丽时留在涿郡很多粮草和武器装备还有财物,距离隋朝的中心又比较远,关上门就是土皇帝,非常适合自立门户。除了幽州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适合割据特点的地方,比如太原。

    太原是并州首府,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太原为“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可见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当年杨谅选择在这里发动叛乱就让杨广非常紧张(不过是典型的反面案例),也算是有造反传统。

    既然说到太原,大家可能还记得,在大业十二年,杨广任命的太原留守,是李渊。

    自家人知自家事,虽说之前杨广整掉了李敏、李浑一家没整李渊,可以杨广那神经质的脾气下次会不会拿他开刀并不好说。所以李渊到太原除了正常的工作分配也有避难的成分。而李渊跟杨广的关系不说恩断义绝,谋反的贼心还是有的。再加上李渊占据这一片适合造反的风水宝地,和国内适合造反的大环境,叛隋自立好像不过是找个竹竿挂块破布再找个人多的地方摇一摇的小事儿…不过他还是没这个贼胆。

    造反是一件大事,普遍的造反派领袖勇于参加这项危险的社会活动,要么就是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本来就从事这项有前途的职业,要么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死也要玩一票大的。有身份、有地位、有老婆、有孩子还有存款的人能狠下心来造反的并不多,因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像杨玄感那样连个像样的计划都没有就敢造反的二杆子,还是不多见的。

    李渊就属于这样的人。

    身为大隋王朝的外戚皇族,李家跟杨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是主观意愿上他李渊愿意造反,可没有一个能打动别人还有他自己的理由,轻易是不会举起反隋这面大旗的。在这方面,李渊显得有些被动。

    有人被动,也有人会主动。李渊身边恰好就有一位愿意主动帮他下造反决心的人在,这位有私奉献的贴心人,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

    在世间有这样一种人,他个子比你高、长得比你帅、学习比你好、体育比你棒、还很有艺术细胞。家里不但有钱,自己还特用功特努力,不管遇到大事小事都有自己的主见,总能处理的很得当,连女朋友也是女神级的大美女。走到哪里他都是被大家关注的话题人物,让你无限的羡慕嫉妒而且还恨不起来,因为他对人非常真诚,当你跟他接触时会有种如沐春风的舒爽,他一点不会让你感觉到你们之间有距离,让你心甘情愿的追随他的脚步,是天生的领导者。

    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他出生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此年份有争议,不过可以断定他是个90后(公元6世纪的)。名字取于‘济世安民’之意,关于他的起名故事内容有点狗血暂且忽略,不过这名字起得很不错,他的一生确实做到了名字中所包含的那个境界。

    从小李世民就聪明伶俐,性格比较早熟,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在雁门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独特的领导天分,可以让上级对他言听计从,这种才能对当时仅仅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李渊也非常喜欢自己这个二儿子非凡的才能,他认为这是个可以办大事的孩子。所以在李渊去太原赴任时,几个嫡子中只带了李世民在身边。

    到了太原之后,李世民很快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他结交了几位朋友,分别是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之所以说与众不同,除了这三位年龄都比李世民大将近一倍外,他们的身份也不一般,长孙顺德是前右勋卫,刘弘基是前右勋侍、窦琮是前左亲卫,都是府兵系统里的,之所以挂个‘前’字,是因为他们都是躲避兵役而逃亡的将领。

    整日跟有案底的前军方混在一起,可不光是天天吃喝玩乐这么简单。李世民内心深处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已看出隋朝灭亡的必然结果,结交长孙顺德三人正是看出他们都对时局很不满,并且都是很有才华的人才,可以结纳为自己起事的班底。

    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三人能力确实都不错,在后来唐朝立国时,他们都被封为了异姓封爵最高位的国公。不过他们都是武将,智谋值相对比较低,李世民想要成事,还要找位可以跟他共谋大事的‘白纸扇’。李世民挑中了晋阳令刘文静。

    刘文静是隋朝的烈士子女,能做到晋阳令是蒙受父荫给的指标待遇,不过脑袋非常灵活,没有愚忠隋朝的思想觉悟,浑身上下充满了造反细胞。可惜还没等刘文静将造反付诸行动,他就被抓起来了,原因是他亲家有个亲戚,叫李密。有这层姻亲关系,刘文静被关进了大牢接受审查,从晋阳的父母官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囚犯。

    偏巧李二公子的个人爱好,就是找这样的囚犯聊天。李世民跑到牢房找刘文静唠嗑,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所以相谈甚欢。李世民向刘文静表达了自己想要向商汤、周武等造反派老前辈们学习的热烈愿望,刘文静也向李世民诉说了自己对目前局势下起事的看法。由于他的好亲家李密的贡献,隋朝自顾不暇,而太原又有大量的难民涌入,如果能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加以煽动,再加上太原驻扎的几万军队,就可以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李世民对刘文静的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不过他也表达出自己的忧虑,那就是他们计划中可以将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关键人物,他的老爹李渊不同意怎么办?

    刘文静思虑片刻,说那就要再拉裴寂下水即可。裴寂是晋阳宫宫监,也是刘文静的好友,而他跟李渊的关系更是不错,经常在一起喝酒喝通宵,深得李渊信赖,是个当传声筒的理想人选,更理想的是裴寂还很贪财。

    对付裴寂这种人,李世民也是轻车熟路,找人跟他打几把麻将斗几圈地主,刻意输点钱过去,分分钟就搞定了。

    所有李世民自己可以完成的条件都已完成,他只差一个恰当的时机跟他的老爹李渊做最后的摊牌。

    这几年所有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李世民想要的机会并不难找。太原是隋朝防御突厥人的重要前线,雁门之围后大隋和突厥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李渊当太原留守除了对付辖地内的军,抵御不安分的突厥人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李渊的工作业绩还是不错的,突厥来了几次都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然后李渊就放松了警惕,然后就吃了一次亏。

    以杨广的性格有功不见得会赏,有错一定会罚,所以李渊很紧张。李世民赶紧安慰老爹,你死定了,不如咱们造反吧(这叫什么安慰…)。李渊更紧张了,小毛孩子懂什么?乱说小心我先弄死你,现在罚你回屋反省。

    第一次劝说,失败。

    李世民回去洗了把脸,睡了一觉正了正精神,第二天又找李渊又说,经过我仔细思考爹地你还是死定了,要么咱们还是造反吧。李渊长叹一声,你说的有点道理,不过这种事情要么飞黄腾达要么全家死光,必须慎重考虑。

    第二次劝说,依然失败,但李渊有所松动。李世民不准备再亲自出马,养了半天裴寂这个说客,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裴寂找李渊喝酒,闲谈中聊到了李世民,“你这个二儿子天天想造反,这事儿要是捅出去咱们可能都要完蛋,不过大家都很支持他,你怎么看?”

    李渊无奈的说“我是管不了这儿子了,事已至此,看着办呗。”

    此言依然模棱两可,不过已经很有转机,相信李世民再接再厉多劝几次就有戏了。可没等李世民有下一步动作,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他的节奏。杨广的使者来到太原,约李渊到江都谈谈前段时间的工作问题。

    李渊顿时就吓坏了,此行去很容易,能不能回来真不好说。李世民乐坏了,这回老爹不能再犹豫了吧,拉着大家伙又劝了最后一次。思考再三李渊觉得珍爱生命应该远离杨广,终于咬牙同意,并开始暗中部署。

    就在李世民翘首以盼李渊准备登高一呼时,意外再次发生,杨广的另一个使者来了。这回的命令是特赦李渊,该干嘛还是干嘛去,江都不必来了。一看危机解除,李渊赶紧急刹车,通知大家谋反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一个答案只有YES和NO的问题,居然搞出如此多的事故,想必李世民会纠结欲死,坦白的讲我也是。不过我纠结的地方不是事故多,而是这些事故中,很多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事先声明,关于上述记载完全是本人对史书原文的加工创作,不过在这段过程的描写比想象中药困难很多。在文中最活跃、最主动的人是李世民,他拉拢对隋朝存有不满的前,举行秘密结社运动,屡次出面劝李渊造反,我们应该承认以李世民的智慧与才干,他是有能力完成这些事情的,可史书中关于李渊的记载非常冷淡,反复的说李渊对李世民干的事情并不怎么知情,这不科学啊。

    长孙顺德、刘弘基和窦琮三人以囚犯之身来到太原,是来投靠李渊的,而不是专门奔着当时还未年满二十周岁的李二公子来的。李世民在太原并无一官半职,住的宅子是李渊的花的银子也是李渊的,他在背后搞这么多大动作准备谋反,要说李渊还毫不知情,难度实在是太高了。不但要求李渊是个傻子,还得是个瞎子。这些特征显然不是有二十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的从政经验,经历隋朝历史上几乎所有大事,并在杨广这等以看不顺眼为理由就会把人弄死的皇帝身边,以一个被看不顺眼之人的身份躲过数次劫难,还能越混越好的老油条李渊身上应该具备的。

    更是考虑本文尚未描写,但是基本属于众所周知的常识故事,可以下一个结论,这段记载应该是被不太精心的打扮过的。更靠谱的历史应该是,李世民确实做了上述一些事情,不过李渊不会不知情,而且很可能是李渊将李世民作为自己的副手指示他去做的这些事儿,这样比李世民年长很多的长孙顺德、刘文静等人会信任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才算有比较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历史的记载是否真实,其实有很多区分的方法。如果两人是在密谋说一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这件事被写在的史书里,就有很多创作和修改的空间,因为写书人只要确保另一个人别乱说话就可以了。而事情是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所有人都别乱说话相对就比较难,所以历史中人做的事情,比他说的话,稍微更可信那么一点点。

    这段时期内,李渊都做了什么事情?他召回了还在外地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女婿柴绍等人。以杨广的名义发表了一封虚假敕书,要求太原、雁门、河西、马邑等地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子穿上军装到涿郡报告,再次攻打高句丽,制造恐慌气氛。然后又以防御突厥为名,再次进行募兵。

    将家里人叫到身边是为了预防在宣布家庭会遇到的抱负性打击,伪造敕书是为了提高民众对隋朝的愤怒程度,又募兵对付突厥人除了可以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外,也能看到群众们对除了去高句丽以外战争的态度,募兵的成绩也不错,几天之内就募到了一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