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我在大明当太子 > 第204章 杨若虚的分析
    之所以有这条规矩,主要赖两个人,一个是蠢材朱祁镇,一个是猛人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一把将大明朝几十年的积累全部葬送了,文臣武将死伤无数,勋贵集团更是一网打尽。

    那些武将的头头们完全断代了,自然在朝廷上就没了多少话语权,再加上这帮粗人又基本上不服输,之乎者也之类的吵不过文官,于是渐渐就丧失了指挥权,后来这帮人被文官骂的太狠,开始怀疑人生了,他们也不锻炼身体了,每天夹着本书到处晃悠,字没学几个,打仗的本事也丢了。

    而之所以怪于谦,主要还是他太牛,以一个文官的身份,主持北京保卫战,一穷二白和也先死磕,最终把也先打回了草原为大明王朝延命两百多年。

    如此猛人,还是个文官,于是那些文官便有了榜样。

    他们一个个读了两本兵书就敢高谈阔论自比卧龙凤雏,结果基本上全都是瞎指挥。

    皇上也基本上都信任那些文官,所以以文制武慢慢便成了明朝的明规则。

    但是,杨若虚的问题他们又没有办法具体回答。

    就在这时,足球运动员崇祯上场,他一句话就把二人争吵的问题踢到了天上。

    “若虚,去倒些茶来在这里伺候吧。”

    杨若虚自然是明白崇祯给了自己一个在这里伺候的身份。

    而侯询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人家现在只是个端茶倒水的侍女,你还能说啥?

    于是,第二轮战局分析再次开始。

    王承恩拿出一张防卫图来摊开,侯询指着宣府的位置说道:“陛下,关将军现在在宣府镇守,距离喜峰口大概八百里的距离,骑兵急行军最多三天便可到达,肯定能够支援到喜峰口的。”

    这时,杨若虚一边倒茶一边说道:“京城到宣府也要四百里,穿消息至少也要一两天时间。”

    说完,茶水正好倒满,杨若虚稳稳的端起茶杯放到了侯询面前说道:“侯大人喝茶。”

    看着几乎都要溢出来的茶水,侯询气的要死。

    而崇祯并没有看那些,他指了指京城然后又指了指喜峰口说道:“距离最近的应该就是京城了,如果从京城派兵支援,则完全来得及。”

    “陛下万万不可。”侯询连忙道:“京城守军已经分出去一部分给了山海关,一部分给了宣府,喜峰口也有五千精兵。”

    “现在,京营最多也就五万多人了,再分兵,如果李自成攻来,京城就危险了。”

    崇祯皱起了眉头,此时如果于谦或者朱慈烺在就好了,他们两个肯定会有办法。

    就在这时,李贤看向了杨若虚,他恭声说道:“杨姑娘,听说你率领大军以少胜多击破过贼将李定国,还间接的击败了张献忠的主力部队。”

    这些事情李贤自然是知道的,之所以再说一遍,就是告诉旁边的侯询,这个杨若虚是懂兵法的,并非是故意找他麻烦。

    杨若虚点头道:“嗯,李定国七万我两万三,打了一天,李定国被我围到了九龙山上,要不是张献忠攻南京的动作太快,他就被我活捉了。”

    “至于张献忠,我就没出多大力气了,等到的时候关将军已经将他们主力击破,我就是扫扫尾而已。”

    杨若虚说的时候十分平静,显然她并没有把上次的战斗当回事,然而旁边哪几人则是一脸震惊。

    李定国是什么人?张献忠手下数一数二的将军,就这么轻描淡写的打败了?

    侯询用不敢相信的目光看向她:“两万三打七万?你打赢了?”

    后者淡然道:“对啊,我损伤一千多人,然后用了点计谋把他七万大军全歼了。”

    这下就连崇祯也不淡定了,之前只听说杨若虚能打仗,但是详细战绩却没有听说过。

    因为南京发生的战争,朱慈烺就在南京处理了,该封赏封赏,该给钱给钱,完事给北京兵部一个报告就行了。

    兵部头头于谦又不在,再加上事情都已经处理完了,所以兵部自然就是直接归档了事。

    战绩摆出来,这下所有人都收起了轻视之心。

    崇祯郑重的问道:“杨姑娘,依你看应该如何?”

    杨若虚来到地图旁看了看说道:“喜峰口关隘如此险要,按理说派出一万人驻守足矣,为何还要请援军支援呢?”

    侯询撇嘴道:“哼,后金军强大无比,他们三万人攻城,别说是喜峰口,就是宣府也得全力应对,派兵求援很正常。”

    侯询不太懂兵事,但是那些战报他还是看过的,辽阳、沈阳等大城丢失的时候后金军都是以少击多,以弱胜强,现在对方人数优于明军,自然就很有可能攻下城池了。

    杨若虚没有和他争辩,毕竟那地方虽然地图上看着险要,但是她也没有真正去过,争吵起来毫无意义。

    她沉思片刻问道:“喜峰口这么重要的地方,朱胜怎么说的?”

    “朱胜?朱胜是谁?”崇祯道。

    杨若虚连忙解释道:“朱胜就是太子殿下,他在江南的时候并没有说他是太子,只是说他叫朱胜,我一时叫顺嘴了而已。”

    提起朱慈烺的想法,崇祯说道:“喜峰口这个地方,皇儿曾经特别提起过,之前皇太极也曾经从这里带兵入关过,所以我也特别注意这个地方。”

    “前段时间,关将军曾经去过哪里,整顿过防务工作,还留下了五千精兵驻守。”

    “关将军,关羽将军吗?”杨若虚追问道。

    崇祯点了点头:“正是,当时他在哪里逗留了五天,留下兵力之后就去了宣府,他认为,宣府才是后金军的主要目标。”

    杨若虚继续询问:“那,根据陛下所见,关羽将军性情如何,喜峰口的守将性情又如何?”

    “这……”崇祯答不上来了,这时李贤说道:“关羽将军勇武过人,治军有方,同时指挥方面也足矣和太子爷媲美。”

    “至于喜峰口的守将,叫赵志珍,是原阳伯之子,他熟读兵书,但是临阵经验较少。”

    杨若虚一听目光一凌质问道:“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让一个新兵蛋子驻守?谁出的主意?”

    众人不语,但是目光皆看向侯询。

    后者脸色一红辩解道:“他是将门之后,又熟知兵法,我安排他去镇守也是为了历练他,为国家培养人才,绝无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