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大明驸马爷 > 第35章 遵永大捷
    “启奏皇上,臣也要弹劾督师及新任兵部尚书孙承宗,他带领大军出城,却消失数日,必然有不轨之心!”另一个御史跟着道。

    “皇上,臣也要弹劾孙承宗,原本我们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建虏退步,但孙承宗主战,带来的是朝廷财政负担,军士无故死亡!”

    “臣也弹劾孙承宗,大军出城至今没有消息,必然是战败担心皇上降罪,带着剩余部队逃了!”

    “……”

    御史言官们,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虽说弹劾内容各有不同,但目的一致,且极其的团结。

    上首的崇祯,愤怒不已,但他没有办法,自打重八先生打下江山后,就规定御史行监督权,可任意弹劾,皇帝不能降罪。

    这让大明朝廷有了奇怪现象,御史们以骂人为尊荣,骂的越多且骂的级别越高,就越有面子甚至受人追捧。

    其中皇帝是最容易被御史攻击,反正不会降罪杀头,想怎么骂就怎么骂,若皇帝受不了了, 廷杖了哪位御史,他们反以为荣, 还会被百姓爱戴,说他们是好官,敢于指出皇权的不是。

    面对这群人,大明很多皇帝都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即便是崇祯也是如此。

    “周延儒,你怎么看?”崇祯之后把问题,抛给周延儒。

    一直沉默的周延儒,终于开口了,“回皇上 ,虽然御史们说的不同,但臣觉得在理,如果孙承宗真的胜了,必然会派人送信回来,可这都好几日了,依旧没个动静,臣也怀疑孙承宗投靠了建虏。”

    “不可能!”骆养性急了,急忙给崇祯解释,“皇上,孙家对大明忠心耿耿,绝不会投靠建虏!”

    周延儒冷哼一笑,既然你骆养性不跟老夫站队,那就别怪老夫不客气,“皇上,骆大人此话差异,若孙家真对大明忠诚,为何会带着两万军士消失?”

    这话无疑是在提醒崇祯,骆养性有意偏袒孙承宗父子,说不定骆养性已知道孙承宗投靠建虏,他就是不说。

    锦衣卫可是皇帝的特务机构,若锦衣卫指挥使勾结外臣,皇帝就会被蒙蔽双眼。

    “皇上,抛开骆大人的话,就说大军消失这事,实在是匪夷所思,自古打仗,哪有大军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何况加上建虏大军,那可是十二万人,除了投敌臣实在不知,孙承宗父子会去哪里!”

    周延儒说骆养性,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其目的还是为了让崇祯对骆养性产生怀疑,这有利于他对付孙承宗父子。

    “万一他们去收复北方四城呢?”崇祯还是不信,他觉得孙承宗父子不会背叛大明。

    特别是孙钤。

    因为孙钤很孝顺,第一次跟建虏一战,孙钤冒死杀敌,才营救了孙承宗等人,如此孝顺的人必然忠诚。

    崇祯五岁失去生母,是在两个养母先后照顾下长大,加之是庶子得不到父爱,为此他自幼渴望母爱,也让他对母亲产生浓厚孝心。

    继位大统后,崇祯还让画师画出生母肖像,放于皇宫之后,每逢节日都要去祭奠。

    当崇祯看到孙钤对孙承宗的孝顺,总会想到自己对生母的孝顺,也就对孙钤多了几分信任。

    “若真是去收复北方四城,这么多天了,也该有所消息回来,可到现在不仅锦衣卫没打探到消息,孙承宗也没传信回来,看样子并不是去收复北方四城,而是跟建虏大军藏于某处。

    一旦京师松懈,孙承宗就跟建虏大军一起杀出,到时候大明不保啊!”周延儒说的很激动,也把后果说的很严重。

    事到如今,不能让周延儒一个人战斗,温体仁整理了下思路,跟着上场。

    “皇上,周大人所言极是,以臣来看,必然是孙承宗战败投降了建虏。”

    内阁首辅和次辅,都在支持御史的弹劾,这让崇祯 愤怒交加。

    这就是大明的文臣,这就是朕的重臣!

    为了排除孙承宗父子,简直是脸都不要了!

    “周延儒!温体仁!说话可要有证据!”崇祯怒了。

    周延儒丝毫不怕,反正是崇祯问的他,又不是他主动开口,“皇上,事情严重,恐怕等臣找到证据时,孙家父子已带着建虏,攻克京师了!

    臣建议削去孙承宗所有职务,孙承宗和孙钤以叛国罪公布于众,再让熟悉兵部事务的人重掌兵部,负责联系外面勤王军,务必加倍保卫京师。”

    周延儒没提王冾,但他的话就是在暗示崇祯,让王冾官复原职。

    其实,周延儒并非真心帮王冾,而是王冾还有剩余价值,若孙承宗父子没投降,或者带着胜利回来,王冾还能顶上去,背负所有罪名。

    崇祯不知周延儒的想法,此时的他已然是肺都快气爆。

    又是王冾!

    孙承宗与建虏开战时,勤王军没有动静,京营总督死守城门,不让孙承宗入城,这背后就是王冾在搞鬼。

    现在周延儒提议王冾官复原职,会不会又是王冾在搞鬼!

    难道说,是王冾在背后布局,其目的就是为了重回兵部尚书的位置?

    崇祯强压着怒火,他真想杀了王冾,奈何上次错过良机,现在又证据不足, 只能让王冾待在刑部监。

    “皇上,臣附议!”温体仁紧跟周延儒的步伐。

    “臣等附议!”御史们跟着说道。

    其余官员则是保持沉默,他们虽然站在周延儒一边,可为了防止崇祯怀疑周延儒结党营私,他们只能默默站在一边。

    “你们这是要逼朕啊!”崇祯大喝,首辅、次辅联手,再加上所有御史,崇祯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报!报!报!”也就在这时,一个锦衣卫冲进来。

    “报!滦城大捷,孙钤不到一日收复滦城,还斩杀了建虏贝勒阿敏!”

    什么!

    朝廷众臣,皆是大惊失色,脸色顿时一变。

    “你说什么!”就连崇祯都不敢相信,建虏在北方四城皆有驻军,怎么可能一日攻克。

    锦衣卫继续道:“回皇上,孙钤带领五百枪手,五百炮兵,以及20发大炮,已收复滦城,现在正在追击皇太极。”

    嘶!

    众人头皮发麻,区区一千人,竟然收复了滦城?

    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