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6章 挺进井冈
    华卓然跟着毛委员向井冈山挺进。

    秋收起义和江西各地农民暴动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起义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创造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九月二十日,毛泽东根据前委文家市会议决定,率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进军井冈山。

    九月二十六日,工农革命军攻占莲花县城。九月二十九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

    由于连续作战和行军,部队损失严重,只剩下一千余人。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经不起恶劣环境的考验,产生悲观动摇情绪。

    为了坚持前进,在危险、艰苦的斗争面前安定军心,前委和毛泽东决定采取坚决措施,对部队进行整编。

    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九月三十日早晨,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在三湾枫树坪枫树下集合。毛泽东在这里进行改编前的动员。

    他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他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

    有一个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接着他宣布愿留则留,愿走则走的原则。并且宣布,愿走的发给三块钱路费,疏散到农村去。

    毛泽东对留下的部队采取了三项措施: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任命了新的指挥人员;2、为加强党的领导,实行了“支部建立在连上”的制度。要求逐步做到班、排有党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都有党代表;3、为了扫除军内的不良习气,在每个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从而确立了士兵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的民主制度。士兵委员会由全连官兵选举产生。它既是民主组织,又是监察机关。士兵委员会的产生,实现了政治上的官兵平等,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另外在物质待遇上,也是全军将士艰苦与共,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并废除各种繁琐的礼节。

    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里开始,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领导的原则;在部队中建立了民主制度。

    正是毛泽东英明地解决了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使我军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有了政治灵魂,有了行动纲领。它改变了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和旧式军队的习气,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三湾改编后,工农革命军继续向罗霄山脉中段挺进,于十月三日到达宁冈县古城。

    当天,毛委员在古城文昌宫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

    会议总结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经验与教训,着重讨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位于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地跨湘、赣两省,周围五六百里地势险要。它进可攻,退可守。

    选择井冈山,因为井冈山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且周围各县农民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经受了锻炼,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

    还有,大革命失败后,仍有袁文才、王佐两支革命武装保留下来。他们各有枪60余支。

    另外,边界周围各县盛产粮食,可以供给部队给养。

    综上所述,会议认为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见是可行的。

    会议还强调必须进一步贯彻三湾改编的精神,继续在部队内部进行整顿。特别是要做好袁文才、王佐的思想工作,团结、改造这两支队伍,使之也符合三湾改编的精神,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一部分。

    这一天,毛委员亲自找到华卓然,对华卓然说:“小华,我明天要去与袁文才会面。你带上你的连在周围做好警戒,一定要做好袁文才的安全保卫工作。”

    华卓然坚决表示:“毛委员您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十月六日,在古城镇的八角亭,毛委员与袁文才会见。毛委员赞扬袁文才、王佐同志同豪绅地主坚持斗争的精神,鼓励他们加强团结,共同革命。并决定送一百支枪给袁文才。

    袁文才看到八角亭周围工农革命军戒备森严,警卫部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革命军战士人人精神饱满,个个训练有素。遂对毛委员的部队肃然起敬。

    袁文才表示愿意协助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当场赠送几百银元给工农革命军。

    第二日,工农革命军分两路从古城出发,一路往宁冈砻市一带开展群众工作,一路随毛委员前往宁冈茨坪。而华卓然所在的营被毛委员带到了茨坪。

    到达茨坪后,工农革命军受到袁文才部官兵和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在袁文才的协助下,工农革命军在茅坪设立了留守处和后方医院。

    十月中旬,为扩大革命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工农革命军再次分两路,沿湘、赣边境开展游击活动。

    这一天,华卓然率领部队到达一个叫坪坑的小镇子。

    这个小镇子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山谷里。山谷并不宽,大约两三百米。而就是这两三百米也被山洪破成了两瓣,形成了一条不大也不小的溪流。

    小溪在秋冬两季很小,只有一抹清流在石缝中跳跃,很少看到明晃晃的水波。并不是没有水,而是水被石头的缝隙吞没了。

    小溪里满布嵯峨峥嵘的石头,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形态万千。秋冬两季这些石头被人随意一摆,就变成了一条条路。

    但是春夏两季,这条小溪就不小了。山洪爆发的时候,这条溪流就变成了一条凶猛的蛟龙。它嘶鸣着,咆哮着,把满溪的石头呑没了。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候,它才肆意地发泄对石头长期压抑的不满!

    这里的先民们就看中了山谷两边不太宽的一些平地,建起了房屋、草寮,过起日子来了。

    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房屋、草寮放不下了,就向山的高处发展、蔓延,结果又出现了无数的小村庄,它们像一颗颗小星星,撒满在这两座山的山坡上,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