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75章 被迫的长征
    1933年10月,国民党纠集5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博古、李德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全线出击,使中央红军陷入被动局面。

    到了1934年4月至5月,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南大门会昌筠门岭及福建建宁等先后失守。中央根据地南北门户大开。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向共产国际报告了战略转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明确答复。

    嗣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成立了“三人团”,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确定主力突围转移之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最终将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

    但是于都并不是唯一的长征出发地。

    于都作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总的、最后的出发地。

    同时瑞金、兴国、石城、会昌、长汀、宁化等地则是中央机关及红军各有关部队的长征出发地。

    总的、最后的出发地为什么会选择在于都呢?

    当时,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

    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份集结。

    南线,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我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

    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于是,中革军委将突破点选择在信丰、安远之间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上,于都进入了决策视野。

    应该说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选择于都,是经过了长时间充分考虑的,是一次有准备的慎重选择。

    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

    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距瑞金、兴国均为88公里,距宁都99公里。

    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

    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

    从政治条件看,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

    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稻米充足,同时于都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于都县城距离信丰、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抄小路仅9O公里。

    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乘敌不备突破敌在信丰、安远间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西转移。

    在于都县城濂溪路北门1号,矗立着一座老建筑——赣南省苏维埃政府驻地。长征前夕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就住在这里。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创造的人间奇迹,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是雄浑激昂气吞山河的英雄交响曲。

    然而,当后人用各种美好的语言歌颂长征,赞誉长征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想到,长征是从痛楚的泪水中开始的,是一次失败后的大撤退,是红军当时唯一的迫不得已的选择呢?

    这个话也同“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一样,是由毛主席说出来的。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就写道:“左“倾中央的那些人,“要装着一个大国家的统治者来办事,结果是得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大流动——二万五千华里的长征。“他两次提出跳到外线,改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建议不被采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曾多次说过,长征“英勇是英勇的,是拼命的,但却是被机会主义者引到这条道路上来的。把南方的根据地统统损失了,完全帮助了敌人蒋介石,我们被迫不得不走路“。

    长征“是因为闷得很,想散步、逛马路,一散就散到陕北,还是因为犯了一点错误,我走——蒋介石请我们走?据我看,实在是他请我们走。我们是不想走,他就说你走吧!他下命令,没有办法只得走的。“

    ”你们以为万里长征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呀?这是犯了错误的结果。呆不住了,只好走呀“。

    长征开始的时候,毛主席仍然没有发言权,更无法说出上面这番见解。

    尽管他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是中央政府主席,却不能与闻长征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没有人来征求和听取他的意见。

    幸好周恩来提前将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的消息告诉了他,他才在于都着意对突围的路线作了周详的调查,随后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也基本上是按毛主席选定的路线走的。

    起初,博古、李德甚至不想让毛主席随队长征。

    用当时给李德担任翻译的伍修权的话说:“最初他们连毛主席也不打算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

    毛主席被编入中央纵队三梯队。这个梯队除了毛主席和他的警卫班以外,其余全是马夫、挑夫等勤杂人员。

    从1934年10月7日起,中革军委先后下达命令,要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陆续移交防务,秘密、隐蔽撤离战场,与中央第一野战纵队(又称“红星”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又称“红章”纵队)一起到于都集结。

    10月中旬,中革军委颁布命令,将中央党政军机关编成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

    10日傍晚,第一野战纵队分别从瑞金梅坑、田心圩、九堡和会昌的石门圩出发,向于都境内开进。

    第二野战纵队从瑞金九堡、云石山出发,向于都境内开进。

    至13日,两个纵队先后到达于都的岭背、禾溪埠、古田一带集结休整。

    在此前后,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秘密向于都集结。

    华卓然送别了叶媚媚,带着警卫员吴笛骑马来到瑞金城。

    朱总司令派人来通知他,中央和军委、政府机关已全部撤出,警备师也应随后撤出。

    华卓然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让祁宗先率一团先撤往于都,二团也于昨日去了于都,现在他率三团随总部行动。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我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