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76章 人民的奉献
    中革军委在古田窑塘朱屋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当时,会议对主力红军突围转移,各军团的调动,集结时的具体工作作出了严密的部署。

    为了保守军事秘密,封锁消息,中革军委还对军委直属纵队和各军团分别授予代号,向各部队发布一系列指令,并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

    集结期间,在于都境内休整的中央党政主要领导人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刘伯承、叶剑英、邓小平、凯丰等。

    10月16日,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即贡水、贡河、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部队集结于都期间,各军团进行了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

    8.6万红军主力在一个县内集结,时间跨度超过10天,直到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仍然对此一无所知”。

    这无疑是一个奇迹。中央红军各部在于都的集结,为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打好了基础。

    中央红军在赣南苏区准备突围转移和进行集结休整期间,赣南苏区人民倾其所有,无私奉献,倾力支援和掩护红军突围转移。

    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34万于都人民全力支援中央红军。

    当时,于都河河宽600多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

    这些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

    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

    一位赵姓老表听说红军架设浮桥需要木料,就要拆瓜棚。

    当时南瓜还未完全成熟,红军材料征集组的同志劝阻他说:“瓜还没有熟,瓜棚不能拆!”

    他一听,“啪”地一下就把瓜藤扯断了,并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于都河边,还特地为红军煮了一担南瓜汤。

    有一位曾姓老大爷将自己准备用来做棺材的“寿木”也拿来了。

    红军战士过意不去,执意不收。老大爷发了火,嚷道:“你们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够好?”

    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休整和安全突围,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于都县积极组织武装配合红军,牵制和阻击敌人,封锁消息,为中央红军集结转移提供安全保障。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伤亡严重,亟需补充兵员,于都人民积极支持,全县各乡都设置了“拥护红军委员”,积极动员子弟参加红军。

    中央红军在于都休整集结时,于都县委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将刚加入红军的9700名战士,编为8个补充团,补充到主力军团。

    红军8.6万人中,中央机关有1万多人,在7万多名红军战士中,于都籍战士占到了十分之一强。

    红军主力军在于都境内集结,吃饭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将近9万人的大部队,一天就吃掉上千担稻谷的米。

    集结期间,于都人民贡献粮食90万担、银元81.9万块。

    同时,每天要把上千担稻谷加工成米,也是一项繁重的劳动。

    为了保证稻米的供应,于都每个乡、每个村、每个屋场甚至每户人家都动员起来了。

    主要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一支一条龙的队伍:把征集的稻谷,从每家每户挑到一座祠堂,集中几座砻、几个碓,日夜不停地砻米、舂米、筛米。

    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编制了大量草鞋。辛勤耐劳的于都妇女和老人,在推砻、筛米的空隙里,为红军赶做一双双结实的草鞋。

    在那一段时间里,很多村坊、屋场直至夜深人静,还此起彼伏地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响声。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将士伤亡极大,当时安置在于都境内的伤病员约6000名。

    于都县的党政组织将安置6000多名伤病员任务落实到户,禾丰区各家各户都安置了1至2名伤病员,最多的一户安置了7名伤病员。

    伤员到户,群众待如亲人:一方面精心照料,哪怕自己的家人吃糠咽菜,也要把有限的主粮让给伤病员吃。

    另一方面又拜能者为师,结伴上山采回草药,为伤病员医治伤病。

    当时,红军留下的一批家属,也由于都人民负责安排或转移,为了保护她们,不少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留下了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按照“三人团”的部署,采取的是“搬家”的方式。

    因此,在于都的青壮年男丁几乎都参加红军的情况下,还要组织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随同红军主力一齐行动,任务的艰巨程度,是不难想见的。

    尽管如此,于都人民还是积极响应政府征集民夫的号召,组织了不下1万人的队伍参加运输队、担架队。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奉命返回家乡;一部分参加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

    如:抬当时仅有的一台发报机的谢宝金、段九长,挑弹药的谢紧锦,担架队长曾传辉等。他们都跟随红军到了陕北。

    但是绝大部分民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中描述的,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的真实情景。

    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中央红军将士,从东门等8个渡口,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据史料记载,渡河时,中央红军是按照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居中,红一、红九军团为左翼前锋、后卫,红三、红八军团为右翼前锋、后卫,红五军团为总后卫的队形出发的。

    在中间的那座浮桥上,毛主席就是从那里过河的。

    1934年10月17日傍晚至18日拂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同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于都孟口至古龙嘴浮桥渡过于都河。

    他们经于都的黎村、上坪、畚岭等地,于20日到达安远合头。

    中央第二野战纵队于18日晚至19日拂晓,从于都花桥至洛口塘过河。

    在此前后,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过河。

    21日晚,前锋突破敌封锁线,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离开中央苏区,随军西进。

    10月21日至22日晨,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离开中央苏区继续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