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496章 血战湘江①
    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基本上比较顺利。

    不过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加上气候渐冷和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

    有资料表明: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万余人。

    这就是说,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不再是出发时的8万多,而只有6.4万人左右。

    红军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既对粤军和湘军的不力十分恼火,又增强了一定要将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湘桂边界以西的桂东北地区的企图。

    于是蒋介石下达死命令,让湘桂军出死力,配合中央军,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加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

    还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前,蒋介石已判明红军南进突围的战略意图,并非真要占据湘粤桂边境,而是沿红六军团路线经桂东北去湘西北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蒋介石很害怕这两支红军会合后在湖南重建根据地,将湘鄂川黔的苏区连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红色区域。

    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

    蒋介石的“围歼”计划,是凭借两道天然屏障,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在宁远的天堂圩与道县间进行合击。

    此一步骤若难实现,第二步,则是聚集各路大军,阻截红军于桂东北湘江以东地区,在湘江之滨聚而歼之。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先头部队长途奔袭,于1934年11月22日占领潇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县。

    攻下道县后,红军先头部队继续攻击前进,于24日又攻克江华水口圩。

    25日,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间渡过潇水。这样,蒋介石“围歼”红军的第一步就泡汤了。

    蒋介石的第一步计划落空后,遂严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又一次为红军所识破。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第二步计划的进军从11月25日开始。

    当日下午,中革军委正式下达从湘南进军桂东北湘江的作战命令,指示红军各部分四路纵队从多个地段强渡湘江。

    次日,红军主力进入桂境,开始形成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八、九军团随后,五军团作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

    27日,两翼前锋已抢占从兴安的界首和全州的屏山渡之间60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作战阵地。

    此间,国民党中央军已夺回道县进行追击;湘军已进入全州,占领部分渡口并封锁湘江,进行堵击;桂军已回师灌阳进行阻击。

    这样,在总体上,敌军已形成南北两方,一头一尾,妄图围歼红军的格局。

    惨烈的湘江之战拉开了帷幕。它主要在三个战场展开。

    ──首先是11月28日开始的灌阳新圩阻击战。

    灌阳是在湘江与潇水中间。

    红军突破湘江防线的战役,于28日凌晨,从红三军团红五师阻击桂军向新圩的进攻开始打响的。

    为了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红军在灌阳新圩筑构阵地,阻击桂军向湘江推进。

    中革军委命令五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掩护中央军委两个纵队过江。

    28日晨,红五师阵地刚部署完毕,桂军七个团沿着通向江边的公路,向红五师阵地扑来。

    敌方凭借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展开猛烈进攻。

    敌方出动飞机,架起了重炮。于是天上敌机低空扫射,地面敌炮连珠轰击,敌步兵作集团式轮番冲锋。企图突破红军的阻击。

    但红五师指战员无所畏惧,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顽强战斗。

    第一天,桂军只占领几个小山头,却死伤无数。

    以“小诸葛”著称的白崇禧见状大骂部属指挥无能。

    部属实告:红军部队是彭德怀的三军团第五师,从师长李天佑到团营连长,很多官兵都是广西人,对这一带很熟悉,有的原来是我们的部下。他们很能打,难克。

    于是,桂军又投入新的兵力,并加派飞机参战。

    29日和30日,战斗更加激烈。红五师指战员拼死坚守阵地,与敌军反复争夺山头,进行白刃战,击退敌数十次进攻。

    战至30日下午,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才奉命撤离。

    红五师浴血奋战三昼夜,不仅师参谋长牺牲了,两个团的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非伤即亡。全师3000多人,损失三分之二,达2000多人。

    一一二是11月29日打响的兴安界首光华铺阻击战。

    光华铺在湘江西岸,灌阳以北,全州以南。

    为了阻击由全州打过来的湘军和由灌阳追过来的桂军,保证中央纵队顺利过江,红军在兴安筑构第二道阻击线。

    这是背水一战。

    然而红军只有在这里背水一战,才能保证军委纵队顺利渡江。

    在这里承担阻击任务的,只有红四师一个团一一红十团。

    一个团要迎战桂军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其战况可想而知。

    为此,彭德怀将军团指挥部设在湘江西岸离界首渡口仅200多米、且靠近江边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里。

    这里虽无任何隐蔽物,但地势稍高,能观察渡口情况。

    他亲自指挥这场关系重大、异常严酷的阻击战,有三天三夜没合过眼。

    29日晚,桂军四个团全部出动,凭借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企图对红军进行夜袭。

    擅长夜战的桂军突破红军在光华铺的阵地,直插界首渡口。

    红军守备团红十团发现敌人后,团长沈述清命令三营营长张震①率部堵击,一定要坚决顶住。

    1994年9月,已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重来这里,凭吊60年前牺牲的战友,讲述了当年激战的情景。

    他说:当年打阻击战的是我们红十团。

    11月29日深夜,敌军偷袭我们阵地,并迂回到我们身后,向界首渡口奔去。

    我们三营奉命追赶,同敌军短兵相接。

    夜里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双方展开混战。

    30日拂晓,我们虽已消灭大部敌人,但界首渡口西岸失守。

    此时,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即将抵达东岸准备渡江,情况万分危急。

    团长沈述清率领一、二营直奔渡口,经过多次冲杀争夺,最后消灭了敌军,夺回渡口。

    为了防止敌人再次进攻,沈团长加强守备力量,并巩固了周围阵地。

    但在继续争夺的战斗中,沈团长和代理他的师参谋长杜中美同志都中弹身亡。

    到了中午,敌军两个团在被我们打得尸横遍野后才占领光华铺;敌军另一个团沿江东岸向界首渡口进逼。

    这时,彭老总一方面紧急调四师另两个团来接应我们十团,另一方面又令五师一个团迅速打击东岸立足未稳之敌。

    黄昏后,中央第二纵队开始过江,我们全师向处在高处的光华铺之敌发动反攻,经过又一夜艰苦战斗,终于守住了我们阵地的第二道阻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