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531章 建立秘密交通站
    按照特委和军分区的安排,何翠姑带着封天宇、胡杏儿几人前往赣粤交界的大庾岭建立秘密交通站。

    根据特委的要求,交通站必须成为开辟从油山伸向“三南”和从油山伸向梅山、北山两条交通干线以传递信息的据点。

    他们在一个叫鸭子咀的地方落下脚来。

    这个地方虽然地处偏僻,却是交通要道。向东可以去“三南”,向南可以过南雄,向西可以达梅关,向北可以至北山。

    鸭子咀在鸭子山下。这鸭子山正是大庾岭伸出来的一条腿,这条腿的形状颇像一只凫水的鸭子。而山的北面即是鸭子咀。

    特委书记李乐天为何翠姑派了一个本地青年江有宗为向导,一同前往鸭子咀建立交通站。

    李乐天对何翠姑说:“何政委,请您去负责建立交通站,是因为您曾经长期做过地下工作,熟悉地下工作。所以分局领导对您的期望值很高。”

    何翠姑说:“李书记,我一定不辜负分局领导的厚望,我会依靠当地的党组织,把交通站办好!”

    “何政委,我们相信您!祝您成功!”李乐天伸出手来与何翠姑告别。

    到了鸭子咀,来到一个三岔口,发现原来在路边就有几幢荒毁的旧草寮。这令封天宇看后有几分眼熟的感觉。

    “杏儿,这个地方我们好像到过?”封天宇看着看着忍不住问胡杏儿。

    “没有吧?我们怎么会到过这个地方?”胡杏儿不相信地说。

    “拿地图来!”封天宇对身边的乔立成说。

    乔立成背上背着一个竹筒,不明底细的人还以为背着一把雨伞,其实是地图文件之类。

    乔立成从肩上解下竹筒,从里面抽出地图。

    封天宇铺开地图,问那位姓江的本地青年:“江哥,你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江哥叫江有宗。他回答封天宇的话:“封营长,这个地方是赣粤交界处,属江西管辖。这里人烟稀少,往北是大塘埠镇,往南就是水口镇。”

    “哦,明白了,这里便是我们曾经拥有的那条交通线。我们押解物资就是从这里往东去寻乌,然后转会昌至瑞金的。”封天宇看了一会儿,兴奋地说。

    向小飞看了看,也说:“对,当时这几幢草寮就是茶寮,过往的行人都在这里休息打尖。我们不是在这茶寮里喝过茶吗?”

    这一说勾起了胡杏儿的回忆:“哦,还真是!不错,当时茶寮的大门是往东南开,后门紧挨着山坡。现在草寮垮的垮了,塌的塌了,竟一时没看出来耶?!”

    何翠姑在四处察看,作为交通站,这真是一个理想的位置。你看哈,它不仅地面空阔,目之所及都坦坦荡荡,若有敌情,老远就能发现。

    而在茶寮的后背呢,则紧挨着鸭子山。如遇紧急情况,抬脚就可上山。

    “政委,是不是就选在这里?”封天宇问。

    何翠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叫来江朝宗,向他详细了解周围的情况,尤其是了解周围在苏维埃时的情况。

    江朝宗介绍说,这里在大革命时期就是革命者活动的地方,尤其是苏维埃时期,它是赣南省最南的辖区,群众基础好。

    “既是这样,我们初步拟定交通站就建在这里。以后我们还要不断向四处发展,要以此为中心,建立一个信息网。”何翠姑说。

    “不过,我们现在还要先找到当地的党组织。我们的交通站离不开当地的党组织。”何翠姑强调说。

    “何政委,这件事交给我来办。我到油山前是这里县委的组织委员,如果县委还存在的话,应该是可以找到。”江朝宗说。

    “那太好了,江朝宗同志!”何翠姑高兴地说。

    于是,何翠姑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江朝宗和封天宇去寻找县委;一路在鸭子咀修复茶寮。

    茶寮还在修复中,就有过路人来讨水喝。他们说,以前这里很是红火,不知何时何因衰败了。

    他们希望茶寮能快点修复好,快点接待顾客。

    过路人都是做生意的旅人,成群结队的,而以马帮为多。

    何翠姑就对胡杏儿说:“杏儿,不如我们边恢复边营业。我想了一下,我们来把它扩大,集餐饮与住宿为一身。”

    “餐饮与住宿?不搞茶啦?”胡杏儿问。

    “餐饮就包括茶在里面么!关键还是住宿。”何翠姑说,“这些过路人,走南闯北,信息广着呢!有了他们,我们情报的来源是不是很多呀!”

    “是呀,是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胡杏儿说,“妈,顾客多是马帮的人,马棚却要建大来。”

    “这山上的木料很多,找到山主,我们出钱购买。还有这个地方,也要找到原主,用租赁的形式盘下来。这一点我们莫忽视了。”何翠姑说。

    “按理说,我们在这里忙活,原主应该会找上门来。”胡杏儿环顾四周,“这地方荒僻得很,我昨天走了走,周边二三十里地方没有人烟。这不知是个什么情况?”

    “周边的环境一定要搞清楚!杏儿,你带着向小飞去做这件事吧!等到江朝宗联系上了当地组织,我们对周边环境已熟悉了,那工作就主动了。”何翠姑交待说。

    “是!我这就去。”胡杏儿带上向小飞出发了。

    确实,经过胡杏儿和向小飞细致的调查,这个地方很特别。周围二三十里没有村庄,是什么原因没得人住呢?

    离此三四十里远近的大塘埠镇,是靠近赣粤边境最近的一个集镇。胡杏儿问了一位老者,老者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我们这里人本来就不多么!

    人烟稀少是这里最明显的特点。胡杏儿还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苏维埃运动时期,这里只是苏维埃的边远地区,曾长久作为敌我活动的范围。

    1932年7月发生的著名的南雄水口恶战就是在离此不远的粤方境内,而此地是作为红军集结的主要地区。

    胡杏儿把了解的情况汇报给何翠姑。

    何翠姑听后,就问:“杏儿,那原先是谁在这里建草寮做生意呐?”

    胡杏儿说:“这个打听了好久才打听清楚了。原来在这里做生意的也是一外江人。据说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茶寮。这个外江人做了多久也不晓得,反正他最后离开是因为战乱,也就是几个月前的事。”

    “唔,看得出来,这个草寮荒毁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年。”何翠姑说。

    “那就不要去寻什么原主了吧?估计寻都寻不到。”胡杏儿说。

    “等江朝宗回来再说吧!他比我们熟悉多了。”何翠姑说。

    “是!”胡杏儿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