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592章 土城战役②
    蒋介石把在这一带围堵和消灭红军提到“事关党国命运所系”的战略高度,督促各部奋勇。

    而川军统帅刘湘也要求所部哪怕全军覆没也要全力阻击和围歼中央红军。他是生怕四川被赤化。

    于是刘湘命令川军南岸“剿总”潘文华命令郭勋祺和廖泽等四个旅昼夜兼程从后面猛追中央红军,将中央红军退路堵住。

    在北面,潘文华命令达凤岗和章安平两个旅昼夜兼程抢占赤水县城,堵住中央红军北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通道。

    似这样,在军情和地理条件上,中央红军处于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

    土城处于这条狭峪的南端,地处云、贵、川三省通道的交汇处,地势较为开阔,如同一条口袋的袋口部分。

    中央红军如果不在土城与尾追的川军决战,将其击溃,而是按照蒋介石设下的圈套丢下土城北进,就进入了口袋之中。

    中央红军就将在撤退和生还的重大战略选择上失去主动权,中央红军就有被分化瓦解进而被消灭在赤水河狭峪的危险。

    毛主席是最善于利用军事要塞进行战略布局的天才军事指挥员,他在长征途中始终不停地在马背上研读清代顾祖禹的著名军事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

    该书对土城地区在古今军事地理上的重要作用有精辟论述。

    书中说:“扼永宁(今土城儒维堡子头,元代和明初时为永宁宣抚司住地)以拒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

    土城镇位于赤水河中游东岸,“滨播枕永,襟合带泸”。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汉代于此设置“平夷县”,其名称和含意就是:“平服和震慑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

    三国蜀汉时期,李恢因此在这里设置“廉降都督府”。

    宋代命名为“武都城”,明确地将土城的军事战略地位提了出来。

    元代在今土城儒维堡子头设置“永宁镇边都元帅府”,并在今土城菜园子设立“古磁城千户所”,土城地区成了永宁和播州两大土司重兵防守之地。

    明代中期在今儒维堡子头设置“唐朝镇”,后来在土城改置“忠赤镇”,是永宁奢氏抵御播州和南明王朝控扼川黔的军事要地。

    因此,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扼永宁(今土城儒维堡子头,元代和明初是永宁宣抚司治所住地)以拒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

    土城在古今军事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川滇黔三省通道的交汇点。

    它北面通往四川腹地,西南面通往云南,东南面通往重庆,綦江和遵义。

    因此说土城的军事地位是“一卒镇三方”,谁控制了土城谁就在战略上赢得了主动权,可以迂回穿插于川滇黔三省之间,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中央红军进入土城后,毛主席已敏感觉察到土城对于红军生存的重要性。

    他根据当时的敌我状况,北出四川与四方面军会合的第一方案已不能实现。

    于是他决定控制住土城这一军事战略要地,趁土城以西敌军尚未形成合围之时,实施第二套方案,从土城西渡赤水进入滇东北地区,以便在战略转移上赢得主动权。

    为了给中央红军从土城西渡赤水赢得时间,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红军最高领导层在土城召开会议。

    会议决定趁尾追川军跟得最近、人员最多、且立足未稳之际与之决战,力争消灭或击溃它,以打破蒋介石扼杀中央红军于赤水河狭峪的图谋。

    这是中央红军在非常时期进行土城战役的战略决策核心所在。

    如果土城战役战场失利,中央红军就必须放弃土城和西渡赤水而沿河东岸北撤,这是一条蒋介石最乐意看到的危险之路。

    如果土城战役战场获胜,中央红军就有打破敌人企图,实现战略转移的机遇和时间。

    由此可见,对于红军来说,土城战役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

    而要打赢就必须同川军决战。要决战就必须倾其所为。

    土城战役的结果证明,尽管战役进行得十分艰苦和激烈,红军伤亡较大,但最终以红军在战场上的全线胜利赢得了整个战略上的胜利。

    由此可见,评价土城战役的得失和战略意义,不能仅从表面现象的红军伤亡多少而论,而应从战略高度上来看。

    也就是说土城战役能不能达到将敌军击溃,使其再不敢咬住红军不放,为中央红军西渡赤水跳出重围这样的预期目的。

    如果预期目的达到了,就应当肯定其战略构思上的成功。

    再者,土城一战,川军伤亡亦大。川军郭勋祺部因土城一战失利,迫使其后撤十五华里,再不敢与红军接触。

    郭勋祺的畏惧,却使中央红军有机会平安完整地渡过赤水河南进。这是战役结果和客观事实。

    如果只谈红军伤亡而不谈川军伤亡,甚至对川军被击溃全线后撤和受挫的锐气等都不去研究和了解,就片面地对土城战役下定论,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当然,后来的史学家也有把川军向其主子报功的所谓“土城大捷”当做史实来论,这是不恰当的。

    因为土城战役的战场和战略主动权始终控制在红军手中,战役开展是红军首先向川军发起进攻,最后将其击溃迫使其后撒十五华里。

    红军完全有能力继续猛追将其全部消灭。

    但鉴于整个战略考虑,红军此时不是与敌拼命,而是不能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要跳出敌人设下的陷井。

    这是大和小的辩证关系问题,不能因小失大。

    于是毛主席决定红军不要恋战,应抓住川军溃撤之机迅速从土城西渡赤水,打破蒋介石围歼红军于赤水河峪的图谋。

    土城战役和四渡赤水成功一事证明,以毛主席为首的红军中央领导层决定实施土城战役的战略决策是英明和正确的。

    土城战役使红军打出了威名。川军急先锋的郭勋祺模范师因在土城战役中受到重创,再也不敢死死咬住红军不放。

    他们的畏惧,直到整个四渡赤水顺利完成,表现在整个川军都只是远远地摆摆阵势,而不敢与红军交恶。

    这就为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来回穿插于川滇黔三省之间,而不受来自于北面的压力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