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594章 四渡赤水①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下达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三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分三路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

    24日,先头部队红一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并往赤水疾进。

    26日,红一军团在赤水黄陂洞、复兴场遭遇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阻击,红军占领赤水计划受挫。

    27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土城。

    28日,红三、红五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以及从丙安回援的红一军团第2师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但川军对青杠坡迅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28日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行军路线,避开强敌。

    29日凌晨,中央红军从元厚、土城西渡赤水河。

    这是红军首渡赤水河。

    这是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历程的开始。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湘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

    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

    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

    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

    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

    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全面赤化四川。

    但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鉴于此,从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

    毛主席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川军立即以12个旅分路追截,并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军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向贵州省毕节和云南省镇雄急进,企图截击红军。

    2月2日,右纵队红1军团第2师进攻叙永不克,继续西进,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

    7日,中共中央鉴于敌军已加强了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接着,红军即向川滇边的扎西地区集中。

    此时,中革军委召开了“白沙会议”。

    在“白沙会议”上,中革军委作出了二渡赤水、重回贵州的行动计划,还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号召全体红军战士、指挥员及政治工作人员统一思想,充分发扬运动战的特长,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5年2月16日,当中革军委的首长们还在古蔺县白沙场鱼塘湾的崔家祠堂继续开会时,按照《中革军委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作为先头部队的红一军团,已经匆匆取道回龙场、锅厂坝赶往位于白沙场东北部的太平镇。

    与此同时,第五、第九军团则星夜兼程,经丫叉、鱼岔直插太平镇,协助先头部队第一军团准备渡河。

    1935年2月18日,赶在潘文华部到达之前,红军第一军团已迅速占领太平渡,夺得渡船6只。

    他们当时在给军委的电报中表明:我军已成功占领太平渡,先头部队正陆续渡过,浮桥可于21时架好。

    同时,第九军团开始在相距五华里的九溪口架设浮桥,准备从这两处同时二渡赤水河。

    红军战士们在当地船工的协助下,就地取材,将山上的竹子编成结实的绳子,一头栓在对面的大树上,一头栓在老鹰石上,将小船相连,并且在船与船之间架上梯子,再在梯子上铺上从老百姓那里征集来的门板,搭成浮桥。

    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作业,工兵连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在太平渡口和老鸹沱、九溪口架好了浮桥。

    2月19日下午五点,红军军委纵队开始从太平渡口和九溪口渡河。

    按照“一不骑马,二不走齐步,三不超过四路纵队”的规定,主力部队迅速、有序地通过浮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此时,毛主席经镇龙山至鱼化,于当晚9时到达太平渡口,也从老鹰石一侧的河岸乘木船过河,向贵州北部进发。

    红五军团随军委纵队到达太平渡后,没有紧随中央纵队过河,而是留下来在太平渡口和九溪口设防,保障浮桥安全,确保后续部队陆续渡过赤水河。

    按照部署,红五军团作为后卫,最后渡过了赤水河,留下一部分兵力拆除浮桥,并在赤水河东岸做好警戒,以便随时阻击敌军的追击,掩护大部队撤退。

    第二天天刚亮,敌人追到太平渡。隐蔽在对岸山林中的红五军团的留守部队沉着冷静,按兵不动。

    在敌人试图渡河时,开始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以100余人的兵力成功阻击了3000余人敌军的进攻,确保了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红军所有军团顺利渡过赤水河,红三军团于2月18日下午到达二郎滩渡口,向企图封锁渡口的黔军第五团发起猛攻。

    19日拂晓,红军分兵包围敌人,向麻坪大山的黔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取得了二郎滩背水战的胜利。

    红三军团随即顺利渡过赤水河,与大部队汇合。

    此时的蒋介石判断,红军依旧还在扎西附近徘徊,寻找北渡长江的可能。

    却万万没想到,红军已经挥戈东进,二渡赤水河,杀了一个回马枪,重回黔北,向敌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取得了娄山关大捷,再占遵义城,打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