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94章 血战马家军①
    红四方面军组成西路军渡过黄河后,即向一条山方向杀去,将挡路的青海军阀马步青的部队杀了个落花流水,前锋直向西指。

    初战胜利,红军上下充满了乐观情绪,认为马家军不过如此。

    其实,大错特错了。

    马家军是指青海和宁夏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和马鸿逵的部队,都是封建家族世袭统制的军队。

    其中马步芳、马步青被称为“青马”,马鸿逵则被称为“宁马”。

    西路军所要作战的对象正是马步芳和马步青的青马。

    青马部队士兵主要来自甘、青两省交界地区信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人。

    由于上层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观念蒙蔽、驱使,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与仇杀,青马士兵在对外族的征战中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奋勇精神,以及残暴行为。

    青马军队作起战来极为凶悍顽强,尤其擅长骑兵奔袭与白刃格斗。它经常残杀俘虏,臭名远扬。

    此次红军西进,所过之处正是马步芳的地盘。

    马步芳惟恐红军会占着不走,急忙调集青马军队主力步、骑共7万余人,大举向红军杀来。

    西路军以红30军为先头部队出凉州,红9军出古浪,红5军断后。

    因为地势和人口稀少的原因,全军成一字长蛇阵形,一个团与另一个团之间也隔着一天路程。

    这种阵形的最大弱点,就是不能互相策应,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11月15日,红9军占领古浪城。古浪为河西走廊的要冲,南北两面临山,只有东西一条狭长的通路。

    红9军以2个师驻于古浪城外制高点,军部及机关人员驻于城内。因为对马家军估计不足,红军的战斗情绪松懈了不少。

    16日清晨,马家军以3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和4个民团兵力向古浪发起突袭。

    马家军骑兵在旷野戈壁上奔驰迅速,闪电而至。9军仓促迎战,陷于被动之中。

    马家军武器虽比不上国民党中央军,但比红军可强多了,特别是还有山炮助战。

    城外红军很快被分隔开,许多人被压缩进古浪城中。

    守卫南山的1个团部队孤军无援,在马家军的反复攻击下几乎全军覆灭。

    马家军随即向古浪城发动猛攻。因古浪城城墙残破,多处有缺口,红军阻击火力薄弱,终被马家军突破。

    马家军骑兵冲入城内,沿街道猛烈砍杀。城内有许多红军机关人员,并没有枪,结果死伤惨重。

    9军组织反击部队顽强苦战,总算把马家军赶出城去。

    这时红军又犯了一个错误,竟出城进行追击。不料马家军进退神速,骑兵很快杀回将出城红军截断于旷野之上。

    经过苦战,这些红军全部战死。马家军又返回攻城,红9军官兵拼死守城,用木棍、大刀片、甚至砖头瓦块与敌血战。

    危急关头,城外的红9军1个师冲破马家军封锁,向古浪接应而来。马家军见天色已晚,又不惯夜战,便收兵而去。

    古浪之战,红9军损失2000多人,达全军三分之一,特别是电台及技术人员损失很大,可以说元气大伤。

    当日夜里,红9军放弃古浪向永昌退去。许多红军重伤员无法带走,只好留在古浪,并留书信希望马家军善待俘虏。

    第二天马家军进入古浪空城,第一件事就是把红军伤员全部杀光。

    古浪一战的失利,已暴露出西路军面临的困境。西路军装备低劣,人数又远少于马家军,从作战态势上就处于下风。

    而马家军盘踞河西多年,地形熟悉,且多是骑兵作战,机动迅速,战斗力甚至强于国民党中央军。

    河西地区人烟稀少,物产贫瘠,西路军补充不易,粮弹缺乏,前途不容乐观。

    11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西路军,要求他们暂停西进,在永昌、山丹、凉州一线建立根据地。

    实际上这里地形狭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庄零落,居民回汉杂处,实不容易建立根据地。

    以徐向前为首,西路军高级指挥员都对中央的这个命令很不理解。

    许多年以后,徐向前才弄明白,当时国民党重兵云集陕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的情况极为危急。

    中央此令意在摆出河东红军可能渡河向西与西路军会合的假象,使国民党分兵扼控黄河沿岸,陕北红军主力可借机向东或向南突围。

    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军苦苦坚守于永昌、山丹、凉州一线。

    马步芳见红军在自己的地盘里停下不走了,不由大急,连日驱动马家军向西路军发动进攻。

    红军以劣势疲惫之师顽强抗击马家军的攻击,因弹药不足只好用大刀、木棍拼搏。

    马家军骑兵众多,忽来忽去,红军困守各个堡垒土围,几乎无日不战,伤亡极大。

    这样一直打到12月初,西路军已伤亡达6000余人。马家军死伤也差不多,双方打得筋疲力尽,战斗渐渐停息。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突然发动“兵谏”,扣压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有意发动第二次长征,率陕北的红军主力向南渡过黄河另寻根据地。

    西安事变的发生,真可以说是绝处逢生。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前往西安,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永昌,西路军将士一片欢腾。对面的马家军也有些傻了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遂停止了向红军的进攻。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此后,中共中央在西路军西进还是东返的问题上多次反复,徘徊不定。

    西路军不得不在“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苦寒气候,长夜行军,真是艰苦至极(徐向前语)”。

    结果使得马家军将西路军包围在高台县,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等3000余人壮烈牺牲

    西路军一万余人突围后,又被马家军7万余部队围困在倪家营子地区。

    当时的局势,正如徐向前所说:“敌人有补充,有后备力量,攻势不是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我们与敌相反,孤军血战,有耗无补,勉力支撑,处境越来越艰险。”

    12月22日,中央来电令西路军东返。因这时南京的亲日派已调集大军进逼西安,高呼要营救蒋介石。

    红军已和东北军、西北军订立三位一体的联盟,准备联手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中央令西路军东返,意在从西面牵制国民党军,以策应西安局势。

    此时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气,西路军缺乏补给,伤员病号又多,大军行动非常不便。

    如果回头向东,面对的将是国民党军和马家军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则只有马家军的拦击。

    就现时情况而言,向东不如继续向西。

    然而中央下了命令,西路军只有执行。

    正在大军集合的时候,中央又来电,说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路军仍执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务。

    中共中央的意思还是希望西路军能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国共谈判还没有结果,万一不行,中央也好有个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