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699章 红二十八军③
    这就意味着,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在红二十八军的原鄂豫皖苏区的师级干部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长征远去的红二十五军。

    他们已经有了指挥上千兵力作战的实战经验,指挥能力强。

    高敬亭大胆地使用了这笔“宝贵财富“,把省委和红二十五军“肃反“时期贬下的人才基本都用了。

    如林维先、丁少卿都是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时“肃反“下来的,这一点,应该说高敬亭还是有其高明之处的。

    红二十五军留下的师级干部,全部被高敬亭所重用。在这批有指挥经验的干部带领下,红二十八军部队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红二十八军没有设参谋部,可是他有林维先、丁少卿等几个强有力的参谋。

    中共另一位军事家叶剑英说过,培养一个参谋不容易,参谋强了,司令部就强了,司令部强了,指挥就灵了。

    没有优秀的中下层干部和优秀士兵,同样不能形成战斗力。

    经过多年红军革命,红二十五军走时丢下三千余名干部、战士,包括伤病员和地方武装人员。

    尽管红二十八军指战员最初对红二十五军离去有所不适,但是,从红四方面军到红二十八军时期,鄂豫皖红军曾多次进行这样那样的大规模流动和改编。

    他们当中有不少的干部、战士,曾先后在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几个部队中干过。

    漆德庆,他是红四方面军的,红四方面军西征时他因负伤留下。红二十五军时,他是班长,在英山陶家河战斗后护送伤员,又没有跟上大部队。

    他现在留在了红二十八军任特务营机枪排排长。这就使得这支看上去经历比较复杂的部队,能够比较快地习惯了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而随机应变的游击战争规律。

    这是一批经过战争考验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驾驭战争的行家里手。

    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红二十八军中来自红二十五军系统的,就有林维先、梁从学两位中将。

    还有十六位少将在红二十五军战斗过,他们是邓少东、邬兰亭、李士怀、李长如、李世安、李世炎、肖选进、余明、汪少川、张宜爱、陈祥、罗厚福、黄仁廷、詹化雨、蔡炳臣、熊挺。

    第三笔财富是红二十五军还留下十几块大大小小的根据地,特别是临走时在英山、太湖交界的陶家河创建的新根据地,使红二十八军建军有了基础。

    所以,第三次建立的红二十八军,这个初生牛犊就特别能战斗。

    他们准备像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一样,开始在大别山中战斗、生存,冒着各种危险,让军旗飘扬在大别山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虽然还是个寒凝大地的严冬,可是2月4日,立春之后,季节已走向春天。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往年的大别山,春节后是“耍正月,闹二月,沥沥落落到三月“。

    在吃着一年中最好的食物、烤着大树根子火、喝着小米酒的同时,还要开始一年中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村的舞龙、舞狮子、撑旱船、踩高跷、倒七戏、黄梅戏班子也空前活跃,走村串户演出。

    这样闹腾到三月,锣鼓、唢呐声逐渐息了,庄稼人就开始张罗着春耕,为一年的生计忙碌了。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成为奢侈的记忆了。

    红二十八军成立后,高敬亭正准备在皖西南的太湖、潜山、黄梅、广济、舒城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可是刚上任的鄂豫皖边区“清剿“总指挥梁冠英也没有歇着,他调集刘茂恩的十一路军,和自己二十五路的第三十二师,准备“进剿“新生的红二十八军部队。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南至九江、武汉,东到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西临平汉铁路,北达淮河,交通方便,地形险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和革命武装的壮大,使国民党感到不安。红二十八军刚成立,敌人就出现了。

    为了不让红军在潜山、太湖地区扎根,威胁安庆、九江,春节刚过,敌人便像影子一样地跟着红军,“追剿、堵剿、清剿“。

    1935年2月4日,第十一路军六十五师一九四旅由立煌县南庄畈、丁家埠,六十四师一九一旅由立煌县麻埠和六安县苏家埠、独山,一九二旅三八四团由太湖县,二十五路军第三十二师九十四旅一八七团、九十五旅一八九团由霍山县漫水河、黄栗杪开始出动。

    国民党纠集了共九个团的兵力,从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向太湖凉亭坳一带合围过来。

    中共潜山县委很快将这个情报报告了红二十八军。刚刚诞生的红二十八军还来不及庆祝,就陷入一场恶战之中。

    红二十八军成立之后,高敬亭的心情既高兴又沉重。红四方面军走了,红二十五军走了,坚守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

    这种大无畏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尤其是在成立大会上,一千多双信赖的眼睛注视着他,把生与死的希望都放在他的身上,一颗久经征战的心也不免为之颤抖。

    作为坚守大别山的最高指挥官,他要率领他们打胜仗,消灭敌人,保护自己。要保护好红二十八军,等待红二十五军回来。

    初战的声威,往往是一支新建部队的试金石,也是起跑线上的里程碑!

    红二十八军第一次集中兵力作战,能否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无论对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今后的作战行动,关系都很大。

    面对敌人的合围,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是经受不住敌人的合围的。

    高敬亭准备北上经霍山县三区即漫水河一带,回师霍山和赤城、赤南老苏区,恢复原先的皖西北革命根据地,以老根据地为基础,在那里等待敌人。

    不管怎么说,一遇困难,大家不自觉地想着回到皖西北老苏区,因为那里是大家熟悉的后方,有他们的亲人。这似乎是红军指战员固化的思路之一。

    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没有庆典,甚至连聚餐都没有,就开始作战了。

    当然因为敌情紧迫,更主要的是当时红军太困难了。主力就这么点,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没有物资,没有枪,没有子弹,也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怎么办呢?

    红二十八军成立了,大家周身都灌满了激动,一颗颗压抑已久的心怦怦地跳动着。当时大家只有一个革命目标——消灭敌人,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红军革命时期,战争当然是第一位的事,其他政治、经济都要从属于军事。

    在鄂豫皖这样一个战略区,主要是选择军事指挥员,选择战区统帅。高敬亭便成了这样一个因时而出的人。

    从方永乐到所有的干部及战士,都把高敬亭看作是自己的核心,大家都自觉地尊重他、爱护他、保护他,服从他的命令。